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门纽斯的生平窝比系统更新中.docx
《柯门纽斯的生平窝比系统更新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柯门纽斯的生平窝比系统更新中.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柯门纽斯的生平窝比系统更新中
柯門紐斯的生平
•近代教育思想之父、改革教育的先驅
•捷克人,生於十六世紀末,〈1592-1670〉
•十九歲進入赫朋大學專供神學,在此時期,博覽群書,研究許多前人的思想,又結識阿爾斯泰德,他提供柯氏教育思想概念,影響柯氏甚深。
•二十一歲時,轉入海德堡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並到歐洲各地旅行,拜訪當時荷蘭許多思想改革家,接受時代新思潮的感召。
•畢業後,柯氏返家鄉擔任教職,之後,在富那克擔任牧師及校長,但好景不長
,「三十年戰爭」開打,柯氏的妻兒死於戰後的瘟疫。
•他離開家鄉到波蘭的里薩擔任教師,在此期間從事著作及致力改革教育的工作
,先後受聘於英國、瑞典擔任教育改革設計的規劃,深受當時歐洲各國重視。
•1654年返回波蘭從事宗教工作。
•柯氏一生寄人籬下,流亡各國,深刻體會國破家亡之痛。
•柯氏致力於從事教育工作,立論著述多達二百六十五種,因此被尊稱為近代教育思想之父。
柯門紐斯─重要著作
•幼兒學校〈母育學校〉:
世界第一部論數學前教育的專書。
•語言入門:
學習拉丁語入門的教科書。
•大教育學:
柯氏最大成就的教育思想代表作,「泛智」的思想,具體的表現在此書中。
•世界圖解:
世界上第一本依據直觀原則編寫的課本,書中共有150課有插圖解釋拉丁語。
柯門紐斯─教育基本原則
在大教育學論中,提出四項基本教育原則:
◆確切原則:
〈學習要配合適當時機〉
♦認為人類理想的教育時期是「兒童期」
♦強調教材依學習者的需要而安排
♦教學活動事前計劃,以材料實例為先,形式、法則為後,有始有終
◆容易原則:
〈學習要有順序〉
♦教學時的提示應求簡單扼要
♦教材之編寫應由易而難,從近到遠
♦先利用感官來學習各種事物,再增進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徹底原則:
〈普遍到特殊〉
♦教學應有始有終,內容應選擇有益於現世生活的範圍
♦教學活動強調不崇拜書本的權威,而是兼重理解與應用,為全人生的未來而努力
◆簡述原則:
♦教學時,宜採用集體教學的方式
♦教材的選擇和學習應以實用為主
♦教學活動,各科要齊頭並進,才能達到效益
大教育學論之內容
•因人施教,耐心等待收割:
人類先天資質的個別差異
•公平接受教育的機會:
不論貴賤、貧富、男女,都應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機會
•適應「自然」之教育原則: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應用謙虛的態度,遵從自然界的法則,按部就班的提供適當的教育
•積極擁護學校式教育:
認為學校的出現是因為人類進步發展的結果。
學校教育可補助父母無暇照顧孩子的現實需求,也提供兒童彼此學習和相互鼓勵、競爭及成長
