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第4讲 氮及其化合物.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53501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章第4讲 氮及其化合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4章第4讲 氮及其化合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4章第4讲 氮及其化合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章第4讲 氮及其化合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4章第4讲 氮及其化合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4章第4讲 氮及其化合物.docx

《第4章第4讲 氮及其化合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章第4讲 氮及其化合物.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4章第4讲 氮及其化合物.docx

第4章第4讲氮及其化合物

课时规范训练

[单独成册]

1.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氮元素均被氧化

B.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

C.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

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加了氮循环

解析:

选A。

A.N2→NH3过程中氮元素由0价变为-3价,被还原。

B.工业合成氨的过程属于人工固氮。

C.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首次利用无机物氰酸铵合成了尿素;而含氮的有机物也可以直接分解为无机物。

D.雷电发生时涉及的反应有N2+O2放电,2NO,2NO+O2===2NO2,3NO2+H2O===2HNO3+NO,HNO3进入土壤,与矿物质结合成硝酸盐;豆科植物也可以将N2合成氮肥,生物体内含有C元素,所以碳、氢、氧三种元素都参加了氮循环。

2.如图所示,试管中盛装的是红棕色气体(可能是混合物),当倒扣在盛有水的水槽中时,试管内水面上升,但不能充满试管,当向试管内鼓入氧气后,可以观察到试管中水柱继续上升,经过多次重复后,试管内完全被溶液充满,关于原来试管中盛装的气体不正确的猜测是(  )

A.可能是N2与NO2的混合气体

B.可能是O2与NO2的混合气体

C.可能是NO与NO2的混合气体

D.可能是NO2一种气体

解析:

选A。

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氮气不溶于水,且常温下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NO2可与水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NO,NO2和NO与氧气按适当的比例被水完全吸收。

3.红热的木炭与浓硝酸共热产生的气体等分为①和②两份,第①份先通过适量蒸馏水,再导入少量石灰水;第②份直接通入少量石灰水。

则石灰水的变化最可能为(  )

A.①不变浑浊,②变乳白色 B.①变乳白色,②不变浑浊

C.①变乳白色,②变乳白色D.①不变浑浊,②不变浑浊

解析:

选B。

碳与浓硝酸反应产生CO2和NO2的混合气体,混合气体先通过水,NO2可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则剩余NO和CO2的混合气体,再通过石灰水会产生CaCO3沉淀;而混合气体直接通过石灰水,NO2可与水反应生成的硝酸为强酸,故会产生Ca(NO3)2溶液,难以得到CaCO3沉淀。

4.无色的混合气体甲,可能含NO、CO2、NO2、NH3、N2中的几种,将100mL甲气体经过下图各装置,结果得到酸性溶液,而几乎无气体剩余,则甲气体的组成为(  )

A.NH3、NO2、N2B.NH3、NO、CO2

C.NH3、NO2、CO2D.NO、CO2、N2

解析:

选B。

此题可以使用排除法。

原气体为无色,排除A、C,因为A、C中的NO2是红棕色气体。

最终几乎无气体剩余,原气体不可能含有N2,排除D。

B正确,其中NH3被足量的浓硫酸吸收,余下NO、CO2通过足量的Na2O2时,CO2与Na2O2反应生成氧气,氧气与NO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氧气过量,再通入到水中时4NO2+O2+2H2O===4HNO3,得到硝酸溶液,最终几乎无气体剩余。

5.有a、b、c、d、e五种气体,现进行下列实验:

(1)a和b混合

气体变红棕色

(2)c和d混合

产生白烟

(3)c和e分别通入少量溴水中

溴水都变成无色透明的液体

(4)b和e分别通入氢硫酸中

都产生淡黄色浑浊

则a、b、c、d、e依次可能是(  )

A.O2、NO、HCl、NH3、CO2

B.O2、NO、NH3、HCl、SO3

C.NO、O2、NH3、HCl、SO2

D.HCl、CO2、NH3、H2S、CH4

解析:

选C。

由a和b混合,气体变成红棕色,可知a和b分别为NO和O2中的一种;b通入氢硫酸中产生淡黄色浑浊,则b为氧气,a为NO;c和d混合产生白烟,则c和d分别为NH3和HCl中的一种;c通入少量溴水中溴水变成无色透明的液体,则c为NH3,d为HCl;e通入少量溴水中,溴水变成无色透明的液体,e通入氢硫酸中产生淡黄色浑浊,则e可能为SO2。

6.下列装置适用于实验室制氨气并验证氨气的某化学性质,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装置甲制取氨气

B.用装置乙除去氨气中的水蒸气

C.用装置丙验证氨气具有还原性

D.用装置丁吸收尾气

解析:

选C。

氨气极易溶于水,用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铵溶液反应,氨气很难逸出,A错误;氨气和浓硫酸反应,应用碱石灰干燥氨气,B错误;加热条件下,氨气与氧化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根据氧化铜的颜色变化可判断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氨气直接通入水中,不能防止倒吸,应用四氯化碳,D错误。

7.下列装置应用于实验室制取NH3,并用AlCl3溶液吸收多余氨气制氢氧化铝,最后回收氯化铵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装置甲制取NH3

B.用装置乙吸收NH3制取Al(OH)3

C.用装置丙在不断搅拌下分离Al(OH)3和NH4Cl溶液

D.用装置丁蒸干NH4Cl溶液并灼烧制NH4Cl

解析:

选A。

CaO与水反应增大氢氧根离子浓度,且放热,均可使氨气逸出,甲装置可制备氨气,A正确;氨气极易溶于水,导管在液面下,乙装置可发生倒吸,B错误;过滤时不能搅拌,易捣破滤纸,C错误;蒸干NH4Cl溶液会使氯化铵分解,应用结晶法制NH4Cl,D错误。

8.探究氨气及铵盐性质的过程中,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将集有氨气的试管倒扣于水槽中,液体迅速充满试管,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

B.将pH=11的氨水稀释1000倍,测得pH>8,说明NH3·H2O为弱碱

C.加热NH4HCO3固体,观察到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液滴产生,说明NH4HCO3受热不稳定

D.将红热的铂丝伸入下图所示的锥形瓶中,瓶口出现少量红棕色气体,说明氨气的氧化产物为NO2

解析:

选D。

氨气极易溶于水,使试管内压强迅速降低,液体迅速充满试管,A正确;强碱稀释10n倍,pH减小n个单位,而将pH=11的氨水稀释1000倍,测得pH>8,说明NH3·H2O为弱碱,B正确;加热NH4HCO3固体,观察到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液滴产生,说明碳酸氢铵受热分解,不稳定,C正确;氨气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D错误。

9.氨既是重要工业产品又是化工原料,由氨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见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所述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B.CO(NH2)2与氰酸铵(NH4CNO)互为同素异形体

C.Si3N4属于离子化合物

D.NH3与NaClO反应,N2H4是氧化产物

解析:

选D。

合成尿素、生成Si3N4的反应均为非氧化还原反应,A错误;CO(NH2)2与NH4CNO互为同分异构体,B错误;Si3N4属于共价化合物,C错误;NH3与NaClO反应生成N2H4,氮元素的化合价升高,NH3被氧化,N2H4为氧化产物,D正确。

10.对于1LHNO3和H2SO4的混合溶液,若HNO3和H2SO4物质的量浓度存在如下关系:

c(H2SO4)+c(HNO3)=1.2mol·L-1。

则理论上最多能溶解铜的物质的量为(  )

A.0.80mol   B.0.72mol

C.0.45molD.0.40mol

解析:

选B。

物质的量浓度为1.2mol·L-1属于稀溶液,而稀硫酸与铜不反应,溶解铜的是稀硝酸,稀硫酸提供氢离子参与反应。

溶解最多的是铜,NO

被完全反应。

假设1LHNO3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n(H2SO4)=xmol,n(HNO3)=ymol,x+y=1.2mol ①;铜被溶解的离子方程式是

