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177443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0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邵阳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南省邵阳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南省邵阳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南省邵阳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南省邵阳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邵阳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

《湖南省邵阳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邵阳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邵阳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

湖南省邵阳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湖南省邵阳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38分)

1.(6分)(2019高三上·涟水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近代史开启之际,老大帝国愚昧颟顸,执迷于“夷夏之辨”,以“天朝上国”自居,在西方先进的器物、制度和思想文化面前仍然自以为是,造成了“天朝的崩溃”。

这种因过度文化自信导致的“华夏中心主义”大大地阻碍了中国向先进的西方学习,造成了落后挨打的屈辱的百年近代史。

然而,这种历史叙述没有看到“夷夏之辨”在近代史上一度也为中国向西方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思想资源。

夷夏之辨,是传统中国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之一。

它将天下划为“华夏”诸邦与“夷”“戎”“蛮”“狄”等部落。

它产生之初,便有依文化与血统作区分的两重含义在内。

但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不再以血缘的亲疏而以文明程度的差异作为区别华夷的标准,而且逐渐被广为接受。

在历史上,中国长期以来在东亚处于文化、政治、经济领先的地位。

久而久之便使得人们习惯性地将中国与“先进文化”画上等号。

然而,当清王朝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而丧权辱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中国是否仍是文化最为先进的国家,就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此问题面前,如果仍然不假思索地将大清即是华夏作为无须怀疑的前提,那么大清便还是文化先进之国,因此就没有必要向西方的“蛮夷”学习。

即便要学习,最多也是学习器物上一些优点,即“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

换言之,华夷观在此时对中国走向现代化就起到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

但与此同时,也有一批有识之士慢慢注意到西方列强不仅有极为发达的物质文明,在精神文明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而大清是否在文化上也领先于西方列强便值得怀疑。

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在深入了解西方社会之后,便感慨道:

“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

”在他看来,中国已经沦为“夷狄”,而西方列强因为文化昌盛,俨然已有“华夏”气象。

维新派的代表谭嗣同、梁启超则将民主、共和制度视为辨认夷夏的重要标准,在他们看来,在与西方世界的较量中,中国早已落后而成为夷狄了。

因此在这些“睁眼看世界”者看来,以地域定夷夏是不符合“夷夏之辨”的本义的;夷夏是可以转换的;西方的政教风俗、伦常礼义并不逊于中国,甚至胜于中国;西方俨然已是“华夏”而中国沦为“夷狄”了。

而“夷狄”必须向华夏学习,亦即大清必须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文明成果。

郭嵩焘从“夷夏之辨”的义理出发,指出“自西洋通商三十余年,(西方)乃似以其有道攻中国之无道,故可危矣”。

从这个意义上说,“夷夏之辨”在近代史上并非完全扮演了阻碍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角色,它同时也给一部分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摘编自章舜粤《“夷夏之辨”之于近代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满清帝国愚昧执着,坚守“华夏中心主义”,自以为是,造成过度文化自信,使得天朝最终崩溃。

B.“夷夏之辨”将天下划为“夷”“戎”“蛮”“狄”等四邦,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

C.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得清王朝丧权辱国,统治者开始思考中国是否仍是文化最为先进的国家。

D.西方列强的文明成果,促使先觉者清醒地认识到大清帝国在政治和文化上已经落后于西方列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分析“天朝的崩溃”的原因,得出了“天朝上国”的狂妄思想造成了屈辱的百年近代史的结论。

B.第四段从与史实相反的角度假设,推导出华夷观在当时对中国走向现代化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C.引用谭嗣同、梁启超的观点,论证了在有识之士眼中,夷夏的角色已发生转换,中国已成为夷狄。

D.结尾引用郭嵩焘的话,证明了“夷夏之辨”为部分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满清帝国不以“天朝上国”自居,不过度文化自信,就不会有中国近代史上一百多年的被动挨打的局面。

B.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以文明程度的差异取代血缘的亲疏作为辨别华夷的标准,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

C.“夷夏之辨”既阻碍了中国向西方学习,也为一部分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有识之士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D.文章认为要以文明程度来定义“华夏”,这样便于清晰认识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状况,进而取长补短。

2.(12分)(2017高二下·会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人一校一国家

1898年7月的一天,山东威海卫的日本太阳旗降下,中国黄龙旗升起。

第二天黄龙旗降下,英国国旗升起。

这就是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国帜三易”。

原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

德、法、俄各有所得,英国强租了九龙半岛和威海卫,强制占据威海卫的日本将威海卫归还中国,再由中国转租给英国。

目睹这一幕国耻的北洋水师见习驾驶官张伯苓,受到强烈刺激。

张伯苓是天津人,13岁考入设在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

1894年张伯苓在水师学堂毕业,翌年春天到通济舰。

他亲眼见到了“国帜三易”,联想到甲午战争前的中国海军力量明显占优,为什么却战败了?

