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名著.docx
《中国经典名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典名著.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经典名著
名著目录
小说
《烈女传》(西汉)刘向、《搜神记》(晋)干宝、《太平广记》(宋)李昉﹑扈蒙﹑李穆等、《世说新语》(南北朝)刘义庆、《莺莺传》唐元稹、《西游记》吴承恩、《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全传》施耐庵、《金瓶梅》兰陵笑笑生、《醒世恒言》冯梦龙、《警世通言》冯梦龙、《喻世明言》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冯梦龙《初刻拍案惊奇》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禅真逸史》方汝浩、《杨家府演义》作者不祥、《封神演义》陈仲琳、《红楼梦》(《石头记》)曹雪芹高鹗、《镜花缘》李汝珍、《聊斋志异》蒲松龄、《三侠五义》石玉昆、《小五义》石玉昆、《济公全传》郭小亭、《说岳全传》钱彩、《施公案》未著撰人、《绿野仙踪》李百川《隋唐演义》褚人获、《孽海花》金松岑曾朴、《老残游记》刘鹗、《儒林外史》吴敬梓、《官场现形记》李伯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趼人、《大唐狄公案》(荷)高罗佩、《啼笑因缘》张恨水、《金粉世家》张恨水《前汉通俗演义》蔡东藩还包括《后汉通俗演义》、《两晋通俗演义》、
《南北史通俗演义》、《唐史通俗演义》、《五代史通俗演义》、《宋史通俗演义》、《元史通俗演义》、《明史通俗演义》、《清史通俗演义》、《民国通俗演义》(部分)。
《儿女英雄传》文康[1]
诗经词曲文集
《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金刚经》、《四十二章经》、《心经》《易安居士文集》《漱玉词》《稼轩长短句》《通志堂集》《侧帽集》《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王临川集》《临川先生文集》《元丰类稿》《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范文正公文集》《文宪集》《文山诗集》《指南录》《白氏长庆集》《樊川文集》《李义山诗集》《陶渊明集》
史书传记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春秋》、《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唐大诏令集》、《列女传》、《高僧传》、《东莱先生史记详节》、《晋书》、《清稗类钞》、《禹贡》《唐六典》、《通典》、《史通》、《文史通义》、《战国策》、《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旧五代史》《旧唐书》,《周书》《隋书》《南齐书》《北齐书》《新元史》《陈书》《魏书》《南唐书》
百家经典
《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
《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孙膑兵法》、《孟子》、《春秋繁露》《鬼谷子》、《苏子》失传,《焚书》《续焚书》《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藏书》《美芹十论》(兵家)《大学》《中庸》等等
百科学术杂书
《山海经》、《水经注》、《艺文类聚》《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瘟疫论》《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黄帝内经》《本草纲目》《齐民要术》《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梦溪笔谈》《奇门遁甲》《九章算术》《文心雕龙》
诗骚
"诗骚",又称"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
《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
诗经
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诗经》共收集了311篇诗歌,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
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2]
离骚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
《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所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王逸《楚辞章句》),说的就是这一艺术特色。
而且其中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因而又含有整体上的象征意义。
楚辞
九歌
《九歌》是《楚辞》的篇名。
关于它的来历,王逸认为是屈原仿南楚的民间祭歌创作的。
朱熹认为是屈原对南楚祭歌修改加工,"更定其词"(《楚辞集注》)。
胡适则认为《九歌》乃古代"湘江民族的宗教歌舞","与屈原传说绝无关系"(《读楚辞》)。
今人多取朱说。
《九歌》由于以民间祭歌为基础,所以具有楚国民间祭神巫歌的许多特色,《汉书·地理志》说:
"(楚地)信巫鬼,重淫祀。
"《吕氏春秋·侈乐》也说:
"楚之衰也,作为巫音。
"所谓"巫音",即巫觋祭神的乐歌,这是《九歌》与屈原其他诗篇的不同之处。
但是,作品中如"载云旗兮委迤"、"九嶷缤兮并迎"、"□吾道兮洞庭"等诗句,"老冉冉"、"纷总总"等习用语,又与屈原其他诗作一脉相通。
因此,它应当是屈原诗歌艺术整体中的有机构成部分。
《九歌》图卷宋代李公麟作《九歌》图·东皇太一元代张渥作
"九歌"名称,来源甚古。
除《尚书》、《左传》、《山海经》所称引者外,《离骚》中有"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乐",《天问》中有"启棘宾商,九辩九歌"诸语。
各书所说到的"九歌"内容虽有种种演化,但可证"九歌"乃是传说中很古的乐章。
至于屈原用它作为篇名,似乎不会跟远古"九歌"的章数有关,也不一定跟古代"九歌"的曲调相同。
可能是取其"娱神"这一点,再结合《离骚》所说的"康娱"、"□乐"的意思,基本上属于新歌袭旧名的类型。
《九歌》包括11章,前人为了使它们符合"九"的成数,曾作过种种凑合。
如清代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主张《湘君》、《湘夫人》并为一章,《大司命》、《少司命》并为一章。
《闻一多》《什么是九歌》主张以《东皇太一》为迎神曲,《礼魂》为送神曲,中间九章为"九歌"正文。
但多数人的意见,以"九"为虚数,同意汪瑗《楚辞集解》、王夫之《楚辞通释》之说,认为前十章是祭十种神灵,所祭的十种神灵,从古代人类宗教思想的渊源来考察,都跟生产斗争与生存竞争有密切关系。
十种神灵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天神--东皇太一(天神之贵者)、云中君(云神)、大司命(主寿命的神)、少司命(主子嗣的神)、东君(太阳神);②地□--湘君与湘夫人(湘水之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③人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
有人认为,在上述十种神灵里面,篇首"东皇太一"为至尊,篇末"国殇"为烈士,都是男性;其余则是阴阳二性相偶,即东君(男)与云中君(女),大司命(男)与少司命(女),湘君(男)与湘夫人(女),河伯(男)与山鬼(女)。
《九歌》原来的篇次,也基本上是按照上述的关系排列的,今本《东君》误倒(闻一多《楚辞校补》)。
天问
《天问》是《楚辞》篇名。
屈原作。
关于"天问"的意思,王逸《楚辞章句》说:
"何不言'问天'?
