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卫辉一中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76546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5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卫辉一中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南省卫辉一中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南省卫辉一中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南省卫辉一中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南省卫辉一中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卫辉一中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

《河南省卫辉一中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卫辉一中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卫辉一中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

河南省卫辉一中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河南省卫辉一中2019学年高三2月月考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2.提前5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1-3题。

论儒学的复兴

汤一介

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民族复兴的进程之中,民族的复兴必然与民族文化的复兴相关联,在我国历史上虽说是由儒、道、释三家构成中华文化,但儒学却一直曾居于主流地位,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儒学的复兴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分不开的,这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

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斩断。

因此,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使之更新。

就目前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在21世纪儒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在中国、甚至在世界(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将会有新的发展。

为什么儒学会有一个新的发展?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有经济的原因,但与“西学”(主要指作为精神文化的西方哲学等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所进行的全方位的冲击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是由于“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使得我们得到对自身文化传统有个自我反省的机会。

我们逐渐知道,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应该发扬什么和应该抛弃什么以及应该吸收什么。

因而在长达一百多年中,中国人在努力学习、吸收和消化“西学”,这为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奠定了基础。

新的现代儒学必须是能为当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前景提供有意义的精神力量的儒学,应该是有益于促进各国人民团结、友好、互信、互助、和睦相处的大家庭的儒学。

新的现代儒学必是“本开新”的儒学,“反本”才能“开新”,“反本”更重要的是为了开新。

中国文化必须在传承中更新,这样中国文化才得以真正的“复兴”,而“重新燃起新的火焰”。

本世纪初,中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这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十分重要,它会对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和谐”是儒学的中心观念,在我国传统儒学中包含着“和谐社会”的理想以及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大量的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礼记•礼运》的“大国”思想可以说为中华民族勾画出一幅“和谐社会”的蓝图。

《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这就是说“和谐”将会对调节人们社会生活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而“和而不同”又可以为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和平共处”提供了理据。

特别是《周易》中的“太和”观念经过历代儒学思想家的发挥,已具有“普遍和谐”的意义,这就是说,“和谐”应该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等诸多方面的“和谐”,才可以称为“普遍和谐”。

所以王夫之说“太和”是“和之致”,“太和”是最完美的“和谐”,如此等等,在儒家思想中比比皆是。

近两百多年来,由于对自然界无量的开发,残酷的掠夺,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由于人们片面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权力欲望的无限膨胀,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至于残酷的战争。

由于过分注重金钱的感官享受,致使身心失调,人类分裂,造成自我身心的扭曲,已成为一种社会病。

因此,当前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甚至今后还要长期不断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我身心”之间的种种矛盾问题,这些无疑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课题,其中人们必须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要有自我觉醒。

针对上面说到的三大矛盾,我们认为,儒学可以为当今人类社会提供某些有益的思想资源。

当然,必须注意,我并无意说,上述三大矛盾仅靠儒家思想可以完全解决,真正的较完满的解决还是要靠全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人民共同努力不断地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理论来逐步解决。

但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儒家思想无疑为解决上述三大矛盾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智慧。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对“新的现代儒学”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在努力学习、吸收和消化“西学”,使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而成为新的现代儒学。

B.新的现代儒学必是“本开新”的,在传承中更新;“反本”才能“开新”,“燃起新的火焰”。

C.新的现代儒学应是可能为当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前景提供有意义的精神力量的儒学。

D.新的现代儒学应该是有益于促进各国人民团结、友好、互信、互助、和睦相处的大家庭的新的现代儒学。

2.下列是“儒学会有一个新的发展”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A.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华民族要想在新时代实现民族得复兴,首先就要使儒学复兴。

B.由于儒学曾经一直处于中华文化的主流地位,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C.从历史的角度看儒学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斩断。

D.以西方哲学为代表的“西学”对以“儒学”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冲击。

3.对文本分析、理解、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学“大国”“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等思想为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提供大量了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B.儒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虽然受到“西学”的冲击,但在中国、甚至在世界(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将会有新的发展。

C.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儒家思想无疑能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我身心”当前人类面临的三大矛盾。

D.儒学可以为当今人类社会提供某些有益的思想资源,但要真正的较完满的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种种矛盾还需探索。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4-7题。

指喻

(明)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其色渥然,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

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

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

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①刺状,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

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

“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

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

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

”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

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

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

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

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之于指乎?

