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94108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Word文档格式.docx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Word文档格式.docx

关键词:

国际化经营战略管理企业发展

第1章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概述

1.1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含义

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有意识地追逐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由单一的国内企业发展成为跨国公司的过程。

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今天,任何企业作为全球经济产业链条中的一环,生存和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国际竞争,当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国际经济发生某种联系时,企业国际化的进展就已经悄然展开1。

现今企业间的生产要素联系,如资金、技术、人力资本以及商品、服务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交换活动以及企业越来越多的海外生产经营活动从某种意义上印证了国际化的双向过程,即企业内向国际化进程会影响其外向国际化的发展,企业内向国际化的效果将决定其外向国际化的成功。

自从我国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开始,由于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大量外资涌入中国,在中国直接生产和营销,这给当时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相对落后的中国国内企业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和压力,导致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活动逐渐兴起,特别是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全球化程度的加剧,中国企业也从最开始的间接的、被动的接受发展到今天的主动的、急迫的外向延伸。

依据企业国际化的阶段理论,从企业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国际性经营的地点、企业追求的经营目标、经营活动的种类以及公司组织结构中个方面的具体情况,把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分为一下四个阶段(见表2.1)

表2.1国企国际化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与国外市场的接触程度

间接的、被动的

直接的、主动的

国际经营活动的点

国内

国内与国际

公司的经营方针

国际经营活动的种类

商品与劳务贸易

贸易、合同国外投资

企业管理组织结构

传统国内机构

国际处室

全球性结构

上述说明,随着企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的战略目标不断变化,企业的经营导向也随之调整,经营理念与不同阶段的国际化要求相互吻合,管理策略和计划决策的程序方法也随之改变。

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寻找更好的资源、追逐更高的利润,而突破一个国家的界限,在其它的国家或地区从事生产、销售、服务等活动。

不同的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具体原因千差万别,出于各自不同的考虑,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驱使。

但是,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从根本上说都是出于整体战略的考虑,即为了寻求更大范围的竞争优势。

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是公司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发展规划,是跨国公司为了把公司的成长纳入有序轨道,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环境适应性而制定的一系列决策的总称。

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国际化进程,决定企业国际化的未来发展态势。

1.2国际化经营战略的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只有全方位、深层次地参与国际资源竞争,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资源不足问题,这是关系国家经济长远的大事。

技术革命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从而产生了规模经济,技术革命和规模经济的发展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生产出大批量的各种产品。

这种产业革命发展的结果,就使得一个国家原有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新的生产力不得不想方设法地越出国界去寻找新的出路。

经济发展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生产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要寻求新的市场。

当今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中国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国内现有的市场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在区位利益的驱动、国内外企业竞争的压力、企业内部化转移成本和克服市场信息不完全的压力下,必然会选择走出国门,参与更大范围的竞争。

约翰・邓宁1981年提出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认为,一国的国际投资规模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其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就越大。

其核心思想就是: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倾向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该理论认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等于对外直接投资额减去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是该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函数,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反映经济发展阶段最重要的参数。

约翰・邓宁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对外直接投资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当一国人均GNP小于400美元时,本国企业几乎没有所有权优势,也没有内部化优势,外国的区位优势又不能加以利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几乎为零。

处在这一阶段的国家,经济相当落后,技术力量薄弱,除了自然资源优势外基本没有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优势,国内企业也没有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所有权优势。

第二阶段:

当一国人均GNP大于400美元小于2000美元时,外国投资开始流入,可能会有少数国家的少量投资,其目的在于取得先进技术或“购买"进入本地市场的权力,净外国投资额逐渐增长。

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高,国内市场不断扩大,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因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力度加强。

同时国内企业所有权优势增强,开始寻求对外直接投资,但对外直接投资水平依然很低。

第三阶段:

当一国人均GNP大于2000美元小于4750美元时,外国投资和对外投资都在增长,但外国投资净额开始下降,投资净流出仍为负值,但对外直接投资上升速度快于直接投资流入速度。

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经济实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国内部分企业开始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因而积极主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第四阶段:

当一国人均GNP大于5000美元时,该国处于直接投资净输出阶段。

对外直接投资速度高于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

国内企业的投资区位优势、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更为明显,因而对外直接投资所带来的利润比对内直接投资利润要高。

