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古代汉语网上教学活动文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4833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23古代汉语网上教学活动文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1123古代汉语网上教学活动文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1123古代汉语网上教学活动文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1123古代汉语网上教学活动文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1123古代汉语网上教学活动文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23古代汉语网上教学活动文本.docx

《1123古代汉语网上教学活动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23古代汉语网上教学活动文本.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23古代汉语网上教学活动文本.docx

1123古代汉语网上教学活动文本

(2007.11.23)古代汉语

(1)网上教学活动(文本)

吴鸿清:

欢迎大家参加网上教学活动,今天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解答古代汉语语法方面的问题。

古代汉语

(1)语法的主要问题:

1.什么是六书?

2.六书说流行于什么时代,最早见于哪部书?

3.汉儒所列六书的细目有几家,有什么异同?

4.许慎对“文字”的概念是如何解释的?

5.许慎对六书是如何解释的?

6.教材对六书是如何分类的?

7.什么是古今字,什么是通假字,什么是异体字?

8.假借字和通假字有什么不同?

9.汉字通假的必备条件是什么?

10.判断异体字的条件是什么?

11.古今词义范围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12.什么是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主要有几种情况?

13.什么是词的兼类?

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有什么不同?

14.什么是名词、形容词、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15.什么是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有几种情况?

16.什么是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有几种情况?

17.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什么?

18.如何翻译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19.古代汉语名词状语主要有几种情况?

20.古代汉语宾语前置主要有几种类型?

古代汉语

(1)语法的学习要求

简单说:

要能把答案背下来。

语法部分的考试形式主要是填空,如果不能把答案背下来,就无法填。

答案在教材上都有,也不复杂。

语法要考的问题并不多,利用零散时间就可以学好了。

崔兴文:

我是淄博周村电大的蔡连强老师,请问吴教授:

1、期末考试题型有无变化?

重点有哪些?

2、翻译古文怎样才能得满分?

考试的古文是不是从课本上找的?

吴鸿清:

蔡老师:

您好!

您的问题回答如下:

1、期末考试题型没有变化。

至于重点,很难说,因为都是一道道小题积累的,简单说,重点是能够体现古代汉语语法特点的字词句。

这在期末复习指导中有具体的材料,注意使用。

2、翻译古文怎样才能得满分?

考试的古文是不是从课本上找的?

翻译古文得满分并不难,关键在于能够准确地翻译出古文的意思。

本学期考试的古文都是从课本上找的。

因此,要得满分更容易了。

古代汉语语法应用举例

学习古代汉语语法,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例如词类活用,能否分析下列句子中的问题,是检验你是否掌握了该知识失望重要标准。

请看:

说明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

1.子反为人嗜酒,甘之,不能绝之于口。

2.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3.国不堪贰。

君将若之何?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5.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6.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7.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9.孟尝君怪之,曰:

“此谁也?

10.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11.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

12.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

13.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14.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15.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关于词类和词类活用的问题

(1)

词类和词类活用的问题是学习古代汉语语法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学习中要掌握:

1.掌握词类和词类划分的依据

2.掌握分析词性的方法

3.掌握词类活用的概念和词类活用的表现

4.学会辨析和翻译词类活用

关于词类和词类活用的问题

(2)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突出的语言现象,也是古今汉语语法的重要差异之一。

由于词类活用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了,所以词类活用是阅读古文最突出的障碍之一。

例如:

①(偃)见棠姜而美之。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②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

其大夫正考父美之。

(《史记•宋微子世家》)

上述例句中都有“美”字,但在句中是什么意思呢?

它们本来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活用为动词,例①是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棠姜很漂亮。

”例②的意思是“赞美”。

如果不知道词类活用的用法,就无法理解句子的意思。

要透彻理解和分析词类活用,首先要学会分析和判断词性。

一、分析词性的作用

词类是词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词性是词在语法意义上的性别,它表示词所属的类别。

古今汉语词类的划分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同一个字,古今词性却不一定相同。

比如“是”在现代汉语是表示判断的动词,而在古代汉语中最常用的是代词;“少”在现代汉语中是形容词,而在古代汉语用作程度副词,如“太后之色少解”;“饭”在现代汉语是名词,而古代汉语中的本义是动词,如“饭疏食,饮水”。

学会辨析词性,对掌握句子结构和确切地理解文义也很有帮助。

例如:

①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

舍于子夏氏。

子夏曰:

“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

子何观焉?