问题在人。

要想改变中国面貌,必须改造人,兴办新式教育,培育一代新人。

张伯苓怀着这样的信念离开北洋水师,决计以教育救国。

1898年张伯苓应严修之聘做家馆老师,教授其子弟。

1904年春天,严、张二人东渡日本考察教育,看到推广新式教育,重视科学技术,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迅速强盛的根本原因。

中国要想富强,也要走这条路。

他们办起一所私立中学堂,张伯苓任监督,当年秋季招收学生73名,年底改名为敬业中学堂。

此后,学生人数日增,校舍不够使用,开明邑绅郑菊如捐出天津旧城西南一块十多亩的荒地,严、张即在这里兴建新校舍。

因为这处新校舍在城南的开洼,称为南开洼,简称南开,学校因此在1907年改名南开中学堂,1912年改称南开学校,张伯苓任校长。

张伯苓在到处化缘筹集办学经费的同时,千方百计聘请饱学之士来校任教,范文澜、何其芳、老舍等先生都先后在南开任课。

张伯苓从南开中学创办起就注重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旨在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他定南开校训: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他重视修身教育,每周亲自讲修身课。

一次修身课上张伯苓讲不许学生抽烟,当场有学生发问:

“您不许我们抽烟,为什么自己抽烟?

”张伯苓当即唤校工,将自己所存的吕宋烟全数取来,当众销毁。

校工惜之,他答道:

“不如此,不能表示我的决心,从今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

”从此终身不再吸烟。

南开在校学生也再无吸烟者。

张伯苓把近代西方体育引进学校,重视体育课和师生的身体锻炼,辟有体育场,举办天津市运动会,自己也多次担任全国运动会、华北运动会的总裁判。

南开中学看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张伯苓不让学生死记硬背,也不迎合教育部门推行的各种会考。

为了培养学生具备手脑并用、知学合一的能力,学校增设了“社会视察”和“木工金工技能”两门必修课程,组建了校办工厂。

私立南开中学升留级制度严格,淘汰率高。

当时人们常说:

“进南开难,毕业也难。

”学校择优录取,考试认真,评分严格,毕业率约为50%。

在张伯苓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南开中学培养出了以周恩来、马骏为代表的优秀学生,并逐步实现了兴办南开系列学校的设想:

在南开中学的基础上,1919年9月创建南开大学,1923年增设南开女中,1928年增设南开小学,形成旧中国私人创办的建制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

其中南开女中始建于1923年,到了1924年,就已经有四名女子进入南开中学和男生一起听课了。

南开中学的办学成绩引起海内外瞩目,孙中山曾赞誉说,南开是世界有名的好学校。

胡适称张伯苓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在抗日战争时期,张伯苓热心襄赞国事。

很多南开学生、校友,向往延安革命圣地,请张伯苓代为介绍,他都一一给他们写了介绍信,将大批有生力量迁往抗日后方。

张伯苓重视对学生的爱国教育,经常用亲身经历的“国帜三易”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

1935年11月张伯苓赴四川考察教育后,基于对抗日战争时局的清醒认识,于1936年8月建成南渝中学(1938年12月更名为重庆南开中学)。

平津沦陷,当时许多学校都因仓促迁川多有不便,惟独南开中学从容应变,弦诵未辍。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对南开中学、南开大学进行了疯狂的轰炸。

当南开校园的硝烟还未散尽的时候,张伯苓大义凛然地宣告:

“敌人所能毁者,南开之物质;敌人所不能毁者,南开之精神。

”张伯苓的四子张锡祜投笔从戎,以身殉国,张伯苓闻讯说:

“我本人出身水师,今老矣,每以不能杀敌报国为恨,而今吾儿为国捐躯,可无遗憾了。

1949年4月,蒋介石两次到张伯苓住所,要求先生离开重庆。

去台湾或去美国,可任其选择。

张伯苓始终不应。

蒋氏又派蒋经国和张群先后三次劝行。

张伯苓以“不愿离开南开学校,更不想离开祖国”为词,拒绝了蒋氏最后的邀请。

1951年2月23日,为南开教育辛劳毕生的张伯苓与世长辞,享年75岁。

逝世的第二天,日理万机的周恩来专程到天津吊唁,他送的花圈缎带上写着:

“伯苓师千古!

