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云见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74851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9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拨云见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拨云见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拨云见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拨云见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拨云见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拨云见日.docx

《拨云见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拨云见日.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拨云见日.docx

拨云见日

撥雲見日

自序:

遙想五教未立之前,那時的修行人何其的幸運,不論來自何山何洞,他們一見面,不必急著區分你是哪個宗教、我是哪個宗教,他們所最關心的只是「什麼是修行唯一的正路!

什麼是人性共同的真理!

」這樣就行了。

返觀今日世上,有志於修行的人雖多,但他們見面的第一句話,所最關心的往往是「你是什麼宗教?

」接下來可能會說「我們的宗教與你們的宗教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加上什麼!

」或「我們的宗教最特殊的地方是什麼加上什麼!

我們有多麼玄奇又多麼玄奇!

」不然就說「你們的宗教雖好,但最大的缺點是什麼加上什麼!

」於是彼此在客套的外表下,展開了激烈的不同堅持,最後發展成隨處可見的宗派爭執。

這種現象在網路上更是赤裸裸的表現無遺,那種絲毫不留餘地的批判言詞,就連那些絲毫沒有修行的人,看了也都無法苟同!

我們已忘了修行的人都應該存著什麼樣的心?

修行所共同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修行所共同行持的是什麼?

心性的共同真相是什麼?

修行的共同正路是什麼?

我們完全忘了「共同」的,而沉迷於不斷的突顯彼此的優劣差異!

看看那個蛹吧!

同類的蛹要變成蝶的過程,總有一個不變的真理吧!

或者看那小小的苗吧!

那同類的苗要變成神木,總有一個不變的真理吧!

這真理需要去透過辯論來突顯自己的殊勝或與眾不同嗎?

它們所依靠的奇妙造化,不都是來自相同的「本性」嗎?

這個源自本性的造化真理,會因為你我的辯論而變得搖擺不定嗎?

不會的,它依然走自己的道路!

那麼「人類」要變成「佛」的過程,沒有一個不變的真理嗎?

可以不依靠人類的「本性」嗎?

這本性會因為宗教的不同而有不同嗎?

它會因會辯論的勝敗而就勝敗了嗎?

那麼究竟由「人」要變成「佛」的共同真理是什麼呢?

如何皈依那共同的本性呢?

修行只要修一個空空的心就夠了嗎?

如果是這樣,為什麼佛陀要說「人身難得」呢?

又為什麼要說「見性成佛」呢?

五教聖人所堅持的真理真的會有所不同嗎?

到底屬於人類不變的修行原理是什麼呢?

為了解開這個源自全人類「共同本性」的謎底,也為了減少修行家因對同一個本性的誤解,而不斷延燒的宗派戰爭,愚因竊「大學」中的四十二個字,略述各教聖人所共指的性理心法,以及修行不變的原理及過程,望有助於眾生之修為於萬一。

黃庭禪創辦人 張慶祥 寫於中嶺山 2007/3/28

修行原理----「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學」的本文只有短短兩百零五個字而已,這篇文章可以說是孔夫子一生著述的精華。

就像心經是如來佛一生的著述精華是一樣的。

程子曰:

「古人為學次第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可見「大學」一篇在古人眼中的地位。

愈短的文章其含意往往愈深遠,也愈難解釋。

例如心經,只有兩百六十個字,但文短意深,每一個字都得煞費苦心去解釋它,才能稍露眉目;「大學」也同樣是非常艱深的一篇短文,文字看起來雖然都很淺,但其含意之深,範圍之廣,實在令人瞠目結舌!

有志於追尋修行次第的人,若能先深入這段文字的意涵,往後在研讀各教經典時,不僅能有觸類旁通的喜悅,更能在自我修持中,奠定正確的基礎, 以及掌握正確的方向。

「大學」學問所包甚大,小到個人的修身,大到將這修持身心的道理廣到一國,甚至整個平天下;其內容從出世法、入世法、治世法實無所不包。

但關於個人修身的原理、次第的部份,孔夫子只用了「大學」前段的四十二個字,就已經講得透透徹徹、明明白白了。

從「大學」之道」到「慮而后能得」的這四十二個字中,已經明白的說明了什麼是修行中不可變的原理,什麼是修行中不可變的次序,修行的方法可以因人而異嗎?

