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希腊罗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63289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希腊罗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古代希腊罗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古代希腊罗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古代希腊罗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古代希腊罗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希腊罗马.docx

《古代希腊罗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希腊罗马.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希腊罗马.docx

古代希腊罗马

第三章古代希腊罗马

第一节上古希腊

一、爱琴文明与荷马时代

1、古代希腊的自然环境与居民

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以爱琴海为中心,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带,它们构成一个庞大的“爱琴海世界”。

希腊半岛是古代希腊的主要地区,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东临爱琴海,西接爱奥尼亚海。

希腊半岛依其自然形势,分为北、中、南三部分,其中中希腊的雅典自古到今都是希腊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半岛上,群山交错,丘陵起伏,缺少大河和平原,致使农业和交通条件不甚理想。

但东部沿海地带海岸曲折,有许多优良的港湾,利于航海经商活动。

上古希腊的居民,居住在大陆上的被称为皮拉斯吉人,居住在海岛上的被称为卡里亚人或勒勒吉人,他们都是非希腊语人。

大约在BC2000年左右,一批操希腊语的人进入希腊,到BC1000年左右,希腊语个部落占据了希腊各地,并同化了原著民,这样他们被通称为希腊人。

2、克里特—迈锡尼文明

古希腊的文明史是从爱琴文明开始的。

所谓爱琴文明就是指爱琴地区的青铜文化。

爱琴文明的中心是克里特岛和迈锡尼城,故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文明”。

克里特文明的代表是米诺斯文化(米诺斯是统治岛上势力最强大的城邦克诺索斯的王朝)。

该文明最大的特点是宫殿的修筑,宫殿是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考古学家根据岛上王宫建筑的特点并结合物质文化发展状况,把克里特文明分为早王宫时代(BC2000—BC1700年)和后王宫时代(BC1700—1400年)。

早王宫时代是克里特岛早期奴隶制城邦形成和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各城邦均出现了第一批王宫建筑。

青铜业相当发达。

制陶术也有相当水平。

作为文明标志之一的文字也已出现,并由图画文字向象形文字发展。

后王宫时代是克里特文明的鼎盛时期。

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

与周边地区以及腓尼基和埃及都有贸易往来。

文字也从象形文字发展到线形文字(音节文字),考古学家称为“线形文字A”。

迄今尚未释读成功。

大约在BC1450年后,克诺索斯王宫被来自希腊半岛的迈锡尼人占领。

半个世纪后,克诺索斯王宫和岛上其他各地的王宫都遭到破坏,克里特文明从此迅速衰落,爱琴文明转入以迈锡尼文明为主的阶段。

迈锡尼文明是古希腊本土的青铜文明,是指南希腊的迈锡尼、太林斯、派罗斯等早期奴隶制城邦文明。

因以迈锡尼为代表,故称“迈锡尼文明”(BC1500—BC1200年)。

它的创造者是希腊人中的一支——阿卡亚人。

在考古学上,迈锡尼文明以坟墓的建造为标志,分为竖井墓和园顶墓时期。

在BC1600年前后,迈锡尼出现了竖井式坟墓,墓中有许多工艺水平很高的殉葬品,显然这是阿卡亚人的氏族贵族的坟墓,表明氏族贵族的势力已相当强大,正处于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

在BC1500年前后,规模宏伟的园顶墓代替了竖井墓。

它的规模更大,殉葬品更精美和丰富,被认为是国王的陵墓。

它说明,当时的迈锡尼已产生了国家。

另外,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手工业制品水平已超过克里特文明时代。

阿卡亚人创造了一种新的线形文字,被考古学家称为“线形文字B”。

这种文字在20世纪50年代已被解读。

在迈锡尼文明的末期,约BC12世纪初,发生了著名的特洛伊战争。

“木马计”。

尽管最后迈锡尼联军攻克了特洛伊城,但各城邦从次元气大伤,迅速衰落。

不久,北方的多利亚人南下,毁灭了迈锡尼诸城邦,迈锡尼文明结束。

3、荷马史诗和荷马时代

处于氏族公社阶段的多利亚人入侵希腊半岛,毁灭了迈锡尼文明,使正在解体中的氏族部落制度在爱琴海世界重新占据了统治地位,因而希腊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暂时的、局部的倒退,即奴隶制文明为氏族制度所取代。

