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古诗三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17770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7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材古诗三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素材古诗三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素材古诗三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素材古诗三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素材古诗三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素材古诗三首.docx

《素材古诗三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材古诗三首.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素材古诗三首.docx

素材古诗三首

目录索引

 

 

一、《行路难》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

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

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

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

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

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

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

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que)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

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

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

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思想感情(中心):

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也表达了作者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

二、关于李白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來的天才詩人,其非凡的自負和自信,狂傲的獨立人格,豪放灑脫的氣度和自由創造的浪漫情懷,充分體現了盛唐士人的時代性格和精神風貌。

盛唐詩歌的氣來、情來、神來,在李白的樂府歌行和絕句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他的詩歌創作,充滿了發興無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像,既有氣勢浩瀚、變幻莫測的壯觀奇景,又有標舉風神情韻而自然天成的明麗意境,美不勝收。

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詳見袁行霈《李白詩歌與盛唐文化》,《文學遺產》1986年第1期。

}。

第一節 李白的生平、思想與人格

李白的生平 李白的思想與人格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他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還是個謎。

李陽冰《草堂集序》和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新唐書》本傳,都說他是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孫。

這樣他就與唐皇室屬于同一世系。

但這一說法存在許多矛盾{《新唐書·宗室世系表》沒有李白這一支家族的名字。

唐玄宗曾下詔甄序皇室族屬,李白也未曾入籍。

於是學界遂產生種種異說。

陳寅恪提出李白爲胡人(《李白氏族之疑問》,《清華學報》第10卷第1期,1935年1月)。

詹鍈(《李白家世考異》,收入其論文集《李白詩論叢》,作家出版社1957年第1版)、松浦友久(《李白出生地和家世--以異族說的再研究爲中心》,《唐代文學》第8輯,1986年12月)證成其說。

}。

不知由于何種原因,李白先世謫居條支或碎葉,李白就出生在那裏{李白的出生地,有條支說、中亞碎葉說、焉耆碎葉說、長安說、蜀說等,參見上述所引郁賢皓、倪培翔、周勛初等人的文章。

}。

大約在他五歲時,隨家從碎葉遷居蜀之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縣)。

他父親“以逋其邑,遂以客爲名”。

何以要隱瞞名字,因何遷居蜀中?

都成了千古之謎。

不過這可能是一個富有的、有文化教養的家庭。

李白說他“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

“常橫經籍書,製作不倦”(《上安州裴長史書》)。

“十五觀奇書,作賦淩相如”(《贈張相鎬》二首其二)。

可知他早期曾受過很好的教育。

他的少年時代,受到道教的深刻影響。

蜀中是道教氣氛濃郁的地方,青城、峨眉的好幾位著名道士,是開元年間很受朝廷重視的人物。

李白家附近的紫雲山是道教勝地,青城山是道教十大洞天之一。

環境對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響至大。

他說“家本紫雲山,道風未淪落”(《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

他說他“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興》八首其五)。

道教的影響,幾乎伴隨他一生。

大約在18歲時,他隱居大匡山讀書,從趙蕤學縱橫術。

在以後的歲月裏,我們還可以看到李白思想中縱橫家的某些印記。

在大匡山的幾年,他往來旁郡,游劍閣、梓州。

20歲游成都,謁見益州長史蘇頲,受到賞識。

他後來說的“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可能也指此事。

蜀中又是一個有著任俠風氣的地方,俠士風概對李白也有影響。

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說他“少任俠,不事産業,名聞京師”。

魏顥《李翰林集序》甚至說他“少任俠,手刃數人”。

他自己也說:

“結髮未識事,所交盡豪雄,......托身白刃裏,殺人紅塵中”。

{李白在詩中不止一次地贊賞任俠殺人的事,如《贈從兄襄陽少府皓》:

“托身白刃裏,殺人紅塵中。

當朝揖高義,舉世欽英風。

”《白馬行》:

“殺人如剪草,劇孟同游遨。

”《結客少年場行》:

“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

”《俠客行》: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等。

周勛初《詩仙李白之謎》認爲,唐代律令已頗完備,手刃數人之後不受追究,原因何在,仍值得研究。

他認爲,此事似發生在法令的執行較爲寬鬆的蜀中纔有可能。

}(《贈從兄襄陽少府皓》)他的青少年時期,就是在隱居與漫游、神仙道教信仰、任俠中度過的。

開元十二年(724)李白游峨眉山。

秋,他從峨眉山沿平羌江(青衣江)東下,至渝州,寫下了《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在這首詩裏,開始出現了李白日後詩中的那種濃烈、奔瀉而出的感情,那種奔放的氣勢。