或是天下眾生都必須遵循著一個不變的法則來修行呢?

這些重要的問題,孔夫子只用了短短四十二個字,就已經對天下眾生做了最完整、最圓滿的解說了!

這也是「大學」中最難以解釋的一段!

而這四十二個字之後的文章,則從下乘法講到上乘法,從出世法講到治世法,因此「大學」可以說是在修行領域裡面,非常完整的一篇學問!

但為縮短篇幅,本書只就個人「修身」的部分加以探討,也就是本書只解說「大學」中的前四十二個字。

如果能對這四十二個字透徹的瞭解,這不只可以深入古聖先賢修行過程中所憑依之關鍵,更可以體會到整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精髓所在,原來也是寄託在欲修性了命的功夫之上。

在進入這四十二個字之前,我們先來探討一些簡單的概念,有很多人談到修行,常說「道」就在日常生活中「而已」呀!

老老實實的生活就好了,有必要花時間去研究這些老八股的文章嗎?

何不讓我們省點時間來談談如何推行孝道、如何行善、或來談談怎麼誦經、怎麼辦法會…為什麼要講這些過時的老八股呢?

也有人說修行的方法各有不同,見解也因人而異,何必一定要聽從某一套學問才叫修行呢?

而您是否想過,修行的方法到底應該是有一定不變的法則可循呢?

還是可以因人而異呢?

修行可以愛怎麼修就怎麼修嗎?

還是必須遵循某個一定的主軸才能成功呢?

各教聖人所提倡的修行方法,到底是殊途同歸呢?

還是各說各話大異其趣呢?

修行若沒有一定不變的法則必須遵循,那麼各教聖人用盡畢生精力,苦口婆心說破了嘴,不斷地闢破邪說外道,到底所為何來呢?

就讓我們隨便去修,愛怎麼修就怎麼修不就好了嗎?

孔夫子講「大學」一篇,正是針對這些問題而立論的,而本書的出版,也正是為了補述這些論點。

修行有一定的原理及方法嗎?

好比我們想把一塊木頭化成灰燼,請問有幾種方式呢?

你可能會說「有無數個方式」!

例如:

我可以用瓦斯來燃燒、用木炭來燃燒、打雷和岩漿也可以讓木頭燃燒起來…,最後你的結論可能會說「有無數個方式可以讓木頭化為灰燼」!

沒錯,看起來木頭化成灰的方法好像有很多種,但如果我們探討的是木頭化為灰燼的「根本原理」究竟有幾種時,最後你會發現,「原理」只有一種!

那就是「使它加熱到燃點,然後讓它自己燃燒」!

不論你提出了多少方法,檢驗這些方法是否正確,就得看這些方法有沒有離開這個「加熱」的主軸,對不對呢?

若離開了這個根本原理,那麼你就根本無法檢驗那些毫無根據的辦法到底能不能使木頭化成灰呢?

因此若想要避免在研究學問時迷亂了方向,最好先從學問的「根本原理」處加以探討。

找到這個根本原理時,你會說:

木頭化成灰燼有幾個方式呢?

答案是「一個」!

就是「加熱到燃點」這個方式而已!

找到這個根本原理,你就會發現,這原理並非只適用在某一根木頭上而已,而是全天下的每根木頭都適用的。

若你失去了這個根本,而只是放任人們去提出各種不著邊際的方法,那麼就無法檢驗其中的對錯了!

再以水為例吧!

在這個地球上的水,不論哪條河的水,不論哪個國家的水,要將它化成氣有幾個方法呢?

答案也只有一個,就是「加熱到沸點」對不對?

或是我問:

「從台北到高雄,有幾種方法呢?

」你會說很多,坐飛機可以到,搭火車可以到,走高速公路也可以到…,如此來說,到高雄的方法何止有八萬四千多種!