柯氏學校教育施行的階段
•母育教育:
出生到六歲─培養兒童敏銳的感官知覺能力
•國語教育:
七到十二歲─培養想像的能力
•拉丁語教育:
十三到十八歲─培養理解的能力
•大學:
十九到二十四歲─培養意志能力
柯氏的貢獻
•破除貴族獨享,重視普及化教育
•直觀是泛知教育的導引
•重要的家庭教育
•理想的學制
•啟迪後進,造福人群
•破除貴族獨享,重視普及化教育
✹主張教育是平民的教育,是人人不分男女、貴賤皆接受的教育
✹柯氏的教育目的受宗教神秘思想的影響甚大,提出人的受教育乃是求永生,而知識、道德、宗教信仰是人人生而具有,不可偏廢
•直觀是泛知教育的導引
✹「泛知教育」是柯氏的重要主張
✹知識的獲取,應注重直觀的經驗教育,提供實際的生活教育,以兒童為中心,確切、容易、徹底、簡速為原則的課程
•重要家庭教育
✹幼兒教育一書中,特別希望教養六歲以下的幼兒時,父母應是充滿愛心的教導者
•理想的學制
✹應根據人類身心發展而規劃適切的學制
•啟迪後進,造福人群
✹影響到十八世紀的盧梭、斐斯塔洛齊、福祿貝爾、蒙台梭利等
✹稱他為『改革教育的先驅』
盧梭的生平
•其祖先為追求宗教的信仰,自法國遷居瑞士的日內瓦
•原籍法國,後遷瑞士,1712-1778
•父親依薩克以製造鐘錶維生,喜歡研讀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學作品,更酷愛自由及充滿愛國情操,盧梭童年時期,父子兩常共同探討古人軼事,也啟迪盧梭對自由之崇尚、民主之精神,不向惡勢力低頭的強硬性格
•十歲時,父親被誣傷害罪,使得盧梭成為孤兒,幸賴慈祥的舅父兼啟蒙教師蘭貝爾塞的諄諄教誨,及安排風景秀麗的環境居住,讓盧氏產生愛好自然之心。
•十六歲的盧梭,認真學習雕刻業的好技術,卻因師傅的體罰,促使他開始逃亡流浪的生活,發生影響他甚大的事情:
⏹認識華倫夫人:
改變了宗教信仰並大量閱讀各種名家著作
⏹在侯爵古溫的家服役中:
學習拉丁文並建立日後自學的基礎
⏹結交許多學者:
啟迪他「進步思想」及寫作書籍的能力
⏹閱讀洛克所著的教育漫話:
以教育工作為終身事業,並試著去擔任家庭教師發掘教育問題,為日後寫成大著愛彌兒奠下基礎
⏹目睹暴君苛政:
凡不義不公之事皆挺身而出表達意見
•1749年盧梭37歲,是他旺盛的著述時期
,參加多次徵文比賽,評論當時的社會現象及倡導自由之理念。
•1762年盧梭50歲,著作民約論、愛彌兒問世。
民約論鼓吹反傳統政治:
愛彌兒向舊教育挑戰,倡「天性善良」應率性發展「歸於自然」
•54歲著作懺悔錄,為其自傳
•50歲以後,其評論世俗與宗教之文章,不容於當時階級分明的社會中,有開始逃亡的生活。
•1767年潛逃法國,隱居在爾蒙南村,1770年法國政府頒布赦罪令。
•後人尊重他為「真理的衛士」
•終其一生為自己的理念與權貴、宗教憎侶抗衡,婚姻生活也未能美滿的親自養育自己的子女
盧梭的教育思想
•愛彌兒一書中的開卷首句:
「上帝創造萬物皆善,因人之干擾而變壞。
」
•順應自然,兒童本位
•尊重兒童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並非縮小的成人
•注意個人間的不同,了解個別差異進行因材施教
•承認人性本善的理念,引導幼兒於自由與快樂中求取平衡
•幼兒之快樂來自於他們能逐漸學習、了解和掌控周遭的環境
愛彌兒一書的教育內容
•五十歲,寫下這本代表其教育思想的名著
