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73845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docx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docx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通古今之变

《大同》(精读)

1.阅读《墨子·尚同》,跟《大同》作比较研究,与同学讨论或撰写一篇诸如《墨家尚同思想与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之类的文章。

或选读《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归纳他们的社会理想。

答:

(1)《墨子》的“同”是“同一”的意思,《礼运》的“同”是“和同”的意思,二者的内涵不一样。

(2)由此可见墨家的政治理想是不争、去乱。

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大公无私。

(3)墨家要求民众以贤人、君主为服从的标准,人类又以上天为服从的标准。

《墨子·经上》云:

“同,异而俱于之一也。

……同,重体,合类。

”墨家之“同”消除了类别和界限。

儒家要求人们自觉地遵守道德,其次服从礼义刑法。

(4)课外阅读相关论著,在《老子》、《庄子》、《韩非子》中找出阐论社会理想的文字,与大同作比较。

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分析先秦诸子中的道家与法家的社会理想。

2.你认为大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

答:

这一点可以结合阅读康有为的《大同书》(重点读《序》)或分析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来讨论。

也可以就此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中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接受现象来谈。

可以结合当前的全球化过程中的人类价值与伦理危机来讨论大同思想的现代与未来价值。

3.《大同》篇的艺术感染力除来自儒家用世的情感之外,还来自于文字的表达,试总结其中最主要的修辞手法。

答:

(1)注意找出文字的谐韵现象,如“公”、“睦”、“终”、“用”、“归”、“公”。

再如“礼”、“纪”、“里”、“知”、“起”。

再如“让”、“常”、“殃”、“康”。

先秦许多散文中都注意谐韵。

(2)注意这篇文章的文字的铺陈与对偶现象。

在对偶中善于变化句式,因此便造成了铺张扬厉的气势。

(3)文章的开头安排一个孔子与子游对话的场景,具有起兴的作用,使得文中陈述的思想充满了情感与感性,造成了文情并茂的效果。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泛读)

1.总结王安石所列仁宗治国的主要政治措施。

答:

在第三段中,王安石提纲挈领地指出仁宗的几种善政:

即“忠恕诚悫,始终如一,未尝忘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

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终不忍如兵。

刑平而公,赏重而信。

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

因任众人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

”接着便举例说明“忠恕诚悫,始终如一,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

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终不忍加兵之效也”、“刑平而公之效也”、“赏重而信之效也”、“任众人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之效也”、“宽仁恭俭出于自然,忠恕诚悫,始终如一之效也”。

2.总结王安石指出的宋朝政治积弊。

答:

在第四段文字中,重点找出

(1)“因循末俗”、“一切任自然之理势”;

(2)“名实之间有所不察”两个要点。

而文中重点批评的是“名实之间有所不察”,如取士、课试、检察、成绩、官职、将守、财政等方面,——剖析其积久之弊,指出了这些名实不察的原因正在于“因循末俗”,这正是宋朝政治的积弊所在。

3.收集有关王安变法的史料,分析这篇文章与王安石变法思想之间的关系。

答:

可通过课外阅读邓广铭《王安石传》,重点考察王安石的变法措施是如何针对这些积弊进行改革的。

第二单元乡土中国

《七月》(精读)

1.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曾说:

“鸟语、虫鸣、草荣、木实,似《月令》(见《吕氏春秋》和《礼记》,是战国时期一部行政历法)。

妇子入室,茅、绹、升屋,似风俗书。

流火、寒风,似《五行志》(《汉书》中始设《五行志》,叙述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及其对人类历史和政治生活的影响)。

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

田官、染织、狩猎、藏冰、祭、献、执功,似国家典制书。

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

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实为)天下之至文也。

”试结合《七月》将周代农民一年的劳动生活按时间顺序作一简要的概括。

答:

正月:

于耜、纳于凌阴

二月:

举趾农作、其蚤,献羔祭韭、播百谷

三月:

女子求柔桑、采蘩;条桑,伐远扬

四月:

五月:

六月:

食郁及薁

七月:

亨葵及菽、食瓜

八月:

(采)萑苇、载绩、其获、剥枣、断壶

九月:

授衣、叔苴、采荼薪樗、筑场圃

十月: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获稻、为春酒、纳禾稼、农夫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乘屋、涤场。

飨酒、杀羔羊,跻彼公堂

十一月:

于貉,取狐狸为裘

十二月:

其同,载缵武功、凿冰

(注:

均用夏历标示。

2.你觉得《七月》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劳动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情变化?

答:

(1)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2)为公子裳,为公子裘,食我农夫(喜悦);

(3)嗟我农夫,上入执宫功(忧虑);

(4)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满足)。

3.对诗中“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一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传统的看法认为“春女感阳气而思男”,“悲则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欲嫁焉”,近代以来学者提出这句是指身为奴隶的采桑女内心伤悲,害怕被贵族公子强行娶走。

你觉得哪种理解更为合理?

说说你的理由。

答:

此题分歧产生于“殆”字解释的不同。

“殆”解释为“始”,是传统的训诂,即指将要发生的事,是自己所愿望;近代以来将“殆”解释为“只怕”。

传统的说法以郑《笺》为代表,近代解释以郭沫若为代表。

清代姚际恒认为“子”为女公子,害怕自己作为陪嫁品。

我们认为传统的说法在没有充足理由否定时仍可采用。

《乡土本色》(泛读)

1.理解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

答:

乡土本色是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

而“乡土性”最直观的就是体现在乡下人身上的泥土气。

在这里,中国基层社会土地与人的关系被作者准确地揭示出来。

2.“乡土性”是如何从时间和空间上规定了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

答:

土地与人的关系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人与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的“孤立和隔膜”以及从时间里的“熟悉”,进而这种人与人在时间和空间缔结的生态状态,又直接构成中国基层社会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的规定性。

3.选择一个你所熟悉的社区,尝试运用“社区分析”的比较研究的方法去提炼出它的特性来。

答:

略。

第三单元文明:

对话与冲突

《东西文化之分与城乡文化之别》(精读)

1.    本文在取譬和比较方面相当出色,体会这样行文的好处。

答:

艺术特点:

一、取譬和比较。

整个文章都在比喻和比较当中,城乡文化始终如影随形,跟随在东西文化之后,既是鲜明的映衬,又形象地传达作者的思想。

二、语言质朴生动,文气生动,语言幽默诙谐,形象表达事理。

2.你赞同文章的观点吗?

为什么?

答:

赞同与反对都可以,关键要求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能进行论证。

3.你觉得“东西文化之分”除了用“城乡文化之别”来比较,还有没有其他的比较方式?

试举一例。

答:

如经验丰富但已衰老的老年人和充满朝气却缺乏深度的青年人等。

只要能有自己的道理即可。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泛读)

1.赵武灵王和公子成分别代表了变革和保守的两面,他们分别阐述了自己主张的哪几项理由?

你觉得公子成听服于赵武灵王的原因又有哪些?

答:

公子成的理由:

中原大同为礼乐中心,不能效法蛮夷之道,否则人心不服。

赵武灵王的理由:

(1)加强军备可以抵御外辱;

(2)前有中山国侵鄗的历史教训;(3)叔父保守,拘泥于旧俗。

公子成听服于武灵王的原因:

(1)武灵王使之请之在先,又亲自前往劝说,能礼遇自己;

(2)武灵王从国家大局利益为重,言之有理。

2.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变革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然而历史却一次次地证明没有冲突的变革,便没有文明的前进与发展。

北魏孝文帝迁都汉化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异曲同工,一个是主张胡族向汉人学习,一个是主张汉族向胡人学习,前后相映成趣,都遭到了巨大的困难,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资治通鉴》对魏孝文帝迁都汉化也有详细的记载,阅读下列文字,谈谈孝文帝是怎样让大臣们听从他的主张的。

(齐明帝建武元年[494]二月)壬寅,魏主北巡;癸卯,济河;三月,壬申,至平城。

使群臣更论迁都利害,各言其志。

燕州刺史穆罴曰:

“今四方未定,未宜迁都。

且征伐无马,将何以克?