第二年春,他東出夔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李白出峽時間,有724年、725年、726年諸說,此處取725年說。

參見王琦《李太白年譜》、黃錫珪《李太白年譜》、詹鍈《李白詩文系年》、安旗《李白年譜》。

}(《上安州裴長史書》)。

他東游洞庭、登廬山、至金陵、揚州,往游越中。

然後西遊雲夢,經襄陽,作客汝海,不久便在湖北安陸定居下來,與故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結婚,從此“酒隱安陸,蹉跎十年”(《秋于敬亭送從侄專游廬山序》)。

以安陸爲中心,開始他的幹謁與漫游的生活,歷江夏、襄陽、洛陽,北上太原,南下隋州,又回到洛陽。

他後來有《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詩,記此數年間之行踪。

這幾年,他以一種迫切强烈的心情,上書安州裴長史、韓朝宗,希求薦用。

“高冠佩雄劍,長揖韓荊州”(《憶襄陽舊游贈濟陰馬少府巨》)。

韓朝宗以善舉賢才名聞當時,但他也未能薦舉李白。

幹謁失敗之後,他大約在開元二十四、五年前後,西入長安求仕,結果是大失所望{關於李白入長安問題,學術界有一入長安說、二入長安說、三入長安說。

以二入長安說較爲有據。

而二入長安說中,第一次入長安在何時,學術界也有不同說法。

此一問題尚難以論定,衹能說在開元後期。

}。

他在長安看到的是官場的黑暗,心中充滿憤慨與不平。

《古風》中的好幾首,作于此時。

如其八:

咸陽二三月,宮柳黃金枝。

綠幘誰家子?

賣珠輕薄兒。

日暮醉酒歸,白馬驕且馳。

意氣人所仰,冶游方及時。

子云不曉事,晚獻《長楊》辭。

賦達身已老,草《玄》鬢若絲。

投閣良可嘆,但爲此輩嗤。

其二十四:

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

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

路逢鬥鶏者,冠蓋何輝赫!

鼻息幹虹霓,行人皆怵惕。

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

《蜀道難》、《梁父吟》、《行路難》都集中地表現了這個時期的憤激不平情緒。

《行路難》云: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鶏白狗賭梨粟。

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閶闔九門不可通,以額叩關閽者怒”(《梁甫吟》)。

他帶著失敗的心情離開長安,再次漫游,從梁、宋而洛陽、襄陽,然後舉家遷居山東任城,與孔巢父等隱于徂徠山,號竹溪六逸。

或者由于他的名聲,或者還有人薦舉,天寶元年(742),機會終于來臨,李白奉召入京,供奉翰林{李白因何奉召入京,史料有不同說法,魏顥《李翰林集序》說是由於玉真公主的推薦;李陽冰《李翰林集序》說是因聲名甚大,爲玄宗所知;《舊唐書·文苑傳》、《新唐書·文藝傳》都說是由於吳筠的推薦。

郁賢皓《吳筠推薦李白說辨疑》(《南京師院學報》1981年第1期)已論吳筠推薦說之不足信。

魏顥與李陽冰爲李白同時人,一爲朋友,一爲族叔,誰說的更爲可信,不易判斷,若證以李白《爲宋中丞自薦表》,則李陽冰說似更可信。

}。

這是他一生中最爲得意的時期,玄宗“降輦步迎,如見綺皓。

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

......置于金鸞殿,出入翰林中,問以國政,潜草詔誥,人無知者”(李陽冰《草堂集序》)。

他自己也說:

“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輸丹雪胸臆。

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雲生羽翼。

幸陪鸞駕出鴻都,身騎青龍天馬駒。

王公大人借顔色,金章紫綬來相趨。

”(《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但不久,就爲朝中權貴所讒毀,他在仕途上再次遭受打擊,天寶三載以“賜金放還”的名義被迫離開長安。

這次他的憤慨更爲深廣:

“玉不自言如桃李,魚目笑之卞和耻。

楚國青蠅何太多?

