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17308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汇总.docx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汇总.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汇总.docx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汇总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供中医学专业使用)

一、前言

中医内科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系统地阐述和处理内科病证的一门学科。

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课之首,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各学科课程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医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内科学的进一步讲授和临床实习,才能达到深入理解和掌握。

临床各学科则必须以内科学作基础,才能更好地熟悉本学科的特点和技能,这就是中医内科学重要性之所在。

本教学大纲的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部分列有三个内容,第一为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第二为中医内科学基础,包括病因学、病机学、分类学、治疗学的知识;第三为中医内科临证方和病历书写,

各论部分列有50个病证,分设概述、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等内容。

学时分配:

总学时108学时,课堂讲授90学时,实践训练18学时。

本大纲的实施以课堂讲授为主,按大纲的教学要求,突出重点,合理分配学时,配合多媒体课件。

临床见习可分别到呼吸、循环、消化、肾病、血液病房见习,使学生较好的理解、掌握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总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中医内科临证方法。

2.熟悉中医内科病历书写的格式及内容。

3.熟悉中医内科学病因学、病机学、分类学及治疗学的特点。

4.了解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的任务及中医内科学的特点。

5.了解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简史。

(二)教学内容

1.了解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任务、特点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简史。

2.了解病因学的特点。

3.了解病机学的特点。

(1)脏腑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

(2)气血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

(3)风火湿痰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

(4)六经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

(5)卫气营血病机、病证概念的及特点。

(6)三焦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

4.了解分类学与治疗学的特点。

5.了解中医内科临证方法特点。

7.熟悉中医内科病历书写格式及内容。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以自学为主。

感冒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感冒的病机、诊断要点、以及风寒、风热、暑湿感冒的证治方药。

2.熟悉虚人感冒的治疗要点。

3.了解感冒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及其病因及预后。

(二)教学内容

1.介绍四时感冒的临床证候特征,以鼻塞、流涕、咳嗽、发热恶寒、头痛、周身酸楚、脉浮为主症,并说明四时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

2.叙述感冒的病机以风邪为主,冬春秋季感冒以风寒、风热为主、夏令感冒多属暑湿致病,病机重点为卫表不和。

3.明确感冒辨证属表实证,治疗大法为解表透邪。

4.分别讲解三证感冒的症状特点,风寒感冒用辛温解表法,荆防败毒散加减;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法,用银翘散加减;暑热感冒用清热祛湿解表法,新加香薷饮加减。

并说明虚人感冒当扶正祛邪。

5.简要介绍感冒的调护及进展。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1.以课堂讲授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咳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各类咳嗽的辨证施治。

2.熟悉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肺通气为主;内伤咳嗽治疗重在调理肺脏功能,祛邪止咳或补肺养正。

3.了解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而关系到其它脏腑。

(二)教学内容

1介绍咳嗽的概念,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2.分析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有风寒、风热、风燥的不同,内伤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以痰湿蕴肺、肝火犯肺为多。

病位在肺,但与肝、脾等其他脏器有关。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

3.讲诉咳嗽的辨治原则,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兼以扶正。

4.重点讲解咳嗽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证,用疏风散寒宣肺法,三拗汤、止嗽散加减;风热伤肺证,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法,方用桑菊饮加减;风燥伤肺证,用疏风清肺润燥法,桑杏汤加减;若属凉燥证,用温润法,杏苏散加减。

内伤咳嗽:

肝火犯肺证用平肝清肺降火法,方用泻白散、黛蛤散加减;痰湿蕴肺证,用燥湿化痰,理气止咳,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郁肺证,用清热化痰肃肺法,清金化痰汤加减;肺阴亏耗证,用滋阴润肺法,沙参麦冬汤加减。

