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信义区三兴国民小学九十七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75991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3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北市信义区三兴国民小学九十七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台北市信义区三兴国民小学九十七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台北市信义区三兴国民小学九十七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台北市信义区三兴国民小学九十七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台北市信义区三兴国民小学九十七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台北市信义区三兴国民小学九十七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计.docx

《台北市信义区三兴国民小学九十七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北市信义区三兴国民小学九十七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计.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台北市信义区三兴国民小学九十七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计.docx

台北市信义区三兴国民小学九十七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计

臺北市信義區三興國民小學九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教學計畫

五年級社會科

一、學期學習目標:

1.能瞭解臺灣歷史。

2.能培養尊重不同文化的態度。

3.能蒐集資料,整理出臺灣歷史的概略風貌。

二、課程與教學活動:

單元

名稱

單元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重點

重要議題學校活動

評量

方式

 

 

能說出臺灣歷史的特色。

一、認識臺灣的過去

活動一:

發現臺灣

1.欣賞:

教師說明陳達「思想起」的歌詞意義。

2.觀察: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6、7頁的課文及圖片。

3.問答:

(1)臺灣的歷史有哪些特色?

(2)臺灣歷史特色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

(3)在課本第7頁圖2中的白布巾與「思想起」的黑水是指什麼?

(4)由中國大陸移民至臺灣的過程中,可能會經過哪些危難與考驗?

(5)由於移民過程的艱難使臺灣人在性格上有哪些特點?

4.統整:

(1)臺灣獨特的地理位置與天然環境形成臺灣族群眾多、文化多樣,對外關係密切、貿易興盛的歷史特色。

(2)臺灣移民社會的特性形成臺灣人冒險犯難、刻苦耐勞的性格。

3

1.口頭評量:

能說出臺灣歷史的特色。

2.實作評量:

能完成體驗活動並發表感受。

2.能知道探索臺灣歷史的途徑及資料。

3.能知道臺灣歷史的分期。

活動二:

尋找歷史的足跡

1.閱讀:

閱讀課本第8、9頁。

2.問答:

(1)可以用哪些物品來了解先民的生活?

(2)可以透過哪些途徑來獲得這些史料?

(3)我們為什麼要了解並研究歷史?

(4)你覺得哪一項歷史資料的探究最能吸引你去了解歷史?

為什麼?

3.統整:

(1)歷史是先人留下的文化寶藏,學習歷史可以了解先人的發展過程與生活。

(2)可以透過器物、建築遺址、服飾、貨幣、圖畫、地圖、照片、文字、俗諺、歌謠等來蒐集先民留下的資料;藉由閱讀相關書籍、上網搜尋、請教長輩、參觀古蹟、遺址及博物館等了解過去歷史。

活動二:

古今大不同

1.展示:

教師在黑板上同時展示現今的臺灣地圖,與清朝時期所繪製的古地圖。

2.觀察與比較:

引導學生觀察兩幅臺灣古、今的地圖,並比較其異同點。

3.統整:

(1)由地圖製作與繪製的內容可以了解當時的地理環境與生活情況。

(2)可以幫助人們了解過去生活的資料稱為「史料」。

活動三:

時光隧道

1.閱讀:

閱讀課本第10、11頁。

2.拼圖遊戲:

將學生分成6組進行「臺灣歷史分期」拼圖大賽,最快完成為優勝。

3.問答:

(1)學者依何準為臺灣的歷史分段落?

(2)臺灣歷史依有無留下文字紀錄,分為哪2個時期?

(3)進入歷史時代後,臺灣的歷史可分為哪些時期?

資訊教育

3

1.口頭評量:

(1)能說出獲得歷史資料的途徑。

(2)能比較臺灣古、今地圖的異同點。

2.實作評量:

能完成臺灣歷史分期拼圖活動。

3.習作評量:

能完成習作1-1-1「歷史的長河」。

1.能了解臺灣史前人類生活的特色。

2.能說出臺灣重要的考古遺址與文化內容。

二、臺灣的史前文化

活動一:

回到從前

1.觀察: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12、13頁的課文及圖片。

2.歸類:

教師引導學生將史前時代人類生活想像圖中的各項活動,依食、衣、住、行、育、樂、習俗做歸類,以了解史前人們的生活。

3.想像與發表:

如果你是生活在史前時代的11歲少年,你的學習活動可能有哪些?

和現代有什麼不同?

