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71365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docx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docx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

  ――2007蓝皮书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课题组

  2007年11月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课题专家委员会

  顾问

  王洛林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

  王林生著名经济学家原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

  委员

  张燕生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

  隆国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

  王子先商务部政研室副主任

  汪亮上海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

  华晓红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

  邢厚媛商务部研究院跨国经营研究部主任

  鲁桐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跨国公司研究室主任

  课题组组长

  杨兴锋《南方日报社》社长

  副组长

  汪亮王子先邢厚媛

  课题组成员

  陈霖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世界经济处处长

  杨正位商务部政策研究室政策处处长

  蓝庆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

  盛宝富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世界经济处高级国际商务师

  龚雄军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世界经济处

  姜荣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张晓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周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李志鹏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概要

  早在2000年,我国就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

多年来,我国有关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政策和促进措施趋于完善。

“入世”5年来,我国企业国际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从2002年的27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176.3亿美元,年均增长60%。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2006年我国对外投资居世界第18位,成为增长最快的新兴对外直接投资国。

以2006年我国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和“入世”过渡期结束为标志,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将面临新的国内外形势,同时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国际比较看,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动态变化过程,通常遵循一定的规律和程序;从各国实践看,工业化水平和经营发展阶段总体上决定着一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进程和趋势,一般人均GNP达到2500美元以后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企业国际化经营呈现出许多新趋势新特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继续居于主导地位,新兴经济体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迅速发展,对外投资领域和方式不断创新,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和支配力进一步提升。

  从外部看,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新一轮生产要素重组和国际产业转移出现新趋势,全球范围内企业跨国经营再掀新的高潮;从国内看,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人均GDP翻两番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新阶段,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将长期面对能源、资源、环境、技术和外部需求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同时新矛盾新课题还会不断出现;从对外开放看,我国将从以商品流动为主向商品和要素全面双向流动的全方位开放转变,进一步从以政策性为主的开放向制度性开放转变。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十七大提出了“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要求,新形势下对外开放将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同时,十七大报告还首次具体阐明了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方向,即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这为制定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指明了方向,必将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进一步发展生产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新形势下推进企业国际化的战略是:

适应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以推动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实现“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协调发展,显著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创造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途径,开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基本选择是,适应国际上跨国经营的趋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效的公共与中介服务为辅助,全面提升生产要素跨境流动水平;加强海外能源资源合作开发;渐进推动从生产制造向研发和市场营销环节延伸,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从以绿地投资为主向绿地和并购多种投资方式并举转变;注重互利共赢,树立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努力搭建新形势下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平台,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要按照总体战略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体系,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大力优化公共服务;发挥我国产业和企业的比较优势,确定企业国际化的主要行业导向;适应跨国投资新趋势,创新我国对外投资合作的方式;建立健全支持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对国际市场的调查研究,明确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市场导向;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化经营能力,探索适合我国特点的跨国经营模式。

各方面齐心协力,推动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的提升。

  未来,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机遇期,水平全面提升,并将为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

  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展与成绩

  我国对外投资伴随改革开放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

近年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取得了快速发展。

2006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906.3亿美元,共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境外中资企业的经营领域已从贸易、航运和餐饮等,逐步拓展到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农业合作、研究开发和咨询服务等众多领域。

对外投资方式也由早期的建点办“窗口”,发展到投资办厂带动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创办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多种形式。

20多年来,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对于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弥补国内市场的不足,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起到了十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一)国际化经营战略提法的逐步演变及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几个阶段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曾明确提出在对外开放中,要发展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如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五矿集团等已开始对外投资活动。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肯定了跨国经营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90年代后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

在十五届二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

“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扶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

2000年,“走出去”被中央正式确定为新时期的一项开放战略。

2001年,《十五计划纲要》将“走出去”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并列为“十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

2002年,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

“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迄今为止,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在这几个发展阶段中,随着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不断演变,有关政策和措施也日趋丰富和完善:

  第一阶段:

国际化经营的尝试性阶段(1979-1983年)。

在这一阶段,我国对外投资的数量很少。

由于外汇非常短缺,在1982年以前每一宗对外投资项目都要经过国务院审批。

从1982年起,国务院授权原外贸部对对外投资个案进行审批,并对经营型企业加以管理。

  第二阶段:

国际化经营管理框架形成并强化的阶段(1984-2000年)。

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开始逐步出台,对外投资的管理由投资个案审批向规范性审批转变,形成基本管理政策框架,为日后对外投资的管理工作积累了经验。

这期间,原外经贸部于1984年5月出台了《关于在境外开办非贸易性合资经营企业的审批程序权限和原则的通知》和1985年7月颁布了《关于在境外开办非贸易性企业的审批程序和管理办法的实行规定》。

1993年后,对外投资的管理得到加强,单一部门的审批和管理发展为各部门在审批、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全面分工,管理程序走向规范,分工趋于明确,体制逐步完善,政策开始配套。

  第三阶段:

国际化经营迅速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纳入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之中,成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国家发展战略在全球的延伸和体现。

在这一阶段,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也不失时机地采取相应措施,积极支持企业国际化经营。

国务院各相关部门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法规和配套措施,涉及到简化审批程序、提供资金支持、扩大进出口经营权范围、财税管理、外汇管理、外派人员审批、海外经营保险等,为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基础。

  

(二)近年来促进企业国际化的主要方针政策及措施

  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政策和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逐步健全的过程。

至2002年,包括简化审批程序、提供资金支持、扩大进出口经营权范围、财税管理、外汇管理、外派人员审批和海外经营保险等各个方面政策措施体系初步建立,为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奠定了初步基础。

2003年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格局的变化下,我国开始从国家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新高度认识和规划国际化经营战略,使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施开始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促进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政策、服务、监管体系和协调机制,保证了我国企业国际化业务的快速发展。

  1、基本建立起支持企业国际化的政策体系

  最近几年,国务院先后批准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关于加强境外中资机构与人员安全保护工作等方面一系列重要文件。

商务部(原外经贸部)会同有关部门据此在境外加工贸易方面制定了16项财税、外汇、信贷配套政策,形成了我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对外投资鼓励政策体系,对促进境外加工贸易乃至整个对外投资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积极利用出口信贷和援外资金支持企业开展境外投资。

  2、逐步建立起促进企业国际化的服务体系

  在商务部政府网站上设立“中国对外经济合作指南”和驻外经商机构子站,建立《境外投资国别环境库》、定期发布《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境外加工贸易国别指导目录》,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建立《国别投资障碍报告制度》,指导企业有效规避投资风险。

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境外“中国工程与技术展览会”等各类展会,举办“走出去”成果展和国际论坛,积极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加强政策培训,通过举办各类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培训班,培训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为企业培养了一批开展国际化经营业务需要的经营管理人员。

  3、初步建立起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宏观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了“商务部宏观管理、各部门协调配合、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行业组织和境外中资企业商会协调自律、驻外使领馆一线监管、政府间共同管理”的管理框架。

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完善了对外投资的管理制度和统计制度,如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境外投资综合绩效评价与联合年检、境外资源开发项目网上备案等制度。

建立对外经济合作预警和快速处理机制,切实保护我境外经济利益与人员安全。

  4、初步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已形成了商务主管部门和各有关部门沟通协调、部门与地方密切配合、国内与国外良性互动、政府部门与行业组织和企业之间紧密联系的工作机制。

建立起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多种类型的企业国际化协调机制,如远洋渔业合作管理协调小组、民营企业“走出去”常设工作机制、推进信息产业“走出去”工作联系机制、境外中资企业和人员安全协调小组、境外投资管理工作联系机制、境外劳务纠纷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对台渔工劳务合作管理协调小组等,及时协调解决了“走出去”突发和重大事项,效果良好。

  2007年,继续完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措施,支持具备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国际化经营。

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意见》,等等;积极稳妥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中标的境外经贸合作区陆续启动,合作区工作总体进展顺利,部分已在境外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

(三)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取得的主要成绩及成功经验

  1、扩大出口,开拓海外市场。

过去20多年来,开拓国际市场始终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首要动机。

近年来,我国企业充分利用各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和加工贸易大发展的有利条件,通过海外投资办厂,带动我们的技术、设备、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改变了我们以往主要依赖产品贸易出口的模式。

我国已有不少企业在东欧、东南亚、拉美和非洲设厂生产纺织品和服装。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00-2004年中国对外投资带动设备、半成品和其他材料出口750亿美元。