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

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

文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

《传》不云乎:

“三折肱而成良医。

”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选自《逊志斋集》)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色渥然渥然:

红润的样子。

B.以示人示:

告诉。

C.而傅以善药傅:

同“敷”。

D.岂特疮痏之于指乎特:

只。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今疾且成彼且奚适哉

B.而终为大患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C.而寓于不可见之初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D.则宜以拇病为戒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层次清晰,构思谨严。

文章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阐发道理,叙事贵在简练而又生动,哲理则富有警策,有独到之见。

同时两者间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B.本文取譬设喻,借喻立论。

文章从友人手指生疹一事,阐明“防微杜渐”的道理:

天下之事,常发生在至微之处,因为忽略轻视,终成大患。

C.本文不以文采词藻炫耀,不发空泛的议论,而是从实际出发,同时又有因小见大的深度发掘。

从小事发端,深意在于治国,文意深远。

D.本文含有针砭时弊的意味。

国家处在“疲敝之余”,官吏又“戕摩剥削”,更加速了小患的发展,这样的问题只能是“幸其未发”。

对于这一切,作者把针对的矛头直指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7.翻译(10分)

1.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2.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①灞上:

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8.诗的颈联上下两句写景各用了什么表现技巧?

描绘出怎样的意境?

9.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四题任选三题作答)

(1)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

(诸葛亮《出师表》)

(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杜牧《阿房宫赋》)

(4)间关莺语花底滑,。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文,完成

(1)-(4)题。

(25分)

中秋夜里的一盏马灯

朱砂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时至今日,乡村里竟然还会停电,而且是在中秋节的晚上。

菜刚刚摆上饭桌,他正陪娘说话。

哥哥在开啤酒,嫂子还在灶间忙活着,谁料却突然停电了,世界一下子掉进了黑暗,——如他此刻的生活。

2019年,他所在的投资公司破了产,不仅如此,家也散了,妻子留下一纸离婚协议书,带走了儿子和家里仅有的一点现金。

一想到儿子,他鼻子一酸,眼圈儿红了。

他点了根烟,习惯性地走出了客厅。

站在17楼的阳台上,看着楼下灯火辉煌的夜景,想着失业的自己,想着身上背负的也许一生都无法偿还的债务,想着即将因断供而被银行拍卖的汽车和房子,他苦笑,连哭的勇气都没有。

许多时候,人,总是在被生活打得落花流水的时候,才会想到亲情。

几天后,借着传统的中秋佳节,他回了老家,看望了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且,给爹上了坟。

“这该死的电,早不停晚不停,偏偏赶着大家吃团圆饭的时候停。

”母亲气嘟嘟地牢骚着。

“没事儿的,娘,咱有这个呢。

”说话间,哥从柜子里拿出一盏马灯,点燃,屋里瞬间便有了光亮。

虽然亮度比起电灯来差了不少,但并不影响吃饭。

接下来,一家人先后上了炕,围在母亲身边,话题从这马灯说开来,你一句我一句地闲聊着。

瞅着那盏马灯,他有些恍惚,仿佛又回到从前。

那个时侯父亲在生产队上当饲养员,马灯是队里配给父亲晚上给牲口加料用的。

曾几何时,这盏马灯在相当长时间里都是他向伙伴们炫耀的东西。

与其他人家那些豆粒大小的煤油

灯光比起来,这盏马灯简直就像大功率的探照灯。

想来,那个时候可真幸福啊,在这马灯下,爹编苇筐,娘纳鞋底,他和哥哥做作业,偶尔,娘从柜子里摸出块冰糖来,给哥俩咬开,一人一半儿,含在嘴里,甜到脚底儿……想到这些,他的心里,忽然就涌出一股温润。