連城白璧遭讒毀。

”(《鞠歌行》)他沿黃河東下,來到洛陽。

在洛陽,與杜甫相遇,結下了千古傳頌的深厚友誼。

兩人同游梁、宋,在那裏又遇高適,懷古登臨,縱酒射獵。

之後,他在齊州請北海高天師授道籙,再次舉行入道儀式{李白舉行入道儀式,可能不止一次。

參見羅宗強《李白的神仙道教信仰》,《中國李白研究》1991年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版。

}。

這時他的思想是複雜的,既悲慨不平,“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贈蔡山人》)。

對朝廷充滿不滿與失望的情緒,但又關心國家命運、積極入世,希望建立功業的心情幷沒有消退。

他寄家東魯,南下吳越,北上薊門,近十年的漫游,都帶著這種複雜的心情。

北上薊門經大梁時,他醉別于逖,依然是一腔慷慨豪情:

“太公渭水獵,李斯上蔡門。

釣周獵秦安黎元,小魚[QSXU]兔何足言。

......勸爾一杯酒,拂爾裘上霜。

爾爲我楚舞,吾爲爾楚歌。

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淩黃河。

耻作易水別,臨歧泪滂沱。

”(《留別于十一逖裴十三游塞垣》)在幽州,他預感到安祿山行將叛亂,憂慮不安。

安史亂起,他正在廬山,永王李璘奉玄宗普安郡制置詔,出兵東南,經九江,李白以爲報國的時機已到,入永王幕,慷慨從軍。

而此時肅宗李亨已即位靈武,以叛亂罪討伐李璘。

李白也因反叛罪蒙冤入獄,長流夜郎{玄宗奔蜀途中,在普安郡下制置詔,命李璘軍至九江,璘並非叛亂。

而李亨即位靈武,以叛亂罪討伐李璘,乃中兄弟間的帝位之爭。

李白不知不覺地捲入了這場宮廷鬥爭中,貶非其罪。

}。

乾元二年(759),他在流放途中遇赦放回,流寓南方。

上元二年(761)聞知李光弼出征東南,他又想從軍報國,無奈半道病還,往當塗依縣令李陽冰。

于次年病逝于當塗,年62歲。

盛唐士人積極入世、進取的人生態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

李白是個功名心很强的人,有著强烈的“濟蒼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

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不願走科舉入仕之路,又不願從軍邊塞;而是寄希望于風雲際會,始終幻想著“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蓋世功業之後功成身退,歸隱江湖。

他仰慕傳說中作過小販、屠夫,80歲在渭水邊上遇文王,90歲封爲齊侯,建立了不世功業的呂望;仰慕築過墻,後來建立偉大功勛的傅說;仰慕隱于高陽酒肆,後來不費一兵一卒就爲劉邦取得72座城池的酈食其;仰慕魯仲連、寧戚、范蠡。

而事實上他所面對的現實與他所仰慕的這些帶著傳奇色彩的人物所處的環境已經完全不同{參見周勛初《詩仙李白之謎》。

}。

他的過于理想化的人生設計,在現實人生中當然要不斷遭致失敗。

這使他常常陷于悲憤、不平、失望之中。

但由于他始終嚮往著這樣的理想,他又始終保持著自負、自信和豁達、昂揚的精神風貌。

他是把盛唐士人的入世進取的精神高度地昇華了,帶進了一個理想化的境界。

神仙道教信仰在李白思想中佔有重要地位,在他的近千首詩中有一百多首與神仙道教有關。

他正式入道,“名在方士格”。

他煉丹服食,是非常認真的,充滿對于神仙境界的幻想。

當他仕途失意的時候,便進一步走向道教。

但有時他又對神仙世界持懷疑態度:

“仙人殊仿佛,未若醉中真。

”道家和道教信仰給了他一種極强的自我解脫的能力,他的不少詩表現出人生如夢、及時行樂的思想,而其實是渴望任隨自然、融入自然,在內心深處深藏著對于人生自由的嚮往。

在他的人格裏,有一種與自然的親和力。

山水漫游,企慕神仙,終極目的是要達到一種不受約束的逍遙的人生境界。

他的狂傲不羈的性格,飄逸灑脫的氣質,都來源于這樣的思想基礎。

賀知章曾稱他爲“謫仙人”,他也以“謫仙人”自居{參見周勛初《詩仙李白之謎》。

},同樣出于對不受約束的自由人生的嚮往。

他的明朗、自信、壯大、奔放的感情,也基于這樣的人生嚮往。

李白人格的最突出的特點,便是獨立不羈,不受任何約束。

這是魏晋開始的人的覺醒發展至巔峰的産物,是盛唐精神的高度昇華的産物。

第二節 李白的樂府與歌行

古題樂府的創新與個性特色 行雲流水的抒情方式 李白歌行的價值

李白是個非常自負的詩人,在《古風》其一中,他有感于“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對“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提出批評,說“我志在删述,垂輝映千春。