”(《礼记•檀弓上》)——孔子丧葬时有从燕国来观看的。

住在子夏家里。

子夏说:

“圣人葬人和人葬圣人。

您观看什么呢?

②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

(《资治通鉴》)——周代有主管钱财的官府,收购百姓卖不出去的和想得到的,这就是《周易》所说的“理财正辞,禁民为非”的情况。

按照目前的标点和翻译,例①的“圣人葬人和人葬圣人”和例②的“收购卖不出去的和想得到的”都无法理解,问题出在哪里?

就在于对“与”的理解上——都理解成了连词。

实际上例①的“与”是句尾语气词。

全句的意思是孔子办丧事的时候,有从燕国来观看的人,住在子夏家里。

子夏说:

“是圣人葬一般的人吗?

〔不是〕是一般的人葬圣人。

您观看什么呢?

”如解为连词意思就不通了。

例②的“与”是动词,意思是“给予”——收购卖不出去的,供给想得到的。

如理解为连词,“不售与欲得”都成了收的对象,意思也不通了。

学会分析词性对辨析词类活用也有重要的作用,比如上面例句的“美之”,如果不知道“美”本来是形容词,怎么能知道“美”是形容词活用呢?

杜克华:

成都电大杜克华向中央电大各位老师问好!

吴鸿清:

杜老师好!

杜克华:

吴教授早上好!

古汉语这门学科学生由于在学习中花的精力较少,所以每次考试成绩都不太理想!

吴鸿清:

你说的对,问题就在于学习花的精力较少,考试不理想是自然的,否则说明考试试卷有问题。

古代汉语

(1)语法的重点问题

古代汉语

(1)语法的重点是应用性强的问题。

尤其是词类活用、宾语前置。

要注意掌握讲解中的例句和文选中的例句。

杜克华:

学生们对词类活用知识的运用能力很茶,在教学中我们主要还是结合知识点用习题训练,可学生的配合不太好,效果一直不好!

吴鸿清:

如果辅导课学生人数不多,可以用提问的方法,这样效果好些。

关于词类和词类活用的问题(3)

二、分析词性的方法

(一)词类的特点

分析词性的主要依据是看词在句子中的组合功能和造句功能,因此熟练掌握各类词的组合能力及造句功能是正确判断词性的基础。

组合能力指某类词可以跟什么词组合,不能跟什么词组合。

例如副词可以和形容词组合(部分副词可以和动词组合),不能同名词组合。

介词可以同名词、代词及名词性词组组合,不能同动词组合等等。

造句功能指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什么成分。

例如名词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及判断句的谓语,不能充当叙述句的谓语。

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组成词组充当句子成分等。

在词类的划分中,一般把有词汇意义的叫做实词,没有词汇意义的叫做虚词。

在古代汉语中,一般把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作为实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作为虚词。

分析词性,首先要掌握各类词的语法特点。

因为词类活用主要表现在实词上,所以这里先介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主要特点。

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的特点将在《虚词的学习与辨析》中介绍。

1.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可以分为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四种。

普通名词如“人”、“妻”、“国”、“天下”、“兵”等;专有名词如“江”(长江)、“河”(黄河)、“诗”(专指《诗经》)、“书”(专指《尚书》)、“刘备”、“戈”等;时间名词如“今”、“昔”、“旦”、“暮”等;方位名词如“东”、“西”、“南”、“北”、“中”、“内”、“外”等。

名词可以同形容词、介词、动词、连词等组合,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定语、补语和判断句谓语,一般不能与副词组合。

例如:

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

(《史记•项羽本纪》)——现在别人有大功却去攻击他,这样做不符合道义。

②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

(《游天都》)——到达天都峰旁边,沿着光滑的石板象蛇一样向上爬。

③西门豹簪笔磬折。

(《西门豹治邺》)——西门豹把笔插在头发上,象磬一样弯着腰(恭敬地站在那里)。

④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楚辞•涉江》)——燕雀乌鹊,在堂前庭中筑巢呵。

巢:

名词活用为动词。

⑤邴夏御齐侯。

(《鞌之战》)——邴夏为齐侯驾车。

例①中的“功”受形容词“大”修饰,在句中作“有”的宾语,是名词。

“义”本来是名词,但前边是否定副词“不”,说明“义”是活用为动词。

需要注意的是,古汉语名词作状语或补语常常不用介词。

例②的“蛇”、例③的“罄”就是名词作状语。

例④的“堂坛”、例⑤的“齐侯”是名词作补语。

2.动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以及变化的词。

根据动词后面能否带宾语,又细分为及物动词(又叫“他动词”、“外动词”)和不及物词(也叫“自动词”、“内动词”)两类。

及物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常常影响到动作发出者以外的人或事物,可以带宾语。

例如“饮酒”的“饮”是及物动词,后面有宾语“酒”。

不及物动词表示的动作仅限于动作发出者自身,不涉及动作发出者以外的人或事物。

例如“生”、“死”等。

动词中又有能愿动词和判断动词。

能愿动词一般不能独立作谓语,也不能带宾语,经常附在其他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可能。

例如:

①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张骞传》)——汉王送给大王的财物,不能说尽。

②〔张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欲。

留岁余,还。

并南山,欲从羌中,复为匈奴所得。

(《张骞传》)——张骞从月氏到大夏,终究没有得到月氏明确的表示。

住了一年多,就回国。

沿着昆仑山,想从羌人居住的地方返回,又被匈奴抓住。

句中的“可”、“能”、“欲”都是能愿动词。

判断动词数量较少,多为后起。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是”字。

“是”字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判断动词,而在先秦汉语中,“是”作指示代词而不作判断动词。

例如: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老虎和犀牛跑出木笼。

龟板和宝玉毁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

“是”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在椟中”这种情况。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判断动词有“为”、“非”。

“为”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非”常用在否定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

例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现在人家是切肉的刀和板,我们是任人宰割的鱼和肉,为什么去辞别呢?

②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齐桓晋文之事》)——为年老的人折个树枝,告诉人说:

“〔这种事〕我做不了”。

这是不去做,不是不能做。

动词在句中经常作谓语,也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可以受副词修饰,但不能与介词结合。

例如:

①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膑》)——魏将庞涓听说齐军攻魏的国都大梁,就离开韩国返回,这时齐军已经越过国境向西推进了。

②学不可以已。

(《荀子•劝学》)——学习不可以停止。

③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只愿求死,不再顾念利害。

④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诗经•魏风•伐檀》)——不出打猎,为什么看到你家有悬挂着的貆啊。

⑤(韩)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之者购千金。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命令部队不要杀广武君,有能活捉他的奖赏千金。

⑥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尚书•盘庚上》)——象大火在原野上燃烧,不能接近,难道还可以扑灭吗?

例①的“闻”、“去”、“归”、“过”在句中作谓语(“西”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例②的“学”作主语。

例③的“死”作宾语。

例④的“县”是“悬”的本字,在句中作定语。

例⑤的“生”作状语。

例⑥的“灭”作补语。

副词修饰谓语的情况如例①的“既已”,例③的“但”、“不复”等。

如果动词前是介词,那一定是省略了介词宾语,这在下面介词部分将谈到。

3.形容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变化状态的词,在句中经常作定语、状语、谓语,也能作主语、宾语。

例如:

①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钴鉧潭西小丘记》)——铺着枕席躺在那里,清爽明净的景色与眼睛交谈,的流水声与耳朵交谈,悠然虚渺的境界与精神交谈,深沉宁静的状态与心灵交谈。

(枕席:

名词用作动词,铺着枕席。

谋:

谋划,这里指景物与人的五官交谈。

②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因此用了十九年可是刀刃就象刚在磨刀石上磨过的一样锋利。

③吾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与徐公哪一个漂亮?

④治乱,天邪?

(《天论》)——安定与动乱是天决定的吗?