1.3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理论

国际化经营是指直接面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化分工与国际竞争,以产品出口或外部资源利用为导向的企业经营活动。

有关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理论有很多流派和观点,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开始从各个角度进行理论探索,提出各种国际化经营的理论。

至今为止,涉及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四种:

(1)基于贸易的跨国经营理论:

该理论解释国与国贸易发生的原因、过程与结果进行研究,考察国际贸易的利益及利益分配。

(2)外国直接投资的跨国经营理论:

该理论解释国际企业相互投资和这些投资相互管理的问题。

(3)基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跨国经营理论:

该理论是在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跨国公司实践基础上提出,对于类似中国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4)基于企业发展阶段的经营理论:

主要说明企业如何逐步从一个国内企业演化成为一个国际企业的过程。

第2章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概述

2.1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过程

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我们企业从引进消费品到引进设备、技术再到引进资金、人才、管理,近年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循环,我国的国际化经营取得了快速发展。

目前境外中资企业的经营领域已从贸易、航运和餐饮等,逐步拓展到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农业合作、研究开发和咨询服务等众多领域。

对外投资方式也由早期的建点办“窗口",发展到投资办厂带动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创办工业科技园区等多种形式。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曾明确提出在对外开放中,要发展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如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五矿集团等已开始对外投资活动。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肯定了跨国经营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90年代后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

在十五届二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

“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扶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

2000年,“走出去”被中央正式确定为新时期的一项开放战略。

2001年,《十五计划纲要》将“走出去"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并列为“十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

“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国际化经营的起步尝试阶段(1979年-1985年)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活动与改革开放政策基本同时开始。

在这一阶段,由于当时国家外汇储备非常短缺,当时对外投资参与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数量很少,以国有企业为主,多是窗口企业、贸易企业等。

业务形式以业务分包、少量劳务输出为主,主要集中在港澳、中东等少数地区。

在1982年以前每一宗对外投资项目都要经过国务院审批。

从1982年起,国务院授权原外贸部对对外投资个案进行审批,并对经营型企业加以管理。

在此期间,经过正式批准的海外投资企业共61家,中方投资总额为4573万美元,分布在23个国家和地区。

投资主体是大型的贸易和综合集团,如中化,中粮,中信等。

投资项目少,投资规模小,投资领域主要集中于航运服务、金融保险、承包工程和餐饮业等。

国际化经营调整完善阶段(1985年一1991年)

1985年7月,国务院授权外经贸部制定并颁布了《关于在国外开设非贸易性合资企业的审批程序和管理办法》,新规定对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管理方面有所放松,一方面扩大了从事境外投资主体的范围,另一方面,外经贸部下放了部分境外投资的审批权限,简化了部分审批手续。

100万美元以下的一般性投资项目由省、市、自治区政府和国务院各部位直接审批。

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标志着中国政府对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政策的适度开放和支持,为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奠定了政策基础。

国际化经营稳定发展阶段(1992年一2000年)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各类企业面临越来越剧烈的竞争压力,国家出台政策对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鼓励和支持,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逐步放眼国际市场,开始寻求自主发展的契机。

在此期间,一批行业领先企业和优秀的企业陆续到海外开办企业,积极的开展国际化经营战略,其中不仅包括像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首钢集团、‘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总公司等国有企业,还包括海尔、TCL、小天鹅等一批民营性质的企业集团。

海外投资经营的行业也由服务业向资源开发、加工装配、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等行业延伸。

对外投资的主体由原来的外贸专业公司向多行业的生产企业、集团企业转变。

第四阶段:

国际化飞速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2000年,中央提出“走出去"战略,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齐头并进,标志着国家发展战略在全球的延伸和体现。

2001年中国加入WTO,加速了中国各类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的速度。

在这一阶段,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也不失时机地采取相应措施,积极支持企业国际化经营。

国务院各相关部门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法规和配套措施,涉及到简化审批程序、提供资金支持、扩大进出口经营权范围、财税管理、外汇管理、外派人员审批、海外经营保险等,为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基础。

至2002年,包括简化审批程序、提供资金支持、扩大进出口经营权范围、财税管理、外汇管理、外派人员审批和海外经营保险等各个方面政策措施体系初步建立,为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奠定了初步基础。

2003年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格局的变化下,我国开始从国家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新高度认识和规划国际化经营战略,使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施开始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2.2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动因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新兴大市场之一,中国现在既是商品出口大国和进口大国,也是世界引资大国之一。