据我国商务部统计,2004年我国企业海外子公司的销售收入达到1487亿美元。

预计,随着对外投资的增加,特别是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建立,每年形成的出口和产能转移规模更大。

  2、促进产能转移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近年来,我国企业通过海外投资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当地需要的成熟技术,转移部分产能,既解决了国外市场的需要,又提升了我国和东道国产业结构,实现双赢。

例如中国石油(11.40,-0.15,-1.30%)天然气集团公司按照“立足国内,发展海外,实施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积极参与海外石油资源的开发,初步形成了中东及北非、中亚及俄罗斯、南美三大战略区,这其中我国的技术和设备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3、加强境外资源能源开发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取得新进展。

我已与30多个国家建立资源能源长期合作关系,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沙特、苏丹、澳大利亚、印尼等国的大项目和中长期合作取得突破,在西欧、北非、南美、东南亚、中亚-俄罗斯等海外战略区域建立了年产百万吨以上的原油生产基地;铁、铜、铝、铬、锌等矿种均在境外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

2005年我进口的1.27亿吨原油和2.8亿吨铁矿石中,由我企业境外直接开采的份额均占20%。

另外,我企业在境外开展森林资源合作开发、渔业合作也取得较好成效。

  4、加快形成中国的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通过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日益显现,全球竞争、销售网络正在构建。

2005年,有16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跨国公司500强,49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

中海油成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者之一,海尔、联想、华为、中兴、TCL、海信、万向等研发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端产业领域的制造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逐步形成了国际品牌,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5、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2006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76.3亿美元,同比增长43.8%,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46亿美元,境外纳税总额28.2亿美元,2006年末境外企业就业人数达62万人,境内投资主体通过境外企业实现的进出口额925亿美元。

通过对外投资合作,我国累计获得一亿多吨权益石油,在境外形成了1550万台家用电器、49万棉纺锭、9950万件服装、290万辆机动车和140万辆自行车的生产能力。

2002-2005年间,175家重点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完成海外营业额427亿美元,实现国内社会贡献度422亿元人民币。

  6、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目前巴基斯坦海尔家电经贸合作区及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两个合作区已经揭牌运行,泰国罗勇经贸合作区等其他合作区正在积极推进之中。

  7、追求互利共赢,实现国际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我企业在周边、拉美、非洲以及南太一些国家的拓展,已成为新形势下我巩固和发展同这些地区国家的关系、寻求双方利益交汇点的重要途径。

我与有关国家在重大项目上卓有成效的合作,为双边关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例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国际化经营中注重与资源国的合作,促进资源国的经济发展。

在苏丹项目中,近50%的收益归苏丹政府,由于中石油的参与和贡献,苏丹在短短的两年时间从原油进口国成为出口国;在两年半的时间从成品油进口国成为出口国;在三年的时间里从石油化工产品进口国成为出口国。

  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战略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对未来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一是将对外投资合作纳入双边关系的重要位置予以积极推动。

充分发挥双边政治关系友好优势,推动与有关国家在大项目上的合作,促成了一批境外能源资源等领域的重大合作项目。

  二是紧密配合东道国的发展战略开展国际化经营。

一方面,充分发挥我国产业和企业的优势;另一方面,紧密配合对象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合作领域和重点方向,做到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

  三是开拓创新,探索出不少新的合作模式。

一是通过与国际知名厂家的品牌和渠道合作,推动我企业做大做强。

我企业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境外生产与品牌共享,绕开贸易壁垒,提高了我家电和纺织产品在这些国家的市场占有率。

如,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并实现成功整合就是一典型例子;二是“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京东方2003年通过收购韩国现代企业的TFT-LCD(薄膜晶体管有源阵列显示器)业务,在较短时间内带动了国内相关产业实现跨越发展,曾显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效;三是以贷款或项目换能源资源。

充分发挥我外援和优惠贷款的作用,以龙头项目带动合作。

我公司带资承包毛里塔尼亚机场项目,毛方以铁矿石还款。

这种新型模式为我进一步开拓能源合作提供了有益思路。

  然而,由于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也存在一些矛盾和不足。

从总量看,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规模仍然偏小: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仅占全球的0.5%。