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
"这是一种解释。
另一种解释是,即自夏殷以来,天被视作万物之主,是统摄万类群生的,一切高远神异不可知之事,都可用"天"来统称,所以有关万事万物的疑问,也可以统称为"天问"。
关于《天问》的写作背景和缘由,王逸《楚辞章句》说是屈原被放逐后,忧心愁惨,彷徨山泽,他走进楚国的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画有天地、山川、神灵、古代贤圣、怪物等故事,于是当场题辞,写下此篇,用以排解愤懑、舒泻愁思。
此说不一定可靠。
至于《天问》的写作时间,也不一定如王逸所说在顷襄王之世屈原被放逐以后,也有可能作于怀王之时。
《天问》的内容异常丰富,问及天、地、人之事,表达了作者对宇宙、人生、历史、乃至神话传说的看法。
全诗凡374句,提出了172个问题(统计标准不一,一说116问)。
由于存在错简或脱漏等情况,其中有一些文理不顺的现象。
但总的看来,还是有序可循的。
王夫之曾经指出:
"篇内事虽杂举,而自天地山川,次及人事,追述往古,终于以楚先,未尝无次序存焉。
"(《楚辞通释》)自篇首至"曜灵安藏",以天事为主,杂以与天事有关的神话;自"不任汨鸿"至"乌焉解羽",以地事为主,包括鲧禹治水传说;自"禹之力献功"至篇末,都是史事,夏代事最详,最后以楚国事为主,忧国情绪在这部分里颇为明显,但从文气上看似乎未完,恐是脱漏所致。
全诗表现了作者渊博的学识、深沉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反映了他大胆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其中述及天体及历史传说,多为先秦时期的齐、鲁、三晋北方中原地区产生的诸书所不道,可能出于楚国所传旧史,即《□杌》及左史倚相所传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
《天问》图明代萧云从作《天问》图明代萧云从作
《天问》在语言运用上与《楚辞》的其他篇章不尽相同,通篇不用"兮"字,也没有"些"、"只"之类的语尾助词。
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杂以三、五、六、七言,大致上四句一节,每节一韵,节奏、音韵自然协调。
有一句一问、二句一问、三句一问、四句一问等多种形式,又用"何"、"胡"、"焉"、"几"、"谁"、"孰"、"安"等疑问词交替变化,因而尽管通篇发问,读来却圆转活脱而不呆板,参差错落而有风致。
所以前人评论说:
"或长言,或短言,或错综,或对偶,或一事而累累反复,或数事而熔成一片。
其文或峭险,或澹宕,或佶倔,或流利,诸法备尽,可谓极文章之变态。
"(俞樾《评点楚辞》引孙□语)这构成了《天问》独特的艺术风格。
九辩
《九辩》是《楚辞》篇名。
王逸定为宋玉作。
明代焦《焦氏笔乘》、清代牟庭相《楚辞述芳》及吴汝纶在《古文辞类纂》评语中,均以为屈原作,但所提出的理由还不足以推倒王逸之说。
关于《九辩》名称的意义,王逸释"辩"为"变",是对的;但又说"谓陈道德以变说君"云云,则不确。
王夫之说:
"辩犹遍也。
一阙谓之一遍。
盖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
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
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
"(《楚辞通释》)此说较为通达,今多从此说。
《九辩》是一首感情真挚的长篇抒情诗,共有250多句。
关于它的主旨,王逸认为是宋玉"悯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哀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