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74749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0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结果、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的开始、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丧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

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感受,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野心,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勇于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爱国行为和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选择,进行爱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

重点

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

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教师:

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松花江上》。

(多媒体播放)

教师:

同学们,我们从这低沉、忧伤的乐曲中,能听到什么呢?

(指出)我们听到的是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是东北人民对日寇侵占家乡的愤懑;是东北父老对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景象的惨痛诉说。

请同学们想一想,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原因是什么?

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

教师: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 使满蒙脱离中国本土,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由日本来参予该地的主权,并由日本担当该地的治安工作。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是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材料二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三 20世纪30年代初,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这给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以可乘之机。

教师:

请同学们从中提炼出主要观点,概括九一八事变的背景。

学生:

(讨论回答)

教师:

(总结)①日本很早就作好了侵略中国的准备;②中国东北是日本的生命线;③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促使日本加快了侵略步伐;④欧美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⑤蒋介石忙于在南方“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教师:

(出示表格,并播放《九一八事变》视频短片)请大家观看短片并结合教材,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写。

学生:

(填写表格)

事变

名称

时间

地点

概况

结果

影响

1931年

9月18日夜

沈阳

日本关东军炸毁柳条湖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沈阳城,东北军不战而溃,日军占领沈阳

东北

全部

沦于

敌手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教师: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相继占领东北三省,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成立伪满洲国,日本在东北屠杀无辜百姓,掠夺战略资源,推行奴化教育,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

面对日本残暴的侵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反应如何呢?

东北人民又是怎样做的?

(展示图片)

学生:

(阅读教材,归纳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日情况)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

1936年,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展开,标志着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教师:

你认为这些可敬的英雄们身上哪些精神最可贵、最值得你崇敬?

学生:

顽强奋战,勇于献身、大无畏的爱国精神。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教师: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没能阻拦住日本步步进逼的侵略,日军占领整个东北后,又开始了新的图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一二·九运动的原因、概况和意义

学生:

(阅读教材并归纳)

原因:

日本把侵略魔爪伸向华北,策动“华北自治运动”,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口号: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

意义: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教师:

(补充)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三、西安事变

教师:

东北沦陷,华北告急,国难当头,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又一举国震惊的事变爆发了,那就是“西安事变”。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西安事变”这一目内容,一起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

学生:

(阅读教材,整理西安事变相关知识点)

时间:

1936年12月12日;地点:

西安;人物:

张学良、杨虎城。

目的:

逼蒋抗日。

原因:

蒋介石不同意合作抗日(直接原因)。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性质:

一次爱国性质的“兵谏”。

结果: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教师:

张学良、杨虎城作为蒋介石的部将为何敢以下犯上发动“兵谏”?

学生:

(合作探究,讨论分析)

教师:

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

中国共产党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多次要求蒋介石抗日。

东北军将士身负国仇家恨,不愿意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作战,他们希望上前线抗日。

蒋介石却到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红军。

教师:

(展示材料)

材料一 驻东京的记者:

日本企图利用这一事件挑拨中国国内亲日派扩大内战,以便从中渔利,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12月17日,日本外相声称:

“南京政府绝不能与张学良妥协,否则日本政府将不能坐视”,并暗中支持何应钦向西安进兵。

材料二 驻华盛顿的记者:

美国白宫因为担心中国国内亲日派乘机掌权,日本扩大侵华,将会排挤美英在华的势力。

他们主张,只要蒋介石还能继续统治下去,不妨就和共产党采取某种形式的联合。

材料三 驻延安的记者:

党内红军指战员,许多人希望杀死蒋介石。

中共中央指出这不利于中国的抗战。

他们准备派周恩来等为代表前往西安帮助张、杨同蒋介石谈判。

获悉,周恩来将于近日去西安谈判。

教师:

通过以上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国民党内部的纷争,它们都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唯独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摒弃前嫌,不计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教师: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在于它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九一八事变是近代中日关系的转折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重要步骤。

此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并成为主要矛盾。

西安事变的发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预示联合抗日局面的到来,成为中华民族的大幸。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初期的历史史实;了解中国人民尤其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了解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摒弃前嫌,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2.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培养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收集、调查、整理、甄别、取舍资料的方法,培养动手和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

3.通过学习七七事变中爱国将领和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认识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

认识军国主义的本质及危害,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重点

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

难点

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教师:

(展示“卢沟桥”图片)

教师:

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着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它就是卢沟桥。

卢沟桥始建于金代,设计科学合理、雕刻精美,是中国名桥。

2005年5月19日上午10点45分,卢沟桥上一位来自日本的耄耋老人,缓步走上因久经风霜而凹凸不平的桥面。

在桥的中间,他突然双膝跪下,面向西南,默然垂首。

为什么日本老兵要在美丽的卢沟桥下跪呢?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一、七七事变

教师:

(视频《卢沟桥事变》片段)哪位同学能不看教材,复述一下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学生:

(复述经过)

教师:

日军侵占华北早就预谋已久,为什么要先制造“卢沟桥事变”?