4.統整:

臺灣史前人類過著採集、捕魚、狩獵、製造陶器、紡織、並有埋葬的習俗。

活動二:

史前電影院

1.閱讀: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14、15頁的課文及圖片。

2.統整:

史前時代沒有文字,我們只能從當時留下的遺址來推測史前人類的生活情況。

活動三:

史前生活面面觀

1.閱讀: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16~19頁的課文及圖片。

2.發表:

(1)長濱文化有哪些特色?

(2)圓山文化有哪些特色?

(3)卑南文化有哪些特色?

(4)十三行文化有哪些特色?

3.共作:

教師引導學生依表中提示,全班共同完成「史前文化一覽表」。

4.討論:

(1)史前人類在生活方式上是如何演進的?

(2)史前人類在器具製作上是如何演進的?

(3)我們該如何維護史前文化的考古遺址?

3

1.實作評量:

(1)將史前時代人類生活想像圖中的各項活動做歸類。

(2)完成「史前文化一覽表」。

2.口頭評量:

能說出臺灣史前時代的遺址。

3.習作評量:

完成習作1-2-1「回到未來」。

1.知道原住民分布的情形。

2.能了解原住民的生活概況。

3.能說出原住民的文化特色。

三、原住民的世界

活動一:

認識臺灣原住民

1.說明:

教師參考教學研究篇貳:

「鯤島的歷史─看源頭」,說明「臺灣」名稱的由來。

2.閱讀:

閱讀課本第20頁的課文及圖片。

3.問答:

(1)400年前臺灣原住民分為哪兩種?

4.統整:

400年前的原住民有居住在臺灣西部及東北部平原的平埔族,及居住在山區及東部一帶的高山族。

活動二:

平埔族在哪裡

1.閱讀:

閱讀課本第21頁的課文及圖片。

2.講故事:

教師說「番社采風圖」故事。

3.問答:

(1)平埔族女性在生活中負責哪些工作?

(2)平埔族男性在生活中負責哪些工作?

(3)母系社會的特色是什麼?

(4)為什麼目前無法區分平埔族和漢人?

(5)「有唐山公,無唐山媽」這句俗諺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4.統整:

平埔族大多是母系社會,和漢人接觸較早,是多數臺灣人的共同祖先。

活動三:

原住民慶典之旅

1.閱讀:

閱讀課本第22、23頁的內容。

2.展示:

教師展示「原住民文化特色」圖卡,逐一說明各族的文化特色。

3.發表:

(1)高山族分為哪幾族?

(2)你希望生活在父系社會還是母系社會?

為什麼?

(3)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族?

為什麼?

(4)可透過哪些方式了解原住民文化?

4.統整:

(1)臺灣高山族共有13族。

(2)原住民文化非常具有特色,我們應該尊重並懂得欣賞他們的文化。

資訊教育

人權教育

3

1.口頭評量:

能說出平埔族的生活特色。

2.習作評量:

完成習作1-3-1「原味小玩家」。

 

1.能了解臺灣名稱的由來。

2.能知道荷西時期的臺灣歷史和影響。

一、荷西時期的統治

活動一:

臺灣點點名

1.展示與說明:

教師展示「臺灣點點名」圖卡,逐張說明臺灣曾經有過的名字。

2.搶答接力賽:

(1)比賽3分鐘為限,各組以接力方式,上臺寫出臺灣曾有的名字,不得重複。

(2)寫出最多組名字的為優勝組。

3.統整:

臺灣曾有過的名稱有夷州、流求、大員、臺員、埋冤、雞籠、臺窩灣等,都有它特別的涵義。

活動二:

海盜的窩

1.教師說「鄭芝龍與臺灣」的故事。

2.閱讀:

引導閱讀課本第26、27頁。

3.討論:

(1)四百多年前的漢人來臺灣做什麼?

(2)海盜來臺後之據點及從事活動為何?

4.統整:

(1)四百多年前漢人來臺捕魚、避風、與原住民交易物品、做為海盜的根據地等。

(2)當時的海盜以笨港為據點,招募漢人進行開墾。

活動三:

來自海上的艦隊

1.觀察: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28頁。

2.展示與說明:

教師說明十五世紀末,由於羅盤的發明加上航海技術的進步,促使歐洲各國積極拓展海外貿易,建立殖民地,以擴張他們的版圖,成為世界強國,而臺灣正是他們想爭奪的地方。

3.討論:

(1)歐洲人為什麼要來亞洲?

(2)什麼是殖民地?

對當地有什麼影響?