希聖如有立,絕筆于獲麟。

”因此,繼承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優良傳統和詩歌風骨,就成爲他振起詩道的革新手段,主要體現在他大力擬作古樂府的創作實踐中。

李白的樂府詩大量地沿用樂府古題,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能曲盡擬古之妙{可參閱:

詹鍈《李白樂府探源》,見其《李白詩論叢》,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王運熙《略談樂府詩的曲名本事與思想內容的關係》,見其《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郁賢皓《論李白樂府的特質》,《李白學刊》第1輯,上海三聯書店1989年版。

}。

其創新意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借古題寫現事,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

如《上之回》、《丁都護歌》、《出自薊北門行》、《俠客行》等,均屬于緣事而發之作,與《古風》詩一樣,表達的是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寄托。

再一方面,則是用古題寫己懷,因舊題樂府蘊含的主題和曲名本事,在某一點引發了作者的感觸和聯想,用它來抒寫自己的情懷{參見羅宗強、郝世峰主編》隋唐五代文學史》上冊第七章第二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

這後一方面的樂府詩,因偏重于主觀抒情,更能體現李白詩歌創作發興無端、氣勢壯大的個性特色。

其妙處常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既可以說它有寄托,也可以說它衹是抒寫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

如《蜀道難》的古辭寓有功業難成之意,正是這一點,觸動了李白初入長安追求功業未成時的悲憤。

他用這一古題抒發自己的感嘆,于詩中再三嗟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

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使人聽此雕朱顔。

對于蜀道高峰絕壁、萬壑轉石的險難的渲染,也是詩人對于世道艱險的渲染。

再如《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爲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爲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爲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此詩的樂府舊題,含有以飲酒放歌爲言之意。

李白由此引發,抒發“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壯氣概,把借酒銷愁寫得激情澎湃,具有大河奔流的氣勢和力量,不僅把原曲的主題發揮到淋漓盡致,還充分展示出詩人狂放自信的人格風采。

李白的這一類樂府詩,雖說是擬古,卻處處有“我”在,呈現出他人無法摹似的個性特色。

如《行路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

從語調到氣勢,都是李白式的,以第一人稱的抒懷和議論表達主觀感受,完全打破了傳統樂府用賦體叙事的寫法。

詩人在選擇樂府舊題抒寫己懷時,常根據這個題目在古辭中的寓意和情感傾向,進行創造性的生發和聯想,運用大膽的誇張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觀感受,以縱橫恣肆的文筆形成磅礴的氣勢。

李白將自己的浪漫氣質帶進樂府,從而使古題樂府獲得了新的生命,把樂府詩創作推向了無與倫比的高峰。

李白把自己的個性氣質融入樂府詩的創作中,便形成了行雲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種奔騰回旋的動感。

這種動感,見諸于字句音節時,常表現爲句式的參差錯落和韻律的跌宕舒展,在雜言體的樂府中尤爲明顯。

李白樂府的代表作,如《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和《行路難》等,大都是以五、七言爲主的雜言體。

這種雜言體樂府,在體制和格調方面,與唐代盛行的歌行體幾乎沒有什麽實質性的差別。

李白的樂府詩創作,實已完成了從漢魏古體到唐體的根本性轉變。

李白歌行的創作成就比樂府高,但兩者之間的界限不容易劃清{如胡應麟《詩藪·內編》說:

“七言古詩,概曰歌行。

”又說;“唐人李、杜、高、岑,名爲樂府,實則歌行。

”這實際上是對樂府和歌行未加區別。

但若把不用樂府舊題的七言古詩稱爲歌行,將採用樂府題的一律算作樂府,則又與唐人的創作實際不甚相符。

松浦友久認爲,歌行應有三個特點:

1,用擬古樂府題;2,不以特定曲調爲“歌吟”前提;3,其歌辭:

A,詩題爲歌、行、吟、詞、曲、引......;B,節奏七言、雜言;C,措辭用蟬聯體、雙擬對......等修辭手法。

見其《李白詩歌抒情藝術研究》,劉維治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94~96頁。

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至今學術界還無定說。

參見羅宗強、郝世峰主編《隋唐五代文學史》上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

一般將李白古詩中以歌、行、吟、謠等爲題的縱情長歌,作爲其歌行的代表作,諸如《襄陽歌》、《扶風豪士歌》、《西岳雲臺歌送丹丘子》、《少年行》、《古朗月行》、《江上吟》、《玉壺吟》、《梁園吟》、《夢游天姥吟留別》、《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等。