⑤籴贱贩贵。

(杨恽《报孙会宗书》)——买贱〔的东西〕,卖贵〔的东西〕。

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因此聪明的人更加聪明,愚笨的人更加愚笨。

例①的“清泠”、“瀯瀯”、“悠然”、“虚”、“渊然”、“静”作定语。

例②的“新”作状语。

例③的“美”作谓语。

例④的“治乱”作主语。

例⑤的“贱”、“贵”、例⑥前一个“圣”、“愚”。

(,)名词的意味很浓(有人认为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⑥后一个“圣”、“愚”是形容词作谓语,前面有副词“益”修饰。

4.数量词。

数量词是表示事物数目与单位的词,在句中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这同现代汉语基本相同。

需要注意的是古汉语表动量的数词一般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

例如:

有奇景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游天都》)——有这样奇异的景象,上次没有探访一下,这次游览又快慰又惭愧。

(二)分析词性的方法

分析一个词的词性,首先要抓住各类词的主要特点,例如看能否与介词、副词结合就可以判断是名词还是形容词或动词。

从能否带宾语上,就可以把名词与及物动词区别开来(形容词带宾语都属于活用为动词);是充当叙述句谓语还是描写句谓语,就可以把形容词与不及物动词区别开来。

第二是结合上下文的意义分析。

因为有时从词的语法动能上不能判断词性,就要结合词在上下文中的意义进行分析。

例如“早”:

①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左传•宣公二年》)——穿好朝服准备上朝,因时间还早,(就)坐在那里打瞌睡。

②早救之,孰与晚救之便。

(《战国策•齐策》)——早点救韩国,比晚救韩国哪样更合适。

孰与:

表比较选择。

便:

适宜。

③云雨未谐,早被东风吹散。

(秦观《阮郎归》之一)——早:

已经。

例①受副词“尚”修饰,例②修饰动词“救”,都是形容词。

例③修饰动词“吹”,是副词。

例②例③形式类似,为什么一个是形容词,一个是副词呢?

这就要结合词义考察了。

例②意义是时间早,还可以受副词修饰(如例①),所以是形容词。

例③的意义是“已经”,不能再受副词修饰,所以是副词。

再如“适”:

①子适卫(《论语•卫灵公》)——孔子到卫国。

②时已过午,奴仆适至。

(《游天都》)——时间已过了中午,奴仆刚好赶到。

③今弃击罋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

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谏逐客书》)——现在抛弃秦国的音乐而取异国的音乐,这样做是什么原因?

〔只求〕眼前快乐,听起来舒畅罢了。

击罋叩缶、弹筝:

这里指代秦国音乐。

郑卫韶虞:

这里指异国音乐。

    例①的“适”下接名词“卫”,是动词。

而例②例③的“适”下面接的都是动词,但例②的是副词,例③的是形容词,这就是“适”在上下文中的意义不同造成的。

例②的“适”是修饰动词,所以是副词。

例③的“适”是说明“何也”的,“观”是“适”的补语,所以“适”是形容词。

关于词类和词类活用的问题(4)

三、词类活用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我们已经知道了词都属于一定的类别,不同类别的词的语法功能是不同的。

比如名词经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词经常作定语、状语、谓语等,但不能作陈述句的谓语,更不能带宾语等等。

但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别的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不同。

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实际上是字)同时有几种词性。

例如“实”既是名词,又是形容词、副词:

①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

(《五蠹》)——古时候男子不耕田草木果实就足够吃了。

②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

(《五蠹》)——所以灾年的春天,对年幼的弟弟也不给食物,丰年的秋天,对疏远的客人也一定给他食物吃。

这不是疏远亲骨肉而爱路过的客人,而是果实多少不同〔造成〕的。

③仓府两实,国强。

(《商君书•去强》)——粮仓和府库都充实,国家就强大。

④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旧唐书•魏征传》)——有好开头的确实很多,能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

⑤实无反心。

(《史记•李斯列传》)——确实没有反叛之心。

⑥乃出图书,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

(《中山狼传》)——于是拿出图书,腾空口袋,慢慢地把狼装在口袋里。

例①的“实”由连词“之”与名词“草木”相接,在句中作主语,是名词。

例②的“实”由连词“之”与形容词“多少”相接,也是名词。

例③的“实”上接数词,在句中作谓语,是形容词。

例④的“实”修饰形容词“繁”,是副词。

例⑤的“实”修饰动词,是副词。

这些都是“实”的常规用法。

但例⑥的“实”就不同了,它后面有名词“狼”。

如果仔细分析,我们要知道“徐徐焉实狼其中”是个叙述句,但句中没有一个动词,“徐徐”是形容词;“焉”是形容词词尾;“实”也是形容词;“其”是指示代词;“中”是方位名词。

其次,这句话说的是“把狼装在口袋里”——腾空的口袋里装进了狼,也就是被狼充实了。

因此,这里的“实”是活用,即临时作动词使用,并且带宾语。

如果脱离了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它的动词性就消失了。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现象,应该很好地掌握。

