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
注意事项
1、请用钢笔、圆珠笔或签字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准考证号。
2、本试卷均为选择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
1、()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确立的基本信念。
A、好的教育就是大力提高学生的成绩
B、升学就是成才,成才就要升学
C、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D、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答案】C
【解析】新课改理念提倡以人为本,育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每个
教育工作者要以此为基本信念,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关心、信任学
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
发挥教育的
2、给高中生设置一个可接受的、具体的、具有一定困难度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逐步实现目标,这种
培养意志品质的方式属于()。
A、明确目的,增强责任感
B、运用集体的力量
C、参加实践活动
D、加强自我培养
【答案】A
【解析】教师协助高中生按步骤实现设定目标的做法就是帮助学生明确目的,在按计划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增
强学生的责任感。
故选A。
3、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的地位主要体现在()。
A、普及性、强制性、义务性
B、基础性、强制性、义务性
C、普及性、强制性、基础性
D、基础性、普及性、义务性
【答案】C
【解析】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普及性、强制性、基础性。
普及性是指每个适龄儿童都能
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强制性是指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基础性是指小学教育
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这种基础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故选C。
4、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历史唯物主义学说
C、人的本性学说
D、神的竟志学说
【答案】A
【解析】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
发展的学说要点:
(1)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2)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
同时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3)资本主义的绝对矛盾限制了个人的全面发展。
故选A。
5、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A、18世纪中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中期
【答案】C
【解析】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故选C。
6、在中国,法的渊源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宪法
B、法律
C、行政法规
D、地方性法规
【答案】A
【解析】中国现时成文法渊源包括: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行政规章、特别行政
区法、国际条约。
其中宪法在中国法的渊源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故选A。
7、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的地位主要体现在()。
A、普及性、强制性、义务性
B、基础性、强制性、义务性
C、普及性、强制性、基础性
D、基础性、普及性、义务性
【答案】C
【解析】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普及性、强制性、基础性。
普及性是指每个适龄儿童都能
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强制性是指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基础性是指小学教育
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这种基础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故选C。
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体现的是()教学原则。
A、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
B、理论联系实际
C、启发性
D、量力性
【答案】B
【解析】“书”是指知识和理论,“行”是指实践,这体现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故选B。
9、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小学低年级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五年级以上开设
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须实施的课程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利用学科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D、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研究性学习三类
【答案】A
【解析】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考虑到过去只重视学科课程而忽视活动课程的弊端,开始从小学三年级
到高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国家课程、必修课程。
故选A。
10、儿童道德性发展的公正阶段是在()。
A、2~5岁
B、6~7岁
C、8~10岁
D、11~12岁
【答案】D
【解析】11~12岁是儿童道德性发展的公正阶段。
此阶段儿童出现公道的公正表明他们已经孕育着利他观
念,能从同情、关心出发,能依据具体条件去作出道德判断的能力。
故选D。
11、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
A、单轨学制
B、双轨学制
C、分支型学制
D、综合型
【答案】C
【解析】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会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分,属于分支型学制。
故选C。
12、教学技能的培训过程中让受训者了解自己达到了什么程度,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及需要改进的
地方,这属于()。
A、分解原则
B、示范原则
C、反馈原则
D、训练与自我完善相结合的原则
【答案】C
【解析】在教学技能训练中要让受训者及时知道训练的现实结果,了解自己的训练已经达到了什么程度,哪
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还需要继续改进。
及时反馈可以避免盲目的重复,实现对训练的有效控
制。
故选C。
13、班主任孙老师经常对学生说“知识改变命运,分数才是硬道理”,他自己出钱设立了“班主任基金”用
于奖励每次考试成绩前三的学生,孙老师的做法()。
A、正确,物质奖励具有良好的激励功能
B、不正确,考试成绩不能衡量学生的素质
C、正确,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
D、不正确,考试成绩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
【答案】D
【解析】班主任孙老师仅仅以学生的成绩和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应
该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尤其应该注意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不能仅关注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
创
14、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
予以保障。
A、国家
B、社会
C、学校
D、人民政府
【答案】D
【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
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人民政府予以保障。
故选D。
15、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要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A、关爱学生
B、教书育人
C、为人师表
D、终身学习
【答案】D
【解析】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
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
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这是促进教师专
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故选D。
16、学校常常运用“不准随地吐痰”“不准乱扔垃圾”等道德禁令来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从德育层次的角度说,
这属于()。
A、道德理想教育
B、道德原则教育
C、道德规则教育
D、道德境界教育
【答案】C
【解析】从层次划分的角度说,德育即对学生进行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则的教育,激励学生的高尚
行为,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道德理想教育即运用道德倡议形式激励学生的高尚行
为;道德原则教育即运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议形式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道德规则教育即运用道德禁令或道
德指令形式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故选C。
17、某教师在运行《磁铁》教学时,使用磁铁、回形针和硬币进行磁铁性质的演示,该教师遵循了
()。
A、启发性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答案】C
【解析】教师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己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
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的教学属于直观性教学。
故选C。
18、学生中心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A、布鲁纳
B、罗杰斯
C、皮亚杰
D、卢梭
【答案】B
【解析】学生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杜威和罗杰斯。
布鲁纳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
皮亚
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卢梭的著作是《爱弥儿》,是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故选B。
19、学生中心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A、布鲁纳
B、罗杰斯
C、皮亚杰
D、卢梭
【答案】B
【解析】学生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杜威和罗杰斯。
布鲁纳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
皮亚
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卢梭的著作是《爱弥儿》,是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故选B。
20、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护学生、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
()。
A、制度保障
B、安全保障
C、经费保障
D、卫生保障
【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
序,保护学生、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安全保障。
故选B。
21、下列说法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最接近的是()。
A、温故而知新
B、拾级登梯;循阶而上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体现启发性原则的教育思想,《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符合题意。
故选C。
22、学生在学习上争取得好成绩的主观愿望在心理学上称作()。
A、学习动机
B、学业动机
C、成功期待
D、成就需要
【答案】B
【解析】在心理学上,学生在学习上争取得好成绩的主观愿望被称作学业动机,故选B。
23、为盲、聋哑和弱智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的部门是()。
A、党中央
B、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C、国务院
D、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
【答案】B
【解析】《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为盲、聋哑和弱智儿童、少年举办
特殊教育学校(班)。
24、在古代,“道”和“德”是两个概念,道德二字合用,始于战国时期的()。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荀子
【答案】D
【解析】道德二字连用,成为一个概念,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荀子不但将道和德连用,而且赋予了它较为
确定的意;即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品质、道德境界和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故选D。
25、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或解决某类作业与习题,以加深理解和形成技能技
巧。
这种教学方法是()。
A、指导法
B、练习法
C、演示法
D、实验法
【答案】B
【解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
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
从生理机制上说,通过练习使学生在神经系统中形成一定的动力定型,以便顺
利地、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
练习在各科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工具性学科(如语文、外语、数学
等)和技能性学科(如体育、音乐、美术等)。
练习
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C、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答案】A
【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之间的矛盾。
故选A。
27、某教师提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