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集释校对文本第一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73775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集释校对文本第一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论语集释校对文本第一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论语集释校对文本第一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论语集释校对文本第一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论语集释校对文本第一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集释校对文本第一卷.docx

《论语集释校对文本第一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集释校对文本第一卷.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集释校对文本第一卷.docx

论语集释校对文本第一卷

论语集释校对文本

【丛书】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

【书名】论语集释

【作者】程树德

【底本】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论语集释

【校本】无

【校对程度】一校

【版式】繁体横排

【文件格式】网页阅读

【文件大小】-

【校对者】-

说明:

本文纯属手工输入,因为我还没找到能够较好地对繁体竖排电子书进行OCR的办法。

很早以前就完成了第一卷,但一直没有再弄第二卷,估计以后也不会继续下去了(如果有好的OCR办法则有可能继续)。

今天放上来,供需要者取用,不敢保证没有错漏,各位如果想再制作,最好再校对一次。

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

論語集釋

程樹德  撰

程俊英   

       點校

蔣見元   

  

中華書局

說明

一、本文檔是據網絡上的扫描版电子书輸入。

二、本文檔輸入法采用海峰五筆輸入法,并選擇了“打簡體輸出對應的繁體”一項功能進行輸入。

以下各字,前面的字是電腦自動轉換為繁體時所顯示,後面為原書中所采用的繁體字。

已经將文檔中的這些字根據原書進行了轉換,盡量保持和原書的一致。

為:

偽:

強:

圣:

并:

爭:

即:

慍:

臥:

吳:

黃:

沒:

呂:

戶:

歿:

溫:

彥:

祿:

悅:

新編諸子集成出版緣起

  子書是我國古藉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早的一批子書產生在春秋末到戰國時期的百家争鳴中,其中不少是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貴結晶。