•自覺未盡親自教養自己子女之補償心態下完成此著作
•書中的主人翁愛彌兒是一個虛構的角色
•愛彌兒是一個男孩的名字,盧梭為愛彌兒安排
、規劃由出生到成長的一切教育方式。
•愛彌兒雖為教育小說,對後世的教育哲學產生不少的影響。
•依年齡區分為五篇:
•出生至五歲─身體養護期
•五至十二歲─感官教育期
•十二至十五歲─理性與手工教育期
•十五至二十歲─感情教育期
•女子教育
出生至五歲─身體養護期
•母親要能讓幼兒避開變壞的路,使他不受人類生活上的各種衝擊
•母親要親自授乳,不可用包布巾來束縛幼兒,多給幼兒接近大自然的時光
•認為父親應扮演一位高尚的教師,是孩子的夥伴
•社會生活方面,認為不宜群居。
認為愛彌兒應遠離都市到鄉村生活,多做戶外活動讓幼兒運動四肢,自己做自己身體的主人,才能得到新生和真正的自由
五至十二歲─感官教育期
•希望愛彌兒有更多機會,親身體驗生活的真實狀況,觀察大自然的一切變化。
藉此來加深概念,也訓練手腕靈活及敏銳的觀察力
•此階段的教育方式,採消極教育的方法來教導幼兒,盧梭認為大自然有強壯孩子身體和使之成長的辦法,成人不需過分照顧或放任孩子,而是順著自然法則教育子女,在孩子的內心中,大自然會給他們應有的成長
•若幼小時不受些痛苦就長大的話,到了成人時期,會連一小滴血都可能使他昏倒
十二至十五歲─理性與手工教育期
•此時期具有理性判斷的能力,又稱為理性時期
•愛彌兒會運用其好奇心和求知慾,去追求知識
,應按照他的興趣和能力,由教師的態度中,引導他學習
•不要咬文嚼字、不要背誦詩句、不必刻意指出他錯誤的地方,只需讓他自己仔細觀察、動手做實驗去發掘正確的觀點
•培養愛彌兒學習知識的好習慣和謀生技能
十五至二十歲─感情教育期
•愛彌兒由一個學習如何成為人,進入如何做一個男人的階段,盧梭稱此時期為社會的誕生,是人生真正開始生活的時刻
•學習愛及友誼的關係,常是由經驗中獲取,此時期應接受感情與道德教育,發展出良善與合群的好習性
•教育成人與教育幼兒的方法完全相反,應當把各種危險神秘的事告訴他,教師與學生應如同朋友般交談、互信
女子教育
•愛彌兒長大成人,娶了一個扮演好妻子角色的蘇菲
•認為女子必須對丈夫忠心、態度謙遜、善於料理家務、會彈琴吟歌跳舞
•認為女子不必研究高深學問,卻需有取悅男子的能力
•女子從小就應學習忍耐,服從男子的判斷,接受宗教的信條
盧氏的評論
•教育和社會及文化是息息相關的
•盧梭生長在十八世紀法國的黑暗時代,因此其自然主義及人生而平等的觀念,深深打動歐洲的人心
盧氏的貢獻
•以幼兒為中心:
認為幼兒不是成人的縮影,教育應以幼兒為中心
•注重身體活動:
健康的身體是理性、教育與健全精神的基礎,盧氏認為幼兒時期是感官與四肢活潑的時光,應讓幼兒鍛鍊堅強的體魄
•打破形式的教育方式:
形式化的教育,無法提供幼兒真正的經驗,只有直觀的態度,才能讓幼兒擁有了解和掌握週遭環境的成就與快樂
•啟迪幼教思想:
影響十八、十九世紀的教育哲學家,美國教育家杜威將盧梭的思想譽為「教育上的哥白尼革命」
盧氏的批評
•遠離社會接近自然:
愛彌兒一書開頭說:
「天生諸物,一切皆善;一經人手,便成為惡。
」主張愛彌兒在十二歲以前應離開社會在自然中成長
•消極的道德教育:
認為服從自然律是最公平的懲罰,一切的學習皆讓幼兒親自去體驗
•不接受課本書籍的教育:
若十二歲前的愛彌兒是不能有文字課程的,抹殺教師與書籍功用的觀念。