5.简介咳嗽的调摄护理。

6.综述咳嗽的研究进展。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历开展课堂讨论。

哮病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

哮病发作时区别寒痰、热痰;平时着眼肺、脾、肾的具体辨证。

2.熟悉哮病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而实多虚少,标实本虚。

3.了解哮病以痰为主要病理因素,发作期的病理关键是痰阻气逆。

(二)教学内容

1.介绍哮病的概念是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并得要交待哮与喘的区别与联系。

2指出哮病发病的内因—痰伏于肺是关键,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而诱发。

3.说明哮病病因主要在肺而关系至脾肾;病理变化是内伏之痰为诱因所触发,以致气因痰阻,痰随气升,气道狭窄而致喘息哮鸣有声。

4.讲诉哮病的辨证属邪实正虚,发时邪实,平时正虚。

发作时辨别寒证、热证及寒包火证;平时辨别肺、脾、肾三脏的亏虚。

5.指出哮病以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

说明发作时应祛邪利气。

寒证用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法,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热证用清肺泄热,化痰平喘法,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平时宜分别调补阴阳,肺虚用玉屏风散、桂枝加黄芪汤;脾虚用六君子汤;肾虚用金匮肾气丸等。

久病大发作时,上盛下虚者,可参阅“喘证”篇。

6.简介哮病的调摄护理。

7.综述哮病的研究进展。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及CAI课件。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喘证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各类喘证的辨证施治。

2.熟悉实喘治疗以祛邪利气为主,虚喘治疗以培补摄纳为主,虚实夹杂者应祛邪扶正并举。

3.了解喘证有实喘、虚喘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关系肾脏。

(二)教学内容

1.介绍喘证的概念,是指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症的一种肺系疾患。

2.分析喘证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外感由六淫引起,内伤由饮食、情志、劳欲、久病引起。

有邪者为实;无邪者属虚。

实者邪壅于肺,宣降失司;无邪者肺不主气,肾失摄纳。

病位在肺肾,与肝、脾、心关系密切。

3.讲述喘证的辨治原则,实喘其治在肺,法以祛邪利气;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法以培补摄纳。

虚实夹杂者,祛邪与扶正并举。

4.重点讲解喘证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实喘:

风寒闭肺证,用宣肺散寒法,麻黄汤加减;表寒里热证,用宣肺泄热法,麻杏石甘汤加减;痰热遏肺证,用清泄痰热法,桑白皮汤加减;痰浊阻肺证,用化痰降逆法,二陈汤合三子养亲加减。

肝气乘肺证,用开郁降气平喘法,五磨饮子加减。

水凌心肺证,用温阳利水,泻壅平喘法,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虚喘:

肺气虚证,用补肺益气法,补肺汤合玉屏风散。

肾气虚证,用补肾纳气法,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喘脱证,用扶阳固脱,镇摄肾气法,参附汤加减。

5.简介喘证的调摄护理。

6.综述喘证的研究进展。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肺痈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肺痈的治疗大法及各个阶段的具体治法。

2.熟悉肺痈的病理演变过程。

3.了解肺痈的分期及临床特征。

4.了解溃脓期是病情的顺逆的转折点。

(二)教学内容

1.指出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疮的一种病证、属于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臭浊痰和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2.介绍肺痈的病因及病机。

3.讲述肺痈属邪盛正实的一种病证、病程一般可分为初期:

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治疗大法始终贯穿一个“清”字,初期,用疏散风热、清肺散邪、方用银翘散加减;成痈期:

清肺解毒,化瘀消痈,方用《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溃脓期:

用排脓解毒,方用加味桔梗汤加减;恢复期:

养阴益气清肺,方用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

4.简介排脓解毒,不能早投补敛,以克留邪。

5.简介肺痈转归预后及预防和护理措施。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以自学为主。

肺痨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肺痨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

2.熟悉肺痨的主要病机为“阴虚火旺”以及气阴两虚、阴伤及阳的病理变化及其治疗原则。

3.了解肺痨的致病因素为一是瘵虫感染,一是正气虚弱,发病关键为“正虚”。

(二)教学内容

1.介绍肺痨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临床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四大主证为特点。

2.说明瘵虫感染与正气虚弱导致肺痨发病的机理,病位在肺,与脾肾相关,病理性质以阴虚为主、并可导致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甚则阴伤及阳。

3.治疗以补虚杀虫为原则、讲述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清热杀虫,方用月华丸加减;气阴耗伤:

养阴润肺,益气健脾、方用保元汤加减;阴阳两虚:

温补脾肾、滋养精血方用补天大造丸加减,阴虚火旺、补益肺肾、滋阴降火,方用百合固金汤合秦芄鳖甲汤;气阴耗伤:

养阴润肺、益气健脾,方用保真汤加减;阴阳两虚:

温补脾肾,滋养精血,方用补天大造丸加减。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讨论。

肺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肺胀的辨证治疗原则以及各个证型的证治。

2.熟悉肺胀的临床表现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肾心等脏。

3.熟悉肺胀危重证候的处理。

4.了解肺胀的病理因素是痰浊、水饮、血瘀,形成的病因一是久病肺虚,二是感受外邪。

(二)教学内容

1.介绍肺胀的临床表现,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则面色紫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则喘脱等危重证候。

2.阐明本病辨证属标实本虚之证,治疗应抓住治标、治本两个方面,外寒里饮者:

温肺散寒,涤痰降逆,方用小青龙汤加减;痰浊阻肺者,化痰降逆,方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者:

清肺化痰,降逆平喘,方用越婢加半夏汤;痰蒙神窍者:

涤痰开窍,熄风,方用涤痰汤合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加减;肺肾气虚者:

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方用补虚汤合参蛤散,阳虚水泛者:

温阳健脾,化饮利水,方用真武汤合五苓散。

3.简介肺胀的转归预后及预防、护理措施。

4.综述本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综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讨论

痰饮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痰饮的分型及辨证论治。

2.熟悉痰饮的病因病机及痰饮的病理性质及发生的病理基础。

3.了解痰饮的基本概念及四种饮证的概念、特点。

(二)教学内容

1.介绍四种饮证的基本概念、特点、并简要交待古代医家对痰饮的重要论述。

2.指出痰饮的病因病机。

3.说明痰饮的病理性质总属阳虚阴盛、病理基础是肺脾肾气化失调、阳气不足。

4.说明痰饮病证的诊断并鉴别痰饮水湿

5.指出痰饮的基本治疗宗旨“当以温药和之”。

6.讲解痰饮的分证论治

(1)痰饮:

饮停于胃者和中蠲饮,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饮邪化热者治以清热逐饮,用甘遂半夏汤加减;饮留于肠者:

治以攻遂水饮用已椒苈黄丸加减。

(2)悬饮:

邪犯胸肺,和解少阳,宣利枢机方用柴枳半夏汤加减、饮停胸胁者攻遂水饮方用十枣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气滞络痹者,理气和络,方用香附旋覆花汤加减;阳虚内热者,治以滋阴清热,方用泻白散合沙参表冬汤。

(3)支饮:

温肺化饮方用小青龙汤加减。

(4)溢饮:

解表化饮,方用小青龙汤加减。

7.介绍痰饮的转归预后、预防及护理措施。

8.简述痰饮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1.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开展典型病例讨论。

心悸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心悸的概念、诊断、辨证及治疗要点、各证候类型的临床表现、治法及常用方药加减。

2.熟悉心悸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及其主要病机类型。

3.了解心悸的基本概念、惊悸与怔忡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内容

1.介绍心悸的基本概念、惊悸与怔忡的区别与联系。

2.讲述心悸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

3.说明心悸的诊断,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讲述心虚胆怯者,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用安神定志丸加减;心脾两虚者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减;肝肾阴亏者滋阴补肾,养心安神,方用一贯煎合酸枣仁汤加山萸肉,心阴不振者,温补心阳,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水饮凌心者,振奋心阳,化气利水理气,方用苓桂术甘汤;血瘀气滞者,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用桃仁红花煎;痰浊阻滞者,理气化痰,宁心安神,方用导痰汤加减;邪毒犯心者,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方用银翘散或生脉散加减。

4.介绍心悸的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摄护理。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1.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准确熟悉脉象,有条件可辅以声象资料。

3.典型病例的讨论。

心痛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心痛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及各证候类型的辨证施治。

2.熟悉心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了解心痛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

4.了解心痛的转归、预后及护理措施。

(二)教学内容

1.介绍心痛的基本概念及历史沿革。

2.讲解本病的病因病机,明确本病本虚标实的辨证关系,了解虚、瘀在本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明确心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

3.详细讲解心痛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重点讲解心血瘀阻、痰浊内停、阴寒凝滞、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病证类型诊断特点、辨证施治,明确治疗时的标本缓急。

4.介绍心痛的调摄护理及临床急危重证的救治措施。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1.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围绕典型病例展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

3.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不寐(附:

健忘)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不寐各型的辨证特点,治法和方药。

2.熟悉不寐调摄护理及健忘的证候与治法。

3.了解不寐的临床表现形式,了解不寐的病因病机特点,明确本病是因为阳不入阴所致。

(二)教学内容

1.介绍不寐的基本概念、证候特点及病因病机、了解不寐与脏腑关系、病性及常见类型。

2.讲述各型不寐的证候特点、辨证施治及安神药在不寐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3.了解不寐的调摄护理的意义。

4.介绍健忘的辨证施治。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与临床见习相结合。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汗证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汗证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及各型的辨证论治。

2.掌握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的区别。

3.了解汗证的基本概念及病因病机。

(二)教学内容

1.介绍汗证的概念及范围。

2.明确汗证的病因病机特点、病位、病性及与脏腑的关系。

3.讲述从出汗特点及伴见症来区分自汗、盗汗与脱汗、战汗、黄汗。

4.讲明汗证以虚者为多。

治疗以虚者补之、脱者固之、实者泄之、热者清之、寒者热之为原则,并酌加固涩止汗之品。

5.明确汗证各型证候特点及治法、方药。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1.课堂教学与临床见习相结合。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血证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血证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熟悉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3.了解血证的定义、沿革、范围、预防及护理措施、转归预后。

(二)教学内容

1.介绍血证的定义、沿革及范围。

2.分析血证的病因病机,明确其共同的病理变化为火热偏盛,迫血妄行和气虚失摄,血溢脉外两方面。

3.叙述血证的证候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4.讲解血证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正确理解和运用“治火、治气、治血”的大法。

5.详细讲解证治方药。

6.简介预防及护理措施、转归预后。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1.课堂讲授为主。

2.结合课间实习。

3.有条件介绍有关声像资料。

痴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痴呆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熟悉痴呆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3.了解痴呆的定义、沿革、范围、预防及护理措施、转归预后。

(二)教学内容

1.介绍痴呆的定义、沿革及范围。

2.分析痴呆的病因病机,明确其基本病机为髓减脑消,痰淤痹阻,火扰神明,神机失用。

3.叙述痴呆的证候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4.讲解痴呆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正确理解和运用“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大法。

5.讲解证治方药。

6.简介预防护理措施及转归预后。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1.课堂讲授为主。

2.结合课间见习。

3.有条件介绍有关声像资料。

厥证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厥证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熟悉厥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3.了解厥证的定义、沿革、范围、预防及护理措施、转归预后。

(二)教学内容

1.介绍厥证的定义、沿革及西医范围。

2.分析厥证的病因病机,明确其基本病机为气机逆乱。

3.叙述厥证的证候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4.讲解厥证的辨证的要点、治疗原则,明确厥证乃急危之候,当及时救治,以醒神回厥为首要治疗原则。

5.讲解证治方药。

6.简介预防及护理措施及其转归预后。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1.课堂讲授为主。

2.结合课间见习。

3.有条件介绍有关声像资料。

痫病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痫病的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熟悉痫病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要点及预后转归。

3.了解痫病的临床特征、范围、预防及护理措施。

(二)教学内容

1.介绍痫病的定义、历代医家和医著的认识、预防护理措施及预后转归。

2.讲述痫病的临床特点,明确该病是一种发作性神志丧失性疾病。

3.讲解痫病的病因病机。

在病因方面多由七情失调、先天因素、饮食不节、劳累太过、脑部外伤或患病之后所致。

脏腑失调、气机逆乱、痰浊阻滞、风阳内动为痫病的病机。

4.介绍痫病的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

5.讲解痫病的辨证要点,主要有病情的轻重和证候的虚实两方面,讲解痫病的诊断,讲解痫病与中风病、厥证和痉病鉴别。

6.讲解痫病的治疗原则,分清发作期和恢复修止期的治疗特点。

7.重点讲解痫病的证治方药。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选择典型病例进行临床实习。

3.依据教学条件进行幻灯、录像或多媒体放映。

癫狂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癫狂的分证论治。

2.熟悉癫狂的病困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3。

了解癫狂的临床特点、癫病与狂病的区别和联系、预后转归、预防及护理措施。

(二)教学内容

1.介绍癫狂的定义、范围、转归预后,预防和护理措施。

2.讲解癫和狂都是神志失常的疾病,二者即有区别又有联系。

扼要介绍历代医家对该病的认识。

3.讲解癫狂的病因病机。

阴阳失调、情志抑郁、痰气上扰、气血凝滞是癫狂的主要病因病机,此外还与先天禀赋不足和体质的强弱有关。

4.讲述癫狂的病位在脑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辨证要点主要辨清阴阳、辨抑郁与呆滞症状的轻重、辨清痰火与阴虚的主次先后;癫狂的鉴别诊断主要与痫病、脏躁、谵语及郑声区别。