同时,有些企业境外投资决策盲目性强、成功率低,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经营秩序还有待规范;国际化经营的管理和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健全;国际化经营所面临的外部风险需要加强防范。

  (四)五年来中国企业国际化新趋势新特点

  1、五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特点。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步伐不断加快,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002-2006年五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60%。

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11.6亿美元,是2002年的7.84倍。

其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76.3亿美元,同比增长43.8%。

截至2006年末,中国5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万家,共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906.3亿美元。

其中:

股本投资372.4亿美元,占41.1%;利润再投资336.8亿美元,占37.2%;其他投资197.1亿美元,占21.7%。

2007年上半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78亿美元,同比增长21.1%。

  表1:

2002-2006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情况

  单位:

亿美元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流量

27

28.5

55

122.6

176.3

增长率(%)

5.6

93.0

122.9

43.8

  数据来源:

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

  2、境外投资方式不断创新,境外收购、参股、重组性投资正日渐成为新时期对外投资发展的趋势。

我国企业以投资办厂、建生产基地、设营销网络、跨国并购、参股、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进行投资。

其中,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直接投资目前已占到当年流量的近四成。

2006年,通过收购、兼并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82.5亿美元,占当年流量的39%。

其中非金融类70亿美元,金融类12.5亿美元。

并购主要集中在资源、电信、家电、石化、纺织、汽车等领域,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国外企业或者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开发技术资源,以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和全球品牌影响力。

这方面成功的案例很多,如上工集团收购了在世界工业缝纫机领域排名第三的德国DA公司,技术水平一跃进入全球前列、浙江万向集团先后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并购多家资源及全球市场网络、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中国网通收购香港盈科电讯、蓝星集团收购法国安迪苏(ADISSO)集团等;2007上半年主要境外收购项目有:

中信集团投资加拿大内森斯能源公司再收购哈萨克斯坦卡拉赞巴油田94.6%的权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收购巴基斯坦第五大移动运营商-巴科泰尔有限公司88.86%股权。

此外,一批境外研发中心、工业园区(如海尔巴基斯坦园区等)逐步建立。

  3、大项目不断增加,技术含量日益提高。

一批大型境外加工贸易项目纷纷建成投产,经济效益逐步显现。

同时,高科技企业对外投资崭露头角,一批以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开发为主的国内高科技企业,通过在香港、美国等地设立公司,加快了建立国际营销网络的步伐。

  4、投资区域重点由港澳、北美向亚太、非洲、拉美、东欧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多元化的对外经营格局正在形成。

目前,我国对外投资业务已扩展到172个国家和地区。

2006年末,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750.2亿美元,其中,亚洲、拉丁美洲地区占九成,中国香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聚集了投资存量的81.5%。

  5、行业分布广泛,采矿业、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投资占比大。

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领域涵盖了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承包工程、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医疗卫生、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

2006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906.3亿美元存量中,商务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占到了存量的七成。

  表2:

2006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行业分布情况

金额

占比(%)

主要行业

商务服务业

194.6

21.5

采矿业

179

19.8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金融业

156.1

17.2

批发和零售业

129.6

14.3

进出口贸易类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75.7

8.4

水上运输业和航空运输业

制造业

75.3

8.3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

房地产业

20.2

2.2

建筑业

15.7

1.7

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

14.5

1.6

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1.7

1.3

其他服务业

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

11.2

1.2

专业技术服务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9.2

1

农林牧渔业

8.2

0.9

其他

5.3

0.6

  数据来源:

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五)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进展情况

  1、境外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

目前,我国的跨国经营主体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专业贸易公司;二是具有一定实力的生产企业;三是从事海外投资的金融性企业。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对外投资主体已逐步从贸易公司为主向大中型企业为主转变。

生产企业对外投资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一批骨干企业的跨国经营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力军。

  我对外投资仍以国有企业为主,但民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据统计,目前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额占43%,混合所有制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占34%,私营企业则占到了10%。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中,既有像中石化、中石油、中远、中化、海尔、康佳、中建、TCL等一批领军的国有企业,也有像新希望集团、万向集团、中兴、华为、力帆、创维等一批开拓能力强、发展势头猛的民营企业。

民营和股份制企业已成为广东、福建、浙江等省新批境外投资企业的主体,并正从个体分散投资向成片海外投资发展。

  2、方式趋于多元化。

近几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