秦漢以後的整個封建社會中,還有不少思想家和學者,寫過類似的著作,其中也不乏優秀的作品。

  五十年代,中華書局修訂重印了建國前由原世界書局出版的《諸子集成》。

這套叢書彙集了清代學者校勘、注釋子書的成果,較爲適合學術研究的需要。

但其中未能包括近幾十年特別是建國後一些學者整理子書的新成果,所收的子書種類不够多,斷句、排印尚有不少錯誤,決定重新編輯出版一套《新編諸子集成》。

  《新編諸子集成》收入先秦到唐五代的子書,着重選收與哲學、思想中的研究關係較密切的。

個別不屬於子部的書如班固的《白虎通義》,因與哲學、思想史的研究關係較密切,也擬選入(用清陳立《疏證》)。

  全書將分兩輯出版。

  第一輯所收子書與舊本《諸子集成》略同,是一般研究者經常要閱讀或查考的書。

每一種都選擇到目前爲止較好的注釋本。

極少數尚無注釋本的,另行注釋。

有的書兼收數種各具優長的注本。

爲保持體例基本一致,除個別書外,一般只收用文言或淺近文言撰寫的注本。

各書正文、注本一律加以新式標點,校正版刻或排印錯誤。

  第二輯收集第一輯之外的其它子書。

其中大部分沒有現成注本,凡有必要進行注釋的,應加注釋;其餘的選擇較好的版本進行點校。

這一輯中有不少是殘闕或散佚的書,整理是區別不同情況,有的選取現成的輯本,有的要進行補輯或重輯。

  子書中有一部分是僞書或被懷疑爲僞書。

凡產生時代較早,在歷史上發生過一定影響,對研究某些問題還有一定參考價值的,擬酌量選入。

  本書第一、二兩輯均擬先出版平裝本,每種單獨定價,陸續發行,全部出齊后再出版精裝合訂本。

平裝本每種書後均附有本輯擬目,以便讀者了解這一套書的概貌。

中華書局編輯部

一九八二年一月

前言

程俊英

  先父程樹德,字郁庭,福建福州人。

一八七七年生,一九四四年卒。

清末進士,不願居宦,公費留學日本,學習法律。

回國後,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兼任教授。

七七事變後,隱居著述,貧病交加而終。

  先父十歲喪母,孤苦無依。

但少年有志,勤奮自學,通宵達旦,熟讀經、史,博覽群書。

中年致力教學、科研工作,所任課程中有《中國法律史》、《比較憲法》、《九朝律考》等科目。

於繁重的教學之餘,孜孜寫作。

晚年更潛心學術研究,不事教學。

一生著述約四百餘萬字。

  先父寫作開始得比較早,一九0六年二十九歲,第一部著作《國際私法》七卷問世。

一九一九年《漢律考》七卷問世。

一九二五年出版《九朝律考》,這是父先一生的重要著作之一。

一九三五年再版,解放後又重版兩次。

該書從古藉中搜羅從公元前二世紀起至公元後七世紀間,歷代已經散失了的法律、科令、格式、刑名和有關的資料,作了綜合的考證與論述。

以十年之功,編成《九朝律考》二十卷。

參考書藉數百種,約三十餘萬言。

內容包括《漢律考》、《魏律考》、《晉律考》、《南北朝律考》(梁、陳、後魏、北齊、後周)、《隋律考》等九朝的法律考證。

此書解放前在國外已有多種譯本。

在國內列入大學叢書,現在仍爲政法高校研究生必讀的參考書,對國內外有廣泛的影響。

一九五五年重版時,商務印書館編審部評價說:

“該書作爲社會上層建筑的法律史而言,不但可以供研究我國法律變遷沿革的人作參考,而且也是研究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料。

  一九二八年《中國法制史》出版。

這是爲京師法科學生所編的教材。

上溯黄帝,下逮有清,以簡括之筆,闡述歷代法令及刑制的發展。

一九三一年《比較國際私法》出版。

一九三三年,《說文稽古編》出版。

先父敍述寫書的旨趣說:

“性耽古藉,不能自已,偶檢閱藏《說文解字》諸書,頗悟‘因字求史’之法,遂有《說文稽古編》之作。

”從文字的形成,窺上古逸史與其社會之情狀,是此書的創造性探索之所在。

解放後,曾由商務印書館再版。

  一九三三年,先父患血管硬化症。

七七事變後,北京大學等校南遷,從此經濟來源斷絕。

舊社會老年知識分子處境悽慘,衣食不完。

日僞統治時期,病無醫藥,生活無著,子女多而年幼,困窘不堪,病況日漸惡化,終至癱瘓。

《論語集釋》四十卷,卽成書於此時,這是先父最後一部重要著作。

序言中描述寫作的苦況時說:

“身患舌强痿痺之疾,足不能行、口不能言者七年於茲矣。

風燭殘年,不惜汗蒸指皸之勞,窮年矻矻以爲此者。

”他爲發揚我國固有文化,以“目難睁不能視,手顫抖不能書”的病弱殘軀,自己口述,由親戚筆錄,歷時九年,終於一九四二年脫稿。

其傾心學術,不屈不撓的頑强精神,於此可見。

  《論語集釋》寫書的緣由,據先父云:

《論語》一書的注釋,漢、魏諸家有各種注。

自何晏《論語集解》行,而鄭玄、王肅各注皆廢;自朱子《集注》行,而《集解》及皇侃《論語義疏》、邢昺《論語注疏》又廢。

朱子至今又八百餘年,其間名儒著述訓詁義理,多爲前人所未發,惜無薈萃貫串之書。

先父本孔子“述而不作”之旨,將宋以後諸家之說分類採輯,以爲斯書之助。

在學術上力求不分宗派,茍有心得,概與採錄,以供學者研究。

內容分十類:

考異、音讀、考證、集解、唐以前古注、集注、別解、餘論、發明、按語。

按語則是先父對諸家學說提出自己的見解。

所引書目六百八十種,全書共一百四十萬言。

此書爲研究《論語》學者提供了自漢到清的詳盡資料。

又對《論語》的訓詁注釋有充分考證,用各家學說闡明孔子的思想本質,爲譯注、研究《論語》的學者批判繼承我國古代文化遺產提供了廣泛的根據。

是一部研究孔子思想,特別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參考書。

  《論語集釋》的著述,由於是先父口述,親戚代筆而成,錯寫與遺漏之處較多,且無新式標點。

現值再版之際,由我和蔣見元同志重新校勘,並加標點。

錯誤之處,在所難免。

望讀者隨時指教,以便改正。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於華東師大

論語集釋整理後記

蔣見元

  程樹德教授《論語集釋》四十卷,搜羅繁富,訓詁詳明,是《論語》注釋的集大成之作。

一九四三年,由華北印書局初版,四十年來,漸趨湮沒。

現承中華書局列入計劃再版,使沉晦多年的著作得以傳世,于《論語》研究者必能有參考價值。

  作者編著此書時,已患腦血栓之症。

雖神志清楚,然手不能執筆,水不能言。

所徵引的眾多書藉,祇能由他人代抄。

囿于抄者的水平,原稿文字不免訛誤。

其後初版時,因排字校對的粗疏,又添一舛錯。

這次重新整理再版,以初版鉛印本爲底本,除了與原稿校對外,書中大部分材料,再與所徵引的原書相爲校勘,校勘時發現的文字錯誤,逕改,不出校記。

  原書的句讀爲國點,這次參考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體例,重加新式標點。

  作者著書,旨在發揚孔子的學術思想,本人又曾潛心內典,故于徵引材料與按語中,間及禪理。

至于其他封建觀點,恐亦難免。

爲了保存原來面目,我們對此類文字不作刪削,讀者當自能鑑別。

  在整理本書時,囿于條件,作者徵引的書藉,一小部分我們沒能見到,另一部分與作者當時所用的版本不同,因此文字上恐不免仍存在錯誤,敬祈讀者有以指正之。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于華東師大

自序

  《論語集釋》何爲而作也?

曰:

舉古聖哲王所揭治亂興亡之故,至今日而適若相反,古人真欺我哉!

憤而欲取少時所讀之書,拉雜摧燒之。

客聞而阻之曰:

“世之剥也必不终剥,道之窮也必不終窮,子姑待之!

”余笑而應之曰:

“諾。

”今不幸言中,而世亂滋迫,數年以來,麋沸雲擾,萬方蕩析,余猶得蜷伏故都,幸免顛沛流離之慘,此《論語集釋》四十卷卽於此刼罅偷息中所掇輯而成者也。

昔太兄公身廢不用,乃作《史記》,其《報任書》列舉左丘失明、虞卿窮愁諸例。

余自癸酉冬患舌强痿痺之疾,足不能行、口不能言者七年於茲矣,而精力之强,不減平昔。

意者天恐吾投身亂世以枉其才,故假疾以阻其進取,又憫其半生志事無所成就,故復假之以精力,使得以著述終其身耶?

夫文化者國家之生命,思想者人民之傾向,教育者立國之根本,凡愛其國者,未有不愛其國之文化。

思想之鵠,教育之程,皆以是爲準。

反之,而毀滅其文化,移易其思想,變更其教育,則必不利於其國者也。

著者以風燭殘年,不惜汗蒸指皸之勞,窮年矻矻以爲此者,亦欲以發揚吾國固有文化,間執孔子學說不合現代潮流之狂喙,期使國人之舍本逐末、徇人失己者俾廢然知返。

余之志如是而已。

若夫漢、宋門户之見,考據訓詁之争,黨同伐異,竊無取焉。

己卯秋八月閩縣程樹德序

凡例

一、《論語》注釋,漢時有孔安國、馬融、鄭玄、包咸諸家,魏則陳群、王肅亦有義說。

自何晏《集解》行,而鄭、王各注皆廢。

自朱子《集注》行,而《集解》及邢、皇二疏又廢。

朱子至今又八百餘年,加以明清兩代國家以之取士;清初名儒代出,著述日多,其間訓詁義理多爲前人所未及,惜無薈萃貫串之書。

茲篇竊本孔氏“述而不作”之旨,將宋以後諸家分類採輯,以爲研究斯書之助,定名曰《論語集釋》。

一、是書內容計分十類:

甲、考異。

經文有與《石經》及皇本或他書所引不同者,日本、高麗版本文字有異者,均列入此門其材料則以阮元《論語校勘記》、翟灝《四書考異》、日本山井鼎《七經考文》、葉德輝《天文本論語校勘記》等爲主。

