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相关规章制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48119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院感相关规章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院感相关规章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院感相关规章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院感相关规章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院感相关规章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院感相关规章制度.docx

《院感相关规章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院感相关规章制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院感相关规章制度.docx

院感相关规章制度

 

院感相关规章制度

【篇一:

完整版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注:

各临床、医技科室院感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兼职监控医师和护士组成。

一、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并认真履行各项职责,制定与完善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应急程序与措施。

2、医院要根据有关规定制定医院感染的诊断、预防、消毒、灭菌、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程序。

3、医院要制定和实施医院感染管理与监督方案、对策、措施、效果评价和登记报告制度,并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考核的重要内容。

4、医院要加强消毒隔离工作,做好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血液透析室、临床检验部门和消毒供应室等重点部门

的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工作。

5、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协同有关科室监督、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和完善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

开展临床用药监控,实施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及时予以干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6、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的分类》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有效管理,并有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案。

7、医院建立全员医院感染控制培训教育制度,定期对医院在职职工和新职工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的宣传教育与培训。

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召开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医院在医疗活动中存在的医院感染问题,正确给予指导,增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针对各部门反馈的信息,协调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例会,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

会议由(医院)感染委员会主任主持,全体委员参加。

3、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主要议定的事项:

(1)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制订全院控制医院感染的规划和管理制度;

(2)参与医院消毒药、械的购入,并对其购入、使用、保管进行监督管理;

(3)对照医院感染控制的标准,对医院的扩建、改建和新建提出建设性意见;

(4)对医院感染管理科拟定的全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进行审定,对其工作进行考评;

(5)遇到紧急问题和突发事件随时召开会议,讨论处理措施及应急预案。

4、每次会议均有记录,保存3年。

三、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制度

1、在院长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

2、负责拟定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提交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审定后,组织实施;负责拟定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并督促执行。

3、定期开展现患率及前瞻性调查,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高危人群、高危因素及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分析评估,总

结经验教训,对工作进行持续改进。

4、每季度对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每半年对全院紫外线灯

强度进行一次监测。

紫外线强度照射,照射指示卡监测法,每

2个

月进行一次监测。

5、每月对全院医院感染管理进行一次综合质量考核,其结果与科室绩效考核挂钩。

6、经常深入科室了解情况,协调科室间医院感染各项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7、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及时向院长、业务副院长以及相关卫生行政部门请示报告;并组织人员进行现场采样和流调,分析原因,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

8、对购入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严把准入关,不合格产品严禁进入医院。

对其储存、使用及使用后的处理进行监督。

 

9、对重点科室、重点部位及多重耐药菌定期进行监测,并将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反馈到科室,对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消毒隔离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

10、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的教育培训计划,不断强化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提高无菌技术操作水平;加强医院感染诊断的培训,提高感染病例的鉴别和上报率。

11、做好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定期对全院各科室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存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

12、加强传染病管理,预防和控制其在医院内的传播。

四、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

1、按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要求,对本医院内发生

3

例同种同源或5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或怀疑有相同感染源感染的,

个临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必须立即报告院感科。

2、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应于

2小时内报告主管院长,协调医务

科、护理部、检验科等相关部门参与调查及救治工作。

3、经调查证实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时,医院应于

12小时内报告当地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疾控部门。

4、临床科室必须及时查找原因,协助调查,对感染病人进行隔离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切断感染途径。

5、确诊为传染病的病例,按《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和报告。

6、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证实流行或暴发计算罹患率,查找感染源,查找引起感染的原因,确定传播途径,制定、组织、落实控制措施,分析调查资料,写出调查报告。

7、调查报告及时报主管院长,以便进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医院感染造成的危害。

8、其他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应对本院同类潜在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

五、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对病人开展医院感染监测,以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医院感染管理科应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进行全面综合性监测。

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每季度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书面汇报和反馈。

 

3、每年对监测资料进行评估,开展医院感染的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不少于每年应监测人数的10%,漏报率低于20%。

4、对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及其抗感染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监测,定期向全院反馈。

5、有条件的医院可开展目标性监测。

监测目标应根据本院的特点、医院感染的重点和难点决定。

6、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实查率≧96%,医院感染现患率≦8%;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1.5%。

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医院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

灭菌效果合格率必须达

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

监测方法执行《消毒技术规范》。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应达到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应达到高水平消毒,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1、环境卫生学的监测

环境卫生学监测:

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的监测。

对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口腔科、妇科、血液透析室、供应室无菌区、治疗室、换药室等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

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

监测方法及卫生标准应符合国家规定。

六、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对住院病人开展医院感染病例感染监测,以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特点,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医院感染病例由临床医生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初步诊断,及时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并且保证感染病例病原微生物检测率>50%。

科室监控医生认真如实记录本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医院感染登记表以及相关消毒情况。

3、诊断明确的感染病例,应于24小时内认真填报“医院感染病历报告卡”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在出院病历首页院内感染名称栏内

填写医院感染疾病

【篇二:

新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

 

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并认真履行各项职责,制定与完善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应急程序与措施。

2、医院要根据有关规定制定医院感染的诊断、预防、消毒、灭菌、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程序。

3、医院要制定和实施医院感染管理与监督方案、对策、措施、效果评价和登记报告制度,并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考核的重要内容。

4、医院要加强消毒隔离工作,做好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产房、内窥镜室、血液透析室、导管室、临床检验部门和消毒供应室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工作。

5、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协同有关科室监督、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和完善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

开展临床用药监控,实施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及时予以干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6、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的分类》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有效管理,并有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案。

7、医院建立全员医院感染控制培训教育制度,定期对医院在职职工和新职工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的宣传教育与培训。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召开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医院在医疗活动中存在的医院感染问题,正确给予指导,增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针对各部门反馈的信息,协调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召开两次会议,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

会议由(医院)感染委员会主任主持,全体委员至少2/3人员参加。

3.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主要议定的事项:

(1)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制订全院控制医院感染的规划和管理制度;

(2)参与医院消毒药、械的购入,并对其购入、使用、保管进行监督管

理;

 

(3)对照医院感染控制的标准,对医院的扩建、改建和新建提出建设性

意见;

(4)对医院感染管理科拟定的全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进行审定,对其工

作进行考评;

(5)遇到紧急问题和突发事件随时召开会议,讨论处理措施及应急预案。

3.每次会议均有记录,保存3年。

1.在院长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

2.负责拟定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提交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审定后,组织实施;负责拟定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并督促执行。

3.定期开展现患率及前瞻性调查,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高危人群、高危因素及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分析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对工作进行持续改进。

4.每季度对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每半年对全院紫外线灯强度进行一次监测。

5.每月对全院医院感染管理进行一次综合质量考核,其结果与科室绩效考核挂钩。

6.经常深入科室了解情况,协调科室间医院感染各项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7.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及时向院长、业务副院长以及相关卫生行政部门请示报告;并组织人员进行现场采样和流调,分析原因,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

8.对购入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严把准入关,不合格产品严禁进入医院。

对其储存、使用及使用后的处理进行监督。

9.对重点科室、重点部位及多重耐药菌定期进行监测,并将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反馈到科室,对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消毒隔离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

10.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的教育培训计划,不断强化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提高无菌技术操作水平;加强医院感染诊断的培训,提高感染病例的鉴别和上报率。

11.做好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定期对全院各科室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存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

 

12.加强传染病管理,预防和控制其在医院内的传播。

四、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

1

、按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要求,对本医院内发生

3

例同种同源或5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或怀疑有相同感染源感染的,

个临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必须立即报告院感科。

2

、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应于

2小时内报告主管院长,协调医

务处、护理部、检验科等相关部门参与调查及救治工作。

3

、经调查证实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时,医院应于

12小时内报告当地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疾控部门。

4、临床科室必须及时查找原因,协助调查,对感染病人进行隔离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切断感染途径。

5、确诊为传染病的病例,按《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和报告。

6、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证实流行或暴发计算罹患率,查找感染源,查找引起感染的原因,确定传播途径,制定、组织、落实控制措施,分析调查资料,写出调查报告。

7、调查报告及时报主管院长,以便进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医院感染造成的危害。

8、其他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应对本院同类潜在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

五、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对病人开展医院感染监测,以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医院感染管理科应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进行全面综合性监测。

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每季度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书面汇报和反馈。

3、每年对监测资料进行评估,开展医院感染的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不少于每年应监测人数的10%,漏报率低于10%。

4、对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及其抗感染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监测,定期向全院反馈。

5、有条件的医院可开展目标性监测。

监测目标应根据本院的特点、医院感染的重点和难点决定。

6、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实查率≧96%,医院感染现患率≦10%;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1.5%。