3Cu+8H++2NO

===3Cu2++2NO↑+4H2O

8mol2mol

2x+yy

则8∶2=(2x+y)∶y ②,解①②得x=0.72、y=0.48,根据3Cu~2NO

,被溶解的铜为0.72mol。

11.物质的量之比为1∶3的锌与稀硝酸混合,若硝酸还原的产物为N2O,反应结束后锌没有剩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此反应中硝酸体现强氧化性,全部被还原

B.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再加入金属铁,不再发生化学反应

C.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硝酸与未被还原的硝酸之比为1∶4

D.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硝酸与未被还原的硝酸之比为1∶5

解析:

选D。

根据锌与硝酸反应的产物,可写出化学方程式:

4Zn+10HNO3===N2O↑+4Zn(NO3)2+5H2O,但本题所给n(Zn)∶n(HNO3)=1∶3,即4∶12,所以该化学方程式又可看成4Zn+12HNO3===N2O↑+4Zn(NO3)2+2HNO3+5H2O(即HNO3有剩余),A错误;由于有剩余HNO3存在,所以可与铁反应,B错误;被还原的HNO3与未被还原的硝酸之比为2∶10=1∶5,C错误,D正确。

12.amolFeS与bmolFeO投入到VL、cmol/L的硝酸溶液中充分反应,产生NO气体,所得澄清溶液成分可看作是Fe(NO3)3、H2SO4的混合液,则反应中未被还原的硝酸可能为(  )

①(a+b)×63g ②(a+b)×189g ③(a+b)mol

④[Vc-(9a+b)/3]mol

A.①④     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

选D。

在此反应中硝酸分两部分参加反应即硝酸的总量=被还原的硝酸的量+未被还原的硝酸的量,由铁原子守恒和氮原子守恒可知n(未被还原的硝酸)=3n[Fe(NO3)3],m(未被还原的硝酸)=(a+b)×3×63=(a+b)×189g;由得失电子相等可以求出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

a×(3-2)+a×[6-(-2)]+b×(3-2)=n(被还原的硝酸)×(5-2),n(被还原的硝酸)=(9a+b)/3mol,n(未被还原的硝酸)=n(总硝酸)-n(被还原的硝酸)=[Vc-(9a+b)/3]mol,因此D选项正确。

13.实验室利用下列装置模拟工业生产制备少量硝酸。

(1)B中试剂为,NaOH溶液的作用是

(2)用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制备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控制氨气和氧气的比例是制备硝酸的关键。

①当比例不合适时,A中不仅有红棕色气体产生,还伴有白烟。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白烟产生的原因

②欲使氨气尽可能完全转化为硝酸,理论上n(NH3)∶n(O2)的最佳比例为。

解析:

(1)H2O+3NO2===2HNO3+NO,所以B中装水和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尾气;

(2)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制备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3)①白烟为硝酸铵,2NO+O2===2NO2,3NO2+H2O===2HNO3+NO,NH3+HNO3===NH4NO3;②NH3+2O2===HNO3+H2O,欲使氨气尽可能完全转化为硝酸,理论上n(NH3)∶n(O2)的最佳比例为1∶2。

答案:

(1)水 吸收尾气

(2)2Na2O2+2H2O===4NaOH+O2↑

(3)①2NO+O2===2NO2,3NO2+H2O===2HNO3+NO,NH3+HNO3===NH4NO3

②1∶2

14.某校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氨与氧化铜的反应(图中夹持、固定装置均略去)。

(1)按图设计组装好仪器,先,再装入药品。

(2)A中分液漏斗内应装B中固体试剂为。

(3)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加入试剂,点燃C处的酒精灯,一段时间后,观察到C中氧化铜全部转化成光亮的红色固体,F中集气瓶内收集到一种无色气态单质。

