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复习指导.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74545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复习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复习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复习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复习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复习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复习指导.docx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复习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复习指导.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复习指导.docx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复习指导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文学鉴赏试题,学生最怕什么题型?

学生最怕关于表现手法的考查,因为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有哪些表现手法,面对这种题型,大脑当然会一片茫然。

今天,我们就来系统地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

诗歌的表达技巧,也就是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1.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五种。

①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所描写的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又如唐朝李华的《春归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例1:

[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解析:

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思乡情。

然而这种思乡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

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

通过首句“西风信来家万里”一想便知,是为了寄托自己浓浓的思乡情!

这就是借景抒情的美妙之处。

②托物言志。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一般是咏物诗。

③托物寓理。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安石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一般是哲理诗。

④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几乎句句用典,但用典的目的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一颗报国的拳拳之心,跃动在读者面前。

⑤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李白的《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写越王胜利归来后的奢糜生活,结句突然一转,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只剩下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

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尽情显出。

2.描写手法。

①衬托。

衬托也称烘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以动衬静,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声衬静,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写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例2.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解析:

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

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以声衬静的方法,空旷辽远的山林,不见一个人影,但能听到人说话的声音,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虚实结合。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著名的绝命词《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是虚实结合的典型。

上阕一实一虚,“春花秋月”是眼前实景,勾起的无限往事,是心中虚景;“小楼昨夜又东风”是身边实景,却使诗人想起了不堪回首的故国,是心中虚景。

下阕是先虚后实,诗人猜想:

“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吧,可是朱颜可能早已改变了。

”然后回到眼前,自己一片亡国之愁,犹如浩浩荡荡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去,无穷无尽。

整首词虚实结合,写得摇曳生姿,为读者留下了巨大的再创造空间。

③对比。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

④渲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用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例3.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解析:

诗人伫立在暮雨中为友人送行,暮雨纷纷好像也饱含着情谊,友人要到遥远的地方,不免惜别难舍。

泪水与雨丝同时落下,情与景也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全篇紧扣“暮雨”二字,以疏淡有致的笔墨,绘出一幅动静相生、富有情味的江上烟雨图,以“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含滋”等细致描绘,渲染一种离别时的伤感气氛。

全诗自然形象,朴实深远,前后呼应,浑然天成。

⑤白描。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这里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如聂夷中《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全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3.修辞手法。

①夸张。

如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气蒸”“波撼”就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②拟人。

如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引”和“衔”字把雁和山拟人化,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

③比喻。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例4.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解析:

“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④对偶。

这是近体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仗工整,贴切自然。

【解题方法指导】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解答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了这种方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5.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步骤三)

【考点突破】

【考点指要】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往往以分析技巧题型出现。

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

要准确答题,熟记一些鉴赏术语是非常必要的。

①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对偶、夸张、用典、化用、互文、设问、借代、反问、反复、象征等。

②抒情手法:

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事寓理、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③描写手法:

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乐景写哀情等)、虚实结合、渲染、白描等。

④篇章结构:

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⑤思想感情: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⑥作用: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典型例题分析】

1.(2006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

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

饮菊花酒。

②吹梅:

吹奏《梅花落》。

①“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

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②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考点透析:

①题鉴赏诗歌思想内容。

上片写离别之苦。

前三句写聚,写饯别时对旧日交游的回忆,作者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欢聚活动加以叙写,一是饮菊花酒,二是吹奏《梅花落》,且点名了时间地点。

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

“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本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聚”字承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

“云边”二句具体写“散”。

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

这两句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

②题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从整首词来看,使用的是情景交融的写法,把聚散离别之情寄寓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上,把相思之情寄寓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上,情真意切。

从词句上来看,用了比喻修辞。

上阕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下阕说别之后,他的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表达了刻骨铭心的相思和无限的柔情。

参考答案:

①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承上启下。

②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2006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丹阳郭里送行舟,绿暗红稀出凤城①,

一别心知两地秋。

暮云楼阁古今情。

日晚江南望江北,行人莫听宫前水,

寒鸦飞尽水悠悠。

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

京城。

①两首送别诗都写到“水”,各有什么寓意?