”帝曰:

“厩牧在代,何患无马!

今代在恒山之北,九州之外,非帝王之都也。

”尚书于果曰:

“臣非以代地为胜伊、洛之美也。

但自先帝以来,久居于此,百姓安之;一旦南迁,众情不乐。

”平阳公丕曰:

“迁都大事,当迅之卜筮。

”帝曰:

“昔周、邵圣贤,乃能卜宅。

今无其人,卜之何益!

且卜以决疑,不疑何卜!

黄帝卜而龟焦,天老曰‘吉’,黄帝从之。

然则至人之知未然,审于龟矣。

王者以四海为家,或南或北,何常之有!

朕之远祖,世居北荒,平文皇帝始都东木根山,昭成皇帝更营盛乐,道武皇帝迁于平城。

朕幸属胜残之运,何为独不得迁乎!

”群臣不敢复言。

……

魏主欲变易旧风,(十一月)壬寅,诏禁士民胡服。

国人多不悦。

(卷一百三十九)

(建武二年五月)甲午,魏太子冠于庙。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谓曰:

“卿等欲朕远追商、周,为欲不及汉、晋邪?

”咸阳王禧对曰:

“群臣愿陛下度越前王耳。

”帝曰:

“然则当变风易俗,当因循守故邪?

”对曰:

“愿圣政日新。

”帝曰:

“为止于一身,为欲传之子孙邪?

”对曰:

“愿传之百世!

”帝曰:

“然则必当改作,卿等不得违也。

”对曰:

“上令下从,其谁敢违!

”帝曰:

“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各宜深戒!

王公卿士以为然不?

”对曰:

“实如圣旨。

”帝曰:

“朕尝与李冲论此,冲曰:

‘四方之语,竟知谁是;帝者言之,即为正矣。

’冲之此言,其罪当死!

”因顾冲曰:

“卿负社稷,当令御史牵下!

”冲免冠顿首谢。

又责留守之官曰:

“昨望见女犹服夹领小袖,卿等何为不遵前诏!

”皆谢罪。

帝曰:

“朕言非是,卿等当庭争。

如何入则顺旨,退则不从乎!

”六月,己亥,下诏:

“不得为北俗之语于朝廷。

违者免所居官!

”(卷一百四十)

 答:

第一步,说服尚书于果和平阳公两位要臣,讲明治国不应墨守陈规,也不能诉诸迷信。

第二步,在朝廷上,当众问明群臣意见;采用严厉的措施,命令全国上下坚决执行,违者治罪。

孝文帝也是从国家利益出发,这是最主要的;其次,他能抓住主要官员进行劝说,讲明道理;对一般臣民,则采用严厉的惩罚制度,迫令执行。

第四单元人间世

《伊豆的舞女》(精读)

l.《伊豆的舞女》的叙事技巧里有一种纤秾的诗意,请以“我”与舞女熏子的几次单独相会为例,试加分析。

答:

参见“文本资料·艺术特点”中的“人物塑造”、课文[评析]与“延展资料”中王静《<伊豆的舞女>与川端康成的早期创作》一文中的“三”。

2.川端康成擅长抒写“心理事件”,请以“我”与熏子的心灵交流为例试加分析。

答:

参见“文本资料·艺术特点”中的“人物塑造”与课文[评析]。

3.小说中的恋情故事与风俗画、风景画一起构成了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它传达出了作者的什么叙事意图?