4.統整:

十七世紀後,歐洲各強國在亞、非、拉丁美洲占領土地,進行奴役、掠奪的統治,形成殖民地,對當地社會和經濟造成非常大的破壞。

3

口頭評量:

說明荷蘭統治臺灣期間,如何壓迫漢人

1.能知道荷西時期的臺灣歷史和影響。

2.能認識與荷西時期相關的古蹟和其意義。

活動四:

荷蘭人登「臺」

1.閱讀: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29、30頁。

2.教師講述「郭懷一事件」故事。

3.發表:

(1)荷蘭人為了統治臺灣、傳教與通商,在臺灣做了哪些事?

(2)為什麼荷蘭人大規模的開墾臺灣,卻引起漢人大規模的反抗行動?

4.統整:

荷蘭人為了通商與傳教,大規模的開墾臺灣,卻也掠奪了許多資源;但因壓迫漢人而引發起義抗暴活動,後來漢人響應鄭成功的攻臺行動,合力將荷蘭人逐出臺灣。

活動五:

紅毛人與淡水

1.閱讀: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31頁。

2.發表:

荷蘭人與西班牙人統治臺灣,對臺灣產生哪些影響?

3.統整:

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先後在臺灣南、北部建立根據地,一方面傳教,一方面貿易。

雖以武力強迫漢人及原住民從事生產工作,但也促使臺灣成為東亞國際貿易的重要地區。

活動六:

證據大蒐集

1.示範:

教師展示「安平追想曲」歌詞,說明「風吹金髮思情郎」「伊是荷蘭的船醫」,代表歌詞中的臺灣女子的父親是荷蘭人,她身上有荷蘭人的血緣。

2.觀察與報告:

請學生依教師展示的圖卡或自行蒐集的圖片,提出屬於荷西時期的證據。

3.統整:

荷蘭人在臺灣留下的證據有臺南安平古堡、赤嵌樓、荷蘭豆、水牛等。

西班牙人在臺灣留下的證據為淡水紅毛城、三貂角地名等。

3

1.口頭評量:

說明荷蘭統治臺灣期間,如何壓迫漢人。

2.習作評量:

完成習作2-1-1「證據在哪裡」。

 

知道鄭成功驅逐荷蘭人的經過。

二、明鄭時期的開發

活動一:

鄭成功的傳說

1.聽故事:

由教師說一則(播放)有關鄭成功在臺灣的傳說故事。

2.說故事:

由學生上臺報告自己所蒐集的傳說故事。

3.歸納:

臺灣民間流傳著許多鄭成功傳說故事,充分流露出當時人民對他的崇拜與敬仰。

活動二:

決戰安平

1.聽故事:

由教師描述鄭成功登陸臺灣的經過。

2.閱讀: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32頁。

3.討論:

(1)「反清復明」是什麼意思?

(2)鄭成功為什麼要驅逐荷蘭人?

(3)鄭成功如何擊退荷蘭人?

4.統整:

(1)明朝滅亡後,許多明朝的臣民想集結力量反抗清朝的勢力,完成復興明朝的工作。

(2)鄭成功為取得反清的根據地,決定驅逐占領臺灣的荷蘭人。

(3)1661年鄭成功率領軍隊由臺南市安平附近登陸,包圍荷蘭人的熱蘭遮城。

荷蘭人於第二年投降,退出臺灣。

資訊教育

3

口頭評量:

上臺報告所蒐集的鄭成功傳說故事。

1.能說出明鄭對臺灣的影響。

2.能認識明鄭的古蹟。

活動三:

明鄭時期的開發

1.閱讀: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33~35頁。

2.問答:

(1)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後,在經營臺灣上做了哪些事?

(2)鄭經繼位後,特別著重哪些方面的建設?

(3)明鄭時期在土地開闢上有哪些措施?

(4)明鄭時期在貿易方面有哪些措施?

(5)明鄭時期在教育方面有哪些措施?

(6)明鄭是如何滅亡的?

(7)明鄭時期對臺灣的開發為臺灣帶來哪些影響?

3.統整:

明鄭時期積極開發臺灣,在土地開闢、貿易、教育、風俗習慣、地名上有很深遠的影響,也使臺灣成為一個以漢人為主的社會。

活動四:

探訪明鄭古蹟

1.欣賞:

教師帶領學生欣賞明鄭時期的古蹟。

2.分類:

請各組學生將明鄭時期的古蹟,按照該場所的功能,依自訂的項目進行分類活動。

3.報告:

請各組學生上臺針對分類的項目與結果做口頭報告。

4.討論:

(1)這些古蹟,可以提供我們哪些訊息?

