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沈通明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75970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沈通明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书沈通明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书沈通明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书沈通明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书沈通明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书沈通明阅读答案.docx

《书沈通明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沈通明阅读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书沈通明阅读答案.docx

书沈通明阅读答案

书沈通明阅读答案

【篇一:

揭阳市2011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s=txt>语文

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揪心/啾唧纰漏/脱坯奴颜婢膝/刚愎自用

b.散步/散记空当/空闲否极泰来/臧否人物

c.碣石/竭诚地壳/甲壳间不容发/黑白相间

d.新鲜/鲜有喝彩/负荷弱不禁风/忍俊不禁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卡尔扎伊不仅要会见中国领导人,他还会与中国的媒体见面,毕竟日程太紧,像故宫等名胜只好忍痛割爱,而长城是不能不去的。

b.出口侵权的原因,在于企业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淡薄,有侥幸心理,企图“打擦边球”,坐收渔利;而经济利益的驱动,则是此类侵权事件频发的深层原因。

c.他们最初创业时手无寸铁,穷得叮当响,然而仅仅经过两年的奋斗,现在已经成了拥有千万资产的实业家。

d.民营企业的发展总要遇到出生难、融资难、准入市场难等难题,这些难题的根子在思想上。

观念不转变,有好政策,也只能是歪嘴和尚念经——老跑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有关部门要查明事故原因,严肃追究责任者,但是也要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严防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b.中国知识产权人起诉日本电视台侵权播放中国电视剧一案启动赔偿诉讼程序,这是中国对日发起知识产权诉讼的第一起案件。

c.美国空军正在研发一种高超音速导弹,力求能在数分钟内完成对恐怖组织首领等美军方认定的“高价值”个人目标进行远程打击。

d.与作家不同的是,摄影家们把自己对山川、草木、城市、乡野的感受没有倾注于笔下,而是直接聚焦于镜头。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可以保留的一句是

a.警方立即介入了案件调查,最初怀疑是因电脑短路而引起漏电,但后来对电脑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却证实电脑本身完好无缺。

b.李家鹏的最高学历仅为中专,但他见缝插针博览群书,力求将国学功底夯实,以至许多见解独到、笔锋犀利的艺评,不断在报刊杂志发表。

c.万鸿目前已经陷入了严重的困局之中,除了众所周知的巨额债务问题难以化解外,主要经营性资产也几乎丧失殆尽。

d.一个人仅仅有梦想是不行的,想到了就必须付诸于行动,这样才能真正改变自己,改变命运。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书沈通明事

汪琬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

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

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

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是时通明杜门久矣。

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

“若辈亦知沈将军耶!

”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

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

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

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

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

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

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

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

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

公捉其手曰:

君状貌稍异,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

”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

居久之,遇赦始得出。

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竟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

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

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

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实禄耽宠之流。

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

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

呜呼!

其真乏才也耶?

5.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属其家通明属:

托付b.皆逡巡引却引却:

后退

c.通明故魁垒丈夫也魁垒:

高大d.率倜傥非常之人率:

率领

6.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牵骑手弓矢以出②卖卜以自活

b.①竟杀其人而还②公捉其手曰

c.①北访故人于邓州②素有声望于江淮间

d.①此皆予之所习闻也②侦得通明所在

7.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3分)

①通明匿仰妻子他所②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

③若辈亦知沈将军耶

④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⑤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

⑥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③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

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性,靠给人算卦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

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4分)

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竟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②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

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

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

女主人公心乱愁困的原因是什么?

(3分)

(2)结尾二句“却傍?

?

?

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

(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共6分,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

(1)若夫乘天地之正,,,彼且恶乎待哉?

(庄子《逍遥游》)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曹操《观沧海》)

(3),,地蹦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李白《蜀道难》)

(4),,山河表里潼关路。

三、本大题4小题,其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毁与誉

南怀瑾

子曰:

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

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

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孔子说:

我对于人,毁誉都不计教,即如说那个人说某人好,那个人说某人坏,很难据以定论。

我的体验,不要轻易攻讦人,也不要轻易恭维人。

人很容易上恭维的当。

但是我总觉得恭维人比较对,只要不过分的恭维。

对于自己要看清楚,没有人不遭遇毁的,而且毁遭遇到很多,即使任何一个宗教家,都不能避免毁。

像耶觫被钉十字架而死,就是因为被人毁。

而且越伟大的人物,被毁得越多,所以说“谤随名高”。

一个人名气越大,后面毁谤就跟着来了。

曹操还没有壮大起来的时候,初于袁绍作战,情势岌芨可危,他的部下没有信心,认为会打败战,很多人都和袁绍有联络,脚踏两边船,以便万一情势不对时,可以倒过袁绍那边去。

他们往来的书信资料,曹操都派人查到,掌握在手里,后来战打下来胜利了,曹操立刻把这

些资料全部毁了,看都不看,问更不问。

有人对曹操说,这些人都是靠不住的,应该追究。

曹操说,跟我的人,谁不是为了家庭儿女,想找一点前途出路的?

