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54524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完成下面1--4题,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1、下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煤屑xiè涸辙gù踱着duó淇水汤汤tāng王事靡盬gǔ

B.袅娜niǎo曲折qū纤尘qiān隰则有泮pàn氓之蚩蚩māng

C、修姱(kuā)谣诼(zhuō)溘死(kè)方圜(guān)蓊蓊郁郁wěng 

D.潭柘寺zhè 折去zhé一椽chuán落蕊ruǐ 廿四桥ni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掂脚蒿草炙热风姿绰约无精打彩

B.炽热诡垣靡鹿殒落妖童媛女

C.斑驳敛裾倩影峭愣愣梵婀玲

D.昏惑膨涨修禊名门旺族游目骋怀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网吧,从而荒废了学业,真叫人痛惜不已。

B.一位短小精悍的人来了。

一眼看去便知道他是广东人,哨兵向他敬礼,称呼他是排长。

C.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态度,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严重损害了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D.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了4.4环,中国选手邱健功败垂成,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五一”节将至,一座“五一模型”摆在广场上。

模型前花团锦簇,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

行人纷纷驻足观看,争相与之合影留念。

B.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

C.朱熹49岁那年,上书建议朝廷重修了白鹿洞书院,并亲自制订学规,提出:

“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

D艺术节期间,这个县将举办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活动、科技下乡活动、内容独特的文物、风情、美术、摄影展览,以及大规模的经贸活动。

二、阅读下列一段社科文,完成5-7题(9分)

2019-2020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礼、乐与城市文明有密切关系,这可从什么是文明,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以及什么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内容等角度加以认识与阐释。

  首先,在中国文献中,“文明”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是指人们创造的用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一整套“形式符号系统”,也就是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所以古代中华民族的“文明”主要是指“政治文明”。

  其次是“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这在中西民族是高度一致的。

在起源的意义上,英语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即源于拉丁文的“civitis”(城市)。

在中国周代,建立“城市”的标志是不同于野蛮部落的祭祀与礼仪中心,如《诗经·大雅·緜》记载的“乃立冢土”。

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活动,构成了最初的城市生活方式。

在实践的意义上,依附于城市的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建立“夷夏之别”,有“礼乐”即“夏”(文明人),失“礼乐”则为“夷”(野蛮人)。

英文的“civilization”一词,最初也是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

城市文明的出现,第一次从文化模式上区别开“文明人”与“野蛮人”,构筑了“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方式上的分界线。

从当代语境看,与乡村、城镇及传统城市相比,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均获得了更高的发展,因而,一般性的“物质文明建设”与基本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能体现出城市文明在当代的发展水平,而作为一个社会更高发展目标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理想追求”才是其代表或象征。

 再次,城市文明的核心在于“礼”与“乐”。

《乐记》说: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借别。

”引申地说,“礼”的功能在于划定秩序,“乐”的目的在于生产和谐。

没有“序”的人群是野蛮的、混乱的,而丧失“和”的社会则是僵化的、非人性的,只有这两者的和谐发展,才能使人既在“礼”的前提下“相敬”,又在“乐”的引导下“相亲”。

从当代的视角看,城市文明的核心即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系统。

在表面上,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涉及到它的各个方面,但从“人文学”等相关研究入手,如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先生说:

“人文学主要有两大块,一个是美学,一个是伦理学,分别讲什么是美的,什么是善的。

”由此可知,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的主体是“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前者用来生产秩序、规范行为,后者用来调节情感,旨在使人获得快乐与自由。

“礼”与“乐”、“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其和谐发展对于当代人十分重要。

没有“礼”的约束与规范,人口众多而拥挤的城市必然混乱不堪;而失去“乐”的疏导,则会直接影响到都市人的心理健康与精神生态。

 5.从原文看,下列对“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明”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文献《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其核心在于“礼”与“乐”。

B.“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密切的,这一点在中西方不同的民族中都是高度一致的。

C.“文明”是指人们创造的用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一整套“形式符号系统”,其功能在于建立“夷夏之别”。

D.因为“文明”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古代中华民族的“文明”主要是指“政治文明”。

 6.下列各项,不能证明“文明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一项是(  )(3分)••

 A.在起源的意义上,英语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即源于拉丁文的“civitis”(城市)。

 B.在中国周代,建立“城市”的标志是不同于野蛮部落的祭祀与礼仪中心,如《诗经·大雅·緜》记载的“乃立冢土”。

 C.城市文明的出现,第一次从文化模式上区别开“文明人”与“野蛮人”,构筑了“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方式上的分界线。

 D.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活动,构成了最初的城市生活方式。

英文的“civilization”一词,最初也是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

7.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与“乐”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内容。

也是城市人文精神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两者和谐发展,才能使人“相敬”“相亲”。

 B.在当代,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物质文明建设”与“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能体现出城市文明发展水平,应当予以废弃。

 C.“城市的善”主要用来维持生产秩序、规范行为;“城市的美”,主要用来调节情感,旨在使人获得快乐与自由。

两者分属“美学”、“伦理学”范畴。

 D.尽管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涉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要研究城市人文精神,却只能从“人文学”的研究入手。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

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

于是始皇问李信:

“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李信曰:

不过用二十万人。

”始皇问王翦,王翦曰:

非六十万人不可。

”始皇曰:

“王将军老矣,何怯也!