答:

参见“文本资料·艺术特点”中的“环境描写”与课文[评析]。

《伊豆的舞女》文本资料·艺术特点

1.人物塑造

《伊豆的舞女》没有把重点放在情节上,而只注意用敏锐、纤细的感觉和诗意化的文笔表现爱情本身。

小说除了充满诗意的自然外,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十四岁的舞女熏子的刻画,对女性美的挖掘。

熏子朴实天真,纯洁无瑕,无忧无虑,明艳照人。

苦难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在她身上刻下痕迹。

那种纯真的美,消解了“我”的情欲冲动,净化了我的灵魂,转而对之同情、爱怜。

作者用精湛的语言艺术,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如比喻、象征等,创造了笔下最完美的艺术形象。

作者善于通过外貌描写,表现女性的形体美和纯情美。

作品多次通过“我”的视线描绘了熏子的外貌,多方面地表现了她的形体美和纯真美。

并且,这些外貌描写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起着推动人物情感发展、纯化人物关系的作用。

“舞女看上去约莫十七岁光景。

她梳理着一个我叫不上名字的大发髻,发型古雅而又奇特。

这种发式,把她那严肃的鹅蛋形脸庞衬托得更加玲珑小巧,十分匀称,真是美极了。

”这里作者着重通过对舞女发型的描写,刻画了舞女的外貌美,这种具有古典意义的美的外貌,含蓄蕴藉,充满传统“淑女”的韵致,引起了“我”的错觉,使“我”为舞女的美丽所陶醉,“内心纷乱如麻”,“焦灼万分”,以致老太婆那“过于轻蔑的话”,煽起“我”的邪念:

“今天晚上就让那位舞女到我房间里来吧。

”这是情欲之爱,“我”在“欲”与“情”之间苦苦挣扎,经历了本能冲动与理智抑制的冲突,而无力消解。

“一个裸体女子突然从昏暗的浴场里首跑了出来,站在更衣处伸展出去的地方,做出一副要向河岸下方跳去的姿势。

她赤条条的一丝不挂,伸展双臂,喊叫着什么。

她,就是那舞女。

洁白的裸体,修长的双腿,站在那里宛如一株小梧桐。

我看到这幅景象,仿佛有一股清泉荡涤着我的心。

我深深地吁了一口气,璞嗤一声笑了。

她还是个孩子呐。

她发现我们,满心喜悦,就这么赤裸裸地跑到日光底下,踮起足尖,伸直了身躯,她还是个孩子呐。

我更是快活、兴奋,又嘻嘻地笑了起来。

脑子清晰得好象被冲刷过一样。

脸上始终漾出微笑的影子。

”这段外貌描写着重对舞女形体的刻画,突出了舞女的天真与纯洁。

当舞女看见自己对之怀有好感的“我”与那个汉子,满心喜悦,便赤裸裸地跑到日光底下,“喊叫着什么”,这娇美而坦白的形象,充分袒露了舞女无瑕的内心,而对“我”无疑是醒酬灌顶,“仿佛有一股清泉荡涤着我的心”,“脑子清晰得好象被冲刷过一样”,舞女那纯洁的形体,稚气未脱的行动,消解了我内心“欲”与“情”的紧张矛盾;情欲之爱升华为精神之爱。

因此,这段外貌描写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完成作者追求虚幻之美的审美理想的契机。

“她那双娇媚地闪动着的、亮晶晶的又大又黑的眼珠,是她全身最美的地方。

双眼皮的线条,也优美得无以复加。

她笑起来象一朵鲜花。

”这里通过对舞女眼睛的描绘来刻划舞女的美,再一次突出了舞女的纯真和“我”对这种纯真之美的赞赏。

不能不引起我们为作者对女性之美的敏锐细致而独到的感觉、为作者那不拘俗套飞挥洒自如而有层次的文笔所惊叹。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两处外貌描写中,都运用比喻手法来形容舞女的美:

“站在那里宛如一株小梧桐”,“她笑起来象一朵鲜花”。

这里作者用自然之美来比拟女性之美。

“小梧桐”、“鲜花”这些形象,我以为绝不是作者信手拈来的。

“鲜花”的美丽、娇羞、易凋;“小梧桐”虽能形容舞女的光洁、挺拔,但也易让人联想起感伤的情调。

“点点滴滴梧桐雨”的无限忧思,这对于深受汉文学以及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日本女性文学影响的川端来说,是绝对不会陌生的。

“鲜花”、“梧桐”,这两个“意象”似乎暗示了舞女命运的不幸与爱情的悲哀终结,表现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的“幽情”,具有了无尽的韵味。

正如川端自己在《我在美丽的日本》中所说的:

“我觉得这种珍奇的藤花象征了平安朝的文化。

藤花富有日本情调,且具有女性的优雅,试想在低垂的藤蔓上开着的花儿在微风中摇曳的姿态,是多么纤细娇弱,彬彬有礼,脉脉含情啊。

它又若隐若现地藏在初夏的郁绿丛中,仿佛懂得多愁善感似的。

”试想,对古典美学如此深谙,对自然之美如此敏感的川端会随心所欲地用物象来比拟他笔下如此钟爱的女性吗?

何况,他的创作深受着日本古典美学的影响,他自己也说过:

“《源氏物语》是深深地渗透到我的内心底里的。

”(注:

川端康成《我在美丽的日本》,唐月梅译。

川端又是一位擅长描写人物心理的作家。

他特别善于细腻深刻地刻画女性的心理,善于抓住日本妇女的性格特点,精心刻画她们复杂的心理活动。

如(雪国)中驹子那种变幻无常的心理,《千羽鹤》中太田夫人的矛盾心理的描绘,都是非常出色的。

他不象西方作家那样,对人物作静止的心理分析,而是随着情节的展开,通过人物的活动来显露人物的心理活动。

《伊豆的舞女》亦体现了川端的这一特点。

在小说中,舞女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我”的印象、感觉来描绘的。

如:

“舞女从楼下端茶上来。

她刚在我的面前跪坐下来,脸就红了,手不停地颤抖,茶碗险些从茶碟上掉下来,……看见她那副羞涩柔媚的表情,我都惊呆了。

”作者在这通过舞女在特定情势中表现出来的行动、姿态、神情等外部特征,揭示了情窦初开的她,在自己对之怀有好感的男子面前所表露出的拘谨、害羞和紧张的心理。

此类描写在作品中随处可见。

又如“我”与舞女告别时:

“舞女依然紧闭双唇,凝视着一个方向。

……舞女想说声再见,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然后再次深深地点了点头。

……直到船儿远去,舞女才开始挥舞她手中白色的东西。

”通过舞女的表情与动作,揭示了舞女随着情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内心,揭示了她对“我”的欲说还休的依恋、离别的哀愁与爱情无果的凄苦。

清淡中出奇趣,简洁里寓深意,将舞女复杂的内心,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又韵味无穷。

“我接受西方近代文学的洗礼,自己也进行过模仿的尝试。

但我的根基是东方人,从十五年前开始,我就没有迷失过自己的方向”(注:

川端康成《文学自传》,叶渭渠译),川端的这段自叙,真切地概括了他的创作方法与创作特色。

一方面,他醉心于西方现代派文学;另一方面,他又不失为一个富有日本民族特色的作家。

他终生都在追求‘旧本式的美的传统”。

——杜隽:

《朴素而纯真的诗——<伊豆的舞女>的艺术特色》

《伊豆的舞女》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以人物外在情态体现内心的变化,从而逼真地透视出双方半带苦涩、半带甘美的感情。

“端荣”表现出舞女心灵的微澜。

小说描写道:

“我和大家一起登上客店的二楼,把行李御了下来。

铺席、隔扇又旧又脏。

舞女从楼下端茶上来,她刚在我的面前跪坐下来,脸就躁红了,手不停地颤抖,茶碗险些从菜碟上掉下来,于是她就势把它放在铺席上了。

茶碗虽没落下,茶却洒了一地。

看见她那副羞涩柔媚的表情,我都惊呆了。

”这一系列动作,生动地反映出舞女心情的不平静,这是一种朦胧恋情的表现。

“听鼓”体现出“我”对舞女全身心的牵挂。

晨雨中,远处隐约传来咚咚的鼓声,“我”几乎要把挡雨板抓破似地打开了它,把身子探出去,任凭风雨敲打着“我”的头,也要听清鼓声往来的方向。

每次“我”听见鼓声,心胸就豁然开朗,因为,“我”知道此时的舞女正坐在宴席上敲鼓,可是鼓声停息下来,“我”就不能忍受,心烦意乱地猜忌这寂静到底意味着什么,一想到舞女今夜有可能被人玷污,心里就阵阵作痛。

“我”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充分体现出“我”对舞女的关心与牵挂。

“同行”是舞女真情的流露。

随着“我”与舞女的交往,彼此已越来越接近,舞女对“我”也更加关心和体贴。

一起上路以后,舞女始终跟在“我”的身后,当“我”停下来时,她却乘“我”不防备,替“我”掸去身上的尘土。

“我”说要喝水,她马上说:

“我去找找看”,“我”说路边的矮竹做手杖正合适,舞女马上跑去拿一根给“我”。

这些细节,又透露出舞女掩藏不住的感情。

“送别”可成为双方脉脉无语的心声。

在“我”动身那天,只有舞女的哥哥来送“我”,却不见姑娘的芳踪,这对于“我”真是一种剐心的寂寞,但当“我”看到早已等候在码头的舞女时,一股幸福的热流从心底涌出,“我”走到她身边,她却一动不动,只顾默默地把头茸拉下来,看到她这副表情,更加牵动“我”的情思。

“我”上船后,舞女仍然紧闭双唇,凝视着一个方向,“我”本想与舞女道声再见,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只是深深地点了点头。

舞女在船儿走远之后,才开始挥舞她手中白色的手巾,久久地久久地驻立在码头。

这无言的告别,道出了两人心与心的交流,灵与灵的碰撞,真是“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惜别的痛苦心情,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悲哀思绪,净化了自然感情。

从以上的情节中可见,无论是“我”之于舞女,还是舞女之于“我”的感情,都是那么幽雅、朦胧而又严肃、天真。

舞女虽然恋着“我”,但却竭力克制自己,保持平淡和含蓄,把炽烈的感情深藏于心底。

“我”虽然全身心牵挂着舞女,但始终没将真情透露出来。

作者有意将两人的感情写得既悲且美,朦朦胧胧,淡淡悠悠,令人心迷。

——王艳凤:

《纯情描写的佳作:

<伊豆的舞女>》

2.环境描写

此外,小说的背景也是极富浪漫色调的抒情世界。

从小说的写作背景来看,作家将故事置于富有诗情画意的抒情世界里,为纯情描写制造了良好的氛围。

小说开头写道:

“山路变得弯弯曲曲,快到天城岭了。

”这里所说的天城山位于诗画王国——伊豆半岛之上,这里是有山有水的风景画廊,岛上重叠的山峦,原始的森林,深邃的幽谷,令人目不暇接。

夏季,山坡上长满迷人的高山植物,密林中点缀着古色古香的名刹和热气弥漫的露天温泉浴场。

在漫天飞舞着悠悠绿韵的山林中,时而一阵骤雨横扫过来,时而又是阳春天气,一尘不染,晶莹透明。

这个浪漫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充满南国色彩的世界中。

我们知道,环境描写在一篇小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人是生活在现实之中的,周围的环境气氛对人物行为、心理产生着直接的影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伊豆半岛的美丽风光,充满着诗意,带有浓郁的浪漫情调,置身于这迷人世界中的“我”与舞女,十分自然地陶醉于自然美之中,而同病相怜的命运,又使两人建立了纯洁的友情。