据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GDP位居世界第二位。

根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一个企业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就可以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生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经有450家在中国设立了企业。

跨国公司带来了资金、现代管理经验、先进技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带动了相关产业和企业的国际化步伐,培养了一大批国际化人才,但同样也挤占了中国的市场,对本土企业生存发展造成了压力和冲击。

中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的大门进一步加快开启的步伐,国界对国际竞争的屏蔽作用越来越小,国内企业面临着发展空间遭受挤压的危机。

由于贸易壁垒的大量减少和国民待遇的实施,外国商品和服务将更容易进入国内市场,内资企业以往所获得的一定程度的产业保护也将消失,从而使得中国企业面临与国际企业激烈的竞争,从而增加生产经营的风险。

在此背景下使得中国企业必须面对全球化竞争,提高核心竞争力,按照全球规则进入全球化的市场进行国际化经营。

2000年,我国确立了“走出去”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重,相互促进。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的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和支持比较有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输出,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竞争。

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是我们适应目前经济全球一体化潮流的客观需求,对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我国企业的自身发展有重大意义。

2.3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大公司多数把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和巴西看作是最有投资吸引力的国家。

2013年发展中国家吸引的外资额达到空前的7000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20%。

该报告同时显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也越来越多,去年达到破纪录的3500亿美元。

中国和俄罗斯的资本输出在发展中国际中居领先地位。

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宗旨下,中国政府支持中国跨国企业国际化,作为获取战略资源的和发展到外国市场的跳板,以及突破国内的制度限制。

2.4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意义

2.4.1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优化产业结构

当今技术水平相近的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分工飞速发展,企业从而要求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与国际经济合作尽快发展。

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引发了新一轮世晃产业结构的调整,世界各国、各地区都试图在全球分工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使得中国企业必须面向国际市场,是国内生产能力向海外延伸的同时,加快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

2.4.2突破贸易壁垒,进入全球市场

近年来,我国企业屡次遭到反倾销调查,贸易摩擦不断出现。

进入国际化经营战略,采用对外投资。

实施战略联盟和跨国并购等其他国际化经营策略,可以帮助我国企业顺利绕开贸易壁垒,在海外建立营销网络,更好地贴近市场,从而发挥各种优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产品进入全球市场。

2.4.3获取国际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中国是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在近几年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又加大了资源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缺口。

作为世界生产大国,中国的优势在于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但近几年由于印度等其他新兴国家对于世界生产制造环节的介入,导致中国劳动力优势在逐步丧失,这使得中国企业必须未雨绸缪进入资源产业,获取包括石油、天然气、各类矿产等基础能源。

从而推动中国企业产业转型,降低整体生产制造成本,提高中国企业产品的全球竞争力。

2.4.4形成国际化企业集团,提高核心竞争力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最终体现在企业竞争力上。

目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国外技术或获取进入国外市场的权利。

企业的国际化竞争能力与中国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

因此,中国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加速自身改革,不仅要着眼于国内市场竞争,而且要主动出击,走国际化经营的道路。

可以说,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是企业未来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有效运作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第3章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实施对策

3.1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加入WTO后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开始国际化经营的进程,这使中国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深入了解企业内部的竞争优势与劣势及外部的机会和威胁,这将有利于中国企业在未来的跨国经营中准确的找好定位,把握经营方向,降低跨国经营中的风险。

3.1.1优势分析

(1)企业具备多年的跨国经营经验。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至今30多年,随着大批企业走出国门,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际经验。

到2012年底,我国在海外注册的企业已有15000多家,200亿多美元,遍布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些知名企业已成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主要力量,为诸多已经和正待进行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树立了榜样,也为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而且中国作为开展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后起国家还可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发挥后发优势,避免其失误的教训,缩短跨国公司发展的历史期间,提高国际化经营的效率。

(2)国家政策的支持。

中国国务院已经将扩大出口、鼓励企业“走出去"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政府将“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在境外建立加工基地、营销服务网络和研发机构"。

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出口退税、金融、鼓励技术研发等相关政策,完善双边、多边政府合作机制,为企业搭建有利的合作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

(3)产品与价格的成本优势。

亚洲开发银行预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仅为美国的1/25,不到巴西和墨西哥的1/3。

