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79768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docx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docx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系统地阐述和处理内科病证的一门学科。

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课之首,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各学科课程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基础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内科学的进一步讲授和临床实习,才能达到深入理解和掌握,临床各学科则必须以内科学作基础,才能更好地熟悉本学科的特点和技能,这就是内科学重要性之所在。

本教学大纲的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部分列有三个内容,第一为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第二为中医内科学基础,包括病因学、病机学、分类学、治疗学的知识;第三为中医内科临证方法和病历书写,各论列38个病证,分设概述、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后附文献摘要、现代文献索引等。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按照本大纲的教学要求,突出重点,合理分配学时,可适当配合多媒体课件及声像材料,为学生的临床实习做好准备。

Internalmedicin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isadisciplinetosystematicallydealwithinternaldiseasesbyusingprincipleofdiagnosisandtreatmentbasedonanoverallanalysisoftheillnessandthepatient’sconditionundertheguidanceofTCMtheory.

InternalmedicineofTCM,abridgecoursebetweenbasictheoryofTCMandclinicaldepartments,playsaroleofconnectingtheprecedencetothefollowing.Onlybyfurtherstudyingandclinicallypracticinginternalmedicine,canbasictheorybedeeplyunderstoodandgrasped.Onlyonthebasisofinternalmedicine,cancharacteristicsandskillsofclinicaldepartmentsbebetterknown.Thisistheimportanceofinternalmedicine.

InInternalmedicineofTCM,Therearetwoparts:

generaldiscussionandsystematicconsiderations.ThedevelopmentofinternalmedicineofTCM,thebasisofinternalmedicineofTCM,andthemethodsofclinicalpracticeandwritingofmedicalrecordininternalmedicineofTCMarediscussedinthefirstpart.Inthesecondpart,50diseasesareintroducedonthedefinition,causesandpathogenesis,diagnosis,differentiationofsyndromesandtreatment,prevention,etc.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上篇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内科临证方法、中医内科病历书写的格式及内容。

2.熟悉中医内科学病因学、病机学、分类学及治疗学的特点。

3.了解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简史与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及中医内科学的特点。

【教学内容】

1.讲述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任务、特点。

2.简介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简史。

3.讲解与分析病因学的特点。

4.讲解与分析病机学的特点。

(1)脏腑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

(2)气血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

(3)风火湿痰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

(4)六经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

(5)卫气营血病机、病证概念的及特点。

(6)三焦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

5.分析与讲解分类学与治疗学的特点。

6.分析与讲解中医内科临证方法特点。

7.重点讲解中医内科病历书写格式及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

中医内科学病因学、病机学、分类学、治疗学的特点以及中医内科的临证方法和病历书写要求,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难点:

中医内科的临证方法和病历书写要求。

下篇各论

感冒

【目的要求】

1.掌握感冒的病机、诊断要点、以及风寒、风热、暑湿感冒的证治方药。

2.熟悉虚人感冒的治疗要点。

3.了解感冒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及其病因及预后。

【教学内容】

1.介绍四时感冒的临床证候特征,以鼻塞、流涕、咳嗽、发热恶寒、头痛、周身酸楚、脉浮为主症,并说明四时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

2.叙述感冒的病机以风邪为主,冬春秋季感冒以风寒、风热为主、夏令感冒多属暑湿致病,病机重点为卫表不和。

3.明确感冒辨证属表实证,治疗大法为解表透邪。

4.分别讲解三证感冒的症状特点,风寒感冒用辛温解表法,荆防败毒散加减;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法,用银翘散加减;暑热感冒用清热祛湿解表法,新加香薷饮加减。

并说明虚人感冒当扶正祛邪。

5.简要介绍感冒的调护及进展。

【重点难点】

重点:

感冒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风寒、风热、暑湿感冒的证治方药。

难点:

兼挟症的症状特点和用药加减治疗。

咳嗽

【目的要求】

1.掌握名类咳嗽的辨证施治。

2.熟悉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肺通气为主;内伤咳嗽治疗重在调理肺脏功能,祛邪止咳或补肺养正。

3.了解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而关系到它脏。

【教学内容】

1介绍咳嗽的概念,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2.分析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有风寒、风热、风燥的不同,内伤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以痰湿蕴肺、肝火犯肺为多。

病位在肺,但与肝、脾等其他脏器有关。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

3.讲诉咳嗽的辨治原则,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兼以扶正。

4.重点讲解咳嗽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证,用疏风散寒宣肺法,三拗汤、止嗽散加减;风热伤肺证,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法,方用桑菊饮加减;风燥伤肺证,用疏风清肺润燥法,桑杏汤加减;若属凉燥证,用温润法,杏苏散加减。

内伤咳嗽:

肝火犯肺证用平肝清肺降火法,方用泻白散、黛蛤散加减;痰湿蕴肺证,用燥湿化痰,理气止咳,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郁肺证,用清热化痰肃肺法,清金化痰汤加减;肺阴亏耗证,用滋阴润肺法,沙参麦冬汤加减。