但這只說到皮毛而已,沒有說到它的「根本原理」處!

從台北到高雄的「根本原理」有幾個呢?

永遠只有一個,就是你必須不斷地「對準高雄移動」而已!

這就是真理,真理永遠只有一個,我們住在同一個宇宙,享受著同一個真理,所以不論你走到宇宙的哪一個角落去,天下凡同類之物,由同一個起點要變化到同一個終點,其方法雖然看似很多種,但原理必然只有一個!

明白了這個根本原理,就能找出適合的方法,但若不懂得這個根本原理,那麼看似正在使用同樣的方法,卻不一定能帶你去相同的地方。

好比你看到每個要去高雄的人都用走路方式,你也開始學著走了起來,但別人雖然彎來彎去,卻一直往南前進,而你卻一會兒往西,一會兒往東,一會兒往北,就是不往南移動!

這兩者外表看起來都是正忙著走路,但其掌握的主軸完全不同,因此導致的結果也將完全的不同!

返觀世人的修行,當我們問到「由人變成佛這件事,到底有幾種方法呢?

」問到這裡,人們不是不知所云,就是立即陷入不同的宗派辯論而永無止境!

你會說「各人所見不同啦」!

或「八萬四千多條路,條條通羅馬啦」!

或「你拜你的觀音,我拜我的媽祖;你行你的善,我唸我的經吧」!

但人變成佛這件事真的沒有一個不變的原理在嗎?

真的可以隨便你愛怎麼修就怎麼修嗎?

如果是這樣,那麼各教聖人還有什麼好堅持、好提倡的呢?

而那些正在使用著某些看似有用的方法的人,真的都已經進入到修行中永遠不變的原理及主軸上了嗎?

佛經裡面雖然常提到「八萬四千法門」,但又提到一句「不二法門」,你以為這兩句話之間有所矛盾嗎?

其實八萬四千法門指的是圍繞在那根本原理周圍的諸多辦法,而「不二法門」指的是那個修行中永遠不變的原理。

先確立了這個修行中不變的原理,八萬四千法門才有一個正確的主軸可以依循,因此這兩句話是沒有任何矛盾的。

若失去了這個根本原理為主軸,只是徒增八萬四千種的盲點、矛盾與對立而已!

這就是為什麼本書之所以急著將這篇「大學」精義公諸於世的原因。

看看今日各宗派中的修行人,對於修行的方法真可說是各說各話,莫衷一是!

他們常說:

「修行的方法隨人緣份,因人而異,只要你覺得適合你,或是感覺對味了,就是跟你有緣了!

」這樣的話聽起來很能引起眾生的共鳴,然而這些話真的合乎聖賢仙佛在經典中的苦心叮嚀嗎?

您是否曾仔細想過,如果修行的方法可以讓你愛怎麼修就怎麼修,那麼如來佛還有什麼經典可說呢?

各教聖人還有什麼值得堅持的呢?

就讓眾生用自己最喜歡、最舒服的方式去修行,不就好了嗎?

如果修行可以隨我高興的方式來修,那眾生會說:

「如來佛你寫你的,我修我的,我們兩個只是方法不同而已,誰又曉得是你對?

還是我對呢?

然而您想想,各教聖人為什麼要寫下經典?

我們為什麼要花時間去研習經典?

我們為什麼不使用自己所創造出來的方法?

為什麼我們要跟隨著聖人的步伐去走?

只因為各教聖人的修行,在外貌上看起來或者有所不同,然而內行人直窺其根本處,卻有一個「修行的原理」是永遠未曾改變過的!

但這個根本原理卻常被世人所忽略,因此不得不勞動各教聖人不斷地說、不斷地寫,用盡他們的畢生生命,說破了嘴還不夠,又要留下經典來做為萬世的準繩!

請問,若是修行沒什麼不變的真理可說,那麼各教聖人還有什麼好堅持的呢?

「修行的原理」指的是人性中永遠不變的真理,是全人類共同的,亙古不變的造化。

為什麼可以從上古至今亙古不變?