在当时是胜是败,连我自己都没把握,现在又何必追究他们?

我自己信念都动摇,怎能要求他们?

如果追究下去,牵连太广了,到最后找不到一个忠贞的人,不必去追问了。

这也是曹操反用恕道,故意做到能够宽容人。

其次古人的句子:

“谁人背后无人说?

哪个人前不说人?

”人与人相见,三两句话就说起别人来了,这是通常的事,没有什么了不起。

不过,如果作为一个单位主管,领导人的人,要靠自己的智慧与修养,不随便说人,也不随便相信别人批评人的话,所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一个攻讦人的人,他们之间一定有意见相左,两人间至少有不痛快的地方,这种情形,作主管的,就要把舵掌稳了,否则就没有办法带领部下的。

另外一些会说人家好话的人,中间也常有问题。

李宗吾在他讽世之作的《厚黑学》里,综合社会上的一般心理,有“求官六字真言”、“办事二妙法”所谓“补锅法”、“锯箭法“,都是指出人类最坏的做法。

有些人最会恭维人,但是他的恭维也是有作用的。

近代以来,大家都很崇拜曾国番。

其实,他当时所遭遇的环境,毁与誉都是同时并进的。

因此他有赠沅浦九弟四十一生辰的一首诗:

“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这是说他们当时的处境,左边放了一大堆裹扬令、奖状。

右边便有许多难听而攻击性的传单。

世间的是非谁又完全弄得清楚呢!

多了这一头,一定会少了那一边,加减乘除,算不清谁的帐。

你只要翻开《庄子》书中那段屠羊说(人名)的故事一看,人生处事的态度,就应该有屠羊说的胸襟才对,所谓“万事浮云过太虚”。

孔子这里说,听了谁毁人,谁誉人,自己不要立下断语;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有人攻讦自己或恭维自己,都不去管。

即使有人捧人捧得太厉害,这中间一定有个原因。

过分的言词,无论是毁是誉,其中一定有原因,有问题。

所以毁誉不是衡量人的绝对标准,听的人必须要清楚。

孔子说到这里,不禁感叹:

“现在这些人啊!

”他感叹了这一句,下面没有讲下去,而包含了许多意思。

然后他讲另一句话:

“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夏、商、周这三代的古人,不听这些毁誉,人取直道,心直口快。

走直道是很难的,假使不走直道,随毁誉而变动,则不能作人;做主管的也不能带人。

所以这一点,作人、做事、对自己的修养和与人相处都很重要。

《庄子》也曾经说过: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

”真的大圣人,毁誉不能动摇。

全世界的人恭维他,不会动心;称誉对他并没有增加劝勉鼓励的作用;本来要作好人,再恭维他也还是作好人。

全世界要毁谤他,也绝不因毁而沮丧,还是要照样做。

这就是毁誉不惊,甚而到全世界的毁誉都不管的程度,这是圣人境界、大丈夫气概。

据历史上记载,有一个人就有这股傻劲,王安石就有这种书呆子的气魄。

王安石这个人,过去历史上有人说他不好,也有人说他是大政治家,这都很难定论。

但是王安石有几点,是了不起的,意志的坚定,是一般人所不能。

他有过: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惧,祖宗不足法,圣贤不足师。

”的倔劲。

没有把古圣贤放在眼里,自己就是当代的圣贤,可见这种人的气象,倔强得多厉害。

相反的,他是魔道呢?

但也难下断语。

他一辈子穿的都是破旧的衣服,乃至他当宰相的时候,皇帝都看到他领口上有虱子。

眼睛又近视,吃菜只看到面前的一盘,生活那么朴素,可是意志之戆,戆得不得了。

他对毁誉动都不动,表面上的确不动,实际上内还是动的,所以这一段可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能够做到毁誉都不心动,这种修养是很难的。

12.下列各项中对原文信息筛选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不过分的恭维人是可取的。

b.两个人互相攻讦,一定是由于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c.如果作为一个单位主管,就不能评论别人,也不能听信别人批评的话。

d.曾国藩认为,世间的是非标准也弄不清楚,所以,也就无所谓谁是谁非了。

e.作者说王安石具有“这种书呆子的气魄”指的是王安石“毁誉不惊,甚至到了全世界的毁誉都不管的程度。

13.对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王安石的例子,说明人要勇于做“当代圣贤”。

b.举王安石的例子,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意志坚定,不计较个人得失。

c.举王安石的例子,说明虽然他敢于说“人言不足惧,圣贤不足师”,但也未能真正做到毁誉不惊,可见这种修养是很难达到的。

d.举王安石的例子,说明唯有王安石这样的“大丈夫”才能达到所谓“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而不加沮”的圣人境界。

14.作者为什么说曹操是“反用恕道”?

