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67170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我所欲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鱼我所欲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鱼我所欲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鱼我所欲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鱼我所欲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鱼我所欲也.docx

《鱼我所欲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我所欲也.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鱼我所欲也.docx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

班级:

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小组:

___________评价:

____________

【诵读目标】

1.在通晓文章含义的基础上驾驭相关名句默写。

2.通过诵读积字词。

【课堂内容】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

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

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

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欤(yú)?

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fá)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wèi)失其本心。

字词注释

(1)亦:

也。

(2)欲:

喜爱。

(3)得兼:

两种东西都得到。

(4)舍:

舍弃。

(5)取:

选取。

(6)甚:

胜于。

(7)于:

比。

(8)故:

所以,因此。

(9)苟得: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10)恶:

厌恶。

(11)患:

祸患,灾难。

(12)辟:

通“避”,躲避。

(13)如使:

假如,假使。

(14)之: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15)莫:

没有。

(16)则:

那么。

(17)凡:

凡是,一切。

(18)得生:

保全生命。

(19)何不用也: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用,采用。

(20)为:

做。

(21)而:

但是。

(22)是故:

这是因为。

(23)非独:

不只,不仅非:

不独:

仅。

(24)贤者:

有才德,有贤能的人。

(25)是:

此,这样。

(26)心:

思想(27)勿丧:

不丧失。

丧:

丧失。

(28)箪:

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

(29)豆:

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30)则:

就。

(31)弗:

不。

(32)得:

得到。

(33)呼尔:

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34)呼尔而与之:

呼喝着给他(吃喝)。

尔,语气助词。

《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黔敖在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

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

他说:

“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

(35)行道之人:

(饥饿的)过路的行人。

(36)蹴:

用脚踢。

(37)而:

表修饰。

(38)不屑: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39)万钟:

这里指高位厚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40)何加:

有什么益处。

何介词结构,后置。

(41)宫室:

住宅。

(42)奉:

侍奉。

(43)穷乏者:

穷人。

(44)得我:

感激我。

得:

通“德”,感激。

(45)乡,通“向”,原先,从前

(46)与:

通“欤”,语气助词。

(47)乡:

通“向”,从前。

(48)已:

停止。

(49)本心:

指本性,天性,良知。

白话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

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一词多义

  1.而

  呼尔而与之。

修饰“与”,表修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转折,却 

  2.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3.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做法

  4.得

  二者不可得兼得,得到,拥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5.为向为身死而不受。

情愿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

为了,表目的。

第二个“为”:

接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采用

  6.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定语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的

  人皆有之代词它文中指羞恶的本心

  得之则生代词它文中指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代词它文中指行道之人乞人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代词它文中指万钟的俸禄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代词它文中指接受俸禄的行为

  此之谓失其本心代词,它,指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

  7.生

  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

  8.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给

  9.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这里指带来的好处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报

  10莫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没有什么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谁

  11.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

  12.则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那么

  得之则生就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连词,这里表假设

  13.凡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凡是;只要是

通假字

  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例句: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

例句:

“相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例句:

“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辩”通“辨”,辨别。

例句: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辟”通“避”。

躲避

古今异义

  1.可以

  古:

能够用来

  今:

能够

  2.是

  古:

这指示代词

  今:

判断动词

  3.豆

  古:

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今:

豆子

  4.钟

  古:

古代的量器

  今:

计时器具

  5.加

  古:

益处

  今: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

鱼,我所欲也。

“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舍生而取义者也。

省略主语“我”。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得:

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动词作名词生:

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例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段落分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

提出本文的论点。

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所恶有甚于死者”):

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

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

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

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

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

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

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

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

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

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

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

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

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文学赏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

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孟子说:

“羞恶之心,义也。

”(《孟子·告子上》)又说:

“义,路也。

……惟君子能由是路。

”(《万章下》)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

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

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

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孟子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意义。

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这几句论证说:

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正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

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这几句论证说:

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

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

言外之意是:

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

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其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这几句论证说:

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

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

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

通过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尔”是大声呼喝着,“蹴尔”是用脚踢着。

这几句说:

只要得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的过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

《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似: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

‘嗟!

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人厌恶,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

连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能这样做,常人更不用说了。

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

文章第三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孟子指出,社会上确实存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

有人不问合不合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呢,万钟俸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为了住房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因为给了所认识的穷朋友以好处而使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吗?

华丽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

孟子警告说:

“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可耻之事应该罢休了。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

他说: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

(《公孙丑下》)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

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主旨

  《鱼我所欲也》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论点应当是:

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贤者能勿丧耳”。

如果把《鱼》文分成三段来分析,是不难说明这一观点的。

名家评论

朱熹:

“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书章句集注》)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汉族,东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

背景资料​: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

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

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

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

反对“霸道”、“暴政”。

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

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

孟子还主张社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

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小无有不下。

”还说: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知也。

仁义礼智,非曲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课堂自测】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

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