因為凡是人,即為同一類!

同類者,身中的造化會有兩種嗎?

好比上古時代的人用耳朵聽,現在也是;上古時代的人用眼睛看,現在也是;上古時代的人用胃去消化食物,現在還是一模一樣的!

這就是為什麼三千年前、五千年前的經典,到現在我們還可以引為準繩呢!

因為我們與老祖宗是「同為一類」!

身中的造化也只有一套!

我們常說時空已經不同了,時代已經變了,那些老八股的東西對現代的人怎麼能適用呢?

但五千年前的人類用眼睛看、用嘴巴吃、用胃消化…,直到現在我們還是一模一樣,對不對?

五千年前的毛毛蟲,透過蛹才化為蝶,現在的毛毛蟲也一樣,對不對呢?

雖然時空是變了,但是人類身中的造化原理還是沒變,因此修行的原理也永遠不變的。

如前所說,天下凡同類之物,要造化到相同的另一個結果,其過程與原理永遠只有一個!

人既然為同一類,當然必有完全相同的造化規則,也就是相同的「性」。

簡言之,相同的人類,要造化成同樣的目標、相同的佛,其間真正的「原理」到底能有幾個呢?

答案是「永遠只有一個」!

天下凡同類之物,其構成生命的原理永遠都只有一個,內在的造化也永遠都只有一個,我們可以舉出很多的例子來證明這一點。

但是各宗各派的修行人,在談論要從「人類」變成「佛」的這個學問時,卻老是各說各話,爭論不休!

這表示大多數的人根本不知道這個修行學問的「一致性」,以及它的「根本原理」到底是建築在什麼基礎之上!

人類的智慧足以歸類出遠在天邊事物的一致性,然而卻不足以瞭解人類身中的本性也應該有一致性,這豈不是很可笑嗎!

為什麼在進入「大學」這四十二個字的本文之前,我要花時間來說明這些觀念呢?

因為你可能已經聽過很多很多不同的法門,可能你在還沒摸透那個唯一不變的根本原理之前,就已經空轉一段時間了;也許你正站在十字路口上徬徨已久了;但你要知道,只有相信修行有一個永遠不變的原理的人,相信有一個不二法門存在的人,才是古聖先賢的忠實信徒。

「經」者永遠不變之道也。

各教聖人之所以要寫經典,就是因為有這亙古不變的不二法門存在,世上若無這個不二法門的存在,各教聖人的經典根本就不用寫了!

古代修行人之所以背起行囊、踏破鐵鞋、歷盡千山萬水尋訪明師,其原因何在?

就是為了找出那個根本的「成佛原理」,那個「不二法門」到底在哪裡?

而這不正是所有想要修行的人所要尋找的嗎?

「大學」這篇文章是孔夫子講給曾子聽的,曾子怕這其中所隱含的浩瀚義理被後人所誤解,因此他就把其中比較重要的名詞加以補述,就是我們現在所看的「傳十章」。

但這十章之中最重要的「格物致知」這一篇,卻被秦始皇焚書坑儒時給燒了。

格物致知的真義失傳之後,誰接著來解釋呢?

比較出名的那個人就是朱熹。

問題是朱熹是不是一個摸透了修行原理的人呢?

朱熹當時是國子監,名氣非常的大,全中國的儒生大都是他的弟子,幾乎所有的儒者都承襲了他的解法。

然而朱熹到晚年時,發現他的解釋有很多矛盾及無法實行的地方,這點在王陽明「傳習錄」中有些記載,並且在「傳習錄」中,王陽明提出了更多朱熹的錯誤。

在還沒來得急思考怎麼改正的情況下,朱熹就過世了。

而當時全天下的儒者大都已深信朱熹的解法,王陽明雖然怒螳臂以擋車轍,對於這項錯誤卻也是隻手難回天了!

所以至今在學校教科書裡所學到的「「大學」」,都是沿用朱熹自己也認為有問題的解釋方式!

我在五專的時候,第一次欣賞到這篇文章,看到「大學」兩個字時內心好高興,到底它是多大的學問呢?