(2)我們將如何將這些古蹟流傳下去?

5.統整:

(1)古蹟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過去,由明鄭古蹟的探訪中,我們可發現當時對軍事、經濟、教育的重視與建設。

(2)我們應該重視古蹟的維護和保存,與子孫共享先民的遺產。

資訊教育

3

1.口頭評量:

說明鄭經對臺灣的建設。

2.實作評量:

完成活動四的「分類活動」。

 

1.了解清朝限制漢人來臺的政策及其影響。

2.了解臺灣移墾時期的土地開發與水利建設。

一、唐山過臺灣

活動一:

還原偷渡現場

1.閱讀:

閱讀課本第38、39頁。

2.看圖說故事:

教師揭示教具「清朝漢人渡海來臺想像圖」,引導學生指出:

(1)渡臺船隻遭遇風浪而沉船。

(2)偷渡來臺可能遭士兵逮捕的風險。

(3)偷渡客躲藏在隱密的地方。

(4)申請渡臺許可證來臺者,須驗船票。

3.統整:

(1)福建省漳州、泉州二府及廣東省潮州府與臺灣位置相近,沿海港灣眾多,海上交通容易掌握,對閩粵人民移民臺灣有極大的幫助。

其次,臺灣土地豐腴,適合農業發展,對以農業為本的漢人,極具吸引力。

(2)申請渡臺許可證須符合資格,又須海口查驗放行及常被兵役為難勒索;且沿海人民早已熟悉渡臺航道。

人民為求方便,寧可觸法私渡,促使偷渡盛行。

(3)人民經由客頭安排偷渡過臺,除了給付偷渡集團偷渡費用外,也常發生意外。

活動二:

大墾戶

1.閱讀: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40、41頁。

2.討論與發表:

教師將教學研究篇參「臺灣墾戶的故事」影印後交給各組,並從故事資料和話劇中,回答下列問題:

(1)如何才能在臺灣合法的開墾土地?

(2)成為墾戶後,如何開墾你的土地呢?

3.統整:

(1)土地開墾之初,眾人集結資金,成立墾號向政府申請墾照,形成開墾集團。

而開墾之初,漢人也向原住民租地耕作。

(2)原住民依賴原始農業與狩獵維生,需要很多土地。

漢人墾殖面積增加及入山採藤伐木,原住民備感威脅,往往以武力還擊,清朝初期採土司制,又改為立界禁越的政策,但均未奏效。

3

1.習作評量:

完成習作3-1-1「渡臺悲歌」。

2.資料整理:

能從臺灣墾戶的故事歸納開墾的方式與風險。

1.了解臺灣移墾時期的水利建設。

2.了解清朝前期臺灣的對外貿易。

活動三:

水利工程師

1.閱讀: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42頁。

2.分組活動:

教師講述興建王留公圳、八堡圳、曹公圳的故事,並提問下列問題,由學生分組搶答:

(1)王留公圳(八堡圳、曹公圳)由誰所興建,引用哪條河流?

灌溉哪些地方?

(2)為什麼他們願意投入這麼多年的心力、金錢來興建水利呢?

3.統整:

(1)清朝時期,臺灣3大水利工程,各分布在北、中、南3區,分別是郭錫王留父子建造的王留公圳、施世榜興建的八堡圳、曹謹闢建的曹公圳,以八堡圳的灌溉面積最大。

(2)水圳的開成利潤頗高,一則稻米可二熟,二則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三則可收水租,尤其以收水租的獲利最多,約3至4年即可回本。

但水圳的投資需龐大的資金,籌措費事,又需克服工程技術,實為極艱鉅的投資,冒險性不小。

活動四:

一府二鹿三艋舺

1.閱讀: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43頁。

2.教師提供下列資料:

3.共同討論(教師提問問題):

(1)為什麼這些地區開發早且多古蹟?

(2)現在這些地區還像以前一樣繁榮嗎?