学生周恩来敬挽”。

他说:

“张校长一生是进步的,爱国的;他办教育是有成绩的,有功于人民的。

(摘编自《爱国教育家张伯苓》)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从全文看,张伯苓制定的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中“允公”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敬业、献身精神;“允能”就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本领;“日新月异”就是要求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革新。

B.南开中学以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旨,故意加大考试难度,毕业率只有50%左右。

C.张伯苓对抗日时局有着清醒认识,他特意赴四川考察教育,于1936年8月建成南渝中学。

当许多学校都因仓促迁川无法正常上课时,惟独南开中学的学生们能正常学习。

D.四子张锡祜以身殉国后,张伯苓的一番话既表露了对儿子杀敌报国的称许,也隐含了痛失爱子的哀伤,还表达了不能亲上战场报国的终身遗憾。

(2)胡适称张伯苓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张伯苓的创造性表现在哪里?

(3)文章以“一人一校一国家”为题,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中张伯苓“一人”与“一国家”关系的理解。

3.(20分)(2017高三上·滕州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孤儿

刘斌立

秦浩又查看了一下打包的行李,确定无误了才去厨房。

他妻子4点就起来煮了红薯粥,他看了看那半锅粥,舀了一碗,又倒进锅里一小半。

妻子并没有注意到,但仍旧习惯性地提醒他“早饭要吃饱”。

秦浩进屋子只看了一眼孩子,没敢亲她。

小家伙睡得浅,弄醒了,知道爸爸要走,必然哭天喊地。

一个大背包上了肩,手里还有一个灰突突的大尼龙面料的行李包,秦浩看着妻子,没有再说话,只是下巴抬了抬。

妻子知道其中的含义“我走了,家里靠你了!

这是秦浩每年里都要经历的分离,可能大家都已经习惯了。

走下楼,秦浩就看见路灯底下已经有两个同伴在那儿抽烟等他了。

他们手里也都有一个大大的尼龙面料的行李包,在路灯下,包上“锡山矿务局”的印字特别显眼。

那几个字也印入了秦浩的眼睛,他手里也有一个。

“锡山矿务局”那几个字在他心里狠狠地戳了一下。

曾经锡山矿务局是这个城市最好的单位,不管工资、福利,甚至秦浩背后的那片家属楼,都曾经是这个城市最让人羡慕的。

他们手里这个大行李包,就是某年单位组织外出考察学习时,每个员工发的福利。

而如今,秦浩还得用这个包,装起自己的衣衫琐碎,出去打工。

三个人相互看了看,点了点头,一起朝矿区大门而去。

黑黢黢的矿区内,似乎空无一人。

路灯已没几盏好的。

三个人抽着烟,倒是烟头一亮一亮的,显出了几分活力。

大门口的铁门虚关着,他们发现那儿还站着一个人。

“广路,你怎么又来了?

”秦浩先发问。

卫广路把烟头掐了,狠狠用脚踩着。

边碾脚边说:

“我把娃娃交给我妹妹了,这儿不可能找到工作,我必须出去打工。

“你走了,你娃儿不是成孤儿了,要不得哦。

”另一个声音说。

秦浩赶紧用手止住那人,但是昏暗的灯光中,已看见广路眼神瞬间黯然了。

“算了算了,走,挣到钱再打算。

”一只胳膊拉起广路。

秦浩看了一眼大伙儿,边走边说:

“也好,又是我们四个一起,互相有个照顾。

卫广路和秦浩他们一起在外面打工两年了,可是在家的妻子一直到肝部疼痛到无法忍受才去医院,确诊是肝癌晚期,广路赶回家不到三天,妻子就去世了。

这个矿区里,很多职工都死于这个疾病。

大家其实都知道,有些工种因为当年缺少劳动保护,身体受到了很大的侵害。

本来有一年大家还准备上访争取一些基本权利,但是就在那年,矿区停产了,接着被宣布为资源枯竭。

秦浩他们坐上了早班长途车,他们接下来的两天都会在路上。

长途车要走4个小时,把他们带到省城,他们要换火车北上17个小时,到达北方的一个省会城市。

秦浩是第一批走出去的锡山矿务局的工人。

他当年是负责矿区锅炉班的班长,锅炉班负责整个矿区的热水供应,三班倒24小时从不停歇。

当年矿场停业,秦浩整整一年都无法在这个城市找到工作。

矿场倒了,几万员工和十几万的家属顿时都没有了生计。

而这个大山里的小城市,哪里能够,承载得了这个负担呢?

