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汇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45965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6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汇编.docx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汇编.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汇编.docx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汇编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一学年对科学课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化:

课堂学习的注意力集中了,小组合作探究更融洽了,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强了,但有个别学生课堂学习的规范性和学习习惯有待改进的。

二、教材分析

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分为五个单元,总课时23课时。

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这一册教材从探究对象上看,仍以认识事物的性质和事物的相互关系为主。

从探究水平上看,仍以引导探究为主,逐步过渡到指导性探究。

特别是在控制变量、做定量观察的实验上,学生还是第一次,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以及具体操作方法的指导。

从过程与方法上看,学习运用推理,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第一单元《骨骼和肌肉》主要是围绕人体运动系统中的――骨骼、关节、肌肉三个主要方面、运动系统的卫生和保健构建而成,主要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单元教材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让学生知道骨骼、关节、肌肉的作用,了解人体的每一项运动都是骨骼、关节、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懂得如何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第二单元《养蚕》是以蚕一生的变化为观察对象的一次亲历活动,主要研究动物的周期性变化。

经历动物的一个完整生命周期,了解昆虫和变态的知识,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长期饲养与观察的艰辛和快乐。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还是研究事物的相互关系,通过教学让学生意识到一个物体在运动,总是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即某个参照系(参照物)课文中称为“参照物体”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是物理学上的重要原理之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就是在这一知识背景下展开的。

意识到物体的运动又是有规律的,只有亲身去研究才能了解这些运动之间是什么样的规律。

研究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能。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主要是通过认识力的存在和几种常见的力,来研究事物的性质。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历有关力的现象,但还没有比较系统和完整地研究有关力的现象。

所以本单元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鼓励学生们对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通过一个个亲历的活动,探究科学的秘密,体验成功的乐趣,发现大自然的规律。

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调查是一种包容性比较宽泛的收集证据的方法;预测是一种基本科学过程技能,是一种对未来事物发展的推断。

调查和预测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常用技能与方法。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关节、肌肉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2、通过养蚕活动的经历和体验,进行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教育。

3、指导从认识运动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出发,围绕运动的速度和方式展开,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运动以及影响运动速度的一些要素、运动方式的特点。

4、使学生认识力,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了解常见的力。

5、能区别调查与观察、实验的不同,并根据具体情境选用不同的调查方法;能够有根据地进行预测。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骨骼与肌肉、物体的运动、无处不在的力

难点:

物体的运动

五、教学措施:

1、认真落实每一节课,使学生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2、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让探究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3、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进度表

周次

章节

教学内容

课时

1

第一单元

1、骨骼

1

1

2、关节

1

2

3、肌肉

2

3

4、骨骼、肌肉的保健

1

3

单元总结

1

4

第三单元

1、一切都在运动中

1

4

2、运动的快慢

1

5

3、运动的方式

1

5

4、小车的运动

1

6

5、摆

1

6

单元总结

1

7

第二单元

1、我们来养蚕

1

7

2、给蚕宝宝记日记

1

8

3、我们来抽丝

1

8

4、养蚕经验交流会

1

9

单元总结

1

9

第四单元

1、力在哪里

1

10

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1

10

3、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1

11

4、摩擦力的秘密

2

12

5、降落伞

1

12

单元总结

1

13

第五单元

1、调查

2

14

2、预测

1

14

单元总结

1

15

复习考试

2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学生需要,家长关注。

本单元依据小学科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关于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的要求,从锻炼身体、茁壮成长的角度出发,围绕骨运动,就人体运动系统的骨骼、关节、肌肉这三个主要构成方面,强调运动系统的锻炼和卫生来进行构建的。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关节、肌肉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由于本单元涉及的骨骼、关节、肌肉学生不能直接接触,所以,教材设计了诸多触摸、模拟的活动,使得整个单元内容在学生的探究中逐渐展开。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一、科学探究: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分析与解释

(1)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

4、结论与拓展

(1)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2)能运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论。

(3)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二、科学知识:

1、知道骨骼和肌肉的作甩。

2、能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3、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证据。

3、愿意合作与交流。

4、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本单元先研究运动主要实体:

骨骼,接着探讨运动的主要表现:

关节活动,再引导感觉运动的主要动力物质:

肌肉,最后研讨运动的保障:

保健。

这四者的相互关系是,肌肉收缩导致骨运动,关节为骨运动提供了可能,保健是运动的保障。

第二单元养蚕单元分析

蚕是孩子们容易亲近的小生命,也是孩子们容易饲养的小动物,更是能使孩子们着迷的奇妙的小动物。

学生在养蚕活动中能观察到一个生命的完整周期,获得知识、情感、态度、方法等各方面的收益。

本单元依据蚕的发育过程来建构教学内容,并在养蚕活动结束后,以交流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养蚕的经历,让养蚕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体验过程、发展过程和成长过程。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一、科学探究:

1、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2、提出问题

(1)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2)能从问题中筛选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

3、收集证据

(1)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2)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二、科学知识:

1、饲养小动物、了解动物生长的大致过程。

2、认识昆虫身体的基本结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有毅力,愿意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珍爱动植物的生命。

遵循蚕的发育过程(也是养蚕的过程),教材紧扣养蚕过程的几个关键期,即动员与饲养、观察与测量、收获与抽丝、经验交流,展开教学指导活动,使学生乐意养蚕,要把蚕养好,在养蚕中锻炼成长,在养蚕中了解生命,增长学生见闻和相关知识,发挥饲养活动的育人价值。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由以下四个方面建构而成。

第一方面,引发并指导学生展开养蚕活动,即第一课“我们来养蚕”。

该课以课题激发学生的养蚕热情,指导学生观察、了解蚕的卵以及幼蚕,为学生有蚕可养和整个饲养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第二方面,引导学生观察、记录蚕的发育过程并开展一些观察实验活动,了解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即第二课“给蚕宝宝记日记”。

本课内容贯穿养蚕活动的全过程,时间跨度为一个多月。

要求孩子们不仅要亲手照料蚕宝宝的“饮食起居”,还要详细观察和记录下它们的进食、眠起、蜕皮、羽化、繁殖的全过程。

本课还鼓励孩子们在养蚕过程中自选课题,开展一些探究性活动,如,“怎样识别蚕的雌雄”、“吃桑叶的蚕和吃饲料的蚕哪个长得好”、“没有茧的蛹能羽化成蛾吗”等。

第三方面,介绍我国古代的养蚕业,指导学生抽丝,即第三课“我们来抽丝”。

它是养蚕活动的高潮。

学生们将亲自缫丝,并测量丝的长度,了解到我国的桑蚕业历史悠久。

第四方面,交流养蚕中的发现,即第四课“养蚕经验交流会”。

它是养蚕活动的总结课。

学生们将通过整理记录、汇报发现,概括出蚕一生变化的主要阶段,并尝试和蝴蝶的一生进行比较,形成“昆虫”和“变态”的概念。

本单元特别强调的是——“养”,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保证让每个学生都有蚕养,绝不能“在黑板上养蚕”。

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获得鲜活生动、细节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是任何图片、文字都无法替代的。

教师也一定要亲自参与养蚕活动,这样既便于指导和帮助学生,又可与学生们共同经历养蚕过程中点点滴滴的情感体验。

而且教师最好能多养一些,以便给学生补蚕。

应该说,本单元的教学实施有一定的难度——一是蚕卵和桑叶等实物材料对有些地区来说不易获得;二是养蚕技术对大部分师生来说尚属空白;三是养蚕活动时间跨度大,教学内容需要经常穿插在其他单元的教学中,显得比较散碎。

但是,这些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蚕卵和人工合成饲料可从教具公司购得;养蚕经验可以慢慢积累;如果师生养蚕都没成功,也可选择当地常见昆虫的幼虫来养——养什么并不重要,不能从卵开始养也没关系,关键是要让孩子们亲历一次“养”的过程,有观察、有记录,看到变态就算基本达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了。

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

课时

1、我们来养蚕

1

2、给蚕宝宝记日记

1

3、我们来抽死

1

4、养蚕经验交流会

1

单元检测

1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单元分析

本单元与紧接其后的“无处不在的力”单元,共同引导学生形成对力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位置与移动的要求,从认识运动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出发,围绕运动的速度和方式展开。

它通过一系列的分辨活动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运动以及影响运动速度的一些要素、运动方式的特点,学习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定量观察。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一、科学探究: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4、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5、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对证据与解释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并与他人交流;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评议或质疑,并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探究。

二、科学知识:

1、根据一个指定物体描述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

2、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本单元选取了力学中学生可直观感受的“运动”内容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一些运动的现象及组成要素。

整个单元内容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识别运动、描述运动及探究影响小车运动速度的重要因素和摆。

其中识别运动是整个单元的总起,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运动的描述和不同运动方式的介绍,而影响小车运动速度的重要因素和摆则是对某一运动具体问题的探究。

在学习本课之前,孩子们对运动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只是停留在明显看得出位移的那类运动上,例如飞翔的小鸟、行驶的汽车等,对于位置相对固定的物体,比如房屋、大树等孩子们会认为它们是静止的。

在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选择邻近的静止物体与之比较,这表明参照物已经进入孩子的思维过程中,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参照物。

通过本课教学,我们要让孩子们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用参照物作为判断标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物体的运动状况,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尽管力是无处不在的,但平时并未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

本单元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就力在哪里、力能改变运动和形状、力有大小以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进行建构的。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以认知为重要目的的观察、阅读、分析和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力、了解常见的力,从而提高认知水平、探究能力和研究志趣。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科学探究:

2.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提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1提出问题

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能清晰表达自己的问题。

2.2收集证据

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

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2.5结论和拓展

能运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科学知识:

2.1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

力有大小和方向。

2.2能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力,如压力、重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敢于大胆想象。

4.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4.2乐于试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物体的运动必然是力作用的结果。

学生在学习前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时,对力已有了初步体验与感受。

本单元着重引导学生建立关于力的一般概念,同时通过牛顿第一定律以及二力平衡条件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并通过对重力、摩擦力和阻力的研讨,使抽象的概念在研讨中逐步得到理解和深化。

本单元的结构呈先整体感受,后逐个认识的布局。

教材共有5课,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

从宏观上总体认识力以及力的作用,即本单元教材的第一课“力在哪里”,它突出“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即“力有大小”和“力有方向”两个基本要素。

第二方面:

认识一些常见的力,即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以及空气阻力。

它包括“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摩擦力的秘密”、“降落伞”四课。

第二课“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通过进一步实验,发现物体具有弹性,知道什么叫弹性,什么叫弹力。

并了解弹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认识人类利用“弹性”改善生产生活的实践。

第三课“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既认识了重力——地球引力,又接触了地球引力可以被克服的知识;既讨论了学生们都会想到的问题,又恰到好处地讲述了“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介绍了牛顿的思考,体现出爱因斯坦讲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伟大意义。

第四课“摩擦力的秘密”,一改以往只考虑固体间的静摩擦研究范围,从宏观出发引导学生认识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摩擦力,指出摩擦力可以在固体与固体间,也可以在固体与液体间,也可以在固体与气体间产生。

引导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对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需要。

第五课“降落伞”,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空气的阻力,并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力”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

课时

1、力在哪里

1

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1

3、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1

4、摩擦力的秘密

2

5、降落伞

1

单元检测

1

总课时

7

 

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单元分析

一、本单元主要的建构依据

本单元为技能训练单元。

本单元主要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分目标中“能运用自己的感官、简单工具或通过实验等方法,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证据”,“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自然、了解科学、了解周围事物奥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感受科学技术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愿意用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积极参加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或活动,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的要求来进行建构的。

它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中“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知道猜想或推测与经科学探究证实的结论是不同的”,“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二是“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调查是一个包容性比较宽泛的收集证据的方法。

调查经常针对的是已经存在或已经发生的问题与事件,也可以针对正在发生的连续性或者顺序性事件(比如追踪调查)。

只要选择的科学探究问题适中,学生就有能力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公平条件,如何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如何测量、建立模型,如何合作与交流,以及体验到相应的情感,生成相关的价值等。

与调查不同,在时间向度上,预测是人们立足现在指向未来的探究形式,它表达着人们很想通过预测来把握将要发生的事件和变化。

但是,重要的往往不是预测了什么,而是预测的根据是什么。

这个根据要注重理性和实证。

我们鼓励学生畅想、猜测未来,但是我们更鼓励学生表述他们畅想、猜测未来的根据,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科学探究的预测的准则。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和预测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调查。

本教材是将观察、实验、调查作为三种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收集证据的方法逐个进行介绍的。

如果说,运用感官或工具收集信息就是观察,先假设、再动手操作予以验证就是实验,那么,调查就常常要亲历现场。

本部分内容重点介绍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教材通过什么情况下应该采用调查的描述给调查下定义,也即陈述哪些问题需要调查。

它们是:

事物的空间分布,事物的时间变化,以及两个事件的相互关联。

第二,学生能够展开调查的几种方法。

它们是:

现场调查、访问调查、问卷调查和资料调查。

第二部分,预测。

预测是对未来事件做出的科学猜测,所谓科学,就是有证据和有经验。

尽管预测仍然有可能发生错误,为什么科学探究中需要预测呢?