非常的期盼!

一直等到老師教完了這篇「大學」,我滿心失望地去找老師,我說:

「老師,怎麼聽你講完「大學」,反而感覺不到它的「大」,倒是有點像小學!

」他說:

「那不然你認為要怎樣解釋呢?

」我說:

「我要知道,我就當老師了!

」你是不是曾經跟我有同樣的感慨,這「大學」照朱熹的解釋讀起來不過就是像訓詁學類的小學,像是一個勸善的學問而已,何來之大!

後學生逢奇緣,有幸得遇先師傳授性命雙修,在參禪打坐了幾年之後,心性中著實有了一些變化與發現,有一天我重讀「大學」本文時,內心忽然有股感動,嘿!

這不就是在訴說我心性中的造化絕學嗎!

對照著心性再來看這篇文章,其內涵不僅與佛教「明心見性」的道理完全一致;也與道家「精化氣、氣化神」的修煉完全吻合!

後來在考察諸多先聖先賢的文章中,也得到同樣的印證。

在我漸漸瞭解這篇絕學的重要性後,便著手翻譯這篇文章,希望用道學的角度將這篇文章的精義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也希望藉此來引發有緣之人的向上。

但因後學德薄言輕,解釋的方向又與大家所恭維的朱熹版本大不相同,苦於沒有足夠的先聖言論可以支持,所以多所顧忌。

所幸後來看到「北海老人全書」裡面,其中有三、四頁講到「中庸」、「大學」與修行的關係,文字雖不多,但卻畫龍點睛似的給予我正確的指引,因此後學乃開始著手翻譯「大學」這一篇文章,有志者若能對照各教經典的記載,及返觀本心本性的實相,必會發現這學問與各教聖人的性理心法吻合無異!

以下我就來逐字解開「大學」這四十二個字中所隱含的修身之密。

大:

古人說:

「倉聖造字驚鬼神」,可以說中國字的每個形都有很深的義理存在。

好比「大」這個字,是由「人」與「一」所組成的,「人」上面得個「一」,我們就稱為「大」,得著「一」的人,我們就稱為大人了。

佛家說萬法歸一、道家說抱元守一、儒家說執中精一、耶教說默禱親一、回教說清真返一。

可見得五教皆為此「一」而來!

道德經三十九章曰: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可以說一切有形無形都得靠這個「一」才能生生不息,可見這「一」有多重要!

那麼到底什麼是「一」呢?

「一」的意思可由兩個方向來加以說明:

(一)萬物共同的本源,共同的出處謂之一。

就如世上的萬物雖多,但它們皆來自同一個本源。

舉個例子:

就像市面上無數的電器產品,雖然同樣是電器,但它們的外形不同、特性不同、功能也不同。

例如冰箱是冷的,但烤箱卻是熱的;烘乾機是乾的,洗衣機卻是濕的,看起來大不相同,然而它們有沒有什麼共同之處?

有的,它們都是靠「電」來顯現出各種不同功能。

這個「電」就是所有電器產品的生命所在,也是它們共同本源的所在。

試想,如果你把這電器的插頭拔掉,它還能顯現出不同的功能嗎?

不插電的話,它們都一樣,只有等著生銹老死而已!

但是如果把插頭接上,你會發現它們好像有了生命一般,可以顯出各種該有的功能了。

所以若以究竟處來說,世上電器雖多,然它的本源處只有一個,就是「電」!

以上到底在比喻什麼東西呢?

就像世上的萬物雖多,它們的外形不同,特質不同,功能也大不相同。

例如水往下,而火往上,蜂會釀蜜,老鼠會打地洞…,萬物從外觀上看、從功能上看、從特性上看,可以說是各不相同。

然而追根究底,它們一樣有一個相同之處,萬物的背後隱隱約約好像也插著一條電線一般,有個東西不斷輸送給他們源源不絕的能量!