乙、音讀。

字音讀法及句讀有不同者入此門。

其材料以陸德明《經典釋文》、武億《經讀考異》爲主。

丙、考證。

自閻若璩撰《四書釋地》、江永著《鄉黨圖考》以後,世人漸知考證名物之重要。

故人名、地名、器物、度數之應考證者無論矣,此外如《大戴禮》、《說苑》、《新序》、《春秋繁露》、《韓詩外傳》、《中論》、《論衡》諸書有涉及《論語》之解釋者,以其爲漢儒舊說,亦附此門。

丁、集解。

邢《疏》有可採者亦附入此門。

戊、唐以前古注。

此門包含最廣,上自漢末,正及於唐,中間南北朝諸家著述爲《北堂書鈔》、《太平御覽》、《藝文類聚》所引者備例無遺。

其材料以皇侃《義疏》、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爲主,計所採者凡三十八家,列舉如左:

劉歆《論語注》

包咸《論語章句》

鄭玄《論語注》

王朗《論語說》

王弼《論語釋疑》

衛瓘《論語集注》

繆播《論語旨序》

繆協《論語說》

郭象《論語體略》

樂肇《論語釋疑》

虞喜《論語讚注》

庾翼《論語釋》

李充《論語集注》

范甯《論語注》

孫綽《論語集注》

梁覬《論語注》

袁喬《論語注》

江熙《論語集解》

殷仲堪《論語解》

張憑《論語注》

蔡謨《論語注》

顏延之《論語說》

釋惠琳《論語說》

沈驎士《論語訓注》

顧歡《論語注》

梁武帝《論語注》

太史叔明《論語注》

褚仲都《論語義疏》

皇侃《論語義疏》

沈峭《論語注》

熊埋《論語說》

季彪《論語注》

陸特進《論語注》

穎子巗《論語注》

李巡《論語注》

張封溪《論語注》

《論語隱義注》

韓李《論語筆解》

己、集注。

集注文字稍繁,故採擇以內注爲限,外注有特別精采者始行列入。

但其中貶抑聖門、標榜門户者,因有後人之辯論,不能不列入原文,可分別觀之。

庚、別解。

集解、集注以外,如有新穎之說,別爲“別解”一門。

其不止一說者,則分爲一二三四以區別之。

辛、餘論。

清初漢學家立論,時與宋儒相出入,擇其言論純正、無門户偏見者,爲“餘論”一門。

其有宋以後諸家注釋可補《集注》所未備而不屬於考證者,亦附入之。

壬、發明。

宋學中陸王一派多以禪學詁經,其中不乏確有心得之語。

卽程朱派中亦間有精確不磨之論。

蓋通經原以致用,孔氏之言,可以爲修己處世之凖繩、齊家治國之方法者,當復不少。

惜無貫串說明之書,僅一《四書反身錄》,尚多未備。

因欲後人研究《論語》者發明其中原理原則,故特立此門。

癸、按語。

凡《集解》、《集注》、別解諸說不同者,必須有所棄取,別爲按語以附於後。

此外,自考異以下間有所見者亦同。

以上十種,非必各章皆備,無則缺之。

一、研究《論語》之法,漢儒與宋儒不同。

漢儒所重者,名物之訓詁,文字之異同。

宋儒則否,一以大義微言爲主。

惜程朱一派好排斥異己,且專宣傳孔氏所不言之理學,故所得殊希。

陸王派雖無此病,然援儒入墨,其末流入於狂禪,亦非正軌。

故《論語》一書,其中未發之覆正多。

是書職責,在每章列舉各家之說,不分門户,期於求一正當解釋,以待後來學者,藉此以發明聖人立言之旨。

一、朱子《集注》,元明以來以之取士,幾於人人習之。

清初漢學再興,始有異議者。

譽之者尊爲聖經賢傳,一字無敢踰越;詆之者置之源不議不論之列。

如王闓運所著之《論語訓》,漢、魏、六朝諸家之說備列無遺,獨於朱《注》一字不及,漢宋門户,隱若劃一鴻溝。

黄式三《論語後案》始以《集解》、《集注》並列,然其旨仍在袒漢學。

實則《集注》雖考證稍疏,然字斟句酌,亦非無一長可取,不能概行抹殺。

是書先列《集解》,爲漢學所宗;次《集注》,爲宋學所本;中間增“唐以前古注”一門,搜羅漢、魏、六朝及唐人《論語》著述,片言隻字,必一一搜剔,不使遺漏,庶幾已佚之書,賴以不墮。