盧梭反對注入式的教育方式,提倡自由與平等,認為靠教育的權利,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自由,但在愛彌兒的教育裡卻是一對一的貴族式教育
斐斯塔洛齊的生平
•孤兒之父、貧苦兒童的導師
•祖先原籍義大利,後遷居瑞士,1746-1827年
•祖父安德魯是位牧師,幼年長跟隨祖父去農村,眼見農民與兒童的苦難,對他們深切同情,及感受當時社會階級、貧富不均的現象,引發其強烈的人道主義思想
•父親在斐氏五歲時過世,由母親蘇姍娜及忠僕巴貝麗扶養成長,母親的愛及僕人忠誠犧牲精神,影響他終生
•1764年入瑞士蘇黎世大學就讀哲學系,研讀盧梭的愛彌兒和民約論,影響日後他對教育工作的啟示
•與妻子安娜,忠實地根據愛彌兒之教育理論及原理來教育長子約克,並仔細觀察與紀錄,成為教育三歲兒子的日記,為後代用歷史法研究的開創者〈開創歷史法的先河〉
•1774年在新莊設立「勞動學校」,收孤兒及貧兒,給於衣食並教以讀寫與耕織,後因經濟負擔沉重而停辦,此後,則專心從事寫書的工作,已表明對教育的理念
•1780年出版隱士的黃昏,闡揚盧梭自然主義的教育思想
•1782年發表林哈特與葛楚特,說明教育是改革社會的基礎,也說明改造社會要由兒童教育著手
•1798年法軍入侵瑞士,孤兒流離失所,政府委託其主辦收容孤兒的工作,日夜照顧孤兒,充分貫徹慈愛的精神
•1799年,在布格多夫創立學校,倡導「直觀教學法」
•1802年出版葛楚特如何教他的子女一書
,為斐氏教育真隨所在,也是倡導直觀教學法的著作
•1805年,在伊佛頓建校,許多教師慕名而來,使得伊佛頓成為歐洲兒童教育的聖地,二十年後,因經營困難而關閉
•後人感念其教誨精神,於墓碑上刻下「人中之神,神中之人」之語,來紀念他
斐氏的教育思想
•斐氏是一位充滿教育愛心的實踐者,也是近代民主教育思想的改革者,受盧梭自然主義的啟示,將理想應用在他的學校及家庭中,使兒童的天賦得以充分發展,為了解其教育理念,從兩方面來探討:
•教育的意義與目的
⏹兒童是有生命的個體
⏹教育是改造社會之根本方法
⏹完人的教育理想
⏹普及教育─全體兒童
•教育的方法與原則
⏹直觀性
⏹循序漸進
⏹自發性的學習
⏹要素教育論
•兒童是有生命的個體:
教育應提供兒童安全且友愛的環境,循其自然之序而發展
•教育是改造社會之根本方法:
斐氏曾言:
「環就改變個人,個人改造社會」。
消除貧窮最有效的方法是透過教育,提高人民謀生素質,以求造福自己及社會
•完人的教育理想:
〈完人教育=3H教育〉
⏹在葛楚特如何教育她的子女一書中,斐氏提出:
「我希望人們能了解教育的目的在發展人類的本性,適當的培植期能力與才智,以及幫助其成為一完人」
⏹人生而有三種能力,道德的、智力的和身體的,即兒童的頭、心、手三者和諧且全面發展,才能成為真正的人
⏹道德教育的任務、智育的目的、體育和勞動教育的功能
完人教育
(母子教育、3H教育)
•頭(head):
也有稱腦,智慧—知識思想的學習
•心(heart):
精神—道德宗教的學習
•手(hand):
身體—體力技能的學習
•普及教育─全體兒童:
在林哈特與葛楚特一書中,曾表達對當時教育的看法。
因此倡導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且對貧苦兒童之啟蒙也不可忽視
教育的方法與原則
•直觀性:
認為人類有一種基本的能力,就是「直觀」,凡是一個人的感官經驗愈多,對事物的認知也愈正確。