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

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

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

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

“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

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王翦谢曰:

“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

”始皇谢曰:

“已矣,将军勿复言!

”王翦曰:

“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始皇曰:

“为听将军计耳。

”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

始皇曰:

“将军行矣,何忧贫乎?

”王翦曰:

“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始皇大笑。

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或曰:

“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

”王翦曰:

“不然。

夫秦王怚而不信人。

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

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

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

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

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

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

对曰:

“方投石超距。

”于是王翦曰:

“士卒可用矣。

”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

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

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

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因南征百越之君。

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於后世。

(节选自《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

(注)1超距:

跳跃。

古代的一种游戏,用于习武。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引兵而西  引:

率领。

 B王翦谢曰  谢:

道歉

C、老臣罢病悖乱  “罢:

”通“疲”D.李信果辱秦军辱:

使……受辱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翦言不用,因谢病   不如因善遇之

B.寡人以不用将军计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归老于频阳 于是余有叹焉

D荆数挑战而秦不出   来而记之这已少

10、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B、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C、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D、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四、(16分)11、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2分)

②、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2分)

③、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2分)

12.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4分)

[仙吕]  寄生草·祥林嫂

似木刻尚未有机灵性,似飘篷尚未进尘芥堆。

一支竹竿撑不起你大山压着的单薄背,半弯竹篮装不下你平生受过的牛马罪,满头白发挥不去你奴隶流出的辛酸泪。

饥寒交迫颤巍巍,风狂雪猛这世界那有你穷人的容身地!

①、散曲是浓缩的艺术,它往往只截取人物生活中的某个片断来反映深刻的主题。

请具体说说这支散曲所表现的内容。

(2分)

答:

                       

     

 

  ②、散曲中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2分)

答:

 

13、完成下面名言名句和文学常识的填空(6分)

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⑵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守拙归园田。

⑶《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的政治抒情诗。

⑷《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初年至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

五.(22分)

扛椽树(节选)

刘成章

这柳,这陕北的柳,这迎着漠风的柳,这晕染出一片苍凉的柳,千万年来,是在等谁呢?

谁能描绘出它的满身奇崛?

 

滔滔的河。

滔滔的神话和历史。

滔滔的云中飘带和地上脚步。

自周至春秋,花开花落五百年,星转斗移五个世纪,五百年五个世纪十几万个晴晴阴阴的日子,纷来沓至,应接不暇,等来了古神州的第一批诗人。

诗人们如鸟如蝉如蛙,吟诵之声不绝啊不绝。

吟出了“风”,吟出了“雅”,吟出了“颂”,吟出了一部《诗经》。

吟出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绝妙佳句。

不过,此句绝妙是绝妙了——引得后辈子孙竞相模仿,竞相依依——但,它却与这柳无干。

依依者在水一方,若窈窕淑女,不在陕北。

陕北是满眼的干山圪塔。

依依者不是这柳。

——也难怪,这柳只生长在遥远的绝域,诗人们何得一见?

 

一次一次地被冷落,尽管是可以理解的,但碰到谁的头上,都无疑是重大的打击,都会有情绪上的波动。

这柳,我心想它一定是一副失望的颓废的样子了。

殊料,它心静如水,仿佛世界上什么事情都不曾发生。

然而,当我的身影出现在柳的眼帘中的时候,柳不平静了,柳借漠风狂舞,首如飞蓬。

而我,也恍若又见故人,顿生亲切感,真想喊着叫着猛扑过去。

我感到了心和心的相撞,但我茫然不知何以如此。

阳光下,柳的影子已拥抱着我,如亲人温热的襟怀。

原来,是柳在等我。

哦,柳!

陕北的柳!

朴拙如庄户人的柳!

令人兴奋令人落泪的柳!