写出装置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E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5)已知Cu2O也是红色的。

下表为实验前后C装置的质量,通过计算可知反应后的产物中(填“有”、“无”或“无法确定”)Cu2O。

空玻璃管

实验前(样品+玻璃管)

实验后(样品+玻璃管)

59.60g

65.60g

64.64g

解析:

(1)实验装置应该先检查气密性,再装药品。

(2)A装置为NH3发生装置,分液漏斗内应装浓氨水;B装置为干燥管,放固体干燥剂,应该是不与氨气反应的碱石灰。

(3)红色固体为单质铜,根据反应物可以判断一种无色气态单质为氮气,所以反应是2NH3+3CuO

3Cu+N2+3H2O。

(4)浓硫酸能与氨气反应,可用于吸收氨气。

(5)实验前氧化铜的质量为65.60g-59.60g=6g,物质的量为6g÷80g·mol-1=0.075mol,依据铜元素守恒,结合红色物质可能为铜或氧化亚铜,若为铜质量=0.075mol×64g·mol-1=4.8g,若为氧化亚铜质量=0.075mol×

×144g·mol-1=5.4g,实验后得到红色固体质量为5.04g,则红色固体为Cu和Cu2O。

答案:

(1)检查气密性 

(2)浓氨水 碱石灰 (3)2NH3+3CuO

3Cu+N2+3H2O (4)吸收未反应的NH3

(5)有

15.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通过实验研究NO2的性质。

已知:

2NO2+2NaOH===NaNO3+NaNO2+H2O

任务1:

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NO2能否被NH3还原(K1、K2为止水夹,夹持固定装置略去)。

(1)E装置中制取N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若NO2能够被NH3还原,预期观察到C装置中的现象是。

(3)实验过程中,未能观察到C装置中的预期现象。

该小组同学从反应原理的角度分析了原因,认为可能是

①NH3还原性较弱,不能将NO2还原;

②在此条件下,NO2的转化率极低;

③。

(4)此实验装置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是。

任务2:

探究NO2能否与Na2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5)实验前,该小组同学提出三种假设。

假设1:

二者不反应;

假设2:

NO2能被Na2O2氧化;

假设3:

(6)为了验证假设2,该小组同学选用任务1中的B、D、E装置,将B中的药品更换为Na2O2,另选F装置(如图所示),重新组装,进行实验。

①装置的合理连接顺序是(某些装置可以重复使用)

②实验过程中,B装置中淡黄色粉末逐渐变成白色。

经检验,该白色物质为纯净物,且无其他物质生成。

推测B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解析:

(1)浓硝酸和铜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2)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气体,如果能被氨气还原,则C装置中混合气体颜色变浅。

(3)未能观察到C装置中的预期现象可能原因:

在此条件下,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极慢导致反应现象不明显。

(4)二氧化氮是有毒气体,氨气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所以都不能直接排放,要进行尾气处理,此实验装置中缺少尾气吸收装置。

(6)①验证假设2,首先要用E装置制取二氧化氮,因为制取的二氧化氮气体中含有水蒸气,水能和过氧化钠反应而造成干扰,所以要用D装置除去水蒸气,然后较纯净的二氧化氮通过B装置,未反应的二氧化氮有毒不能直接排放,所以最后要进行尾气处理,选用F装置处理尾气,所以装置的合理连接顺序是EDBDF或EDBF。

②B装置中淡黄色粉末逐渐变成白色,该白色物质为纯净物,且无其他物质生成,过氧化钠作氧化剂,则二氧化氮中氮元素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而作还原剂,所以氮元素只能转化为+5价,且生成物是纯净物,所以是硝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O2+Na2O2===2NaNO3。

答案:

(1)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2)C装置中混合气体颜色变浅 (3)在此条件下,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极慢 (4)缺少尾气吸收装置

(5)NO2能被Na2O2还原 (6)①EDBDF(或EDBF)

②2NO2+Na2O2===2NaNO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