请简要回答。

(4分)

15.曾国藩是怎样对待别人的毁誉的?

请简要回答.(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各15分。

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15分)

扯淡

侯德云

岁月是个无情无义的家伙,硬推着爷爷往老龄上去。

头发白的已经白了,没白的也快白了。

牙齿掉的已经掉了,没掉的也快掉了。

爷爷老喽。

人总是要老的呀。

爷爷老了老了,老出个毛病。

有事没事,爱闲扯个淡,唠唠叨叨,把肚子里的旧货、陈麦子、烂高粱抖落一地,扫不尽。

孙子听着烦。

烦就烦你的吧,爷爷不理那个茬,有滋有味地叨咕下去,大智若愚的样子,或者也可以说是大愚若智。

爷爷说:

那年,我还是个愣头小伙子哪,参加了游击队。

晚上端鬼子岗楼,不知谁,弄出一个响儿,被鬼子发现啦,机关枪哒哒哒,哒哒哒,一个劲地扫。

狂得不知姓个啥。

狗日的!

孙子懒懒地捡起话头:

岗楼端了没?

爷爷沉了脸,摇头:

没。

狗日的狠哩。

死了两个兄弟。

那几天,心里就是一个恨!

默了一瞬,爷爷笑:

个把月,又去,端了个屁的。

炸药包,手榴弹,轰轰地响。

出了口鸟气啊。

孙子脸上木木的,半晌,吐了一个问:

游击队啥编制?

机关还是事业单位?

爷爷凝了怔。

孙子又吐了一个问:

企业吗?

国营还是集体?

爷爷又凝了个怔,无话。

孙子勾了头,翻一本花里胡哨的杂志,哗哗地响。

爷爷瞟了孙子一眼,接着往下扯:

转过年,我参加了八路。

嗬,那叫神气!

队伍往外一拉,漫山遍野,海啦。

打大仗!

啥也不顾,劲儿劲儿的,就是一个冲!

小日本儿,稀巴啦,举了白旗,降了。

孙子突然抬起头,眼睛一眨不眨:

爷,你干掉了几个小日本儿?

【篇二:

【2012】2006-2011江苏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汇集(含答案)】

class=txt>2012-3-23

一、(2006年江苏)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董槐,字庭植,濠州定远人。

少喜言兵,阴读孙武、曹操之书。

槐貌甚伟,广颡而丰颐,又美髯,论事慷慨,自方诸葛亮、周瑜。

父永,遇槐严,闻其自方,怒而嘻曰:

“不力学,又自喜大言,此狂生耳,吾弗愿也。

”槐心愧,乃学于永嘉叶师雍。

嘉定十四年,起为广德军录事参军,民有诬富人李桷私铸兵结豪杰以应李全①者,郡捕系之狱,槐察其枉,以白守,守曰:

“为反者解说,族矣。

”槐曰:

“吏明知狱有枉,而挤诸死地以傅于法:

顾法岂谓诸被告者无论枉不枉,皆可杀乎?

”不听。

顷之,守以忧去,槐摄通判州事,叹曰:

“桷诚枉,今不为出之,生无由矣。

”乃为翻其辞,明其不反,书上,卒脱桷狱。

绍定三年秋,权通判镇江府。

至州,会全叛,涉淮临大江,大府急发州兵。

槐即日将兵济江而西,全遁去,乃还。

嘉熙元年,出知常州。

后三日,提点湖北刑狱。

常德军乱,夜纵火而噪。

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且问乱故。

乱者曰:

“将军马彦直夺吾岁请,吾属将责之偿,不为乱也。

”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乱者还入伍中。

三年,知江州。

秋,流民渡江而来归者十余万,议者皆谓:

“方军兴,郡国急储粟,不暇食民也。

”槐曰:

“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至者如归焉。

淳祐二年,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

视其赋,则吏侵甚,下教曰:

“吾莅州,而吏犹为盗不自悔,吾且诛之!

”吏乃震恐,愿自新。

槐因除民患害,裨将卢渊凶猾不受命,斩以徇师,军中肃然。

帝日乡用②槐,槐言事无所隐,意在于格君心之非而不为容悦。

帝问修太乙祠,则对曰:

“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帝问边事,对曰:

“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

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

”槐每奏,帝辄称善。

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

诸生以夜中对,遂薨。

(《后汉书?