描绘它,没借鉴可寻。

不论是关于柳的任何文字,都与它挂不上边。

所以,什么蛾眉呀发丝呀的种种女儿气,应该首先在天地间扫荡净尽。

——不能有西施的影子。

不能有林黛玉的影子。

不能有刘三姐的影子。

甚至京华柳的那种绿,江南柳的那种绿,灞柳中原柳的那种绿,在这里也可以忽略不计——只用黑。

黑还要浓黑。

于是,我把我周身的血液变成浓浓的墨汁,满腔满腔地往出泼。

泼一柱疙疙瘩瘩的铁的桩子,泼一片铁的定格了的爆炸,泼一股爆炸了的力的冲击。

或者,泼成曾经跃起在这儿的英雄:

泼成蒙恬,泼成赫连勃勃,泼成李自成,泼成刘志丹和谢子长。

也可以泼成这儿的无数死了的或者活着的普通刚强汉子。

我还想把它泼成鲁迅。

鲁迅虽是南方人,但他的骨头却像这柳。

我要泼出的是鲁迅的黑白木刻般的雄姿。

——这就是这柳。

倘问:

这柳没有枝条吗?

有。

但它的枝条不是垂下来的,而是横在天空中的,像爆炸射出的众多而凌厉的轨迹,像英雄举起的密密麻麻的刀枪。

它的枝条是陶渊明的腰,五斗米也压不弯它。

它的枝条是鲁迅的笔,其笔如椽,挥尽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辉煌。

 

说到椽,这柳的枝条,确实是做椽用的。

人们砍了它用来盖房子。

一棵树可以砍六七十根。

但砍了它,用不了几年工夫, 又一层新的椽子又蓬蓬勃勃地生成了。

生了砍,砍了生,往复无穷。

往复无穷的是瘠薄的土地上的悲壮的奉献。

它常常悲壮的像断肢折臂的战士。

但即使年迈了,衰老了,它的躯体变得干瘪而空洞,甚至于剥落成扭曲的片状,仍不忘耗尽最后一丝骨血,奉献于世界。

如果把它一生的奉献累加起来,每棵树都应该是一片森林。

——这就是陕北的柳。

我的描绘如果就此结束,我知道,还是对不住它的。

我还应该用我满腔的浓浓的墨汁,泼出它的名字。

有人把它叫做塞上柳,有人把它叫做蓬头柳,有人把它叫做扛椽树。

我特别喜欢最末这个名字,因为它摒弃了柔弱的柳字,更因为它以浓郁的泥土气息,道出了它的根本特质。

那么,就让我在浓浓的墨汁中饱和上深厚的感情,像暴雨一样,痛畅地泼下它吧——扛椽树!

泼下它的时候,应该再次泼下它的奇崛形象,那形象仿佛是黑桩子,黑碑石,黑煤垛,黑旋风,黑爆炸,黑白故事片中的黑脸黑衣传奇英雄,黑得使人过目难忘。

这还不够,还应该泼出它黑色躯体中的代代相袭的遗传基因,以及由于这基因才一辈辈地、一年年地、永不歇息地扛着椽,扛着椽站起啊站起,献给父老兄弟姐妹,修筑广厦千万间。

还应该泼出它的声音。

那是负重的声音、那是拼争的声音、那是乐此不疲、坚忍不拔、不屈不挠、从来不说一个不字的声音。

——那是粗重的从胸膛发出来的喘气的声音。

那声音如一股一股的西北风,风撼北国大野,壮我中华万世之威!

 

14.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15.解释划线的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6分)

(1)——这就是这柳。

(2)——这就是陕北的柳。

16.扛椽柳为什么千百年来不为众多作家欣赏,却能激发本文作者如此浓烈的情感?

6分

17.请从语言特点或情景关系中选取一个角度对本文进行简要的赏析。

(6分)

六语言运用(22分)

18.“被XX”近来成为网络流行词汇。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说说你对划线词语的理解。

(4分)

某高校2010届毕业生张某毕业后没有找到就业单位,但就在他为找工作到处奔波时,同学告诉他,学校已经公布了2010届毕业生就业名单,名单上他已经到了一家大型国有企业。

他听说后苦笑着说自己“被就业”了。

19.请在庄子、屈原、史铁生中任选两人为对象,仿照下面的示例各写一段话。

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

(6分)

示例:

鲁迅是寂寞的,在浓黑的悲凉中,在麻木愚弱的民众中,独自彷徨呐喊;但他却在寂寞中找到了民族真正的病根,为昏睡的国人开出了一剂疗救精神的良方。

庄子是寂寞的,

屈原是寂寞的,

史铁生是寂寞的,

20.学校决定在校园里某些地方写上富有教育性的诗句,用来劝学和励志,请你推荐两条,并说明推荐理由。

(注意:

①必须是比较有名的诗句;②一定要写出作者。

)(6分)

示例:

诗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理由:

它提醒师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比较浅薄的,必须亲身实践才能深刻理解,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诗句:

理由:

诗句:

理由:

21.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有一分钟的自我介绍时间,下面是某同学的陈述,其中有些内容游离中心,有些措辞不当,请加以修改。

(6分)

老师,您好!