反映这段历史的唯一文献是《荷马史诗》,故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荷马时代”(BC11—BC9世纪)。

荷马史诗相传是盲诗人荷马所著,实际上是古希腊民歌和神话的汇集,经民间歌手的吟唱、传诵和加工,到BC6世纪正式写成的叙事诗。

它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

前者是以希腊联军攻打小亚的特洛伊城为题材,集中描述了战争第十年几十天内发生的故事。

后者是叙述伊大卡岛国王奥德赛在战后归国途中历险的故事。

荷马时代:

生产力正处于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的时期;社会正处于向国家过渡的军事民主制阶段。

二、奴隶制城邦的形成

BC8——BC6世纪,是希腊奴隶制城邦形成的时期,通常称之为“早期希腊”。

同时,希腊人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海外大殖民运动,其范围涉及全部黑海和部分地中海地区,由于这次移民在规模上和范围上都超过了荷马时代的早期移民活动,故历史上称为“大殖民”。

在这一时期,希腊各地先后形成了200多个奴隶制城邦国家。

比较著名的有小亚西部沿海的米利都、以弗所,南希腊的科林斯、麦加拉、斯巴达,中希腊的雅典、底比斯等。

在海外黑海、地中海地区建立了诸如西西里的叙拉古、麦加拉,南意大利的那不勒斯(那波利),高卢南部的马塞利亚(今马塞)以及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的拜占廷等。

在众多的城邦中,斯巴达和雅典是最著名的。

1、斯巴达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斯巴达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的拉哥尼亚平原是古希腊最大的一个农业城邦。

BC11世纪末,多利亚人南下,其中一支侵入拉哥利亚,毁灭了原由的城邦,在此定居下来。

到BC8世纪斯巴达人征服了整个拉哥尼亚。

在征服过程中,斯巴达人把大部分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变成集体的农业奴隶,称为“希洛人”;把另一部分人赶到边远地区,称为庇里阿西人(边民)。

到BC7世纪中期,斯巴达国家最后形成。

斯巴达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教育状况:

P64。

军事教育:

同经济落后相反,斯巴达的军事力量却十分强大。

崇尚武力,注重军事,这是斯巴达社会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

斯巴达国家对希洛人的残酷镇压是其首要和经常的任务。

每年斯巴达监察官上任,首先举行对希洛人的“宣战”仪式,然后派遣斯巴达青年到希洛人驻地,对那些“不法”希洛人进行集体的搜捕和屠杀,以此培养斯巴达人好战的性格。

为了维持一支强大的军队,斯巴达国家在斯巴达人中实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制度。

在斯巴达,刚刚出生的婴儿就需要长老检查,健壮者抚养,体弱而残疾者抛弃弃婴场。

男童从7岁起就集中起来受严酷锻炼,培养吃苦耐劳和绝对服从的精神和品格。

在18到20岁须受军事教育并参加屠杀希洛人的活动。

从20岁开始,斯巴达青年便正式成为军人,30岁始准予结婚并取得回家住宿的资格(决大多数时间还是住军营),直到60岁退伍。

斯巴达人还认为,有健康的母亲才会有强壮的战士,所以斯巴达的少女也必须参加体育活动。

斯巴达的军事教育制度、尚武之风,造就了斯巴达人嗜战的民族性格、顽强的战斗精神,使斯巴达拥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但斯巴达的文化建设则完全被忽视了,以至在辉煌的希腊古典文明中,所有重大文化创树皆与斯巴达人无缘。

2、雅典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雅典地处阿提卡半岛。

在荷马时代,阿提卡地区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

到荷马时代末期,社会经济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阿提卡出现了居民杂居的现象,氏族血缘关系开始受到破坏,由此开始了雅典国家诞生的历史,即传说中的“提修斯改革”。

改革内容:

P65;意义:

(1)第一次将各部落和各氏族置于一个公共权利机关的统治之下;

(2)第一次公开承认早已在氏族部落内部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雅典国家形成之初,氏族贵族完全垄断了国家政权,平民则处于完全无权并遭到各种剥削的地位,导致了平民与贵族矛盾的日益激化。

P65。

到BC6世纪初,平民已在酝酿暴动,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梭伦改革。

内容;意义:

P65—66。

改革后,梭伦离开了雅典。

由于改革没有解决平民的土地问题,而贵族又对政治、经济权利的削弱而不满,使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又激化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贵族出身的庇西特拉图依靠平民的力量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僭主政治。

(僭主是指通过政变而夺取政权的独裁者)。

在僭主统治期间,采取了进一步打击氏族贵族利益,扶持小农和工商业的发展的政策。

因此,这一时期,氏族贵族的势力进一步衰落,工商业奴隶主的政治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为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扫清了道路。

BC527年,庇西特拉图去世,其子继位,施行暴政,失去了平民的支持,终被驱逐出雅典。

BC509年,克里斯提尼被推选为首席执政官。

克氏当政后,立即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内容;意义:

P66——67。

三、希腊的古典时代(BC5世纪—BC4世纪前期)

1、希波战争

从BC5世纪起,希腊历史进入古典时代,即希腊奴隶制社会发展的典型时代。

古典时代是以希波战争为开端的。

希波战争是以雅典为核心的希腊城邦与波斯帝国之间的战争。

战争是由于波斯帝国对小亚希腊个城邦的征服、奴役、并西征希腊本土而引起的。

BC6世纪末,拨司帝国征服了小亚沿岸希腊各城邦,占领了色雷斯和黑海海峡,切断了希腊与黑海的交通,影响了雅典的粮食供应和商品市场的扩大。

但波斯并未因此而满足,还妄图政府富饶的希腊各邦。

在这种情况下,希腊各邦不论是为自身的生存,还是为海上贸易的发展,都必须进行一场反对波斯侵略的战争。

BC500年,小亚希腊城邦米利都发生了反抗波斯统治的起义,雅典派舰队前往支援。

起义失败后,波斯便以雅典曾援助米利都为由,出兵希腊,于是爆发了希波战争。

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BC492——BC479年)三次著名战役:

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萨拉米海湾战役。

第二阶段(BC479—BC449年),战争性质由波斯对希腊的侵略战争变成了希波双方争夺爱琴海霸权的斗争。

“雅典海上同盟”(“提洛同盟”)。

成败的原因:

对波斯来说,它虽是一个大国,但统治并不稳固;特别是在战争的第一阶段,波斯所进行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加上波斯军劳师远征,补给困难,且有后顾之忧,因此失败不是偶然的。

对希腊来说,其各邦由于奴隶制的发展正处于上升阶段,社会基础相当巩固;并且生活在爱琴海这一共同地域内,能够团结一致反对共同的敌人;加之希腊军队运用了灵活的战略战术,补给及时,半岛的自然条件也有利于长期固守,所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希波战争的结果,使希腊重新打开了通往黑海的航道,确立了它在地中海东部的优势地位,为BC5世纪中期希腊奴隶制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2、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奴隶制的繁荣:

P69。

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P68。

另外,在希腊一些工商业繁荣的城邦出现了金融业,专营借贷、汇兑、抵押等金融业务。

它的出现,进一步刺激了希腊工商业的发展。

3、雅典民主战争的高度繁荣

随着奴隶制经济的繁荣,雅典城邦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时代(BC443—BC429年)到达了其发展的顶峰。

具体表现在:

(1)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它讨论国家的一切大事,并作出相应的决议。

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都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任何政务大事。

(2)国家各机关的几乎一切职位均向公民开放并由抽签或选举产生,而且候选资格已尽量放宽,无任何财产、等级、资历的限制,为公民提供了在古代条件下最广泛、平等的参政机会官员在卸任时要接受政绩和经济审查。

(3)对国家各级公职人员实行公职津贴制,出席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有补助。

为鼓励公民观看城邦组织的戏剧会演,还发放“观剧津贴”。

(4)氏族贵族权势被大大削弱,贵族会议丧失了一切政治权力,只处理与宗教有关的事务。

民主政治的繁荣没有改变奴隶主掌权的实质。

(1)法律规定,只有父母都是雅典公民的成年男子才有公民权,奴隶、外邦人和妇女是没有公民权的,这样一来,实际上享有公民权的还不到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2)将军职位不在抽签选举之列,且国家不给津贴,还必须自己随从的装备;(3)农业、手工业者不可能经常出席约10天一次的公民大会,且开会时间定为早晨,也是对乡村公民的一个限制。