秦浩北上之路,经历了三个城市,最终找到了现在的工作,为一个小区的供暖站负责整个冬季烧锅炉。

他站稳脚跟后,陆续把自己锅炉班的一帮弟兄都介绍了过来。

工作从每年的深秋圈煤开始干起,到次年春天的3月停止。

每个冬天,秦浩能挣到一份相当辛苦但至少能让家人温饱一年的收入。

而家乡那个城市对他来说,就是个永远想念,但没有希望的地方。

长途车上,司机开了收音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早闻新闻已经开始播音了。

第一个让秦浩他们打开话匣子的话题是,播音员说为了响应中央关于节能的号召,今年北方城市普遍延后了开始供暖的时间,同时供暖的温度会下降。

节能意味着烧炉工工作量减小,虽然只是延后三天,但是秦浩他们似乎已经感觉到今年能拿到手的收入一定会减少了。

大家开始七嘴八舌,但意思都是一样的,就是明年春天烧锅炉的工作一结束,必须得留在当地再找找工作,争取多挣点钱再回家。

秦浩没有参与讨论,因为他又听到另外一则新闻。

播音员正在念着一串城市的名字,那是国家公布的第二批“资源枯竭性城市”名单。

秦浩听到了熟悉的那个名字。

长途车已经盘山走了一段,秦浩回过身去,从车窗回望着已经在大山深处的城市。

清晨,那些星罗棋布的灯火,只是那个城市里还没有断息的活力。

只是离世界越远,就越像一个孤儿,即将被永远地遗忘在大山里了。

(有删改)

(1)

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①“锡山矿务局”那几个字在他心里狠狠地戳了一下。

②卫广路把烟头掐了,狠狠用脚踩着,边碾脚边说:

“我把娃娃交给我妹妹了,这儿不可能找到工作,我必须出去打工。

(2)

请简要分析小说中“黑黢黢的矿区内,似乎空无一人。

路灯已没几盏好的。

三个人抽着烟,倒是烟头一亮一亮的,显出了几分活力。

大门口的铁门虚关着,他们发现那儿还站着一个人。

”的作用。

(3)

小说在刻画秦浩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4)

结合全文,谈谈本文以“孤儿”为题目的好处。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1分)

4.(11分)(2017高二下·汪清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段文振,北海期原人也,文振少有膂力,胆气过人,性刚直,明达时务。

初为宇文护亲信,护知其有干用,擢授中外府兵曹。

后武帝攻齐海昌王尉相贵于晋州,其亚将侯子钦、崔景嵩为内应。

文振杖槊登城,与崔仲方等教十人先登。

文振随景嵩至相贵所,拔佩刃劫之,相贵不敢动,城遂下。

录前后勋,将拜高秩,以谗毁获谴,因授上仪同,赐爵襄国县公,邑千户。

俄而尉迥作乱,时文振老母妻子俱在邺城,迥遣人诱之,文振不顾,归于高祖。

高祖引为丞相掾,领宿卫骠骑。

及平江南,授扬州总管司马。

寻转并州总管司马,以母忧去职。

仁寿初,嘉州獠作乱,文振以行军总管讨之。

引军山谷间,为贼所袭,前后阻险,不得相救,军遂大败。

文振复收散兵,击其不意,竟破之。

炀帝即位,征为兵部尚书,待遇甚重。

从征吐谷浑,文振督兵屯雪山,连营三百余里,帝幸江都,以文振行江都郡事,文振见高祖时容纳突厥启民居于塞内,妻以公主,赏赐重叠,文振以狼子野心,恐为国患,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谴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时兵曹郎斛斯政专掌兵事,文振知政险薄,不可委以机要,屡言于帝,帝弗纳。

及辽东之役,在道疾笃,上表曰:

“水潦方降,不可淹迟,唯愿严勒诸军,星驰速发,水陆俱前,出其不意,则平壤孤城,势可拔也。

”后教日,卒于师。

帝省表,悲叹久之,赠光禄大夫等,谥曰襄。

史臣曰:

文振少以胆略见重,终怀壮夫之志,时进谠言,其取高位厚秩,良有以也。

(选自《隋书·段文振传》,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谴/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B.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谴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C.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谴/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D.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谴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襄国县公”为爵位名,在中国古代,被封爵的人可以获得一定的土地、人民等.

