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72581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九年级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九年级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九年级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九年级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

《九年级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

九年级文言文复习资料

(九)马说   韩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故虽有名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一食或尽粟一石,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才美不外见,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策之不以其道,8、食之不能尽其材,

9、执策而临之,10、其真无马邪?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三.阅读理解。

1、

(1)本文用的写法,把比作千里马,把比作食马者,“伯乐”比喻,反映了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开头点明千里马与伯乐的依赖关系的句子是:

(3)文中描述千里马悲惨境遇的语句是:

(4)本文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5)本文中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是:

(6)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2、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的?

  

答:

3、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

4、文中的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你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5、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十)醉翁亭记欧阳修

一、解释词语: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饮少辄醉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4、云归而岩穴暝、

5、晦明变化者6、野芳发而幽香

7、伛偻提携8、临溪而渔

9、杂然而前陈者10、树林阴翳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5、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6、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三、课文内容复习  

1、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

  

2、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

分别是什么?

核心又是什么?

    答:

3、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4、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

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 

5、第二段中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6、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7、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8、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

  9、、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太守“醉”的原因有那些?

  

 

 

(十一)岳阳楼记      范仲淹

一、解释词语

1、增其旧制2、属予作文以记之3、朝晖夕阴

4、日星隐耀5、前人之述备矣6、连月不开

7、春和景明8、而或长烟一空9、宠辱皆忘

10、或异二者之为

二、重点语句翻译

1、衔远山,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4、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理解背诵、

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

4、“进”“退”分别照应

5、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6、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

7、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

8、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

9、 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

10、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的心态。

(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五、课文内容

1、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4、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5、中心思想:

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的政治抱负。

(十二)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一、作者: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人称卧龙。

 题解:

表:

古代奏议的一种。

用 于向 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二、重点字词解释。

  

中道崩殂:

死(皇帝)  益州疲弊:

民力困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果真,实在;//时    不懈于内:

懈怠  盖追先帝殊遇:

表推测原因;特殊待遇。

 开张圣听:

扩大圣明的听闻。

意思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以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

扩大,发扬   妄自菲薄:

过于小看自己。

菲薄:

轻视,小看。

 引喻失义:

说话不恰当。

引喻:

称引,譬喻。

   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致。

 陟罚臧否:

提升;//惩罚;//善恶,这里指评论人物好坏。

  作奸犯科:

做奸邪事情,触犯法律条文。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显示,表明;//治理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因此;//选拔;//给予   悉以咨之:

都,全;//询问,  

裨补阙漏:

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性行淑均:

性格品行善良纯正     必能使行阵和睦:

军队。

   优劣得所:

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的安排。

 亲贤臣,远小人:

亲近;疏远   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和遗憾。

  臣本布衣:

平民。

   躬耕于南阳:

亲自耕种。

 苟全性命于乱世:

苟且保全。

   不求闻达于诸侯:

做官扬名。

闻,扬名。

达,显贵。

 先帝不以臣卑鄙:

因为;//身份低微,出身低下。

 猥自枉屈:

亲自降低身份。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次拜访由是感激:

由于这样;//有所感而情绪激动。

 遂许先帝以驱驰:

于是;//答应;//奔走效劳。

  后值倾覆:

遇到;//兵败。

 有一年:

通“又”,表余数。

   临崩寄臣以大事:

托付;//国家大事。

 夙夜忧叹:

早晚。

  恐托付不效:

成效。

 深入不毛:

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

 南方已定:

平定。

 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

武器装备;//勉励和率领。

 庶竭驽钝:

表示希望;比喻低下的才能。

 攘除奸凶:

排除,铲除;//奸邪凶恶的人。

  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用来……的事。

//职责、职务范围中应做的事。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把;//任务。

   不效则治臣之罪:

功效。

则责……等之慢:

怠慢,疏忽。

   以彰其咎:

表明,显扬;//过失  陛下亦宜自谋:

自己谋划。

      咨诹善道:

询问;道理。

  察纳雅言:

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

  临表涕零:

面对;//流泪。

零,落下。

三、通假字:

阙,通“缺”当“缺点、疏漏”讲。

四、古今异义字:

  卑鄙:

古义:

身份低微,出身低下。

今指言语行为恶劣。

感激:

古义:

有所感而情绪激动。

今义真诚地感谢。

  痛恨:

古义:

痛心遗憾。

今义:

极为憎恨。

  开张:

古义:

扩大。

今义:

商普开业。

  

五、一字多义: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给予)深追先帝遗(yí)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恐托付不效(成效)。

不效(功效)则治臣之罪  

六、成语及名句:

  

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七、理解性背诵: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不宜妄自菲薄;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怎样实施严明赏罚的语句是: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

'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

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

(或:

广开言路(前提),严明赏罚(关键),亲贤远佞(核心)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

亲贤臣,远小人(或:

亲贤远佞)。

 (10)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

说明蜀国当时所处不利政治形势的句子是: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

他在《出师表》中写到: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9)诸葛亮《出师表》中写作者回忆先帝不惜降低身份拜访自己的句子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本文叙述某件事概括而来的成语是:

三顾茅庐,本文中作者认为西汉所以兴隆的原因是:

亲贤臣,远小人。

文中高度概括郭攸之、费袆、董允等人的语句是: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

亲贤远佞。

(20)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1)后汉倾颓的原因: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2)诸葛亮的政治愿望: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3)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4)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

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5)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八、课文内容理解  

1、“使内外异法”中,“内”指宫内,“外”指相府;文中与“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是宫中和府中。

  

2、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

  

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的贤臣  

3、文中“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魏、蜀、吴三国。

 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和临崩寄大事。

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5、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答案要点:

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②为了汉室之隆  

6、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九、开放性试题                                                      

1、《出师表》情词恳切,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写出你欣赏的一句。

结合文章内容,说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如:

忠君报国,深谋远虑。

  

写出文中任一名句,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亲贤臣,远小人”。

2、下面是杜甫的一首七律《蜀相》,诗中哪些句子的意思与文章意思是一致的?

请把它摘录到横线上。

(2分)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

三顾茅庐  

(1)六出:

六出祁山

(2)七擒:

七擒孟获(3)东和:

东和孙吴(4)北拒:

北拒曹魏(5)收二川:

收取东川、西川(6)排八阵:

摆设八阵图  

 4、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宜自谋”、“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自私,要自信、自立、自强,要审慎交友。

 

5、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刘备给后主遗诏中的名言是: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7、“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其中两表指《前后出师表》,一对指《隆中对》

(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词语解释

舜发于:

被任用  人恒过:

犯过失。

傅说举于:

被选拔   衡于虑:

同“横”梗塞,指不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责任,担子;这      而后作:

奋起,指有所作为。

苦其心志:

使┅┅痛苦    征于色:

脸色    劳其筋骨:

使┅┅劳累  

 发于声:

吟咏叹息之气      饿其体肤:

使┅┅饥饿       而后喻:

了解,明白。

空乏其身:

使┅┅贫困     法家拂士:

同“弼”辅佐   乱其所为:

使┅┅错乱、扰乱   入则:

在里面。

指国内   出则:

在外面。

指国外所以动心忍性:

用这些办法;使┅┅惊动;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

增加。

曾同“增”。

 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                

二、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句义:

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能了解他。

三、中心内容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问题设计及解答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

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

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

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曾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

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五、思考、应用。

(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

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

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六、开放题。

  1、请再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

(张海迪、爱迪生)

    (名言: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例:

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自古英雄多磨难”。

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

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

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

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

”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七、按要求答题: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答: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答: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十四)《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生字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

二、重点词解释

1、二者不可得兼:

同时得到     2、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灾难;通“避”,躲避。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假如  4、贤者能勿丧耳:

不丢掉。

何加:

有什么益处

5、蹴尔而与之:

践踏,助词 。

    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通“辨”,辨别。

7、万钟于我何加焉:

有什么益处   8、妻妾之奉:

侍奉。

9、不屑:

认为不值得,这里指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激;通“欤”,语气词。

10、乡为身死而不受:

通“向”,从前。

     11、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放弃。

1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来的思想,即义。

13、苟得:

苟且取得,本文指:

“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15、万种则:

丰厚的俸禄,表假设。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保持这种品德使它不丧失罢了。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译为:

如果你轻蔑地呼唤着给他吃,连过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