5.讲解癫狂的诊断及治疗原则,癫病多虚、补气养血为主。

狂病多实,先降火。

化痰、祛瘀,后期滋养心肝阴液兼清虚火。

总原则以调整阴阳为期。

6.重点讲解癫狂的证治方药。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1.以课堂讲授为主。

2.选择典型病例进行临床实例教学。

3.依据教学条件进行幻灯、录像及多媒体教学。

胃痛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胃痛的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熟悉胃痛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及辨证要点。

3.了解胃痛的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范围、预后转归、预防及护理措施。

(二)教学内容

1.介绍胃痛的定义、历代医家或医著对胃痛的认识、胃痛与西医学疾病的关系。

2.讲解胃痛的病因病机,胃痛主要由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及脾胃虚弱引起,与胃、脾、肝关系密切。

3.讲解胃痛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主要与胃痞、真心痛区别;辨证要点应当分清寒热、虚实、气血及在胃、在肝、在脾之不同。

4.讲解胃痛的治疗原则。

理气和胃为基本原则,但须审症求因、论治,掌握“通则不痛止痛大法的具体应用。

5.详细讲解胃痛的证治方药。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1.课堂教学为主,结合典型病例分析。

2.课间实习。

3.依据教学条件配合幻灯、录像或多媒体教学。

呕吐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呕吐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熟悉呕吐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3.了解呕吐为较常见病证、大体范围、预防及护理措施、转归预后。

(二)教学内容

1.介绍呕吐的定义、沿革及范围。

2.分析呕吐的病因病机,明确其分虚实两类,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基本病机。

3.叙述呕吐的证候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4.讲解呕吐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明确以和胃降逆为大法。

5.详细讲解证治方药。

6.简介预防及护理措施。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1.课堂讲授为主。

2.结合课间实习。

3.有条件介绍有关声像资料。

痞满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痞满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熟悉痞满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3.了解痞满的定义、范围、预防及护理措施、研究进展。

(二)教学内容

1.介绍痞满的定义、沿革、范围。

2.分析病因病机,明确本病虚实关系,以及内、外因在发病上的作用。

3.叙述证候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4.讲解辨证要点、治疗原则、正确理解和运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大法。

5.讲解证治方药。

6.简介预防及护理措施。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1.课堂讲授为主。

1.结合课间实习。

3.有条件介绍有关声像资料。

呃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呃逆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熟悉呃逆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3.了解呃逆的定义、范围、预防及护理措施、转归预后。

(二)教学内容

1.介绍呃逆的定义、沿革、范围。

2.分析呃逆的病因病机,明确其分虚实两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并与肺失肃降、肾之摄纳,肝失条达有关。

3.叙述呃逆的证候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4.讲解呃逆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为法。

5.详细讲解证治方药。

6.简介呃逆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转归预后。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1.课堂讲授结合自学。

2.结合课间实习。

3.有条件介绍有关声像资料。

噎膈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噎膈的治疗原则以及证治分类。

2.熟悉噎膈的病因病机、辨证、诊断要点。

3.了解噎膈的定义、范围、预防护理。

(二)教学内容

1.介绍噎膈的定义、沿革及范围。

2.分析病因病机,明确其分虚实两类,及脏腑关系,指出虚证后期乃是危重病证。

3.叙述噎膈诊断、鉴别诊断,提示及时进行西医检查。

4.讲解辨证要点、治疗原则,注意顾胃气。

5.详细讲解证治方药。

6.简介预防护理。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1.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课间实习。

3.有条件可介绍有关声像资料。

腹痛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腹痛的治疗原则以及证治分类。

2.熟悉腹痛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

3.了解腹痛是临床上极常见的病证、大体范围、预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