4.統整:

明朝以來,西部沿海許多利於船隻停泊的地區,漸成為漁船、商船停靠的商港。

臺南府城鹿耳門和安平是南部的門戶,早期內地人由此上岸。

鹿港離大陸最近且港闊水深,由廈門至鹿港順風半日可達,而且是彰化平原米糧輸往大陸的出口。

艋舺發展較晚,由於北部大嵙崁溪淤塞,新莊停船不易,所以船隻經由淡水河到艋舺,使艋舺成為北部第一商港。

3

口頭評量:

(1)能說出臺灣移墾時期北、中、南主要的水利建設。

(2)能說出臺灣移墾時期主要的港口城市。

 

1.了解臺灣移墾時期的祭祀活動與民間組織。

2.了解臺灣移墾時期民變與械鬥的形成原因與影響。

二、移民的社會

活動一:

移民的守護神

1.閱讀: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44、45頁。

2.統整:

家鄉的神明是海外移民精神支持,故移民在海外事業有成,感念神明庇護,會建立寺廟來回報,如開漳聖王、清水祖師、三山國王、保生大帝、霞海城隍等多是在這種情形下興建而成的。

3.教師簡述媽祖、開漳聖王、保生大帝、三山國王、清水祖師等民間信仰的由來。

4.討論:

(1)臺灣民間信仰反應當時人民祈求什麼?

常見的廟宇活動有哪些?

活動二:

團結力量大

1.閱讀: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46、47頁。

2.同學發表參加宗親會、宗祠祭祀活動的經驗,或分享宗親會出版刊物與祖譜。

3.討論與發表:

(1)移民來臺後,最初會配合節令返回原鄉參加祭祀活動;但隨著宗祠或家廟逐漸在臺灣創立,移民便不再返回內地祭祖,這顯示了什麼意義?

(2)如果你是商人,你會參加「郊」嗎?

活動三:

民變與械鬥

1.閱讀: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48、49頁。

2.教師提問:

在政府公權力不彰,地方官員貪汙的社會,人民如何處理公眾事務?

3.統整:

我們可以透過選票、媒體表達意見,或向政府投訴,也可以向警局報案、由法院仲裁等方式決紛爭。

但在臺灣移墾時期,政府公權力不彰或有官員勒索之情事,人民常以武力解決問題。

4.教師講述清朝行政控制薄弱、過度剝削,軍紀敗壞、分化各籍貫人民的政策;人民彼此爭奪土地、水利的事實,同籍人士聚居、結盟拜會等移墾社會的特徵。

3

口頭評量:

(1)能舉例說明臺灣移民的祖籍不同,供奉的神明就不同。

(2)說出移墾時期臺灣民間的組織與功能。

(3)說出移墾時期發生民變與械鬥的原因。

了解漢人與平埔族融合的方式與影響。

活動四:

羅漢腳

1.閱讀: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50、51頁。

2.分組討論與發表:

「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是當時的人口比例懸殊的寫照,請問其中的意思?

3.統整:

(1)清康熙年間,禁止攜家帶眷,意使渡臺之人心繫內地的親屬,不敢在臺地為非作歹。

(教師應強調:

臺灣人口比例失調,只是發生在移墾初期,嘉慶年間已獲得改善。

(2)眾多年輕人因無家室之約束,容易逞意氣、鬥豪強,亦常聚賭、吸鴉片,造成社會民情浮動。

常以武力解決問題,形成當時社會亂象。

活動二:

平埔族的吶喊

1.閱讀: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50、51頁。

2.教師歸納:

平埔族早在漢人來臺之前就居住在臺灣西部平原地帶,各族有不同的文化、語言、部落。

3.分組討論:

老師揭示教具「漢人取得平埔族土地的方式」圖卡共5張,共同討論漢人取得平埔族土地的方法。

(1)以物品交換大片土地。

(2)娶平埔族女以繼承田地。

(3)偽造文書。

(4)割地換水。

(5)以不動產抵押借款。

5.統整:

(1)平埔族人原有許多土地,但因人力不足、缺錢或遭逢變故而將土地典賣給漢人。

也有漢人以不正當手法,巧奪平埔族人的地。

(2)漢族與平埔族互動中,平埔族人學習漢人耕作方式,建利互惠的關係。

大略來說,平埔族在互動過中,多是向漢人學習,而平埔族的文化和語言逐漸消失。

資訊教育

3

1.口頭評量:

能說出造成移墾初期漢人男女比例失調的原因。

2.習作評量:

完成習作3-2-1「我的治臺政策」。

 

1.了解臺灣開港通商的原因。

2.了解臺灣開港後,國際貿易興盛的情形。

一、大船入港

活動一:

大航海時代的臺灣

1.閱讀: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54、55頁。

2.共同討論:

教師講述西元1840至1860年間,英、美進犯臺灣的事實,並提問:

(1)大陸已開放部分港口對外國通商,英、美等國為什麼還要到臺灣通商呢?