所以,教學上應重視直觀的原則
•循序漸進:
自然界一切的運行是連續性且循序漸進的,教育兒童時應採由簡入繁、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方法
教育的方法與原則
•自發性的學習:
認為人的理智有一種主動能力,可以自發性學習,教師的責任在使兒童知道怎麼學,而不是學什麼
•要素教育論:
從辦學經驗中,提出傳統的讀寫算,不能作為學習的起點,應把學習的「要素」分解,即「數目」、「形狀」和「語言」,透過直觀的過程
,以「數(算)、形(寫)、名(讀)」為手段,來發展兒童的智力行為
斐氏的貢獻
•在伊佛頓的二十年,是斐氏教育生涯的全盛時期,影響歐美各國教育
•瑞士:
在瑞士的地位,有如孔子在中國一般〈有人稱瑞士的孔子〉
•法國:
法國教育家孔佩雷讚揚斐氏是教育史上提倡與實施愛的教育的先驅,改變師生互敬互動的動人氣氛,擴大初等教育理論與原則,世界教育史上稱譽為現代教育學與新學校的創始人
•德國:
當時德國之國民教育採用斐氏的學校制度,強調教育是救國之本,平民教育更是改革社會的要項。
後來德國有二位教育家受其影響,即福祿貝爾和赫爾巴特
•英國:
英國歐文的「幼兒學校」受斐氏慈愛關懷農工子弟的精神影響,對教養工廠童工及孤兒特別關注
•美國:
十九世紀初,美國學者卡貝爾訪問伊佛頓,回國後在費城設立第一所斐氏學校,特別重視直觀教學及學生之心理需求。
美國國民教育及師範教育皆有濃厚的斐氏色彩
•中國:
斐氏思想於清末傳入中國,對我國初等教育亦產生影響
福祿貝爾的生平
•幼稚園及恩物的創始人、幼兒教育之父
•德國人,1782-1852年
•母親在其出生十個月後即過世,父親再娶,後母沒有給予母愛的關懷,加上父親忙於職業,使得福氏的童年是孤獨、寂寞的,因為這種不幸的環境,讓他日後意識到母愛的可貴,及母親與孩子間重要的關係,影響其日後教育思想
•在鄉村中成長,形成其孤獨的個性,同時喜歡沉浸在大自然的安慰中,不斷思考及體會宇宙的真體與奧妙
•十一歲時,轉學寄居在舅父家,舅父細心的關愛,是福氏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童年生活
•後因家庭經濟不好,無法繼續供給他接受高等教育
•十五歲的福氏開始在林務局土地測量學徒的生涯,日日與大自然為伍,好奇心下努力研究植物、礦物、林地勘查、幾何學等,這些經驗是福氏世界及教育哲學的基礎
•十七歲,進入耶拿大學哲學院,學習自然科學及數學,後因無法繳交學費而中斷,但他仍堅持自學
•二十二歲時,福氏認識了法福克福師範學校的格納校長,邀請他擔任教師,從此福氏深切了解教育工作將是他一輩子的事業
•教學過程中,認真研究教育文獻,尤其是斐斯塔洛齊的教育學說,之後,曾二度到伊佛頓的斐氏學校任教及工作,受斐氏的教育思想所影響,奠定福氏日後辦學的理念
•之後,福氏深感自己學識不足,又進入格廷根大學及柏林大學攻讀學問
•1814年,從軍為反拿破崙而戰,後離開軍隊,專心研究教育
•1816年,在施塔提爾姆創立學校,稱為「德國普通教養院」,是德國農村寄宿學校的前身
•也曾受政府委託成立孤兒院,使其深刻體會到兒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1837年設幼兒學校於布朗根堡,收三至七歲的幼兒,提供幼兒恩物,設立遊戲小組實驗及示範恩物操作,且成立訓練班指導青年人學習恩物操作,稱為「遊戲指導員」