真正能参加公民大会的是既有钱、又有闲的贵族。

所以,雅典的民主政治只不过是在自由民内部作了一些政治权利的调整,其实质仍然是奴隶主对奴隶、下层平民和外邦人的阶级专政。

4、伯罗奔尼撒战争和城邦危机

希波战争后,斯巴达和雅典为了争夺西部地中海、特别是西西里的财富和商品市场,称霸希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经济原因)同时,雅典的民主政治和斯巴达的贵族政治也针锋相对,两者各自支持对方的反对派,以期达到自己称霸希腊的目的。

(政治原因)这样,经过多次小规模的冲突,终于在BC431·3爆发了大规模的伯罗奔尼撒战争。

战争的经过:

P70—71。

由于战争,使希腊世界在政治、经济、和阶级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城邦危机明显暴露出来。

(1)由于战争、瘟疫和饥谨等各种天灾人祸,希腊各城邦人口普遍锐减。

雅典在全盛时有壮丁42000人,到BC4世纪,仅有21000人。

这是社会衰败的标志之一;

(2)战争加速了贫富两极分化,使自由民分化加剧,导致公民兵制破产,从而动摇了城邦的政治、经济基础,成为希腊城邦危机的根本原因;

(3)各主要城邦为争夺霸权混战不已。

斯巴达称霸希腊后,向各邦征收重税,推行寡头统治,激起各邦的强烈反对,从而导致了BC395—BC387年的城邦内战,结果斯巴达战败,失去了霸主地位。

此后,底比斯称霸希腊10余年;雅典又曾联合70多个城邦组成第二次海上同盟。

总之,BC4世纪前期和中期,希腊各邦的战争仍未间断,各种形式的同盟结成又解体,政局极度动荡不安。

同时,希腊社会的经济基础更加遭到破坏,各邦相继衰落下去,这就为马其顿征服希腊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是在马其顿王国的基础上兴起的。

古马其顿位于希腊半岛北部,马其顿人是希腊人南下时留居北方的一支。

BC5世纪末到BC4世纪初,马其顿形成了早期奴隶制国家。

在国王腓力二世(BC359—BC336年)统治时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P71—P72),使马其顿迅速发展为一个军事强国。

腓力二世凭借强大军队,乘希腊各邦衰落之机南下扩张。

BC338年,马其顿军队大败希腊联军。

次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大会。

内容:

P72。

这次会议标志着希腊城邦独立时代的结束和马其顿在希腊的霸权的确立。

BC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年仅20岁的亚历山大(BC336—BC323年)继位。

东侵。

具体情况:

P72—P73。

五、上古希腊文化

1、文学、艺术

2、哲学

3、历史学

4、自然科学

·古代希腊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

(1)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古希腊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古代条件下雄厚的物质基础。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文化的发展是由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中国古代管子有句著名的话“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人们丰衣足食了,才会产生较高级的精神文化需要,才会有精力,有闲情逸致去研究学问、探讨人生、欣赏艺术的美以及创造与经济生活相适应的文化生活。

像罗得岛身高35米的青铜“阿波罗”铸像,以及被称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玉合成的宙斯巨像等,没有繁荣的经济背景是不可能制成的。

(2)高度发达的城邦民主政治为古希腊文化的繁荣提供政治保障。

从古希腊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古希腊文化的繁荣与衰落,差不多是与它的民主政治的兴衰相始终的。

民主政治繁荣则文化繁荣,民主政治衰落则文化衰落。

这表明了古希腊文化与民主政治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

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使雅典出现了一个较为民主自由的政治环境。

它尊重公民独立的人格,并保证和发展了公民的个性,这为从事精神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文化的发展有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在雅典民主政治环境中,使得生活在雅典的戏剧家、艺术家、哲学家有了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和创作自由,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因此,恩格斯说:

“雅典那时有一种活泼的自由以及礼节、风俗的精神,文化上活泼平等,在不违背这种平等和自由的范围之内,一切性格和才能上的不同,以及一切特质上的参差,都得到了最无拘束的发展,都在它的环境里得到了最丰富的刺激来发扬光大”[9]譬如雅典的戏剧,戏剧家们可以利用喜剧和悲剧的体裁,在自己的作品中歌颂他们想歌颂的,讽刺他们想讽刺的,抨击他们想抨击的,就连当时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显赫人物都可用戏剧的形式公开来批评和讽刺。