请作简要说明。

②《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

请作简要赏析。

考点透析:

①题是对诗歌形象的鉴赏。

中国传统诗歌中“水”意象有四种意蕴:

一是由于水性阴柔,常被看作人间友情、爱情的象征,如“君住长江头,妾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等;二是表达一种壮阔的豪情或悲情,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三是水总给人以漂泊的印象,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所谓“亲不亲家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就是这个意思;四是寄托年华易逝的感叹,如“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等。

严诗中的“水”意象是第一种意蕴,“水悠悠”饱含无限思念的深情;韩诗中的“水”意象则是第四种意蕴,末句的“流尽年光是此声”就是注解。

②题是对诗歌意境和表达技巧的考查。

序值春暮,已是叶茂枝繁,故说“绿暗”;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

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

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慨然勾起种种激情──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壮志未酬之情。

而这些复杂交织的心情,又都从魏阙洒满斜晖的暮景下透出,隐然有夕阳虽好,已近黄昏,唐室式微,摇摇欲坠之感。

历代兴亡,茫茫百感,一时交集,萃于笔端,俱由这“古今情”三字含蕴了。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不落窠臼,而写得蕴藉含蓄,凝重深沉,在于作者排除了歧路沾巾的常态,把错综复杂的感情,如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一古脑儿概括为“古今情”,并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飒形象掬出,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

①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②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融情于景的特色。

3.(2006江苏卷)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元·魏初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

妻子生日。

①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②“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请略加分析。

③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透析:

①题第一问是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考生只要注意“天涯”二字,就不难想到诗人是漂泊他乡,再结合题目,这首词是诗人在自己妻子生日那天写的,就会准确答出是对妻子家人的思念之情。

第二问是对语言炼字的鉴赏,考查“又”字的作用,着一“又”表明这不是第一次,而是又一次浪迹天涯,其中的滋味是悲慨万端的。

②题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夕阳西下,旧鸦归家,这些都是诱人思家的图景,自然会勾起词人更多的思家之情。

倦鸟已归巢,旅居他乡的自己何时才能归家,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是反衬手法。

③题是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

作者表达了自己最朴实的愿望,那就是种几亩薄田,与儿女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这种感情与“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感情,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因为愿望之低微,发自肺腑,自然打动人心。

参考答案:

①表达了作者飘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②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③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

语言朴素真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4.(2005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登崖州城作

柳宗元李德裕

海畔尖山似剑芒,独上高楼望帝京,

秋来处处割愁肠。

鸟飞犹是半年轻。

若为化作身千亿,青山似欲留人住,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百匝千遭绕郡城。

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

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①两诗都着一“望”字。

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柳诗之“望”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两诗都写到了“山”。

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

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

柳诗之曰“尖山似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透析:

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它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一方面综合考查诗歌鉴赏能力,另一方面还考查考生的仿句等语言运用能力。

试题中对柳诗的鉴赏既是一种提示,也是一种考察。

①题考查了诗歌章法、诗歌中作者的思想倾向。

通过对李诗的赏析,让读者自己去比较鉴赏柳诗,这对读者是一种提示,降低了鉴赏难度。

②题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李诗鉴赏提示“拟人和象征”,那么柳诗的手法是什么呢?

如果能体会出作者把山比喻为剑,把身比喻为云,就可以答出“比喻”的修辞手法。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从最后一句最能体会清楚,化为云雾了,还“散向峰头望故乡”,当然是一片思念家乡的感情了。

参考答案:

①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

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的急切等待。

②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

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涌而出的强烈感情。

5.(2005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①—②题。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

“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

……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

……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

[注]谪仙:

李白。

①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

……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②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古长如白练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考点透析:

①本来瀑布是飞流直下的,有雷霆万钧之势,着一“挂”字,如同挂一白练,一切声响趋于消失。

这是化动为静的写作手法。

②李白诗用夸张,突出瀑布飞流直下的声势浩大;徐凝诗用比喻,把瀑布比喻成白布,突出了瀑布的洁白晶莹。

③苏轼的评价是扬李白而贬徐凝的。

你可以同意,只要说出李白诗比徐凝诗好在哪里就可以了;你也可以答不同意,但要说出徐凝诗比李白诗好在哪里;当然,你也可以说两者都好,各有所长。

你最好不要答两诗都不好,虽然这也是开放鉴赏的一种答案,因为千古流传的两首诗,总有它独到之处的,答都不好让人觉得狂妄。

参考答案:

①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②(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③同意。

要点:

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

要点:

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

(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达标测试】

1.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

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

俺向着这迥野悲凉。

草已添黄,兔早迎霜。

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

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①;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

①寒螀:

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

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

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①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②“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③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

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①-②题。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②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①—③题。

新沙

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①对《新沙》一诗的内容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知道以后海鸥也知道了。

B.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从蓬莱岛请人来栽种紫芝。

C.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修了一条去征税的路。

D.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就想到来征税。

②下列诗句与《新沙》的主题接近的一句是

A.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蜂》)

B.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聂夷中《田家》)

C.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杜荀鹤《山中寡妇》)

D.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皮日休《橡媪叹》)

③简要分析《新沙》诗后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6.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①—③题。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

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

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

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①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__,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②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

③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综合测试】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①“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

②“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①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取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