一均田制以前田制发展的特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78935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均田制以前田制发展的特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均田制以前田制发展的特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均田制以前田制发展的特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一均田制以前田制发展的特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一均田制以前田制发展的特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均田制以前田制发展的特色.docx

《一均田制以前田制发展的特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均田制以前田制发展的特色.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均田制以前田制发展的特色.docx

一均田制以前田制发展的特色

學習重心:

兵制發展的特色及兩漢的兵制

 

 

建議分析內容:

∙歷代兵制發展的特色。

∙兩漢兵制的演變及其得失。

探討問題建議:

∙中國兵制的發展有什麼特點?

∙兩漢的兵制有什麼優點和缺點?

探討問題建議

(1):

中國兵制的發展有什麼特點?

「所謂兵制,即軍事制度也。

它是國家或政治集團有關組織、管理、發展、儲備軍事力量的制度。

它伴隨國家及其主要支柱——軍隊的產生而產生,也隨著國家政權的更替及社會形態的演變而變化。

中國兵制史,就是關於中國軍事制度發生、發展及其演變的歷史。

參考:

赫治青、王曉衛:

《中國兵制史》(台北:

文津出版社,1997年),頁7。

 

《漢書‧刑法志》曰:

「古人有言:

『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誰能去兵註一?

』鞭扑註二不可弛於家,刑罰不可廢於國,征伐不可偃於天下;用之有本末,行之有逆順耳。

孔子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文德者,帝王之利器;威武者,文德之輔助也。

註一:

「兵」本義應指兵器,但可引伸至軍事、武力或與有關的事情。

註二:

《國語‧魯語》謂「薄刑用鞭扑」,這裏指家長在家教導子女不能捨棄簿刑。

引文大意:

班固借古人之言指出,上天賦予的各種素材,人民全都使用,不能廢棄任何一種,又有誰可以去掉「兵」呢?

正如鞭撲不能捨棄於家,刑罰不能廢除於國,征伐不能止息於天下。

關鍵在於利用和行使時要懂得區分先後次序以及注意是否合乎道德。

班固又借孔子之言指出要治理好國家應先完善有關的工具。

統治者治國應兼用文德和威武兩種手段,相輔而行。

參考:

班固:

《漢書》(北京:

中華書局,1962年),頁1091。

 

「漢代的問題實際是中國永久的問題,東漢以下兵的問題總未解決註。

只有隋及盛唐承襲北朝外族的制度,百餘年間曾實行半徵兵的府兵制,這也是漢以後中國自治的惟一盛強時代。

……東晉以下中原陷於外族將近三百年。

隋唐的盛期過去之後,由天寶到五代的二百年間是外族第二次擾亂中國的時代。

中國常僱用外國兵,外族也常擅自行動。

……宋的軍隊中也有番兵,不過地位不像漢唐時那麼重要。

後來終於不能自保,中原又喪於女真,最後整個的中國亡於蒙古。

明代……只有太祖成祖的極短期間有應付外敵的能力。

……受日本的一度威脅之後,不久就亡於滿洲。

道光以下滿漢並衰,中國又感到有被西洋吞并的危險。

自己的力量不足,清末以下就又借外力,不過方式隨着時代略有變化。

現在借的不是外兵,而是外國的軍器軍火與軍事顧問。

正如歷代靠番兵不足抵抗外番,西洋的軍器軍火與軍事顧問也不足以抵抗西洋或徹底西洋化的國家。

註:

這裏指的問題是用外族人為兵。

參考:

雷海宗、林同濟著:

《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外一種)》(湖南:

岳麓書社,1989年),頁47。

 

「總之,羅馬式專業化常備軍隊的整個概念,在漢代中國可以說不存在。

……寓兵於農的想法,不但支配晁錯,支配漢代軍隊的型態,也一直影響此後中國軍隊的構成。

……亦兵亦農的『民兵』既然效率甚低,戰鬥力有限,為什麼傳統中國的當政者大多數仍採取這種兵制呢?

因為它也有不少優點。

一大優點是國家承平之時,可以將養兵之費降到最低點。

……另一個優點是平日勞動人口能較充分地投注在生產上,創造財富。

……『民兵』性質的軍隊也許還有一個令統治者心動的優點,就是它不像『職業軍人』那樣容易以武力干政。

引自邢義田:

〈漢代中國與羅馬軍隊的特色〉,收入氏著:

《古羅馬的榮光II——羅馬史資料選譯》(台北: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頁583-584。

建議討論問題:

1.根據資料一作者的意見,你認為談及歷代兵制時,應包含哪幾項的內容?

(此問題旨在讓同學了解本單元的討論重點,主要包括兵源〔若談及徵兵制,則須涉及國家的兵役制度〕、軍隊組織與編制、領兵制度、軍隊訓練、與其他制度以及國家強弱的關係等等。

當然,老師亦可與同學討論其他本單元未有涉及的要點。

 

2.據資料二,班固認為治國必須兼用哪兩種的手段?