就像一顆樹站在地上,很青翠,蓬勃生長,你感覺這棵樹的樹幹裡面有著豐富的生命力。

但如果我們把它的樹根給它切斷,雖然它現在還是站著,樹葉看起來還很青翠,樹幹一樣還在,葉子也一樣還在,但是這樹幹裡面好像少了一個源源不絕的東西,因此這樹幹每一秒都在走向衰敗!

同樣地,真正的生命並非萬物的那個軀殼,而是在這個軀殼裡面還有一個真宰,有一個讓這軀殼得以生生不息的能量存在。

這萬物也好,人類也好,其軀殼好像隱隱約約插著一條電線一樣,通往萬物共同的一個根源,一個萬物共同的總能量,它分分秒秒由天地間源源不斷地輸入給萬物及人們,這總能量才是萬物生命的主軸。

萬物生命的主軸是源自同一個本源,同一股能量,我們從末端看萬物雖都不同,但本源處則完全一樣,因為本源處只有一個,所以我們稱為「一」。

學問要做得大,做得根本,就要在這萬物皆同的本源上去下功夫才是真正的「大學」!

這「一」既是萬物的總根源,其名曰「道」,其規則曰「理」,此理在天為「天理」,在地為「地理」,在物為「物理」,在變為「易理」,在人為「性理」。

以其主宰萬物故名之曰「天」、曰「帝」,以其能故曰「靈」、曰「神」,以其為萬物之所本,故曰「一」,曰「極」。

萬物皆為祂所生所造,祂具足可以創造萬物的所有原理,所有無量的智慧,祂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祂創造陰陽,創造五行,創造天地間之萬物,及造化著萬物的所有道理。

我們稱祂為「道」也好、稱祂為「理」也好,擬人化稱祂為 「上帝」也好。

有人問說「祂」會不會思考?

想想看,我們的腦袋是祂所創造的,我們只是祂身上的一粒細胞,我們這一小粒的細胞都會思考了,那背後的巨人怎麼不會思考呢!

這問題就好像在問:

「家裡的電會電人,不知道核電廠裡的高壓電會不會電人?

」當然是更會電人囉!

我們總以為只有我們會思考,只有我們最聰明,不是嗎?

何不想想創造我們的真宰有多麼高的智慧呢!

宇宙之大,無奇不有,全部出自於祂的創造,祂以極簡單的原理,創造出極繁複的世界!

祂就像核電廠一樣,站在本源上,源源不斷地供給我們生生不息的能量,這個就是我們所謂的「上帝」!

祂就是一股能量,因此能不斷地供給萬物能量,祂正是我們唯一共同的出處。

因此一個人如果能夠得到「一」,就是得證萬物的本源,也等於是獲至無量的能量,無量的智慧,能與大道同登無極,同享永恆。

所以說這「人得一」的學問,真是一個無窮無盡的「大」學問。

然而,這個學問要從哪裡開始呢?

就是從你的身上開始,研究「道」就像要研究「電」一樣,研究電不必大老遠跑到核能電廠去找電,也不必要跑到隔壁家才有電,因為你自己家裡的任何插座裡都有電。

研究道也是一樣,道在哪裡?

天地何其大,我要去哪裡找道?

不必找!

因為道創造了天地萬物,也創造了你,你正是大道最精華的一股能量所創造出來的,因此大道此刻就在你的身上了!

所以想要找道,要走遍天涯海角去找道嗎?

不需要的!

此刻在你身中就具足了大道的精華了。

所以,人要得「一」要在哪裡努力?

要在自己的身上努力!

古人說「人身難得」,因為這學問正是從我們這臭皮囊裡去追尋起,「大學」就是這樣的一個學問。

現在我們來講「一」的第二定義─「精純不二」─的意思。

什麼叫「精純不二」?

例如一塊純金,我們用24K來表示它沒有絲毫的雜質,沒有雜質就是金的「精純不二」了。

金子只有在精純不二時,純金的「性」才得以顯現無遺。

純金應該有什麼特性?

例如純金是軟的、亮麗的、不生銹的、不怕火煉的、延展性非常好的、比重非常高的…這些都是金子到了「精純不二」時,才能顯現出來的「特性」,也就是到了精純不二時,純金才能「見性」!