•1840年,將幼兒學校更名為德國幼稚園,是世界第一所幼稚園的誕生
•認為兒童的成長與大自然息息相關,把幼稚園比喻為花園,幼兒比喻為花草樹木,教養員〈老師〉視為園丁,而幼稚園的定義就是「兒童幸福」的標誌
•福氏死後,其第子們努力闡揚其教育理念,尤其是白太男爵夫人,將福氏理想傳遍歐美
•著作:
•人的教育─闡述他的基本教育觀點
•慈母曲
•歌唱遊戲集
福氏幼兒教育的基本原則
•適應自然─自我發展
•勤勞教育─自我活動
•社會原理─社會參與
適應自然─自我發展
•教育必須遵循自然法則
•主張人生來具有四種本能:
活動本能〈創造本能〉、認識本能、藝術本能、宗教本能
•人性本善是教育的契機
•教育者應依兒童個人的興趣、願望及力量為基礎,開啟其天賦潛能
勤勞教育─自我活動
•強調感官實物教學,即感官及身體四肢活動下發展出一種內在本質自由的表徵
•為使幼兒有勞動活動,設計恩物來讓幼兒活動、思考,親自動手操作,發揮創作與智育、德育結合
•加強各種活動,使學生手腦並用,勤勉獨立
社會原理─社會參與
•美國是推廣福氏理念成效最好的國家,歸功於畢保德女士的影響
•1855年美國第一所幼稚園成立於威斯康辛州的水城,是採用福氏的教育精神而創辦的,採用德語教學,為美國重要幼教園地
福氏教育思想
•家庭背景及經歷,影響他對教育觀的看法─父親為牧師,母親早逝,使他依歸宗教及體會母愛的重要
•1806年拿破崙攻陷普魯士,德國人民族自覺產生,使他對「自由」有了認識
•促使福氏的教育哲學建立在「自由」與「萬有神論」的思想上
•斐氏是福氏的啟蒙師,使福氏肯定幼教的重要性,回國推廣教育思想
•對嬰兒的看法:
不只是家族的一份子,也是全民族、全人類的一員
•人類是社會的動物,個人教育應從家庭乃至學校生活中學習團體經驗
•幼稚園教育應訓練幼兒了解自己與社會的關係,體驗相親相愛、互助合作的社會化歷程
福氏─遊戲的意義
•1823年著人的教育一書中,強調幼兒教育是由遊戲來輔導
•遊戲是此時期發展中的最高階段,是一種喜悅
、自由、平靜且可以和第三者共享的活動
•幼兒藉由遊戲發展其智力、體力和道德心
福祿貝爾恩物
•恩物是福氏所獨創的,意義為:
「神恩賜兒童的玩具」
•根據宇宙為中心的自然原則,以簡單的物體製成,為幼兒展現創造力、表現力的活動引導
•共二十種,每種皆有其價值
•一至十種,又稱遊戲恩物、分解恩物或簡稱「恩物」,是由體→面→線→點為主,就是由「具體→抽象」的過程
•十一至二十種,又稱作業恩物、綜合恩物或簡稱「手工、工作」,是由點→線→面→體為主,就是由「抽象→具體」的過程
恩物使用原則
•二十種恩物之間是有系統的,缺一不可的
•在運用時,把握相對關聯的關係來玩,不一定得按二十種的順序操作
•依照幼兒的年齡、發展程度提供適當的恩物操作
恩物介紹
•第一恩物:
六色球
•第二恩物:
三體
•第三~第六恩物:
立方體
•第七恩物:
面
•第八恩物:
線
•第九恩物:
環
•第十恩物:
點
•第十一恩物:
打洞
•第十二恩物:
縫
•第十三恩物:
繪畫
•第十四恩物:
編織工
•第十五恩物:
摺紙工
•第十六恩物:
剪貼
•第十七恩物:
豆細工
•第十八恩物:
厚紙細工
•第十九恩物:
玩沙
•第二十恩物:
黏土
第一恩物:
六色球
•六色指的是:
紅、橙、黃、綠、藍、紫
•材料:
毛線
•形式:
直徑6公分的球,種類有二,一種有帶子,帶長40公分,另一種則無帶子
•意義:
球體是最完美的,無起點也無終點,象徵萬物的統一
•簡易玩法:
第二恩物:
三體
•三體指的是:
球體、圓柱體、立方體
•材料:
木頭
•形式:
直徑6公分的球體及圓柱體、邊長6公分的立方體
•意義:
•球體代表自然,立方體代表人工,圓柱體代表自然與人工的結合
•三種合一是大自然調和的象徵
•簡易玩法:
第三恩物:
立方體
•材料:
木頭
•形式:
邊長6公分的立方體,切成8小塊立方體〈小立方體邊長3公分〉
•意義:
提高幼兒美的情操和思考力
•簡易玩法:
第四恩物:
立方體
•材料:
木頭
•形式:
邊長6公分的立方體,切成8小塊長方體〈小長方體的長寬高為6、3、1.5公分〉
•意義:
三、四恩物可搭配創作,激發創意
•簡易玩法:
第五恩物:
立方體
•材料:
木頭
•形式:
邊長9公分的立方體,切成21小塊立方體、6塊大三角柱、12塊小三角柱
•意義:
加入大、小三角柱,使幼兒在建築物創作練習上,更趨實體相仿,可成為數學概念之學習基礎
•簡易玩法:
第六恩物:
立方體
•材料:
木頭
•形式:
邊長9公分的立方體,切成18塊長立方體、12塊柱台、6塊長柱
•意義:
在遊戲過程中,學習空間、藝術的規劃
•簡易玩法:
第七恩物:
面
•材料:
塑膠彩色板或馬糞紙貼臘光紙,每種形狀只用一個顏色製成
•形式:
有5種形狀分別是─正方形、等腰直角三角形、正三角形、直角不等邊三角形、等腰鈍角三角形
•意義:
是研究抽象的開始與關鍵,幼兒了解面的形狀、大小,並排出美麗的花樣和實物
•簡易玩法:
第八恩物:
線
•材料:
細竹子、塑膠細棒
•形式:
5種長度,分別為3、6、9、12、15公分
•意義:
使幼兒體驗其真實性,利用線的性質來排出各種圖案,培養幼兒對物體長短之概念和了解物體的形狀
•簡易玩法:
第九恩物:
環
•材料:
金屬的銅、白鐵或塑膠
•形式:
直徑分別為3、4.5、6公分的全環及半環
•意義:
根據幼兒以往對球體、圓柱體的觀念,連結直線進入曲線,讓幼兒創作不同物體,培養良好的敏覺力和觀察力
•簡易玩法:
第十恩物:
點
•材料:
豆子、小石頭、塑膠〈同一色彩〉
•形式:
形狀概略相同的小顆粒
•意義:
點代表物體的極限,也是由抽象推回具體的門,幼兒可透過無數的點來排出線、面、體,此恩物可訓練幼兒手指小肌肉的發展和培養創造力
•簡易玩法:
第十一恩物:
打洞
•材料:
各種紙張、黏土、小豆類、保麗龍板、不同原子筆
•意義:
•幼兒天性喜歡用手指在紙上或沙上打洞,撫摸敲打是人類的本能,尤其在重複操作的過程中,他們得到快樂和學習
•福氏認為「打洞」是數學「一」的起點,因為物體的構成是由「點」開始
•簡易玩法:
第十二恩物:
縫
•材料:
各種紙張、布、繩、絲帶、紐扣
•意義:
•「縫」就是把兩個分離的東西聯結在一起
•藉由縫的動作,幼兒學習縫的技巧和培養耐心、細心
•簡易玩法:
第十三恩物:
繪畫
•材料:
紙張、黑板、各種繪畫材料和用具
•意義:
•人生下來即有繪畫的本能,透過繪畫表達人類的思想和感情
•幼兒繪畫發展:
塗鴉期→象徵期→前圖示期→圖示期→寫實期
•簡易玩法:
第十四恩物:
編織工
•材料:
良質的紙張、毛線、絲帶、薄竹片
•意義:
古代人為了生存,利用各種材料編織出許多日常生活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