他和哥你一杯我一杯地对饮着,说小时候的事,说到兴起处,哥俩儿的嗓门越来越大,哥说他小时候偷了邻居张大爷院前的瓜,被张大爷找到家里来,他竟然对爹说谎是哥哥让他偷的,为此哥稀里糊涂地挨了爹一顿揍。

他耍赖,不承认,说哥哥也窥视那瓜很久了;而且,瓜偷来后,哥哥也吃了。

哥哥说他只吃

了个瓜腚,而且不知道那瓜是他偷来的。

哥俩儿争得面红耳赤,嫂子乐得前仰后合的,娘更是高兴得咧着缺了牙的嘴,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欢喜地不得了。

多日来的第一次,他忘了所有的烦恼,整个人都沉浸在童年的趣事里。

那一晚,酒喝得高兴,话也很多,他和哥你来我往地划拳,嗓子都喊哑了。

夜里,睡觉时,嫂子给他抱来了崭新的棉被,躺在娘的身边,他第一次感觉到,原来日子可以过得如此踏实,好几次,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

然而,该来的还是会来的。

第二天早晨,他不得不向娘告别,他很想就这样一辈子守在娘的身边,只要有口饭吃就行。

可是,他不敢,他必须装得工作很忙的样子,他不想让娘和哥知道他此时的境遇。

和娘道了别,走到院子外,发动了车,正欲关上车门,哥哥走了过来,双手抱着个小纸箱,放在了副驾驶座上,叮嘱他,回到家再看。

他疑惑地看了看哥哥,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和哥嫂说了再见,车驶出胡同,上了马路。

虽然答应了哥哥,可他还是忍不住好奇,刚刚驶出村子,他便把车停在路边,打开了那个纸箱。

纸箱上面,是一张纸,展开,哥哥的笔迹赫然人目:

刚子,昨天你在爹坟上说的话我都听见了。

电闸是我让你嫂子拉的,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

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

刚子,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哥都希望,明年的中秋节,你不要让娘在眼泪里度过。

纸条下面,是那盏马灯和厚厚的一摞钱;几捆一百的,还有一叠散的,有五十的,也有十块的,甚至还有一块的。

虽然那些钱和他所欠的债务相比微不足道,但他却知道,那是哥哥所能给他的全部。

秋阳下,一个男人,抚着一盏马灯,泪流满面…

(1)下列对文本分析理解最准确的两项是【】【】

A.中秋夜的这盏普普通通的马灯不仅是应急的照明灯,更是一盏照亮他的前程让他走出阴影的灯。

B.让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

中秋夜停电是哥哥为能让“他”接受兄长的帮助而设的一个计策。

C.他觉得“真幸福”,是因为在追忆往事时,想起那时家里因有一盏其他人家没有的马灯。

D.马灯下,他和母亲、哥哥唠家常,忆往事,想到当年哥俩曾经为了偷瓜、吃瓜的事争得面红耳赤。

E.“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的内涵很丰富,其中有家人的关爱让他觉得日子可以过得踏实的意思。

(2)请分析③-⑥自然段插叙内容在全文中所起作用。

(3)哥哥说:

“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

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

”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哥哥”,还是“刚子”?

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杰克·伦敦的悲剧(有改动)

①杰克·伦敦(1876--1916)是美国近代著名作家。

他和马克·吐温①,也许是我国读者最熟悉的两个美国作家了。

然而,同作为美国现实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家,两个人的结局却大不一样。

马克·吐温以七十五岁高龄病死在写作岗位上,实践了他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大的快乐”的信念。

杰克·伦敦却在四十岁壮年之时,吞服了大量吗啡,在自己豪华的大牧场中结束了一生。

②杰克·伦敦的童年是很不幸的。

他是一个在旧金山出生的私生子,生父是一个占卜者。

后来,母亲嫁给已经有十一个孩子的约翰·伦敦,继父的境况也不好。

杰克·伦敦的童年在穷苦的日子中度过。

十一岁他就外出打零工谋生,十四岁到一家罐头厂做工,每天工作十小时,得到一元钱,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干了不多久,这个十四岁刚出头的孩子借了一些钱,买了一条小船,参加到偷袭私人牡蛎场的队伍中,希望用这种手段来改善穷困的处境。