其近人著述,有罕見之本,或篇帙無多,恐其日久失傳,往往全部收入,亦本斯旨。

一、《論語》一書,言訓詁者則攻宋儒,言義理者則攻漢學。

平心論之,漢儒學有師承,言皆有本,自非宋儒師心自用者所及。

《集注》爲朱子一生精力所注,其精細亦斷非漢儒所及。

蓋義理而不本於訓詁,則謬說流傳,貽誤後學;訓詁而不求之義理,則書自書,我自我,與不讀同。

二者各有所長,不宜偏廢。

是書意在詁經,惟求其是,不分宗派,茍有心得,概與採錄。

一、全書共百餘萬言,所採書目均一一列表備查。

其未見原書者,必注明出處。

其有引出某書而某書實無其文者,則仍以原書著錄,以便尋檢。

此外六朝已佚古藉,或雖爲近人著作而爲罕見之本者,則仿《四庫全書總目》之例,別爲簡明提要以附於後。

一、所採之書,以四庫著錄及列入正、續《皇清經解》爲限。

其四庫未收、及宋儒一派之著述未採入《皇清經解》者,則擇其尤純正而有心得者。

其專爲舉業而設,類似高頭講章,如《四書本義匯參》,及一切庸惡陋劣如《四書大全》之類,概不採錄。

一、語錄仿自禪宗,釋子不讀書,出語恒多俚俗。

宋儒學既近禪,並形式上亦必力求其似,殊爲無取。

茲篇除朱子《或問》及《語類》外,其他語錄中雖有關於《論語》之研究,以其出言鄙倍,概不採錄。

一、宋以後諸儒往往於劄記中考據《論語》如《困學紀聞》、《日知錄》、《十駕齋養新錄》之類無慮數十種,其中不乏可採之處,雖非專著,亦在兼採之列。

一、宋儒理學爲儒、釋、道混合之一種哲學,本可成一家言,但必以爲直接孔孟心傳道統,則余未敢信。

一部《論語》中,何嘗有一個“理”字?

而《集注》釋天爲卽理也,釋天道爲天理;又遇《論語》凡有“斯”字或“之”字,悉以“理”字填實之。

皆不免强人就我,聖人胸中何嘗有此種理障耶?

朱子嘗云:

“聖賢議論,本是平易。

今推之使高,鑿之使深。

”然《集注》釋“子在川上”,釋曾點言志,仍不免過高之病。

以此立說著書,未嘗不可,但非解經正軌,讀者當分別觀之。

一、清初戴東原、毛西河諸家喜攻朱《注》考證之失,殊不知朱子嘗與人言:

“讀書玩理外,考證別是一種功夫,某向來不曾做。

”朱子博極群書,並非力不能爲。

而其言如此,蓋當時風氣不尚考證。

以古人不經意之事,而蹈隙乘瑕攻之,不過以其名高耳,然猶曰:

“是漢學家言也”。

至顏、李同爲理學而亦攻朱,則更無謂。

蓋漢儒恪守家法,篤信師說,從未敢輕詈古人。

至更易經傳,推翻舊說,其風固自宋人開之。

《集注》至以樊遲爲粗鄙近利以子夏、子游爲語有流弊,敢於詈及先賢,更不足爲訓。

以朱子之賢,猶有此失。

是書力矯此弊,凡意氣詬争之語、門户標榜之詞,概不採錄。

一、《集注》喜貶抑聖門,爲全書最大污點,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毛西河《聖門釋非錄》論之詳矣。