因为,第一,预测带动着探究者的热情;第二,预测往往成为新的科学发现的先导;第三,预测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该部分内容的逻辑是:

将推理与预测区分清楚,就是告诉学生,以现在为区分点,解释已经发生的事件是一回事;推测将要发生的事件是另一回事。

然后,挖掘学生生活中已有的预测经验,再了解科学家是如何积累和运用预测经验的,最后,在有控制条件的要求下动手进行预测。

课题

1、骨骼

共1课时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能通过触摸感觉到皮肤下的骨头;

·能够把骨与整个骨骼相联系,完成骨骼拼图;

·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推测骨骼作用;

科学知识:

·知道骨头存在于皮肤下的肌肉内;

·懂得人的骨骼是由206块骨构成的骨的总和;

·知道手骨由27块骨构成;

·懂得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知道骨的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

·知道骨的物理特点和生物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产生从外表探究内部物质的意识;

·愿意把不同物体上的同种物质进行比较;

·形成实事求是记录和表达的习惯。

教材分析

重点

知道骨骼有运动、支持、保护的作用。

难点

拼人体骨骼图。

教具

人体骨骼模型

学情分析

 

 

一、启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课间最喜欢做的运动是什么?

2、谈话:

那我们的身体是如何活动的呢?

其实一部分答案就在我皮肤下面,我们皮肤下面那些硬硬的东西就是骨骼。

(板书)

二、探究:

(一)、探究骨骼结构特点

1、摸一摸:

一个小组摸一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并汇报。

2、汇报:

谁能说说你摸到的骨头的位置及数量?

3、导入:

这可能是一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老师这里有一个资料包,也许会对你认识骨骼有所帮助,愿意试一下吗?

请双击桌面文件夹1.

4、学生再汇报:

有什么收获:

①骨头数量②骨骼概念

板书:

206块人体骨架

5、游戏:

看谁摸得对(老师说骨骼名称,学生摸骨)

6、导语:

大家学得真快,想不想自己独立地组成完成一幅人体骨骼图?

请打开文件夹2,自己拼骨骼图,看谁拼得多.

7、导语:

拼得开心吗?

都拼了几幅?

现在老师有一个疑问:

“你说一块骨头或一群骨头能不能称为骨骼?

为什么?

(二)、了解骨骼内部结构及作用:

1、导入: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骨骼的数量、位置,那你想不想了解它的内部构造和作用呢?

请打开桌面文件夹2,双击“骨骼的作用”文件,自学里面的内容,一会儿汇报。

2、汇报:

通过刚才的自学,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

特点:

硬、结实、可生长,骨髓造学细胞。

作用:

支撑、运动、保护。

3、谈话:

你能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骨骼人会怎么样?

三、拓展: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有关骨骼的许多知识,那么你还想不想了解有关骨骼更多的知识呢?

请打开文件夹3自主学习。

二次备课

 

1.1骨骼(成人206块)

构成:

头骨、躯干骨、四肢骨

作用:

运动支撑保护

课题

2、关节

共1课时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能够通过活动身体找出关节的位置;

·能够在固定关节的情况下发现关节的活动方式和一些作用;

科学知识:

·知道人体上一些关节的位置;

·了解关节的多种活动方式;

·知道可以用模型来表示关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借助物体研究现象的意识;

·愿意将各种关节活动进行比较;

·愿意用建议模型来反映事物。

教材分析

重点

认识关节的运动作用和缓冲作用。

难点

认识一些关节的类型和运动方式。

教具

关节组装盒

学情分析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人的身体内共有206块骨头组成,那么你知道这206块骨头是怎样组成一个整体的?

骨头与骨头之间相互连接的地方叫做什么呢?

二、探究关节功能

动动你的身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