經典中常提到「性」、「本性」或「見性」這樣的字眼,提到萬物怎麼顯現它的本性、它的特性,這樣似乎並不難懂。

而萬物之靈也有我們的「性」,但經典中提到人的「本性」這個詞,或是「見性」這個詞時,每個人好像立即陷入深思,我們開始不知道這個詞到底在說些什麼,甚至我們為了同一個「本性」而開始各說各話,開始辯論不休!

可見「本性」這個詞,其實很少人真正瞭解它的意思。

既然人的本性這麼不好懂,談起來又那麼多的爭執,不如就讓我們先放下人的「性」不談,先來說說萬物的「性」是什麼吧!

「性」就是萬物「該有的特性」,例如純金的「性」就是軟的、亮麗的、不生銹的、延展性非常好的等等,這就是純金的「本性」。

我這樣說,不論哪宗哪派的人都不會有意見,但我們也可以這麼超然的寫出人的「性」是什麼,而讓各宗各派的人都口服心服嗎?

恐怕不行!

不信你試試就知道了,待會兒不是陷入激辯,就是各說各話了!

不知道為什麼,人們對於萬物的性是如此的客觀而一致,但對於自己的本性是如此的迷惘與分歧!

因此我們還是先回到金子來做個比喻吧!

剛剛提到金子精純不二時,可以顯現出它某些很好的本性來,但當這金子的純度因為雜質的加入而降低時,它的特性馬上就跟著改變了。

例如我們在純金裡面加些銅,讓它的純度降到14K…,那麼它還跟純金一樣軟嗎?

不是的,它變得比較硬了;它也還永不生銹嗎?

不是的,時間久了它就會漸漸氧化了;它還是不怕火煉嗎?

不是的,火煉過後它的重量就明顯減輕了!

如果我們再加些銅進去,使這塊金的純度降到8K!

8K的金子還軟嗎?

它一點也不軟了,因為它已經幾乎是銅了!

我們還應該叫它「金子」嗎?

不適合了,應該稱它為「銅」比較適合!

它現在還亮嗎?

亮是亮,但是銅的亮,而不是金子的亮!

它還不生銹嗎?

會的,而且生出來的銹是綠色的,因為這幾乎已經是銅銹的顏色了!

這例子是在告訴我們,純金的「本性」,只有在金子精純不二時,才顯現出來,而當其它雜質滲入時,純金的美好特性,都將喪失殆盡!

這便是「大學」為什麼要談人得一,為什麼要談人的「精純不二」,因為只有在精純不二的狀況下,才能顯現出我們的「本性」,顯現我們的本性,經典中稱為「見性」!

方才我們談純金的性,每個人起碼都可以說出幾項,而且其他人聽了也沒意見,因為我們說的正是全天下純金的「本性」所在,所以沒有疑義。

天下凡同類之物,都有相同的本性,不信的話我們再來談談「木」有什麼特性?

你會說:

「遇水則漂、遇火則焚。

」或是說:

「砍下來,大枝的可以當棟樑,小枝的可以當筷子!

」或說「種在土裡會往上生長、到了一定的時間會開花,有的甚至會結果…,」每個人最起碼可以寫出好幾項,而且別人看到一定沒什麼異議,因為我們說的正是全天下的木都應該有的「本性」!

同樣的,如果有人問你什麼是水的「性」,你會說「往下流動,遇熱會蒸發,隨方就圓,洗滌萬物…,」你還可以寫更多更多!

而且各宗派的人看了也一定沒什麼異議,因為全天下的水都有這樣共同的「性」!

但此刻如我把話鋒一轉,來談談人性!

不得了,不僅待會兒要各說各話,而且馬上要變成辯論大會!

我知道各位都很聰明,問你哪一種類的東西有什麼特性,不論他是讀很多書,還是沒讀什麼書;不論他是基督教還是佛教;也不論他是哪個國家、什麼種族的人,每個人都可以振筆疾書,寫出一籮筐,而且內容八九不離十,大家也都很容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