(展示图片)

学生:

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是北平通往南方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教师:

卢沟桥事变是偶然事件吗?

目的是什么?

(同时出示史料)

材料 确定发动七七事变,在华北作战先“击破二十九军以解决华北问题”,然后,打击中央军,“摧毁中国的中央政权。

——日本军部制定《在华北行使

兵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

学生:

不是。

目的是要发动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

教师:

面对日军的侵略,当时驻守平津的第二十九军表现出什么态度呢?

(同时出示材料)

材料 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军令

学生:

坚决抵抗。

教师:

(展示图片)

教师:

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和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为国捐躯。

今天北京有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就是为了纪念这两位烈士。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1937年7月底北平和天津相继失陷。

教师:

七七事变的爆发有着怎样的影响?

学生:

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教师:

(展示材料,并提问)面对日寇大举入侵,国共两党有何反应?

材料一 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占平津与华北的危险,已经放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

全中国的同胞们!

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1937年7月8日)

材料二 7月17日蒋介石谈话,明确宣称: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学生:

(研读材料,讨论分析)

教师:

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国共两党坚决抵抗日军侵略,两党再度携手,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族抗战。

教师:

(展示材料)

材料 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7年7月15日)

教师:

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及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分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1937年9月,国民党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同时也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教师:

国共两党共进行了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有哪些不同呢?

学生:

(师生共同回顾,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表格)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形成标志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国民党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革命任务

打倒军阀,统一全国

抗日

建立战线

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最后结果

合作破裂,国共开始十年内战

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三、淞沪会战

教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淞沪会战”一目,了解淞沪会战的概况)

学生:

(复述其概况)

教师:

(展示图片及材料)

材料 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

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

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

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

教师:

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对抗战初期的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

淞沪会战历时3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四、南京大屠杀

教师:

(播放南京大屠杀录像片段)观看录像后,请你说一说,南京大屠杀开始的时间、屠杀手段、屠杀人数。

学生:

1937年12月;集体枪杀、焚烧、活埋、砍头、军犬撕咬;30万人以上。

教师:

东京在狂欢,南京却在燃烧。

东京在庆功,南京却沦为人间地狱。

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时间之长,人数之多,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

教师:

(展示图片)

教师:

战后日本拒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并多次篡改历史教科书,其首相也多次参拜靖国神社,我们应怎样认识?

学生:

(各抒己见)

(1)作为中国人,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事实不容否认,历史不容篡改,日本应正视和深刻反省侵略历史。

(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挑衅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的七七事变,开始了它灭亡中国、称霸亚洲的狂妄计划。

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摈弃前嫌,携手合作,开始了全民族抗战,日本对在侵华战争中所犯的滔天罪行必须予以承认,其侵略行为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而南京大屠杀仅仅是这无穷灾难中的一个典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必须时刻警惕法西斯幽灵的复活,揭露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历史真相,抹杀侵略事实的险恶用心。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一、卢沟桥上的怒吼:

七七事变

二、捍卫尊严筑长城:

第二次国共合作

三、粉碎速战速决的迷梦:

淞沪会战

四、紫金山下的悲歌:

南京大屠杀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列举正面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1.了解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的经过。

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2.通过学习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了解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激发仇恨法西斯的情感,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通过学习国民党军队英勇抗战、流血牺牲的精神,激发学生保家卫国的情感。

重点

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

难点

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

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血肉和不屈的脊梁,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

你知道我们的前辈是如何艰难而顽强地抗击凶恶的日本侵略者的吗?

今天,我们将有一次特别的历史之旅,去重温那段充满硝烟战火的历史,看看优秀的中华儿女是怎样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一、台儿庄战役

教师:

(展示《台儿庄战役形势示意图》)说出徐州的地理位置。

学生:

徐州是陇海铁路(兰州到连云港)和津浦铁路(天津到南京对岸的浦口)的交汇点。

向南可以到达国民政府统治心脏地区南京、上海。

教师:

1938年春,日军从山东分两路南下,进攻徐州。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将日军一路阻止在山东临沂,另一路阻止在山东台儿庄。

双方在台儿庄展开激战。

教师:

台儿庄战役的结果怎样?