B.“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丁忧,朝廷官员在职期间,若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丧。

丁内忧、丁外忧分别指遭逢父亲、母亲丧事。

C.“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兵部尚书”的主要职责是统管全国军事。

D.“谥”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

长短字数不定,或一两字,或二十余字,字数不定,情况较为复杂。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文振勇猛过人,打仗敢于冲锋在前。

他年轻时有力量,胆气过人,后来在追随武帝攻打尉相贵时,拿着槊率先登上城墙,找到并挟持尉相贵。

B.段文振有胆有识,带兵擅于出其不意。

他率军讨伐作乱的嘉州獠时,虽然在山谷中被敌人袭击而大败、但他重整军队,出其不意地打败了敌人。

C.段文振忠君为国,深受皇帝信任:

他不顾叛贼尉迥的诱逼,毅然归依高祖,高祖让他担任丞相掾;他跟随炀帝出征,炀帝派他巡游江都,炀帝非常优厚地对待他。

D.段文振心念国事,看问题有长远眼光。

他考虑到突厥启民可汗可能怀有狼子野心,担心他成为国家的祸患,上书建议皇帝对此问题加以重视,加强边防。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振知政险薄,不可委以机要,屡言于帝,帝弗纳。

②文振少以胆略见重,终怀壮夫之志,时进谠言,其取高位厚秩,良有以也。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7分)

5.(7分)(2019高二下·铜仁期中)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虞美人

周邦彦

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

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

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

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两句描绘了细雨蒙蒙、洒满池塘,池塘的水面生满了浮萍,现在万千雨点,点破了萍面,又自有一番含蕴。

“看”体现了词人此时此境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状。

B.词的四、五两句,表面上点明当时的时间已经是黄昏时分了,其中也暗含了光阴飞快、即将别离的深层意蕴。

C.下片开头二句,描写美酒飘香、杨花飞絮的饯别情景,然而离人之间却相对无言,伤别之情更显凄婉悲凉。

D.这首词以时间的推移和主人公活动场景的变化,描绘寻常人物情事,却也别具一种朴实、厚重的感人力量。

(2)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四、默写(共1题;共6分)

6.(6分)(2017高三·太原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屈原在《离骚》中直接表达自己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心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②《小石潭记》中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③《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7.(5分)(2017·内蒙古模拟)下面是“某中学学生消费情况调查表”,读后完成下面题目。

消费情况类别

该花的就花

尽量节俭

不花白不花

追求名牌

消费随家庭经济状况

模仿父母消费

初中

60.3%

13.4%

21.6%

8.6%

66.4%

78.6%

高中

43.3%

25.4%

6.6%

3.6%

80.4%

71.6%

请根据以上表格,得出三条结论。

(不得出现数字)

六、材料作文(共1题;共5分)

8.(5分)(2019高二下·定陶期末)某班级召开了一个主题班会,下面是部分学生发言中的一些话语:

学生甲:

鲁迅说:

“中国究竟是文明最古的地方。

”中国人的骨子里,自古注重文明礼节之道,如“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学生乙:

文明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相较于物质生活的富足,日常的举手投足更能折射一个社会的文明。

学生丙:

父母的言传身教、老师的谆谆教诲和身边人的模范带头构成的良好社会风尚,为每个人定下了道德的基调。

学生丁:

最近,辽宁省某开发区法院作出判决,在3起拉拽公交司机案件中,被告人均构成以危险行为危害公共安全罪。

地铁上吃小龙虾乱吐虾壳者也被拘留了……

要求: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38分)

1-1、

1-2、

1-3、

2-1、

2-2、

2-3、

3-1、

3-2、

3-3、

3-4、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1分)

4-1、

4-2、

4-3、

4-4、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7分)

5-1、

5-2、

四、默写(共1题;共6分)

6-1、

五、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7-1、

六、材料作文(共1题;共5分)

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