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68015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docx

《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docx

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

4.5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

点和线

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线是由点组成的;

2.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与联系,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

3.理解两个基本公理.

过程性目标

1.经历对日常生活中基本图形概括、抽象的过程,体会图形的实际意义;

2.经历对两个基本公理的探索、归纳,感受学习和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方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师:

请学生思考:

大家都非常熟悉点,下面请同学们用削尖的铅笔轻触一张白纸,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

一个点.

师:

对,那么我们看到过哪些点?

点有什么作用呢?

生:

在交通图上用来表示城市的位置.霓虹灯中的文字和图案、电视屏幕上的画面,节日的焰火等等.都是由点组成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过:

一根拉紧的绳子、一根竹竿、人行横道线都给我们以线段(linesegment)的形象.实际上,线段是无数排成行的点的聚集.

点(point)通常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

在前面抽象得到的多面体上,我们可以找到点和线的形象.例如:

长方体,它由6各面组成,两个相邻的面交于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称为棱;两条相接的棱交于一个点,这个点称为顶点.

二.探究归纳

师:

线段是由点组成的,点可以用一个大写的字母来表示.

线段通常用两个大写的字母表示或者一个小写的字母来表示.(如下图)

师:

想一想:

如图,从A地到B地有三条路径,你会选择哪一条?

分析:

在实际的情况中,我们都希望走的越短越好,当然选择笔直的路线.这条路线就是线段AB.

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三.实践应用

师:

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情况会用到这个公理?

思考:

在所有连结两点的线中,总是线段最短吗?

答案是肯定的.

师:

通常我们把线段AB的长度,叫做A、B两点间的距离.

练习:

请同学量出下图中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乌鲁木齐五个城市两两间的大致距离(图中的1厘米相当于1000千米).看看哪两个城市相距最远?

四.继续探索归纳

师:

把线段向一方无限延伸所形成的图形(如图)叫做射线(ray).可表示为射线AC.

手电筒的光线和激光灯的光束,给了我们射线的形象.

把线段向两方无限延伸所形成的图形(如图)是直线(straightline),可表示为直线CD.

五.交流反思

师:

在纸上画出一点A和一点B,过点A你能画出几条直线?

经过A、B两点画直线,你又可以画几条呢?

从中你有什么启发吗?

生:

通过试验我们是否得到了这样的结论: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六.检测反馈

(1)要在墙上钉牢一根木条,至少要钉几颗钉子?

为什么?

(2)请举出生活中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几个例子.

(3)直线l上有一个点,在这条直线上以这个点为端点的不同射线共有多少条?

(4)A、B、C、O为不在同一平面的四个点.分别画出以点O为端点,经过A、B、C各点的射线.

4.5.2线段的长短比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因而线段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2.使学生学会线段的两种比较方法及表示法.

3.通过本课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线段与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线段的概念,引出线段的长度的度量和表示

1.学生动手画出

(1)直线AB.

(2)射线OA.(3)线段CD.

2.提出问题:

能否量出直线、射线、线段的长度?

(如果有学生将直线、射线也量出了长度,借此复习直线和射线的概念.)

3.提出数与形的问题:

线段是一个几何图形,而线段的长度可用一个正数表示.这就是数与形的结合.

4.线段的两种度量方法:

(1)直接用刻度尺.

(2)圆规和刻度尺结合使用.(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寻找这两种方法)

5.教师再讲表示法:

线段AB=7cm.

二、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师设计以下过程由学生完成.

1.怎样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

提出为什么要站在一起,脚底要在一个平面上?

2.怎样比较两座大山的高低?

只要量出它们的高度.

由此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比较的两种比较方法:

重叠比较法 将两条线段的各一个端点对齐,看另一个端点的位置.教师为学生演示,步骤有三:

(1)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

(2)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

(3)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以记AB=CD.

若端点B落在D上,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

若端点B落在D外,则得到线段AB大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

如图1-6.

教师讲授此部分时,应用几个木条表示线段AB和线段CD,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和形象.也可以用圆规截取线段的方法进行.

数量比较法 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将长度进行比较.可以用推理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写法如下:

因为 量得AB=××cm,CD=××cm,

所以 AB=CD(或AB<CD或AB>CD).

总结:

现在我们学会了比较线段的大小,还会比较什么?

学生可以回答出,可以比较数的大小,进而再问:

数的大小如何比较?

(数轴)再问:

比较线段的大小与比较数的大小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得到:

比较线段的大小就是比较数的大小.

三、应用实例,变式练习:

1.如图1-7,量出以下图形中各条线段的长度,比较它们的大小.并比较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如图1-8,根据图形填空.

AD=AB+______+______,AC=______+______,CD=AD-______.

3.如图1-9,已知线段AB,量出它的长度并找出它的中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

4.如图1-10,根据图形填空,

(1)AB=______+______+______.

(2)AB-a=______+______.

四、小结

1.教师提问:

怎样表示线段的长度?

怎样比较线段的大小?

通过本节课你对图形与数之间的关系有什么了解?

2.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重点总结数与形的结合以及比较线段大小的两种方法.

五、作业

P144,习题4.53,4

板书设计

线段的长短比较

一、怎样表示线段的长度

二、怎样比较线段的长度

1、重叠法

2、数量比较法

三、课堂练习

四、小结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的教学时间为1课时45分钟.

2.本课时设计的主导思想是:

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对数与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节课是一堂起始课,它为学生的思维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在传统的教学安排中,这节课的地位没有提到一定的高度,只是交给学生比较线段的方法,没有从数形结合的高度去认识.实际上这节课大有可讲,可以挖掘出较深的内容.在教知识的同时,交给学生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这一点不容忽视,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时时注意.

3.学生在小学时只会用圆规画圆,不会用圆规去度量线段的大小以及截取线段,通过这节课,学生对圆规的用法有一个新的认识.

4.在课堂练习中安排了度量一些三角形的边的长度,目的是想通过度量使学生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结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为下面的教学做一个铺垫.

5.为避免本节课的枯燥,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出现悬念.如:

开始的提问“线段是几何图形,它与数字有什么联系?

”“在我们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什么东西可以比较大小?

”等.这样就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思维,使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

6.如果感觉课堂密度小,还可以增加一些培养动手能力的题.如:

(1)量一量老师的大三角板中的等腰三角形各边的长,然后再量一量自己手中同样的小三角板各边的长,算一算相等的角所对的边长度的比值,是否相等.(为相似三角形的内容做一些铺垫)

(2)量一量课桌四条边的长,再量一量课本四条边的长,算一算长边与长边的比、短边与短边的比.(得到角相等的图形,边不一定成比例)

(3)在同一时间下,两棵高矮不同的大树的影子的长度自己量出,然后比较大小,想一想这两棵树哪一棵高?

(对相似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以上的三个题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是很好的认识数学世界的实例.使本节课的内容更加生动丰富,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