你同意嗎?

兵制應屬於哪一種呢?

 

3.資料三作者認為中國歷代兵制一直存在什麼問題?

他認為這與國家強弱有何關係?

(借用外族為兵是中國兵制的一個特色,但老師在指導學生回答這條問題時亦應向學生指出,作者對外族和外族兵的態度可能是受到他所身處的時代所影響。

其言論滲入了民族情感,不只是純粹的學術討論。

 

4.資料四作者認為那種想法一直支配着中國軍隊的構成?

他認為這種想法有什麼優點?

探討問題建議

(2):

兩漢的兵制有什麼優點和缺點?

西漢人民所負擔的徭役

(一)

內郡百姓→

更卒:

男子二十三歲應役,至五十六歲為止。

百姓輪流到本郡縣長官處服務。

親身服役的叫「踐更」;不願服役者,可出錢三百,僱人代勞,稱「過更」。

人民多不願服役,這筆過更錢變成了「更賦」。

正卒:

一年到京都作衛士,一年在本郡縣當兵。

兵種因地不同,有騎士、材官、樓船等。

人民到地方當兵須接受軍事訓練,每年秋天有「都試」考核。

徭戍:

男子一生之中必須戍邊一年,但邊防若處於緊急時候,得繼續留守六個月。

上至官宦子弟,下至一般百姓,都不能免除,但與更卒一樣,有錢的人也可以出錢僱人代勞。

(二)

邊郡百姓→

只須在本郡縣接受軍事訓練,防衛本郡的邊疆。

(三)

王國百姓→

到諸侯王的府第中工作,相等於內郡的「更卒」。

到諸侯王的王宮當衛士,但不會到郡縣裏當兵,相等於內郡的「正卒」。

徭戍。

全國男子皆有此責,國邑內的百姓也不例外。

(四)

免役人口→

宗室。

高爵者(五大夫以上)。

惠帝開始,百姓可出錢購買。

歷代的大赦或皇帝的恩賜。

參考孫毓棠:

〈西漢的兵制〉,收入氏著:

《孫毓棠學術論文集》(北京:

中華書局,1995年),頁268-274。

 

西漢初年的中央軍與地方軍

(一)

中央軍→

南軍。

由衛尉統領,掌宮門的屯衛兵,和宮中徼循的事情。

兵源來自正卒。

北軍。

由中尉註一統領,掌徼循京師城內禁備盜賊,「戒司非常水火之事」,維持京都全部的治安。

初期並不被遣派出戰,只作京師守衛,武帝後則常被遣派出戰。

而中尉在武帝後亦不再領北軍,僅負責京師的治安。

兵源來自正卒。

郎官。

由郎中令註二統領,掌禁中宮殿的宿衛。

郎官是官吏,不是平民。

(二)

地方軍→

郡國。

士兵由郡都尉或王國中尉所統領。

兵種有輕車、騎士、材官、樓船註三,因地而設。

兵源來自正卒、更卒,邊郡則外加徭戍。

註一:

武帝時改稱為執金吾。

註二:

武帝時改稱為光祿勳。

註三:

「輕車」是駕車作戰的兵;「騎士」是馬兵;「材官」是步兵;「樓船」是水兵。

參考孫毓棠:

〈西漢的兵制〉,收入氏著:

《孫毓棠學術論文集》(北京:

中華書局,1995年),頁274-282。

 

「漢代募兵制產生於西漢武帝時代。

在西漢後期,募兵制與徵兵制、謫發兵制註、刑徒兵制一起,構成了漢世士兵來源的主要途徑。

到東漢時代,隨着徵兵制的愈越廢弛,募兵制愈益顯得重要,從而使募兵制獲得了較大的發展。

註:

例子有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發七科謫出征匈奴。

七科是指

(1)有罪的人;

(2)脫離戶籍而逃亡的人;(3)家貧入贅婦家的人;(4)商人;(5)曾經擁有市籍的人;(6)父母有市籍的人;(7)祖父母有市籍的人。

參考:

李玉褔:

〈秦漢時代的兵役制度〉,《秦漢制度史論》(濟南:

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頁255。

總結孫毓棠對光武帝改革兵制的原因的分析,有以下幾點:

(1)

大亂之後,國家元氣大傷,財政困乏,栽撤都尉,可減省國家支出。

(2)

地方秋天都試之典,易生動亂,廢除之後,又可減省開支。

(3)

武帝以來,徵兵制日壞,地方兵力不足,已不堪使用。

光武帝乘機栽汰地方兵,集中力量組織中央常備軍。

(4)

貫徹光武帝中央集權的政策。

參考孫毓棠:

〈東漢兵制的演變〉,收入氏著:

《孫毓棠學術論文集》(北京:

中華書局,1995年),頁330-331。

 

「緬尋制度可采,唯有漢氏足徵:

重兵悉在京師,四邊但設亭障;又移天下豪族,輳居三輔陵邑,以為強幹弱枝之勢也。

或有四夷侵軼,則從中命將,發五營騎士,六郡良家。

貳師、樓船、伏波、下瀨,咸因事立稱,畢事則省。

引文大意:

追尋過去的制度,只有漢代的足以采用:

將重兵全部集中在京師,四方邊境只設置亭障;又遷移天下的豪族,聚居於三輔王陵城邑,造成強幹弱枝的形勢。

每當有外族入侵,則從中央委任將領,調派中央和邊地的士兵出戰。

西漢各重要的將軍都是因發生事故而委任的,命令完成後則要除去其稱號。

參考:

杜佑:

《通典》(北京:

中華書局,1988年),頁3779。

孫毓棠評論東漢光武帝改革兵制時說到:

「以太守兼都尉之職和取消都試之典這兩件事是很簡單的;但是在西漢的時候,地方治安本來都是依靠郡國的地方兵自己維持的,如今地方軍隊因廢都試而漸漸鬆弛不練,則地方的治安將如何維持?

中央的常備軍目的本在護衛京師,是不能分散駐紮在各州郡的。

西漢時邊疆緊急或遠出征伐,中央常備軍不足時,按理說大部分還得依靠郡國徵調的兵士,郡國要是不能出兵,則邊疆如何保衛?

平日郡國兵丁不加訓練而使之應徵,這種兵將如何作戰?

中央軍是不能永遠駐紮在邊疆的。

常備的中央軍在光武以後並不如東漢初之多;一旦國家有急,中央常備軍不足以應付,其勢不得不仍行徵兵時,則又將如何處理?

中央常備軍與郡國徵兵不足用時,其勢不得不在募兵、囚徒與屬國兵身上設法,這個辦法會不會產生流弊?

參考:

孫毓棠:

〈東漢兵制的演變〉,收入氏著:

《孫毓棠學術論文集》(北京:

中華書局,1995年),頁331-332。

 

「募兵制從道理上說,對提高軍隊素質是有利的,但是,在東漢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由於統治階級不重視軍事訓練,募兵制的優勢難以發揮。

在東漢後期,募選而來的士兵成分複雜,戰鬥力極低,多為商賈子弟或悠閑無聊之徒,再加上入伍訓練管理不善,於是使募兵戰鬥力降低,形成東漢積弱的局面。

參考:

李玉褔:

〈秦漢時代的兵役制度〉,《秦漢制度史論》(濟南:

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頁269。

「募兵制能夠促進士兵職業化,能夠提高士兵戰鬥力。

募兵制在歷史上產生伊始,即是為了提高士兵戰鬥力,招募有奇技勇敢之士,如戰國時魏國招募『武卒』即是如此。

漢代募兵制,仍然繼承了這一原則,往往按『勇敢』、『敢死』、『奇技術』、『陷陣士』、『奔命』、『精勇』等標準招募士兵,這樣就使招收的士兵本身具有較高的軍事素質。

同時,由於募兵一經應募之後,就比較長時期地在部隊服役,使士兵向職業化發展,這對提高部隊的作戰經驗和作戰能力都是有一定好處的。

參考:

李玉褔:

〈秦漢時代的兵役制度〉,《秦漢制度史論》,(濟南:

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頁267。

建議討論問題:

1.資料一中提及的各類士兵來源在性質上屬徵兵還是募兵?

何以見得?

 

閱讀資料二、三,回答以下兩問:

2.據中央軍與地方軍的主要職責是什麼?

你認為他們能否勝任漢初多年與匈奴的戰爭?

為了對外作戰,漢代的兵制作出現了什麼變化?

(西漢初年的中央軍意在防衛京師,而地方軍亦僅足以自保,缺乏一支能夠靈活調動的軍隊與外族作戰。

老師亦可建議學生舉出西漢初年與匈奴戰爭的例子,以評估漢初軍隊的戰鬥力。

 

3.募兵制於漢武帝之後有什麼發展?

它何時開始成為了漢代主要的士兵來源?

 

4.據資料四,東漢光武帝對兵制作出重大的改革的目的是什麼呢?

 

5.據資料五中杜佑所說,西漢兵制有哪些特點?

(1)中央佈重兵,四方邊境只設亭障,配合徙民政策,造成內重外輕之局;

(2)西漢將軍領兵出戰,有事委任,事罷則遣。

 

6.面對資料六中孫毓棠的各種質問,你認為漢代兵制需要作出什麼改變?

(學生應針對這幾個問題作出回應:

(1)撤去郡國兵後,地方治安如何維持?

(2)郡國不能出兵,如何保衛邊疆?

(3)士兵不足,國家如何在開拓兵源之餘,又保證其質素?

 

7.資料七、八的作者認為募兵制度有什麼優、缺點呢?

你認為在募兵制度下,政府應如何保證士兵的質素呢?

(學生應針對士兵質素方面去討論募兵制度的優、缺點。

對於如何保證在募兵制中士兵的質素,學生可從加強軍事訓練和對應募者進行嚴格篩選兩方面進行討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