7、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灭菌效果合格率必须达到

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监测方法执行《消毒技术规范》;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应达到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应达到高水平消毒,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1)压力蒸汽灭菌

a、工艺监测:

每锅登记温度、压力、时间、锅次、物品、消毒员等。

b、化学监测:

常规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

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臵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c、b-d试验:

每日一次。

d、生物监测:

每周一次,有植入物时每锅进行生物监测;低温等离子灭菌每天至少进行一次灭菌循环的生物监测。

(2)紫外线

a、日常监测:

登记照射时间、累计使用时间、使用人签名,每周一次擦拭记录。

b、强度监测:

每半年一次。

c、监测仪器每年校正一次。

【篇三:

院感控制管理制度】

 

院感控制管理制度

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

一、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及《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医院成立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全面领导院内感染管理工作。

?

二、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监控网,以医院住院病人和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住院病人感染率。

三、医务科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科病房及重点科室工作,做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微生物学监测,督促检查预防院内感染工作。

?

四、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院内感染漏报率的调查,督促病房如实登记院内感染病例,杜绝漏报。

?

五、分析评价监督资料,并及时向有关科室和人员反馈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率控制在<10%以内。

?

六、经常与检验科细菌室保持联系,了解微生物学的检验结果及抗

生素耐药等情况,为采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七、加强院内感染管理的宣传教育,宣传院内感染监测工作的意义

和监测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

八、拟定全院各科室计划并组织具体实施。

?

九、协调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咨

询,推广新的消毒方法和制剂。

十、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预防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做

好有关消毒、隔离专业知识的技术指导工作。

?

控制院内感染各项卫生学标准?

?

一、普通手术室、产房、新生儿室、供应室、无菌间、烧伤病房、

重症监护室,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200个/m3,乙型链球菌不

得超过20个/m3,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上不得超过5个/m2。

二、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症室、化验室、

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个/m3,物体

表面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个/m3,医务人员的手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

个/m2,门诊大厅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4000个/m3。

?

三、外科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的手,不得检出金黄色葡

萄球菌、绿脓杆菌。

?

四、婴儿室、儿科病房、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氏菌和化脓菌。

?

五、凡灭菌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其他任何种类的微生物,消毒的医

疗用品不得检出病原微生物。

院内感染监测制度?

?

一、对高危区如手术室、供应室无菌间、治疗室、换药室的空气细菌,每月监测一次。

?

二、对各个科室使用的消毒液,有效成分含量及细菌污染量,每月监测一次。

?

三、对各个科室使用中的紫外线灯强度,每季度监测一次。

?

四、对各重点病房及治疗室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手污染细菌,每月监测一次。

?

五、对供应室、手术室等压力蒸汽灭菌,每锅均用化学指示剂监测,并有记录,每季度用生物指示剂监测一次。

?

六、对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手沙门氏菌污染状况,每月监测一次。

?

七、对一些特殊科室(金葡菌、绿脓杆菌、乙型链球菌),每月监测一次。

?

八、对接触血、脓液的器械或物品,每月监测残留血hbsag。

?

 

九、对无菌物品,每季度作一次无菌检验。

?

十、对院内感染病例调查情况,每月汇总一次。

对无菌切口感染情况,每月汇总一次,并进行分析。

?

十一、对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空针用过双消毒情况,每月调查一次。

?

十二、对无菌器械消毒情况,每月调查一次。

?

?

?

院内感染监测登记报告制度?

?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卫生部院内感染控制标准及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病例的发现、登记、报告、分析、反馈系统。

二、临床各科医师,要熟悉院内感染分类诊断标准,并不断加强有

关院内感染的基础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院内感染控制的水平。

?

三、发现院内感染病例或暴发流行时,应立即按规定程序报告,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四、院领导每周深入科室,督促检查院内感染病例报告执行情况,将院内感染控制在8%以内。

五、感染病例调查表,由各科住院医师填写,兼职医师、护士、专职人员负责核对,共同完成。

填写院内感染病例登记表时,应字迹清楚,项目齐全。

感染病例报表由兼职医师每周星期一报医务科。

六、感染病例的报告应做到不漏报、不错报。

院内感染监测反馈制度?

?

一、感染病例调查表由科室监控人员负责填写。

发现感染病例后要认真填写调查表和周报表,交医务科,由医务科去病案室复查核对,相符后,将感染数字及感染部位、漏报率等项反馈到各科室,每季一次。

?