是書凡攻朱之語,例不採錄,然對此不能不設例外。

昔阮嗣宗口不談人過,人稱其盛德。

何況對於古人。

子貢方人,孔子以爲不瑕。

故古來叢謗之深,無如朱子者,雖係無心之過,究屬嗔心過重,錄之所以示戒也。

一、宋儒以禪理詁經,好之者喜其直截痛快,惡之者又目其爲陽儒陰釋。

考朱子《答孫敬甫書》“少時喜讀禪學文字”,又《與張侍郎書》云:

“左右既得此把柄入手,便可改頭換面。

欲用儒家言語說向士大夫,接引從來學者。

”是宋儒固不自諱。

竊以爲孔子之道至大,無所不包,不特釋而已,卽道家亦有與之同者,如《無爲而治》一章是也。

魏、晉諸儒喜以道家言詁經,茍有一得,未嘗不可兼收並蓄。

蓋孔子之言有與釋家同者,如“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與佛家之破除二執,有何區別耶?

其與之異者,則不必强爲附會。

陸、王一派末流如羅念菴、陳白沙輩,幾於無語不禪,亦是一病。

是篇於末流狂禪一派牽强附會之語,概不採錄。

一、孔子之言,俟諸百世而不惑,所以爲至聖,不必後人代爲辯護周旋。

《集注》於“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則曰:

“非箝其口使不敢言也。

”於“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下引程子曰:

“聖人設教,非不欲家喻而户曉也。

若曰聖人不使民知,則是後世朝四暮三之術也,豈聖人之心乎?

”殊不知聖人之言絕無流弊,觀於今日歐洲之國會民主政治,此二章真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洵萬古不易之至言也,何所用其廻護耶!

自歐化東漸,不特疑聖,且有誣聖以爲名高者矣。

是書採錄斷自清代,凡現代名人之著述,除純粹解經者外,其他中西合參、新舊融會之作,值此是非淆亂、靡所折衷去取之間,懼多私見,故雖有佳篇,概從割愛,恕不採錄。

補遺之責,期之後人。

 

论语集释卷一學而上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考異】皇侃《論語義疏》本(下簡稱皇本)“說”字作“悦”。

翟灝《四書考異》(下簡稱翟氏《考異》):

古喜說、論說同字,後漢增从“心”字別之。

“悦”初見《廣韻》。

徐鉉《新修字義》云:

“經典只作‘說’”。

然《毛詩》“說懌女美”,那陸氏釋云:

“又作‘悦’。

”《爾雅釋詁》:

“悦,樂也。

悦,服也。

”皆書作“悦”。

而《孟子》但用“悦”字,則二字通寫已久。

“說”之見二十篇者,如《公冶長》篇“子說”、《雍也》篇“非不說子之道”、“子路不說”、《子罕》篇“能無說乎”、《子路》篇“近者說”、《陽貨》篇“子路不說”、《堯曰》篇“公則說”,皇本俱作“悦”。

惟《先進》“無所不說”、《子罕》“易事而難說”,仍如監本。

  按:

翟灝《四書考異》考證精博。

關於《論語》條考部分,本書收錄極多。

標題仍稱《考異》者,示不敢掠美也。

【考證】《白虎通》:

子者,丈夫之通稱。

顧炎武《日知錄》:

周制,公、侯、伯、子、男爲五等之爵,而大夫雖貴,不敢稱子。

春秋自僖、文以後,執政之卿始稱子。

其後匹夫爲學者所宗亦得稱子,老子、孔子是也。

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稱子,閔子、冉子僅一見。

汪中《述學別錄》:

古者孤卿大夫皆稱子,子者,五等之爵也。

《周官典命》:

“公之孤四命,以皮帛眡小國之君。

”《大行人》:

“大國之孤,其禮眡小國之君。

”《春秋傳》:

“列國之卿當小國之君。

”小國之君則子、男也,子、男同等,不可以並稱,故著子去男,從其尊者。

王朝則劉子、單子,列國則高子、國子是也。

王朝生稱子,沒配謚稱公。

列國生稱子,沒配謚亦稱子。

此其別也。

稱子而不成辭,則曰夫子。

夫者,人所指名也。

《春秋傳》“夫固謂君”,“夫豈不知”,服云:

“夫謂鬬伯比。

”“夫石猶生我”,服云:

“夫謂孟孫。

”“夫不惡女乎”,服、杜並云:

“夫謂太子。

”以夫配子,所謂取足以成辭爾。

凡爲大夫,自適以下皆稱之曰夫子。

孟獻子,穆伯之孫。

穆伯之二子親爲其諸父,而曰夫子。

崔成、崔彊稱其父亦曰夫子。

故知爲大夫者例稱夫子,不以親別也。

孔子爲魯司寇,其門人稱之曰子,曰夫子,後人沿襲以爲師長之通稱,而莫有原其始者。

劉寶楠《論語正義》(下簡稱劉氏《正義》):

“曰”者,皇《疏》引《說文》云:

“開口吐舌謂之爲曰。

”邢《疏》引《說文》云:

“曰,(上司下言)也。

從口,乙聲。

亦象口氣出也。

”所引《說文》各異。

段氏玉裁校定作“從口,乙象口氣出也”。

又引《孝經》釋文云:

“從乙在口上。

乙象氣,人將發語,口上有氣,故曰字缺上也。

”“學”者,《說文》云:

“斅,覺悟也。

從教,從冂。

冂尚朦也。

臼聲。

學,篆文‘斅’省。

”《白虎通辟雍篇》:

“學之爲言,覺也,以覺悟所未知也。

”與《說文》訓同。

【集解】馬融曰:

“子者,男子之通稱,謂孔子也。

”王肅曰:

“時習,學者以時誦習之。

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爲悦懌。

  按:

何晏《集解·序》云:

“《古論》唯博士孔安國爲這訓解,而世不傳。

至順帝時,南郡太守馬融亦爲之訓說。

”邢昺《疏》云:

“馬融亦爲《古文論語訓說》。

”皇侃《疏》謂爲《魯論》訓詳,非也。

隋、唐《志》皆不載,佚已久。

王氏《義說》,史志亦稱“注”,何晏《集解·序》與陳群、周生烈並云“義說”。

《七錄》有王肅《論語注》十卷,隋唐《經藉志》云亡,而《唐書·藝文志》、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並有王肅《論語注》十卷。

蓋隋代散失,至唐復出,今則不可見矣。

惟《論語馬氏訓說》二卷、《王氏義說》一卷各有輯本,在《玉函山房輯佚書》中。

【唐以前古注】皇侃《義疏》(下簡稱《皇疏》):

曰者,發語之端也。

許氏《說文》云:

“開口吐舌謂之爲曰。

”(按今《說文》無此文。

)凡學有三時:

一是就人身中爲時,十就年中爲時,三就日中爲時也。

一就身中者,凡受學之道,擇時爲先,長則扞格,幼迷昏。

故《學記》云“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是也。

既必須時,故《內則》云“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八年始教之讓,九年教之數日,十年學書計,十三年學樂、誦《詩》、舞勺,十五年成童舞象。

”並是就身中爲時也。

二就年中爲時者,夫學隨時氣則受業易入。

故《王制》云“春夏學《詩》、《樂》,秋冬學《書》、《禮》”是也。

春夏是陽,陽體輕清,詩樂是聲,聲亦輕清。

輕清時學輕清之業則爲易入也。

秋冬是陰,陰體重濁。

書禮是事,事亦重濁。

重濁時學重濁之業亦易入也。

三就日中爲時者,前身中、年中二時,而所學並日日修習不暫廢也。

故《學記》云“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是也。

今云“學而時習之”者,時是日中之時也。

【集注】學之爲言,效也。

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後,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爲,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

習,鳥數飛也。

學之不已,如鳥數飛也。

說,喜意也。

既學而又時時習之,則所學者熟而中心喜悦,其進自不能已矣。

【餘論】《朱子文集》(《答張敬夫》):

學而,說此篇名也。

取其篇首兩字爲別,初無意義。

但學之爲義,則讀此書者不可以不先講也。

夫學也者,以字義言之,則己之未知未能而效夫知之能之之謂也。

以事理言之,則凡未至而求至者,皆謂之學。

雖稼圃射御之微,亦曰學,配其事而名之也。

而此獨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