偷袭中他被渔场巡逻队抓获,被罚做苦工。

不久,他放弃了“牡蛎海盗”的营生,当水手去远东。

航海生涯,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遍地的贫困、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伦敦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心灵中。

③航海归来,境况并未好转。

1894年,十八岁的杰克·伦敦参加了“基林军”,这是当时由平民党人领导的向华盛顿“进军”的失业者组织的一部分。

这次“进军”的领导人考克西等在华盛顿以“践踏国会草坪”被捕,进军组织亦遭取缔。

杰克·伦敦在退出“进军”行列之后,又继续过流浪生活,监牢、警察局成了他常进常出的地方。

④长年的流浪没有使杰克·伦敦丧失生活的信心,他强烈地追求知识,不甘于自暴自弃。

即使在飘泊无定、随时会以“流浪罪”被拘捕的困境中,书也总是他的伴侣。

1896年他二十岁时,甚至还考进了加州大学。

然而,大学的门毕竟不总是向穷困如杰克·伦敦这样的人敞开的。

1897年他就被迫退学,同姐夫一起去阿拉斯加淘金。

“黄金梦”又很快破灭,身染重病回家。

⑤一条条的路走不通,一件件的事碰壁。

杰克·伦敦萌发了写作的愿望。

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有满腔的对穷苦人的同情,在二十三岁(1899年)时,他的第一篇小说《给猎人》发表了,二十四岁时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狼之子》。

在这些作品里,淘金工人的生活是杰克·伦敦心爱的题材。

⑥杰克·伦敦的思想是混杂的。

他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也读过黑格尔、斯宾塞、达尔文和尼采的著作。

在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到他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脉搏。

1907年(时年三十一岁)写的《铁蹄》,指出美国资本主义有向极权主义转变的可能性,还对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消灭作了有预见性的警告。

我国已经有译本的《马丁•伊登》(1909年),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

这本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无情,对人性的蹂躏、对正义的践踏。

主人公伊登依靠个人奋斗成了名,但是成名之后得到的不是欢乐,而是可怕的空虚,结果以自杀了结一生。

七年后,它的作者杰克·伦敦真正走上了马丁·伊登的道路。

⑦极端的个人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把杰克·伦敦带进了一个矛盾的精神世界,使他青年时期具有的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叛逆者的性格,逐渐消褪,变成了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

⑧1911年,他公开声明,他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钱。

他在成名之后,得到很多的钱。

他认为他有权过豪华奢侈的生活。

他曾经用一大笔钱建造一条命名为“斯纳克”(一种想象中的恶兽)的游船;1913年用了十万美元(在当时是一笔惊人的钱财)以近四年时间建造一所名叫“娘居”的别墅,在落成后即将迁居的时候,忽然起火焚毁。

这位已经跻身上流社会的大作家,看了看价值十万美元的废墟,摆了摆手,宣布将另建一个庄园。

这时的杰克·伦敦已经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拜金主义泥淖,为了得到更多的钱,粗制滥造,写出一些完全背离自己信念的低劣之作。

他在1911年时还说过:

“我如果自己能够作出选择的话,除了写一篇说明我对资产阶级世界是多么鄙视的社会主义者的文章外,我什么也不会下笔。

”可是在1916年1月,他公开声明脱离自己曾经积极参与活动的美国社会党。

⑨这位曾经饱尝人世艰辛,也曾经用自己的笔为社会底层的不幸者呼喊过的作家,随着他的成名和发财,沉沦到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深渊。

1916年11月22日,杰克·伦敦用自杀结束了四十年的一生,留下了鱼龙混杂的四十九部著作。

【注】①马克·吐温(1835—1910),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幽默大师、著名演说家。