二、全院各科室进行物体表面的细菌总数、致病菌、空气、消毒液、hbsag的监测,有专职人员抽样,化验室专职人员进行化验,每半

年一次。

重点科室如手术室、产房、血透、icu室、各病房治疗室、外科病房,以上监测内容,应每月监测一次。

感染办公室将每次监

测结果及时反馈到各科室。

如有超标的应重新监测,重测结果反馈到科。

?

三、每季监测紫外线灯强度一次,将监测结果反馈到科。

凡强度低

于50uw/cm?

2的灯管,一律进行更换。

更换后的科室负责人应报

更换日期,由感染办进行复核,复核后及时反馈到科。

?

四、每半年将全院感染病例,按卫生厅要求,填写后逐级上报。

?

?

 

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

?

一、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药物的配伍禁忌,根据药物敏感实验,选择敏感的,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二、严格掌握与控制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

监测其耐药性的变化,密切观察菌群失调的先兆。

?

三、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不当和对其的依赖性。

?

四、已确定为病毒性疾病或疑为病毒性疾病的不使用抗生素。

?

五、发热原因不明者,在弄清病原学诊断前,不用抗生素,以免影响临床典型症状的出现和病原体的检出。

对于病情特别严重的细菌感染患者,在抽血送培养后,可试选抗生素,待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再按药敏指导用药。

?

六、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生素。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易造成耐药菌株的产生,引起皮肤的过敏反应,尤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等不宜使用。

必要时,可用新霉素、杆菌肽、磺胺嘧啶银等。

?

八、选用抗生素要严格掌握适应症。

?

(一)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用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

(二)尽量能避免应用广谱抗生素,以防止引起宿主自身药群失调,而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

(三)对于感染特别严重者,可选按临床估计的病原菌选择抗生素。

?

(四)对老年人、孕妇及肝肾功能障碍者,应谨慎选用抗生素及酌情调整给药方案。

?

九、使用抗生素应注意配伍禁忌及合理给药。

静脉滴注时,抗生素之间,抗生素和激素,维生素及血管活性药物之间,均可发生配伍禁忌或相互作用,使抗生素的活力受到影响,甚至产生毒性反应。

抗生素的给药时间及方法要视其血药浓度,毒副作用而定。

?

十、药剂科应定期统计各科抗生素消耗量及使用类型。

按规定对某些抗生素实行限制性使用,并根据本院常见病原菌的耐药谱,调整

用药,以保证抗生素的活力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

十一、严格控制抗生素的预防使用。

?

(一)禁止无针对性地、以广谱抗生素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

?

(二)对无感染迹象的昏迷、非感染性休克、恶性肿瘤、脑血管意

外、糖尿病及接受侵袭性操作者,不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

 

(三)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前后,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期间,为了减少带

菌者,如果不能使用磺碳按类药物,可考虑应用抗生素。

?

(四)外科手术的预防性用药。

?

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主要用于手术中组织损伤严重、手术时间及疑为受细菌污染的手术。

患者身体衰弱及免疫低下且对院内感染易感者,手术前预防用药,可以提高抗生素在手术中的血药浓度,一旦有细菌侵入,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

十二、一般感染时,抗生素使用至体温正常或症状消失后72~96小

时停药,对于急性感

染采用抗生素治疗的病人,用药后72小时临床疗效不显著者,应根

据药敏结果选用其它敏感药物。

?

十三、为预防抗生素过敏反应的发生,在使用b-内酰胺类,青霉素

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前,要询问有无过敏史,并做皮内试验。

氨基糖甙类除非有特殊指征,一般使用前不行皮内试验。

控制肺部感染措施?

?

一、保持病房内空气新鲜,每日二次(冬季上下午)开窗通风,晨

间护理和清洁工作一律湿式进行。

?

二、不能在病房和走廊内清理脏单子及其他污染物品。

?

三、严格执行呼吸道治疗设备的灭菌。

?

(一)呼吸治疗器械在使用前,应经1:

200的“84”消毒液或2‰过

氧乙酸充分浸泡,达到灭菌要求,浸泡时间不宜过长,消毒液现用

现配。

?

(二)使用雾化器和湿化器持续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

(三)输氧管和面罩、鼻塞必须固定患者使用。

?

(四)医护人员在做各种操作前应严格洗手。

?

四、湿润器中用于雾化的液体一定要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