在這些作品裏,抒情的意味更濃,詩人以主觀情感和意向爲軸心展開篇章,飛騰想像,虛實相間,筆勢大開大合,有時順流直下,有時大跨度跳躍,想怎麽寫就怎麽寫。

如《玉壺吟》:

“烈士擊玉壺,壯心惜暮年。

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漣。

”又如《夢游天姥吟留別》: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

”這種李白式的抒情,似暴風急雨,驟起驟落,如行雲流水,一瀉千里,像是從胸中直接奔涌噴吐出來。

其《陪侍御叔華登樓歌》云: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此詩作于李白二入長安、被以“賜金放還”的名義廢逐之後,高傲自負而不爲世所容,一種難以抑制的悲憤之情如火山爆發。

强烈的不平和憤懣幷未減弱其不可一世、自命不凡的氣概,反而是“抽刀斷水水更流”,悲感之極而以豪逸出之,更加慷慨激昂。

他竟能將失意的哀感,也表現得如此淋漓酣恣,如此氣勢淩厲,悲中見豪,令人心醉神迷,又感到振奮。

這是他超于常人的不可及之處。

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變,達到了任隨性情之所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不僅感情一氣直下,而且還以句式的長短變化和音節的錯落,來顯示其回旋振蕩的節奏旋律,造成詩的氣勢,突出詩的力度,呈現出豪邁飄逸的詩歌風貌。

李白獨特的藝術個性,及其非凡的氣魄和生命激情,在他的歌行中全都展露出來,充分體現了盛唐詩歌氣來、情來而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具有壯大奇偉的陽剛之美。

唐文宗曾下詔:

“以(李)白歌詩,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爲三絕。

”(《新唐書·李白傳》)因這三者都是盛唐藝術追求浪漫個性的典型代表。

第三節 李白的絕句

明快的語言所表達的無盡情思 清新俊逸的爽朗風神 樂府民歌對李白絕句的影響

李白詩歌的美是多樣的,除大氣磅礴、雄奇浪漫的壯美風格外,還有自然明快的優美情韻,這主要體現在他那些隨口而發、頗多神來之筆的絕句裏。

李白是唐人中五絕與七絕都寫得極好的人。

明人胡應麟說:

“太白五七言絕,字字神境,篇篇神物。

”(《詩藪》內編卷六)他的五言絕句,往往有一種明快格調,以明白曉暢的語言,表現出無盡的情思韻味。

如《獨坐敬亭山》:

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衹有敬亭山。

這是一首寫片刻超然意趣的佳作。

一人獨坐時的寂寞心情與寂靜的山景忽然冥會,感受到與自然相親近的溫暖,人與山刹那間靈性相通、渾然一體了。

詩人將這種心領神會的感受信口說出,仿佛毫不費力,但在相看兩不厭的人與山的冥會中,似有未曾說出且不必說出的無限情思在其中。

再如《勞勞亭》: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借春風有情來寫離別之苦,說春風吹過而柳色未青,似乎有意不讓人折柳枝送別。

話語極爲明白易曉,景物很簡單,情思也衹是靈心一閃的感悟,蘊含卻委曲深長。

絕句體制短小,適于寫一地景色、一時情調,可它離首即尾,易流于淺露,所以絕句貴在含蓄。

但若刻意錘煉,又易流于斧鑿,所以絕句又貴在自然天成。

李白的五言絕句,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做到了既自然,又含蓄,真實簡煉而蘊含豐富。

這是絕句的最高境界。

李白的絕句境界清新,而內蘊飄逸瀟灑的風神。

他的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適的氣質,反映到他的絕句裏,就形成了清新飄逸的情思韻味。

如《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

把一個水、月、白雲連成一體的琉璃世界,和在這個世界裏産生的奇妙想像,寫得那樣明淨秀美,如入神仙境界。

其五:

帝子瀟湘去不還,空餘秋草洞庭間。

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

美的湖,美的傳說,空靈、明淨;如畫的境界,表現出一種超脫于塵世之外的皎潔明淨的心境。

李白的七絕,以山水詩和送別詩爲多,也寫得最出色。

他有一種與天地自然融爲一體的氣質,以其天真純樸的童心,與山水冥合。

無論寫景言情,都具有一氣流貫的俊逸風神和爽朗情韻。

如: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挂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瀑布》)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