其中最需要注意掌握的是名词、形容词等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三种情况。

(二)名词、形容词等活用作动词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策蹇驴,囊图书。

(《中山狼传》)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

③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齐桓晋文之事》)

④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齐桓晋文之事》)

⑥遥望老子杖藜而来,须眉皓然,衣冠闲雅,盖有道者也。

(《中山狼传》)

⑦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

(《中山狼传》)

⑧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韩信拜将》)

⑨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

(《中山狼传》)

⑩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

(《孟子•藤文公下》)

例①的“策”、“囊”本是名词,鞭子、口袋,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鞭子赶、用口袋装。

例②的“水”本是名词,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游泳。

例③的“王”本来都是名词,大王。

第二个活用为动词,特指用王道统一天下。

例④的第二个“君”、“臣”、“父”、“子”都活用为动词,指“像君”、“像臣”、“像父”、“像子”。

例⑤句的“老”、“幼”本指“老人”、“幼儿”,第一个都活用作动词,意思是“尊敬”、“疼爱”。

例⑥的“杖”用作动词,拄着(藜杖)。

例⑦的“目”活用为动词,使眼色。

例⑧、⑨的“东”、“前”是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东”指向东出关(同项羽争天下);“前”指走上前。

例⑩的“齐语”是名词性词组活用为动词,指学习讲齐国话。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①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

②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也。

(《孟子•离娄下》)

例①的“短”本是形容词,指长短,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说坏话”。

例②的“简”本指“简单”,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慢待”。

(三)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古文中一种常见而又特殊的动宾关系。

所谓特殊,是相对于一般的动宾关系而言的。

一般的动宾关系是主语发出谓语表示的动作涉及到宾语或使宾语发生变化,而使动用法却是主语使宾语发出谓语表示的动作或使宾语发生变化。

表面上看,二者的句子结构是一样的。

例如:

①孟子朝王。

(《孟子•公孙丑下》)

②武丁朝诸侯。

(《孟子•公孙丑下》)

这两个句子的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动词)+宾语,但意义关系却不同。

“孟子朝王”中的“朝”是孟子发出的,意思是“孟子朝见王”,而“武丁朝诸侯”的“朝”是武丁使诸侯发出的动作,意思是“武丁使诸侯朝见”。

由此可见,使动用法就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这可以用“主语+使+宾语+原谓语词”的格式来表示。

使动用法主要有三种情况,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的意思是主语使宾语发出动词谓语表示的动作或使宾语发生变化。

例如: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论语•季氏》)

③先生果将揖逊救焚溺而鸣銮避寇盗耶?

(《中山狼传》)

④其意盖将死我于囊而独窃其利也。

(《中山狼传》)

⑤晋侯饮(yìn)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

例①“闻”的人是“寡人”,例②“来”的人是“远人”,例③“鸣”的东西是“銮”,例④“死”的人是“我”,例⑤“饮”的人是“赵盾”,都居于宾语的位置,只有用使动用法理解才符合原意。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的意思是主语使宾语出现谓语(形容词)表示的状态。

例如:

①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李斯《谏逐客书》)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贾谊《过秦论》)

③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④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

(《孟子•梁惠王下》)

⑤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荀子•天论》)

例①的“明”、例②的“弱”、例③的“安”、例④的“小”、例⑤“贫”、“富”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的意思是主语使宾语出现谓语(名词)表示的状态或成为谓语(名词)表示的事物。

例如:

①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

(《史记•淮阴侯列传》)

②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中山狼传》)

③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诗•小雅•斯干》)

④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韩信拜将》)

例①“霸”的意思是“使勾践成为霸主”;例②“肉”的意思是“使白骨长肉”;、例③“西南”的意思是“使窗户朝向西南”;、例④“臣”的意思是“使诸侯成为臣子”,都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一般都可以用“主语+使+宾语+原谓语词”的格式来翻译,如“闻寡人之耳”可以翻译为“使寡人的耳朵听到”,“安之”可以翻译为“使远方之人安定”,虽然有时会感到生硬,但不影响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名词的使动用法在宾语前还要根据上下文增加合适的动词才能理解,如“肉骨”就要加一个动词“长”,翻译成“使白骨长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