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68880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2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合肥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合肥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合肥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合肥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肥发展规划.docx

《合肥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发展规划.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肥发展规划.docx

合肥发展规划

合肥谋划“141战略”新格局

新年上班第一天合肥向全球规划设计精英招标的消息引起关切。

现将我市谋划的“141战略”新格局再做详细介绍。

  “九条新干线”的高水准设计要求以及具体实施,将使合肥在现有“二环九射”道路骨架的基础上实现高层次跨越——因为合肥“141战略”布局需要新的交通体系来支撑。

  “141战略”的空间结构为:

“一主城区”,范围为现在的312国道以北,以老城区、政务文化新区为核心的建成区。

“四组团”,整合店埠、撮镇、肥东新城以及肥东化工工业园,形成东部组团;西南组团则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上派镇为基础;西部组团以高新开发区为依托,建设中国科学城;北部组团将整合长丰双墩镇、三十头乡、双凤及庐阳工业区。

“一个滨湖新区”,沿巢湖周边逐步兴建一个生态型、综合性的现代化新城区。

  城市建设,交通先行。

实施“141战略”需要城市干道连接。

鉴于此,按照上述城市空间布局及工业立市、县域突破的总体要求,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进行全面整合,首当其冲的是对现有骨架道路网中的干道进行交通组织优化设计。

九条干道资料:

  1.金寨路连接主城区与西南组团及联系现省、市行政中心的干道。

设计起止点为芜湖路——上派收费站,全长14.8公里。

主要交叉口约16个。

  2.美丹路、美菱大道连接主城区与滨湖新城的干道。

设计起止点为南一环路——飞龙路,全长6.1公里,主要交叉口约11个。

  3.马鞍山路连接主城区与滨湖新城的干道。

设计起止点为长江中路——机场连接线,全长7.9公里,主要交叉口约13个。

  4.望江路西部组团——主城区——东部组团的干道。

设计起止点为科学城——二环东路,全长17.4公里,主要交叉口约22个。

  5.长江西路连接主城区与科学城的干道。

设计起止点为一环西路——南岗收费站,全长14.7公里,主要交叉口约12个。

  6.长江东路连接主城区与东部组团的干道。

设计起止点为一环东路——店埠大转盘,全长12.1公里,主要交叉口约14个。

  7.荣事达大道连接主城区与北部组团的干道。

设计起止点为阜阳路桥北——元一高尔夫球场,全长16.8公里,主要交叉口约18个。

 8.蒙城北路连接主城区与北部组团的干道。

设计起止点为一环北路——北环高速,全长13.3公里,主要交叉口约18个。

  9.黄山路连接主城区与蜀山风景区的干道。

设计起止点为马鞍山路——玉兰大道,全长10.5公里,主要交叉口约13个。

(信息来源:

合肥晚报)

姚院长:

合肥141组团战略详细规划

姚本伦: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印象西湖推介会,有关合肥的规划方面情况,大家都非常关心,我今天要汇报的情况主要有:

一、合肥区域发展构想;二、合肥“141”发展规划;三、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一、合肥区域发展构想

  一、合肥区域发展定位

   1、长三角层面

  长江三角洲城镇群三大推进地区之一,接轨沪宁,融入长三角的先发区域。

   2、中部层面

  省会经济圈是长江三角洲城镇群西向发展的门户,与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昌九城镇群、湘东城市群等竞争合作,实现中部崛起战略。

   3、安徽省域层面

  成为联动沿江、沿淮城市群,引领安徽崛起的战略增长极,立足皖中、辐射皖北、联动皖南,省会经济圈与沿江城镇群——辐射与互动,省会经济圈与沿淮城镇群——辐射与带动。

  二、省会经济圈城镇体系:

一区五轴、一心两翼

   1、空间格局

  

(1)“一区”:

聚合省会经济圈区域发展的“心脏”,指由合肥市中心城区、六安市中心城区、巢湖市中心城区以及环巢湖地区等组成的城镇密集区。

(2)“五轴”:

构筑省会经济圈区域发展的“骨架”。

“五轴”是指东西向合巢芜发展轴、合宁发展轴、合六发展轴三条,南北向合安发展轴、合淮发展轴两条。

   2、中心等级

  区域中心城市、地区性中心城市、地方性(县域)中心三个层次,构筑“一心、两翼、六极、多点”的区域服务中心等级体系。

  

(1)“一心”:

区域中心城市(省会经济圈中心城市),“一心”是指合肥市“141”范围,包括合肥市中心城区、肥东店埠镇、肥西上派镇、肥东双墩镇。

   

(2)“两翼”:

地区性中心城市(省会经济圈副中心城市),“两翼”是指六安市中心城区、巢湖市中心城区。

  三、合淮同城化:

共筑合淮发展走廊

   1、区域空间结构——“双城一廊”

  打造组团型、网络化、一体化发展的合淮都市区;促进合肥北部组团、淮南山南新区发展;共同构建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合淮城市接力点;提升合淮重点对接区——长丰县。

   2、重点对接区

  依托合淮阜高速公路、206国道、合淮(蚌)铁路、合九公路发展轴。

   重点发展七大片区:

合肥北部组团、淮南山南新区、水湖镇、新桥空港、下塘-杨庙、庄墓-朱巷、曹庵-杨公。

   3、加强交通联系

  加密对接区道路交通联系,形成六纵、六横的道路系统。

六纵:

合淮阜高速公路;合九路;蒙城北路;206国道 ;淮南北路;沛罗路;六横:

淮蚌高速 ;横四高速;合六叶高速;张义路;水杨路;清扬路(接合宁高速)

   规划合淮城际铁路系统——南起合肥5号线,经过合肥滨湖新区、老城区、北部新城,顺合淮通道通向淮南山南新区中心。

  四、构建江淮城镇群:

“1+10”体系

   省会经济圈近期由合、六、巢一体化发展,推动合淮等周边地区同城化发展,逐步融合蚌淮城镇群、沿江城镇群,最终形成“1+10”结构的江淮城镇群。

  二、合肥市“141”发展规划

   城市空间布局在原有“三叶风扇型”基础上,整合周边城镇资源,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产业布局、交通条件等因素及未来发展需求,以“一主城、四组团、一个滨湖新区”的 “141”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同时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新市镇。

 

   “141”发展策略

   改变以往中心城区单中心和县城、乡镇分散无序粗放发展的模式。

结合产业布局,以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为纽带,促进设施共享、资源集聚、用地节约集约,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紧凑型融合协调的发展模式。

全面提升主城区,发展四组团,打造城市副中心,紧凑开发滨湖新区,协调建设新市镇。

   1、主城区

   规划建设用地220平方公里。

范围为312国道南环线以北、两大水库东南、合九铁路以东、铁路编组站以西。

   功能定位:

商务办公、文化娱乐 、生活居住、现代服务、交通枢纽。

   2、东部组团

   2020年规划建设用地约100平方公里。

范围为铁路编组站和淮南铁路以东。

包括磨店职教园、店埠镇区、撮镇镇区以及循环经济产业园。

   功能定位:

城市东部副中心。

生活居住、职业教育、精细化工、钢铁重工、现代物流产业等。

   3、西南组团

   范围为312国道南环线以南、合安高速公路以西、宁西铁路以南。

包括经济开发区和上派等。

   功能定位:

城市西南副中心,生活居住、旅游会展、高等教育、汽车产业、家用电子、装备制造业、橡胶轮胎、日用化工。

   4、西部组团

   范围为城市西二环以西、宁西铁路以北。

包括高新开发区、柏堰科技园、蜀山产业园、蜀山森林公园以及国家高新技术创新基地。

   功能定位:

城市西部副中心,以高新技术为特色,以“科学岛”为龙头,以建设国家科技创新试范基地为核心,以高新开发区为依托,发展家用电器、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及软件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

   5、北部组团

   2020年规划建设用地70平方公里。

包括双凤经济开发区、双墩镇区、三十头镇区以及三元产业园。

着力打造宜居、制造、生态、休闲之城。

   功能定位:

主要发展现代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生活居住以及生态旅游等。

   6、滨湖新区

   规划范围196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设用地122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

以商务金融、行政办公、旅游会展为主导功能,文化体育为互补功能,科技、教育、研发、创意为特性功能,生活服务、商贸物流为支撑功能的多元复合互动的综合性城市功能区,由环城时代步入滨湖时代。

   四大片区:

高铁站片区 骆岗片区、沿湖片区、大圩片区。

   滨湖新区建设坚持基础设施优先、社会事业优先、群众利益优先、集聚人气优先,突出生态环保和集约用地,分片分期发展。

   7、新市镇

   按照工业、旅游、生态农业、综合等类型,在全市建设20个左右新市镇。

  三、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1、发展规模

   市域人口:

2007年546万人,预计2008年达558万人。

近期2010年580万人,远期2020年710万人。

   城市化水平:

2007年达到60.2%,预计2008年达62.0%。

近期2010年66%,远期2020年76%。

   中心城区人口规模:

2007年546万人,预计2008年达558万人。

近期2010年300万人,远期2020年360万人。

   2、城市性质与职能

   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3、市域城镇空间组织结构

   

(1)“一核”——合肥中心城区;

   

(2)“一圈”——城镇密集区;

   (3)“五轴”——沿东、北、西、西南、东南五条交通主要轴线形成五条城镇发展轴线。

   4、中心城区2020年规划布局

   空间拓展策略:

老城提升,三面整合,三向拓展,两片控制。

   布局特点:

紧凑发展型、多中心组团式、优化产业布局。

   5、区域交通枢纽

   铁路、高速公路、水运和航空的优势十分明显,合肥已经成为区域性的交通枢纽。

   

(1)、铁路现状:

淮南铁路、合九铁路、宁西铁路、沪汉蓉客运专线

   规划:

京福高铁、华东第二通道、淮南线电气化改造、城际铁路

   

(2)、公路现状:

合宁高速、合六叶高速、合徐高速、合芜高速、合安高速、合淮阜高速、G312国道、G206国道

   规划:

合马高速、济祁高速、横四高速。

   (3)、航空:

新建新桥国际机场,距市中心直线距离约31.8公里,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E。

预计2015年客运吞吐量68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6万吨,2020年旅客吞吐量11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5万吨。

   (4)、水运:

合肥港是规划中的全国十大经济区内河航运网中心之一,并被列为长江水系首批开发的重点港口。

江淮运河实施后,合肥将成为沟通长江、淮河水运的枢纽。

规划南淝河、派河、店埠河、丰乐河、巢湖五大港区;逐步降低南淝河货运服务职能,提高店埠河港区和派河港区的综合货运职能。

   6、合肥市商业发展现状概况及评价

   除明珠广场区级商业中心外,老城区市级商业中心和三里庵、新站、南七里3个区级商业中心,均位于二环以内,城市外围商业发展状况较弱。

现状商业区除新站外,其它依托长江路、金寨路形成。

合肥市北部组团发展规划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合九铁路(北段)以北,东到长丰县界,西到蒙城北路,北到江淮分水岭,规划面积约17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约120平方公里,水面和生态防护绿地约50平方公里)。

包括庐阳产业园、双凤经济开发区、新站北部片区、双墩镇区、三十头集镇区以及三元产业园等。

二、总体功能与产业发展定位

总体目标:

做强地区新型加工制造业——打造“制造之城”

创造高品环境人居新生活——塑造“宜居之城”

推进都市城郊农业园区化——做优“生态之城”

发展健身休闲观光旅游业——构建“休闲之城”

功能定位:

(1)整合庐阳产业园、双凤经济开发区等省级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三元产业园及新站北部片区,打造合肥北部制造业基地;

(2)提升双墩镇区、三十头集镇区建设品位,发展合肥北部组团生活配套区;

(3)北环高速以北地区以湖光水色为主题,发展政务文化、生活居住、绿色产业、休闲旅游等,形成合肥北部新的生活综合区。

产业定位:

主要发展现代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业。

三、空间结构

总体结构:

“三轴、三带、八片”。

三轴:

引导合肥市主城区轴向生长的发展趋势,形成双凤大道发展轴、世纪大道发展轴、天润大道发展轴等三条主发展轴。

三带:

在北部组团内,依托龙湖大道整合双凤湖、张桥水库、三十头水库等生态资源形成环湖景观带;依托北环高速风景防护林和滁河干渠形成北环高速防护林风景带;依托工业大道优化工业环境形成工业景观带。

八片:

北部组团依托合肥主城轴向生长,形成八大片区。

分别为庐阳产业园片区(约13平方公里)、新站北片区(约30平方公里)、双凤片区(约19平方公里)、双墩片区(约12平方公里)、三十头片区(约10平方公里)、湖西片区(约15平方公里)、湖心片区(约12平方公里)、湖东片区(约14平方公里)。

四、道路交通

1、骨架路网体系——“七横七纵”

“七横”:

由北向南分别为五湖大道、龙湖大道、菱湖大道、北环高速、工业大道、金龙路、凤麟大道。

“七纵”:

由西向东分别为蒙城北路、阜阳北路、凤麟大道、淮南北路、三元大道、天润大道、铜陵北路。

2、北部组团与合肥“141”连接道路

与中心城区:

有9条主干道相连,分别为蒙城北路、阜阳北路、金池路、淮南北路、天星路、三元大道、通宝路、天润大道(即新合白路)、铜陵北路。

与东部组团:

有6条主要道路相连,分别为工业大道,金龙路,凤麟大道,编组站北路,汤池路,北环高速。

与西部和新桥国际机场:

有3条主要道路相连,分别为工业大道、五湖大道和北环高速。

五、生态绿地系统

北部组团生态绿地格局为“两楔两廊两带”,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网络系统。

“两楔”:

在蒙城北路以西地区结合大房郢水源地保护形成城市西北部的楔形绿地;在北部组团与东部组团之间规划预留约1公里宽的生态绿地,形成城市东北楔形绿地。

“两廊”:

以滁河干渠和北环高速防护林带形成景观生态廊道;以铁路防护绿带形成绿化防护廊道。

“两带”:

依托板桥河景观带和天河景观带,形成两条南北贯通的滨河景观带。

生态廊道宽度控制:

北环城区段两侧各不小于150米,非城区段两侧各不小于300米;

滁河干渠城区段两侧各不小于100米,非城区段两侧各不小于200米;

板桥河两侧各不小于60米;

天河两侧各不小于60米;

淮南铁路双凤双墩段铁路外侧不小于40米;编组站段北侧铁路外侧不小于300米,南侧不小于200米;

大房郢水库上游按照水源保护区的要求进行保护,控制对水源保护有不利影响的建设行为;

东北楔形绿地生态廊道控制总宽度不小于1000米,西至铜陵北路,东至当涂北路;

大房郢水库上游流入水库的河流两侧各控制200米生态绿地;

双凤湖,张桥水库,三十头水库,梅冲水库等四大水库应控制一定宽度的公共生态绿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用地退让水面距离不小于100米,禁止污水排入水体。

六、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给水:

新建合肥六水厂,合肥第八水厂。

污水:

新建北环、凤麟路污水处理厂;扩建蔡田铺污水处理厂。

电力:

双凤2座110KV,双墩1座110KV,北城3座110KV,庐阳产业园1座110KV,新站北区与三十头共4座110KV。

燃气:

新建三十头天燃气储配站。

供热:

来自合肥电厂。

合肥北城区规划"出炉"

  11月12日下午,浙江省一位客商来电咨询,合肥北城区怎么走?

一打听,方知合肥北城区是合肥新近的总体规划“141”战略(即1个老城区、东南西北4个组团、1个滨湖新区)中的北组团部分。

  城区“对接”

  从最近一份新编的《合肥北城区发展规划》中清晰可见,打造北城区,是“141”城市发展战略下的市县联动行动。

  长丰县紧紧抓住合肥发展总体规划带来的新机遇,果断地将双墩镇、三十头乡、岗集镇及双凤经济开发区范围内427.3平方公里与合肥城区“对接”,具体发展框架是:

将双墩镇与三十头乡合力打造为“合肥北城”;将岗集镇打造成安徽汽配第一镇。

人口规模远期2020年区域总人口约4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0万人。

  市民关注的道路交通按“4横6纵”骨架系统来进行。

“4横”是工业大道、北外环高速、五湖大道、江淮大道;“6纵”是合(肥)淮(南)公路、合(肥)阜(阳)公路、蒙城北路、双凤大道、世纪大道、合(肥)白(龙)公路。

  “两头”崛起

  依照这一规划,明显可见长丰县在经济发展上实施“非均衡战略”,目的是实现“两头崛起”(即以水湖为中心和以北城区为中心)。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合肥北城区内拥有江淮分水岭上极罕见的水库群资源。

除与市内的董铺、大房郢水库相邻外,北城区内还有梅冲水库、双凤湖水库、张桥水库、三十头水库等4座水库,与这个北城区接壤的肥东县还有一座众兴水库。

巧合的是这7座水库都在滁河干渠水系上,是典型的“藤上结瓜”。

对此,北城区巧妙地利用这7颗明珠,规划一批高档次公园和江淮分水岭生态农业观光区、生态林业景观区等。

  其近期重点建设是,依托蒙城北路、双凤大道重点建设北城区的核心区;依托工业大道、世纪大道、合白路建设长丰南部工业集中区,与双凤经济开发区、庐阳产业园、瑶海工业园形成北部产业集聚群。