学生:

中国军队完成了对日军的包围,并发起全面反攻。

日军腹背遭到打击,狼狈向北败退。

中国军队共歼敌一万多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教师:

(展示材料)

材料 台儿庄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

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

……区区台儿庄地区经此一战,几成民族复兴的象征。

我军得此鼓励,无不精神百倍,各处断壁残垣之上,都出现一片欢乐之情,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

——李宗仁的回忆

教师:

从材料可以看出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对全国抗战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教师:

(展示并指导学生完成表格)

战役

名称

时间

地点

指挥员

主要战绩

意义

台儿庄

战役

1938年春

山东

台儿庄

李宗仁

歼灭日军

一万多人

抗战以来中国正

面战场取得的最

大的一场胜仗

  二、保卫大武汉

教师:

(展示材料)

材料一 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行政院、监察院、外交部、财政部等部门以及主要的党政军首脑要员们均移驻武汉,武汉遂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与文化中心,成为事实上的战时首都,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也转移到了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乃至于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材料二 保卫大武汉,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

今日武汉已成为第三期抗战中最重要的据点,这里是我们雪耻复仇的根据地,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石,今日全国民众,尤其是在武汉的每个军民,应当激发最大的同仇敌忾之心,人人都下定与武汉共存亡的决心,来守住这个重要的国防堡垒,必能给予敌人以致命的打击,造成将来决战中极为有利的形势。

——第9战区司令长官、武汉卫戍总司令陈诚在为

抗战周年纪念日所作《以全力保卫大武汉》

材料三 日本大本营认为“只要攻占汉口、广州,就能支配中国”,于是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发动武汉会战,迅速攻占武汉,以迫使中国政府屈服。

为此还规定“集中国家力量,以在本年内达到战争目的”“结束对中国的战争”。

日本天皇裕仁在武汉会战前的御前会议上强调说,不愿再见到“帝国雄狮百万受制于中国”。

教师:

徐州会战后,中日双方的焦点集中于何地?

双方之间又爆发了哪一战争?

学生:

武汉。

武汉会战。

教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7页“保卫大武汉”一目,完成知识归纳)

学生: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时间

地点

战绩

结果

意义

1938年6月-10月

武汉

附近

万家岭击毙日军3000余人

武汉陷入三面包围之中,中国军队有序撤出武汉

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裂

  教师:

(展示材料)

材料 武汉会战历时四个半月,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而宣告结束。

就战役而言,日军占领了武汉三镇,并控制了中国的腹心地区,取得了胜利。

但就战略而言,则日本并未能实现其战略企图。

中国政府既未因武汉、广州的失守而屈服,日本的侵华战争也未因日军占领武汉、广州而结束。

中国政府在武汉失守后声明说:

“一时之进退变化,绝不能动摇我国抗战之决心”“任何城市之得失,绝不能影响于抗战之全局”;表示将“更哀戚、更坚忍、更踏实、更刻苦、更猛勇奋进”,戮力于全面、持久的抗战。

教师:

(总结)武汉会战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打破了日本妄想迫使中国屈服、早日结束战争的计划,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中国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

教师:

(展示材料)

材料一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湖南“后方”变“前哨”,日军36%的侵华总兵力夹击,希望从湖南进入西南各省控制滇缅公路,直捣陪都重庆和打通至南洋大陆交通线,摧毁美国在华空军基地。

国民政府军委会在其作战指导大纲中也说:

“长沙、衡阳乃江南心膂,交通枢纽。

敌如攻略该地,足陷我国力于麻痹”。

材料二 第三次长沙会战,是被世界公认的由中国军队取得的一场名副其实的胜利,使当时整个太平洋反法西斯战场的低迷士气为之大振。

日军在战后报告中也沮丧承认:

“当时完全陷入了重庆军的圈套中”。

战后22天,美国总统罗斯福向蒋介石发来贺电,并宣布再次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的贷款。

当时的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则获得一枚美国勋章。

蒋介石自称:

“此次长沙胜利,实为七七以来最确实而得意之作”。

材料三 在长沙南门外的修械所高地,负责守卫的中国军队一个团誓与长沙共存亡。

炊事兵、马夫都加入了战斗。

经过殊死搏杀,全团仅剩58人,最终守住了阵地。

教师:

(提问)

(1)根据材料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日之间又进行了哪一会战?

这次会战的最终结果怎么样?

(2)根据材料二,这次战役产生了什么影响?

(3)这次战役中,你能感受到中国军民的一种什么精神?

学生:

(阅读材料,讨论回答)

(1)长沙会战。

前两次长沙会战,日军企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

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获得会战胜利。

(2)使当时整个太平洋反法西斯战场的低迷士气为之大振,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3)浴血奋战,不怕牺牲。

教师:

(展示第三次长沙会战概况)

战役名称

时间

地点

结果

意义

第三次

长沙会战

1941年

12月

湖南

长沙

歼灭了大量日军

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

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进攻,企图速战速决,一举灭亡中国。

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一系列会战,英勇抵抗日军,粉碎了日本灭亡中国的战略。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

国民政府的正面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列举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1.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及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

2.通过分组导学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对所掌握资料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

通过设置相关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合作、沟通能力。

通过教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分析抗日战争敌后战场抗战取得的战绩及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抗击日本侵略者,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巨大力量。

重点

平型关大捷;抗日根据地建设;百团大战。

难点

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