他出身贫苦,上学时就不得不打工,做过印刷所学徒,送报人和排字工,后来又在密西西比河上当水手和舵手。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通过《马丁·伊登》我们看到,杰克•伦敦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才被毁灭是有着很强的预见性的,但自己也免不了这样的结局,说明他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B.二十几岁的杰克·伦敦是以他丰富的生活经历、对穷苦人的满腔同情开始的文学创作,因此,他从一开始就是一位鄙视资产阶级世界,敢于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大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残酷无情的社会主义者。

C.极端的个人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是使青年杰克·伦敦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叛逆性格逐渐消退,直至成为彻头彻尾的拜金主义者的重要的思想根源。

D.对于饱尝人世艰辛、思想混杂的杰克•伦敦的一生,作者是抱有批判和惋惜之情的。

但作者也认为,杰克·伦敦及其所留下的鱼龙混杂的四十九部著作,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的研究方面深具价值。

E.这篇传记语言简明流畅,结构清晰,并采用倒叙的写法,将传主从童年直到自杀身亡的短暂的一生清晰、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简要概括杰克•伦敦的主要人生经历。

(3)作为一篇评传,这篇传记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4)作者为杰克•伦敦作传,为什么开篇写了同时代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

两位作家截然相反的结局给你怎样的启示?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由于感冒喉咙发炎,医生建议“噤声”三天,他接受医生开出的这记“处方”,噤若寒蝉,不说话了。

B.沉浮IT行业8年之久,筚路蓝缕,终于换来了今日的辉煌,公司如今已经具备了让别人追赶的实力。

C.金融租赁在世界上已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在我国却是不为人们知晓的一锅夹生饭。

D.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由于渔政部门监管不力,禁渔期偷捕现象屡禁不止,禁渔令成一纸空文。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是对一种学生主体发展的尊重,是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

B.人们对于记者报道波兰总统专机在俄罗斯坠毁,机上包括总统在内的九十八人全部遇难感到震惊。

C.过高的房价造成的困境、危害对于长期生活于塞上古城银川来说,那真是难以面对、承受的。

D.在今年的冬奥会上,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力克群雄,取得了参加冬奥会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依中国文化的古老观念,人心之间不是隔绝不通的。

____________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块基石,也成为中国文化千年来的一个精神祈向。

①孔子说“兴于诗”,就是以诗歌来开发人性人心的根本。

②尽心尽情的精神,就是人心与人心的相通、人性与人性的照面。

③“无邪"就是诚,就是人性与人性的照面。

④孔子主张的仁,就是人心与人心的相通。

⑤“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A.①③④⑤② B.⑤③①④② C.⑤②①④③ D.④②③①⑤

16.下面一段文字是围绕“古桥”而展开的。

在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称变换:

第一句用“那座古桥”开头,自“德高望重的老桥”以后,改用第二人称“你”指代“古桥”,以便于抒情。

请仿照这种写法,以“国旗”或“梅花”为对象,写一段话。

(不少于45个字)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

德高望重的老桥,你累吗?

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17.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虚词,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地矛盾、发展与资源的矛盾尤为突出。

中国的国土面积与加拿大和美国不相上下,中国人口规模是加拿大的40倍、美国的4倍,而中国国土的宜居面积又大大少于加拿大和美国。

中国的人均宜居国土较美、加等国要少很多,比德、英、法、意、日等国还要少。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公司到省人才中心招聘销售部工作人员。

应聘者很多,但招聘单位却只留给一个职位。

在应聘者抢占座位作准备时,一个叫张媛媛的女大学生却几次主动让座,让别人先面试。

到她面试时,公司负责人对她的条件虽较为满意,但认为她过于谦让,不适合到销售部工作。

该负责人认为,谦让的确是一种美德,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更需要“锐意进取”的员工。

而张媛媛则认为不具备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是干不好工作的。

此事在省城引起强烈反响。

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公司的要求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有人则认为张媛媛的做法是正确的,应继续保持这种美德。

请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