邓寇列传》,有删节)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遇槐严遇:

对待。

b.吾属将责之偿责:

谴责。

c.斩以徇师徇:

示众。

d.麾妇人出麾:

挥手使……离去。

9.文中“诸生以夜中对”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b.请以战喻

c.不然,籍何以至此d.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槐年轻时,喜欢谈论军事,把自己比作诸葛亮和周瑜。

太尬父亲很生气,以为董槐喜欢说大话,不过是个狂妄的书生罢了。

b.李桷因有人诬陷谋反而被郡里抓捕入狱,董槐看出是桩冤案,据理力争,上书为他翻案,终于使他获释。

c.嘉熙元年,常德发生兵乱,纵火喧闹,董槐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赶到火场,问清士兵作乱原因后,斩杀了侵占年度军饷的将军马彦直,平息了骚乱。

d.淳祐二年,董槐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检查税收时,发现小吏侵吞现象严重,于是下达告谕要严惩,小吏们震惊恐惧,愿意悔过自新。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译文:

(2)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译文:

(3)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译文:

(2007江苏)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一10题。

(9分,每小题3分)

高进之沛国人。

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土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

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

牢之高会,进之入幕,推上客而踞其坐,大饮嚼,一坐大惊。

牢之揖客,问所长,进之曰:

“善以计数中密事。

”牢之问部下甲兵刍粮,进之布指算,不爽,乃辟行军.

司马。

居五曰,进之曰:

“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

”遂去之。

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三人者,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

从道济征桓玄,得首将王雅,败桓兵于奔牛塘,又杀路雍岐,得天子旌节与桓所乘舟。

事平,以功让道济。

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事平,授广固相。

徐羡之、傅亮等谋废立,招道济,道济谋于进之,进之曰:

“公欲为霍光乎?

为曹操乎?

为霍,则废;为曹,则否。

”道济惊问,进之曰:

“公欲辅宋,则少帝不废,琅琊王不立,天下非宋有也,故必废。

如欲自取,则长乱阶,逢愚君,修德布惠,招罗腹心,天子非公而谁,故必不废。

”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

道济趋下阶,叩头曰:

“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

”乃与进之定议,不为戎首,亦不相阻也。

及谢晦反,兵锐,道济忧之,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进之遂间道入江陵,扬言曰:

“檀江州率重兵败谢晦于江中,斩其首以徇。

”故晦党闻之解体,部下闭门拒之,事平,为司空参军。

后到彦之伐魏,知其名,乞与同行,进之告仆曰:

“到公必败,吾言则惑军,否则及难。

”遂请护粮,乃免。

道济晚年惧祸,其夫人刘遣婢问进之,进之曰:

“道家戒盈满,祸或不免。

然司空功名盖世,如死得所,亦不相负。

”夫人泣语道济,道济意狐疑,亡何,被收,道济目光如炬,脱帻投地曰:

“坏汝万里长城!

”薛彤曰:

“身经百战死,非意外事。

”进之掀髯笑曰:

“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

此大宋之光。

”坐地就刑,神色不变。

进之无眷属,仆鲁健从进之死,故无收其尸者。

薛彤下沛人,死后,其子负骨归葬。

武皇帝:

宋武帝刘裕。

(节选自《三十国春秋》)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之布指算,不爽爽:

差错.

b.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刑:

宰杀.

c.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伺:

等候进之布指算,不爽..

d.道济趋下阶趋:

快走

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高进之善于计谋的一组是

①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②事平,以功让道济

③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④为霍,则废;为曹,则否

⑤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⑥遂请护粮,乃免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③⑥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b.高进之初次拜谒刘牢之,态度倨傲,但刘牢之仍然以礼相待,由于他具有测算隐秘之事的特长,被刘牢之任命为行军司马。

c.檀道济自称为朝廷的“万里长城”,是因为他忠于刘宋王朝,曾经平定桓玄的叛乱,拒绝参与徐羡之、傅亮等废立宋帝的阴谋。

d.高进之、薛彤、檀道济三人志义相合,结为生死之交,最终檀道济为朝廷所收,高、薛二人也慷慨赴死。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

2.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3.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

(2008年江苏)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听:

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迫:

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人壁壁:

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度:

考虑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3分)

①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③军士激怒,人倍其气④敢轻冒进兵者斩

⑤汉乘利进逼成都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a.①③⑥b.①②⑥c.③④⑤d.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

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

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

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

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3)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2009江苏)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书沈通明事

汪琬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

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

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

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

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是时通明杜门久矣。

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

“若辈亦知沈将军耶!

”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

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

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

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