①敝人叫王龙,今年18岁,是ⅹⅹ中学的高三毕业生。

②我身高1米8,身体健康。

③我很喜欢看书,也喜欢滑冰、弹琴等一些娱乐性活动,④在文学、体育、艺术等方面多有建树。

⑤我坚强乐观,从不怕困难,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⑥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善解人意,我会在朋友最无助、最伤心时悄悄送去关怀。

⑦某某大学,学术氛围浓厚,是我一直向往的名校。

⑧我的家乡在古都西安,那里有闻名世界的兵马俑,有美丽的骊山、现代与历史交融的大雁塔等,欢迎老师有时间去做客。

⑨希望贵校能慧眼识金,我将倍加珍惜。

谢谢!

必须删除的句子:

需要修改的句子:

将(填序号)改为

将(填序号)改为

七.作文:

(60分)

22.请以“生活的恩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要求:

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参考答案

与,蒙恬攻打寝邑,大败楚军。

李信接着进攻鄢郢,又拿了下来,于是带领部队向西前进,要与蒙恬在城父会师。

其实,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连着三天三夜不停息,结果大败李信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

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道歉说:

“我由于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了耻辱。

现在听说楚军一天天向西逼进,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了我吗!

”王翦推辞说:

“老臣病弱疲乏,昏聩无能,希望大王另择良将。

”秦始皇再次表示歉意说:

“好啦,将军不要再说什么了!

”王翦说:

“大王一定不得已而用我,非六十万人不可。

”秦始皇满

11.翻译略

12

1散曲着重凸现了祥林嫂在风雪中沿街乞讨的悲惨情景,揭示了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

2比喻1分,通感1分

13(略)6分

14.第二段回顾“这柳”不受文人青睐的历史,并含蓄地表明它不受文人青睐的原因,从内容上概括了扛椽柳的总体形象,(2分)结构上为后文写我和它邂逅时的激动心情蓄势(作铺垫)。

(2分)

15.

(1)扛椽柳没有柔弱的女儿姿态,甚至没有妩媚娇美的颜色,有的是铮铮傲骨,敢作敢为,不畏牺牲的精神品格。

3分

(2)旺盛的生命力和彻底奉献的精神是扛椽柳的精神特质。

3分

16.“扛椽树”外观很平常,又只生长在陕北这样“遥远的绝域”,故不为历代诗家文人所欣赏。

但是作者透过它的平常的外表,发现了它的精神品质、独特性格,而这种品格与陕北人的精神气质相通,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一脉相承,故而激发了作者浓烈的感情。

6分

17.6分示例一:

本文的语言华美、磅礴有力,酣畅淋漓。

运用大量的排比句,如“这柳,这陕北的柳,这迎着漠风的柳,这晕染出一片苍凉的柳”(“哦,柳!

陕北的柳!

朴拙如庄户人的柳!

令人兴奋令人落泪的柳!

”等),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得情感的挥洒酣畅淋漓。

同时,行文中还运用了大量拟人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如“它的枝条是陶渊明的腰,五斗米也压不弯它。

它的枝条是鲁迅的笔,其笔如椽,挥尽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辉煌”,既使整体文章摇曳生姿,同时也给读者创造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示例二: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借景抒情的散文。

文章通过对扛椽柳这种陕北常见物种的多角度描写,由外而内地展示了它的独特性格和精神特质,并赋予它以象征意义。

从而表达了对扛椽树以及像扛椽树一样有铮铮傲骨、不畏牺牲、彻底奉献精神的陕北英雄乃至中华名族精魂的热情讴歌。

18.答案示例:

被就业是指学校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在学生就业信息表上随意填写就业单位,来说明该生已经就业。

(4分)

19、句式1分 修辞1分共6分参考答案:

庄子是寂寞的,在喧嚣的时代里,在窘迫的生活中,默默修身养性;但他却在寂寞中顿悟出了逍遥的真谛,为无路可走的人们打开了一扇开向清风明月的窗。

屈原是寂寞的,在权贵的排挤下,在世人的不解中,独自苦苦寻觅;但他却在寂寞中坚守着高洁忠贞的灵魂,为世人皆醉的社会点亮了一盏上下求索的灯。

史铁生是寂寞的,在病痛的折磨下,在萧瑟寂静的地坛里,苦苦挣扎思索;但他却在寂寞中领悟了人生的意义,为失意消沉的人们找到了一扇通向幸福的门。

20.(6分)答案示例:

诗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理由:

它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只有多读书,知识才会不枯竭,才思才会不间断。

它鼓励人们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诗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理由:

它告诉人们,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激励人们要勇攀高峰,不断进取。

21.(6分)答案必须删除的句子:

③⑧(1句1分,共2分)

需要修改的句子:

将①改为“我叫王龙,今年18岁,是ⅹⅹ中学的高三毕业生。

将⑤改为“在文学、体育、艺术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现。

”22.(60分)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