  “两枚印章”办事

  打造北城区是长丰人的创新之举,可长丰从地形上看好似个菱形,为了给投资者提供更便利的服务,长丰县委决定,凡涉及到招商服务的县政府单位,一律在双凤工业区设立行政服务窗口,并实行两枚印章,即县城水家湖一枚,双凤工业区的“窗口”一枚,为合肥北城区就地服务。

  望城店成“中心”

  说不清什么原因,中国只要分有南北的地区,似乎总是北部地区发展滞后于南部,合肥也有此说。

同样的一个地块,以双墩为例,它地处合肥以北,与合肥城南部同距离的乡镇发展相比明显落后;但如果参照系以长丰水家湖为标杆,它又是长丰之南部乡镇,也是该县发展最好的乡镇之一。

  合肥以北一直发展得慢,以前以双岗为界,一边是城里,一边像城外。

比方讲望城店,其实离合肥的市府广场仅仅4公里,以前总感觉离城里好远。

这两年合肥发展快了,望城店才变为城市了。

  可以相信,当合肥北城区建成之日,望城店的名字就镶嵌在合肥现代化大城市中心的位置了。

合肥发展规划(2006--2020)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江淮分水岭南侧,巢湖西北岸,淝河之水穿流而过。

合肥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著称于世。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建国后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由一个五万人的小城,迅速成长为现代化大城市。

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城市通过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到2005年底,合肥中心城区人口已达22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25平方公里。

《合肥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所确定的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到2005年底均已实现或突破。

经建设部同意,合肥市人民政府组织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在新的时期,合肥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合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委、市政府面向未来的“141”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紧扣“大环境、大建设、大发展”的主题,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和全国科教基地的优势,促进合肥奋力率先崛起,《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

    为了更好地谋划合肥的长远发展,体现“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编制方式,现将《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草案)予以公示,请广大市民献计献策。

    总体规划主要内容简介: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人口与用地规模

    

(1)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近期201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5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2%;

    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7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4%。

    

(2)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

    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00万人;

    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60万人。

    (3)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2、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城镇空间组织结构:

“一核一圈五轴”。

形成以合肥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城镇密集区为重点发展圈层,沿主要交通轴线向东、北、西、西南、东南辐射的五条拓展轴。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市域城镇体系将形成四级结构。

包括:

    

(1)一级城镇:

合肥市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360万人;

    

(2)二级城镇:

店埠、上派、水湖、双墩、撮镇等5个城镇,人口规模为10—35万人;

    (3)三级城镇:

主要是各重点镇,包括桥头集、三河、梁园、长临河、高刘、岗集、下塘、小庙、山南、紫蓬等10个城镇,人口规模为2—10万人;

    (4)四级城镇:

一般建制镇共16个,人口规模小于2万人。

    3、空间分区管制

    综合自然资源、工程地质条件、生态适宜性、文物保护等多方面因素,规划在合肥市域范围内原则划定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

    4、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1)市域铁路系统

    规划形成六条线(北淮南线、南淮南线、西西宁线、东西宁线、合九线、沪汉蓉铁路),衔接七个方向(淮南、蚌埠、南京、芜湖、九江、西安、武汉),具有以合肥东站为编解系统,以合肥高铁站、合肥站、合肥西站为客运系统和以合肥北站为货运系统的枢纽格局。

    

(2)市域公路系统

    市域对外公路主要由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组成,形成“一环十射”的对外公路网络骨架。

    在市域内规划形成“双墩—元疃—桥头集—长临河,丰乐—柿树岗—山南—官亭—高刘—吴山”的市级公路环路,促进市域各经济区及各旅游区之间的横向交通联系。

    (3)航空港

    在肥西县高刘镇建设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E,搬迁骆岗机场。

    (4)水运及港口

    在南淝河下游段规划集装箱码头。

在店埠河合裕路南侧和派河合安高速路西侧规划综合货运港。

在巢湖沿岸规划建设旅游客运码头。

在滨湖新区规划设立一处水上搜救中心。

    (5)物流园区规划

    合肥市物流基础设施采用“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货运站”分层次总体布局,建成“4园区、4中心”。

建设东部、西南部、北部和西部(空港)四大物流园区;设立工业、建材、农业、高科技物流中心;搭建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商贸物流三大平台。

    5、市域基础设施规划

    

(1)给水工程

    2020年中心城区和市域重点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100%。

在满足中心城区供水的前提下向周边乡镇供水。

规划2020年三县供水能力达到97万m3/日。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