伯里克利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初期,由于他采取的坚壁清野决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代表农民利益的喜剧家在创作的喜剧作品中,便把他描绘成一个长了山羊脚的怪物加以讽刺,斥责他是一个胆怯的懦夫。

克里昂是继伯里克利之后的雅典实权人物,“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也曾在《巴比伦》、《骑士》等喜剧中,毫不留情地抨击克里昂玩弄民主,损害国家和民众利益的把戏,淋漓尽致地揭露他贪婪阳奉阴违的嘴脸。

阿里斯托分甚至戴上面具,亲自在舞台上扮演这个角色,给予克里昂辛辣尖刻的批评和讽刺,克里昂虽然身居高位也无可奈何。

这说明了民主政治对戏剧家的创作起了有力的促进保护作用。

(3)希腊民族的求知进取精神为古希腊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思想基础。

古希腊人是航海的民族,有雄心,有能力,有求知进取精神,并养成了一种良好的治学风尚。

他们不仅重视现实问题,而且更加崇尚理性,尊重科学真理。

他们深知,只有知识加智慧,才能创造一切获得幸福。

亚里斯多德所著的《形而上学》开篇的第一句话是: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而德谟克利特说:

“宁愿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也不愿去做波斯人的王”。

[12]这些话,充分表达了希腊人重视知识的性格,也说明了科学知识在希腊世界的崇高地位。

(4)发达地区及其四邻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为古希腊文化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营养。

古希腊文化繁荣除上述三个方面因素之外,还是与周边地区文化撞击和交融的结果。

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直截了当地指出:

“古希腊的科学成果很少是由自己创造的,很多是直接从巴比伦和埃及人那里引进来的”,“希腊人当然不是直接去探索宇宙的,他们只是不择手段地获得古代世界的一切技术。

”[17]尽管这种说法有失偏颇,但却能说明古希腊文化繁荣和发达地区及其四邻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古希腊人对埃及和亚洲西部古文明的接纳,并不只是亦步亦趋地去模仿,他们能推陈出新,在雕刻和陶器制造方面就大大超过了他们祖师。

他们所制的陶器和银用器,其精美程度在古代世界上堪称独步。

尤为突出的是对腓尼基文字的改,希腊人在对外交往中学到了它并进行不断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希腊的文字,而希腊字母成为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及稍后的英文字母、俄文字母等的基础。

第二节上古罗马

一、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

1、上古意大利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意大利半岛是古代罗马的发祥地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古代意大利分成北部、中部和南部三部分,罗马就兴起于中部地区的拉丁姆平原。

早在旧石器时代,意大利半岛就有人居住。

BC2000年初期,意大利人的祖先(属于印欧部落)从北方南下进入意大利半岛,并创造了意大利的青铜文化和铁器文化。

这些人被统称问意大利人,其中有拉丁人、翁布里人、马尔西人等。

大约在BC8世纪左右,伊达拉里亚人进入意大利半岛,建立了若干城邦,王政时代的罗马也曾一度在其统治之下。

BC8—6世纪,希腊人来到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建立了一些殖民城市,他们也对意大利的发展起过重要影响。

2、共和国的建立

考古资料表明,BC1000年代初期,拉丁姆地区就有人居住。

据说,其中一支是拉丁人,他们居住在帕拉丁山丘。

约BC7世纪起,以帕拉丁山丘为中心,出现了联合运动,最终形成了包括7个山丘的部落联盟。

罗马国家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罗马的出现到共和国的建立,史称“王政时代”(约BC753—BC510年)。

该时代相当于希腊的荷马时代,是由氏族制度向国家过渡时期。

王政时代基本情况:

P7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罗马氏族部落内部的贫富差距日益明显,分为氏族贵族和“被保护人”。

同时还出现了一个“平民阶层”,他们不享有氏族成员的权利,但必须尽各项义务。

P79。

到BC6世纪,平民的人数已超过贵族。

他们对罗马的作用越来越大,但仍处于无权的地位,导致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更加尖锐化。

为了缓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王政时代的第六代王塞维·图里乌进行了一次改革。

内容;意义:

P80。

相传,王政时代的最后一个王“高傲者”塔克文由于横征暴敛,引起罗马人的不满。

大约在BC510年,罗马人驱逐了塔克文,结束了王政时代,从此,罗马历史进入共和国时代。

3、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共和国建立初期,罗马平民与贵族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矛盾的焦点是土地和债务问题,而争取政治权利,则是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前提。

为了争取应有的政治、法律和经济权利,共和国初期广大平民与贵族展开了长期的斗争。

过程、意义:

P81。

4、罗马共和国的对外征服

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初,仅仅是第伯河畔的一个小城邦,占地200平方公里,公民人数只有12万且四面受敌。

随着罗马共和国的发展,罗马迈出了征服意大利的步伐。

罗马征服意大利的第一步是进行了“维爱战争”,控制了第伯河北岸的广大地区;为了争夺中部意大利,罗马又从BC343—BC290年间进行了三次萨谟奈战争。

战争进行的异常艰苦,特别是在BC321年,罗马军队大败,几乎全军覆灭,幸存者在接受轭(e)门之辱后才得以生还。

但罗马忍辱负重,顽强苦战,终于战胜萨谟奈人,征服了中部意大利。

接着,罗马插足南部意大利。

BC282年,罗马向希腊移民城市塔林敦开战。

塔林敦向希腊的伊庇鲁斯王国皮洛士求援,BC280年,皮洛士出兵意大利,与罗马人开战,史称“皮洛士战争”。

在这次战争中,罗马多次遭受失败(当然,皮洛士的胜利也是在付出惨重代价后取得的,据说,他曾在一次胜利后感叹地说:

“要是再来一次这样的胜利,我将没有军队了。

”历史上把这种可悲的胜利比喻为“皮洛士胜利”。

)最后,罗马人与迦太基人结盟战胜了皮洛士。

随后,罗马人迅速征服了南意大利。

至此,除波河流域外,意大利其余地区均控制在罗马人手中。

这以后,罗马人又同腓尼基人的国家迦太基为争夺西部地中海的霸权,进行了三次、历时100多年的“布匿战争”。

具体情况:

P82。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罗马又向东部地中海扩张:

P83。

在一个多世纪里,罗马金国一系列的战争,由一个小小的城邦,发展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奴隶制大帝国。

5、奴隶制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P83。

(1)大地产的逐渐形成和发展

(2)奴隶制的空前发展

(3)商业贸易的兴盛

(4)骑士阶层的形成

二、罗马共和国的灭亡

1、西西里起义和格拉古兄弟改革

两次西西里奴隶起义:

P84。

正当第一次西西里奴隶起义的浪潮冲击着意大利时,罗马内部的土地改革运动又高涨起来。

因为土地集中和自由民的破产已成为罗马社会的主要问题。

这一问题不仅影响了国家的兵源,削弱了国家的实力,同时也破坏了罗马共和国的社会基础。

统治阶级中的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试图通过解决自由民的土地问题,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罗马的兵源,恢复和巩固罗马共和国的社会基础。

BC133—BC121年,在格拉古兄弟的领导下,罗马出现了一场以恢复农民土地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运动。

史称“格拉古兄弟改革”。

内容、意义:

P84—85。

2、马略军事改革和苏拉独裁

格拉古兄弟改革后,罗马的贵族派和民主派的党派斗争更加激烈,军队将军腐败受贿,士气低落,这在朱古达战争(BC111—BC105年)中表现尤为明显。

这一状况引起骑士和广大下层人民的极大不满,同时也表面罗马公民兵制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BC107年,民主派领袖马略(BC157—BC86年)出任执政官,进行了军事改革。

内容:

P85。

意义:

通过改革,使大批的无业无产者加入军队,解决了兵源不足的问题。

同时,也使以财产为征兵基础的公民兵制转变为募兵制。

这一改革,使罗马军队由公民兵进一步向职业军队转化。

由于士兵长期追随将领,从而使士兵变成了军事将领实现政治野心的工具,造成“将可私兵”的局面,为后来军事独裁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第一个建立军事独裁的是苏拉。

在BC90年,爆发了意大利人为争取罗马公民权而进行的“同盟者战争”(BC90—BC88年),战争期间,苏拉立下战功。

BC89年,小亚细亚的本都王国发生了反抗罗马统治的起义,在同盟者战争结束后,罗马马上决定出兵镇压。

在对于作战的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