发达国家的人力成本、土地使用成本、水电费等都大大高于中国。

经过简单计算,中国每小时的劳动力成本不到美国的4%18.这对于吸引外国投资者投资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生产加工制造基地,产业聚集效应开始显著。

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成熟度、生产标准化水平、产业集中度、规模经济程度和管理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居领先地位。

通过加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全球制造网络,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不断加强,中国企业的制造业水平已具备相对优势。

以华为为例,其策略就是凭借低成本优势迅速打开国际市场,不仅抢占了中东、非洲和东欧等欠发达市场的大量份额,而且还打入了欧洲,北美,南美等非传统优势的发达国家市场。

(4)国际化人员优势。

多年的跨国经营使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也积累了一大批的专业人才。

近几年,中国内地涌现的出国热导致大量人员出国留学,因而产生了很多具有海外背景,了结所在国家或地区市场、文化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而且,随着企业对人才重视程度的提高、薪酬及福利待遇的放开,许多出国留学人员更愿意到中国企业工作,所在国的经营管理人员也会加入到我国企业的人才竞争中来,这使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有了更充裕的人才供给和更多的选择余地,也使多年来人才匮乏的问题得到了缓解。

3.1.2劣势分析

(1)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核心资源满足市场需求、适应市场变化与其他企业相互竞争的核心能力。

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复制性”,不易被竞争对手轻易获取或掌握,是企业跨国经营中最具攻击力的利器。

根据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理论的分析,对外投资是企业充分利用其技术、管理、品牌、市场等垄断优势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经营行为。

综观获得成功的外国和我国跨国公司无一不是在上述某个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

而我国多数企业严重缺乏上述四种跨国经营所要求的优势。

而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中国企业往往通过购买国外技术或技术产品的方式来打市场,这使企业的利润大大降低。

随着国际社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是否拥有核心技术已成为中国企业跨国发展的致命问题。

(2)企业经营分散,彼此间缺乏合作。

我国的跨国企业普遍喜欢“各自为战",喜欢单独的进行国际化经营,中国企业之间彼此间缺乏联系与合作,使得企业无法在资本、技术、市场、信息以及生产等资源上实现共享与互补,甚至会引发越来越严重的内部恶性竞争。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跨国企业都以兼并或建立策略联盟作为发展手段以实现规模效应,而我国企业显然尚未跟上这种跨国经营的潮流,也难以成功地以各种手段进行兼并和联盟经营。

(3)国际化经营战略决策缺乏规划和论证。

许多企业在实施国际化经营之前缺乏科学的调研,盲目决策,不立足于企业现有状况,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因此在海外投资项目的选择和决策上随意性很大,在选择合作伙伴上缺乏甄别的能力,导致受骗上当,造成企业资产的流失。

另外在市场营销方面能力缺乏,不注重前期的市场调研,市场营销手段落后,不了结所在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消费偏好等问题,盲目抢占市场份额,导致最终用户对于企业的信心缺乏,丧失竞争优势。

3.1.3机会分析

(1)多元化的外部市场环境。

加入WTO后,根据WTO给予缔约国的权利,中国可以在所有的100多个成员方享有最惠国待遇,还可以得到WTO内主要发达国家所给予发展中国家的“普惠制待遇”及其他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

减少了许多原有的贸易壁垒,使得中国企业在国际上可以获得公平的市场准入条件,中国的国际经贸环境将大大改善。

这将使中国企业的产品在最大范围内享受有利的竞争条件,促进产品出口,为企业在国际市场进行多元化布局创造了条件。

(2)改善竞争环境。

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准入方面获得了更多的机会。

按照世贸组织的原则,中国加入WTO后,将加大政策的透明度,禁止地方保护主义措施的滥用,敦促司法仲裁机构的建立。

这有利于打破国内长期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垄断,建立健全相关的经济法制体系,规范混乱的市场秩序,建立一个完整有序的市场新环境,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这使中国企业无论在国内经营还是跨国经营方面,都少了许多外部因素的制约。

(3)市场国际化进程加快。

近年来。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跨国公司投资的要求不断提升,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不断改进的基础设施、稳定的政治环境、高效的管理体制、透明的市场准入政策和法律等成为重要的引资因素。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政府大力推进我国的市场化进程,按照国际通行的市场贸易规则,逐步完善我国的市场环境,健全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增加透明度,这必将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