3.統整:

(1)臺灣是南洋到日本的中間站,十七世紀以後,荷蘭人、西班牙人都想要在臺灣建立貿易據點。

(2)在南京條約後,中國開放五口通商,航海殖民國家除了到中國大陸貿易外,英、美也企圖侵犯臺灣。

因臺灣盛產米和糖,又蘊藏豐富煤礦,具有經濟利益,因此希望清朝能在臺灣開港通商。

活動二:

進入國際市場

1.問題與討論:

教師提示英法聯軍後,清朝被迫開放臺灣的事實,並提問:

(1)臺灣開口通商後,想到臺灣來拓展商務的商人,有什麼方法呢?

(2)你去過基隆、淡水、安平、高雄嗎?

如今的洋行與領事館做何用途?

2.統整:

(1)外國政府興建領事館做為領事家眷住宅與辦公室,以協調僑民事務、國際事務、海關稅務。

(2)洋行是商人設立,從事進出口貿易。

在4個通商港口中,南部以安平、打狗為外商活動地區,未進入府城內地;北部由淡水延伸至大稻埕,雞籠的情況較不振。

安平、打狗、淡水因開港通商,領事、海關、洋行的設立,帶來異國風情的建築。

如今英國領事館經整修後重新開館並設有咖啡美食區;而英商德記洋行於民國68年由巿府收回整修,並由奇美關係企業出資改為「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展示先民蠟像。

3

1.資料整理:

能從課本第二單元歸納曾經在臺灣建立據點的政權,及其用意。

2.口頭評量:

列舉西元1860年臺灣開放的通商港口。

1.了解臺灣開港通商的原因。

2.了解臺灣開港後,國際貿易興盛的情形。

活動三:

世界第一

1.閱讀: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56、57頁。

2.分組討論與發表:

教師揭示教具「清朝臺灣港口城市與山區市鎮地理位置比較圖」,找出清朝開墾前期港口城市,及開港通商後,因物產而興起的市鎮。

並討論下列問題:

(1)比較這兩種城市地理位置與興起原因的不同。

(2)清朝開墾前期主要輸出產品是什麼?

運往何地?

臺灣開港通商後,主要的輸出產品是什麼?

運往何地?

3.統整:

(1)移墾前期,臺灣對中國大陸運輸糖、米,沿海的一府二鹿三艋舺為運輸港口因而興起;開港通商後,臺灣出口茶、糖、樟腦至世界各地。

貿易的快速成長與出超,使臺灣中、北部因茶、樟腦業而使近山地區產業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山區市街也因此而有相當程度的繁榮。

(2)臺灣開港通商之後,對外國的貿易成長快速。

出口的產品中:

糖是臺灣長期重要的農業產品;茶與樟腦則是新興產業,其生產較集中在臺灣中、北部,故對北部臺灣歷史發展有較大的影響。

活動四:

外來文化的傳播者

1.閱讀: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58、59頁。

2.歸納:

清朝臺灣民眾排外之風很盛,傳教士走在街上會被丟石頭,傳教士來臺傳教必先與人民建立起互信的關係。

3.統整:

傳教士透過學習當地語言、辦學、為人服務、醫療救濟等,和人民建立良好的關係。

4.習作實作:

完成習作4-1-2「開港通商的影響」。

3

1.實作評量:

能指出臺灣移墾時期的港口城市,與開港通商後,因物產而興起的市鎮。

2.習作評量:

(1)完成習作4-1-1「名產在臺灣」。

(2)完成習作4-1-2「開港通商的影響」。

1.說明清朝積極治臺的原因。

2.了解沈葆楨、劉銘傳來臺的原因與政績。

3.知道相關古蹟及意義。

二、清末的建設

活動一:

強敵環伺

1.閱讀: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60、61頁。

2.講述:

教師講述「牡丹社事件」,學生分組在「牡丹社事件始末動線圖」上畫出動線並註記重點。

3.講述:

教師講述中法戰爭,學生分組在地圖上畫出動線並註記重點。

4.共同討論:

(1)從以上兩次戰役中,你覺得臺灣的地理位置有何特色?

(2)歷經牡丹社事件和中法戰爭後,清朝有何改變?

5.統整:

(1)臺灣位居中國東南沿海外,又是東北亞至東南亞的中間點,海防位置重要。

在海權時代成為各國覬覦的目標。

(2)外患的刺激使清帝國體認臺灣海防的重要性,因而有較大的施政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