因此,可以说,浪漫的自然环境,为两人圣洁情感的建立,创造了十分有力的条件。

——王艳凤:

《纯情描写的佳作:

<伊豆的舞女>》

日本民族审美意识中,十分注重与大自然的融合,通过有限的具体之物去体验无限的时间与空间。

日本文学对自然美非常敏锐、细腻,常以其精细独到的观察力、感受力去寻觅、领悟那富有情趣的美,从而把人物内在情绪对象化。

日本古典名著《枕草子》认为,山际一抹红晕,朝霞遗邀千里的春日拂晓;黑如泼墨,但见萤火星星点点的夏夜时分;雁阵横空,群鸦归晚的深秋黄昏;严霜铺地,炉火盈人的寒冬清晨,皆是自然界之佳景,都有助于人物内心的表现。

而作为“一位和传统有着最深刻联系的,从形式到内容都渗透着日本的感情和感觉的作家”(注:

吉田精一《现代日本文学史》),川端在《伊豆的舞女》中,就非常自然地体现了这种审美情趣。

作者把故事背景放在秋天的伊豆。

在如画的背景下,展示这首纯真、优美而略带感伤情调的爱之歌。

在作品中,作者善于用洗练的笔调来描绘自然的清新、恬静与纯美,并通过自然色调与气氛来映衬人物的活动与心理。

作品没有大段大段的景色描写,而是在展开故事的同时,描绘了远离闹市的伊豆那重叠的山峦、原始森林、深邃的幽谷、婉蜒曲折的山路、以及供人们憩息的茶馆,这就给这个纯朴的故事设置了一个最适宜的环境,使自然的纯静与20岁的“我”和14岁的“舞女”之间那种纯真之恋造成对应。

唯其描绘了纯美的背景,这种纯真的恋情才得以充分体现;唯其感情的纯真,那纯美的背景才变得活泼而真切。

纯真的感情与纯静的自然水乳交融,达到了一种超乎尘世的境界。

如当“我”在“铺满了落叶,壁峭路滑,崎岖难行”的山间小径上,“下气不接上气”地攀登时,别人都落在后面了,只有“舞女独自撩起衣服下摆,急匆匆地跟上了我。

她走在我身后,保持不到两米的距离。

她不想缩短间隔,也不愿拉开距离。

我回过头去同她攀谈。

她吃惊似地嫣然一笑,停住脚步回答我。

舞女说话时,我等着她赶上来,她却依然驻足不前。

非等我起步,她才迈脚。

小路弯弯曲曲,变得更加险峻,我越发加快步子。

舞女还是在后头保持二米左右的距离,埋头攀登。

重峦叠嶂,寥无声息”(注:

本文所引《伊豆的舞女》原文皆出自叶渭渠译《川端康成小说选》)。

在这里,通过人物行动间穿插的自然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幽静寂寥的氛围。

这条崎岖难行的山路,这种寥无声息的气氛,为人物感情交流布置了最好的场所。

烘托了情窦初开的“舞女”对“我”产生的那种微妙的欲近不近的羞涩,表现了那种若隐若现的朦胧意识。

空灵、含蓄,别有古雅温柔的诗情。

又如:

“黄昏时分,下了一场暴雨。

巍巍群山染上了一层白花花的颜色。

远近层次己分不清了。

前面的小河,眼看着变得浑浊,成为黄汤了。

流水声更响了。

这么大的雨,舞女们恐怕不会来演出了吧。

我心里这么想,可还是坐立不安,一次又一次地到浴池去洗澡。

房间里昏昏沉沉的。

……暴雨声中,远处隐约传来了咚咚的鼓声。

我几乎要把档雨板抓破似地打开了它,把身子探了出去。

鼓声迫近了。

风雨敲打着我的头。

我闭目聆听,想弄清那鼓声是从什么地方传来,又是怎样传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