5.简介咳嗽的调摄护理。

6.综述咳嗽的研究进展。

【重点难点】

1、重点:

咳嗽的病因病机,外感、内伤咳嗽的区别,各证的证治方药。

2、难点:

咳嗽在肺、脾、肝、肾的症状特点和治疗用药。

哮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

哮病发作时区别寒痰、热痰;平时着眼肺、脾、肾的具体辨证。

2.熟悉哮病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而实多虚少、标实本虚。

3.了解哮病以痰为主要病理因素,发作期的病理关键是痰阻气逆。

【教学内容】

1.介绍哮病的概念是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并得要交待哮与喘的区别与联系。

2指出哮病发病的内因—痰伏于肺是关键,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而诱发。

3.说明哮病病因主要在肺而关系至脾肾;病理变化是内伏之痰为诱因所触发,以致气因痰阻,痰随气升,气道狭窄而致喘息哮鸣有声。

4.讲诉哮病的辨证属邪实正虚,发时邪实,平时正虚。

发作时辨别寒证、热证及寒包火证;平时辨别肺、脾、肾三脏的亏虚。

5.指出哮病以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

说明发作时应祛邪利气。

寒证用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法,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热证用清肺泄热,化痰平喘法,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平时宜分别调补阴阳,肺虚用玉屏风散、桂枝加黄芪汤;脾虚用六君子汤;肾虚用金匮肾气丸等。

久病大发作时,上盛下虚者,可参阅“喘证”篇。

6.简介哮病的调摄护理。

7.综述哮病的研究进展。

【重点难点】

重点:

哮病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

寒哮、热哮、浊哮、风哮的区别和治疗用药。

喘证

【目的要求】

1.掌握各类喘证的辨证施治。

2.熟悉实喘治疗以祛邪利气为主,虚喘治疗以培补摄纳为主,虚实夹杂者应祛邪扶正并举。

3.了解喘证有实喘、虚喘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关系肾脏。

【教学内容】

1.介绍喘证的概念,是指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症的一种肺系疾患。

2.分析喘证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外感由六淫引起,内伤由饮食、情志、劳欲、久病引起。

有邪者为实;无邪者属虚。

实者邪壅于肺,宣降失司;无邪者肺不主气,肾失摄纳。

病位在肺肾,与肝、脾、心关系密切。

3.讲述喘证的辨治原则,实喘其治在肺,法以祛邪利气;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法以培补摄纳。

虚实夹杂者,祛邪与扶正并举。

4.重点讲解喘证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实喘:

风寒闭肺证,用宣肺散寒法,麻黄汤加减;表寒里热证,用宣肺泄热法,麻杏石甘汤加减;痰热遏肺证,用清泄痰热法,桑白皮汤加减;痰浊阻肺证,用化痰降逆法,二陈汤合三子养亲加减。

肝气乘肺证,用开郁降气平喘法,五磨饮子加减。

水凌心肺证,用温阳利水,泻壅平喘法,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虚喘:

肺气虚证,用补肺益气法,补肺汤合玉屏风散。

肾气虚证,用补肾纳气法,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喘脱证,用扶阳固脱,镇摄肾气法,参附汤加减。

5.简介喘证的调摄护理。

6.综述喘证的研究进展。

【重点难点】

重点:

喘证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虚、实喘的证治方药。

难点:

喘证的鉴别诊断和风寒闭肺、水凌心肺的论治。

肺痈

【目的要求】

1.掌握肺痈的治疗大法及各个阶段的具体治法。

2.熟悉肺痈的病理演变过程及溃脓期是病情的顺逆的转折点。

3.了解肺痈的分期及临床特征。

【教学内容】

1.指出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疮的一种病证、属于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臭浊痰和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2.介绍肺痈的病因及病机。

3.讲述肺痈属邪盛正实的一种病证、病程一般可分为初期:

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治疗大法始终贯穿一个“清”字,初期,用疏散风热、清肺散邪、方用银翘散加减;成痈期:

清肺解毒,化瘀消痈,方用《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溃脓期:

用排脓解毒,方用加味桔梗汤加减;恢复期:

养阴益气清肺,方用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

4.简介排脓解毒,不能早投补敛,以克留邪。

5.简介肺痈转归预后及预防和护理措施。

【重点难点】

重点:

肺痈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

肺痈各阶段的辨证及治疗用药。

肺痨

【目的要求】

1.掌握肺痨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

2.熟悉肺痨的主要病机为“阴虚火旺”以及气阴两虚、阴伤及阳的病理变化及其治疗原则。

3.了解肺痨的致病因素为一是瘵虫感染,一是正气虚弱,发病关键为“正虚”。

【教学内容】

1.介绍肺痨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临床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四大主证为特点。

2.说明瘵虫感染与正气虚弱导致肺痨发病的机理,病位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