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专业特色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14439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4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管理专业特色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信息管理专业特色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信息管理专业特色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信息管理专业特色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信息管理专业特色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管理专业特色报告.docx

《信息管理专业特色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管理专业特色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管理专业特色报告.docx

信息管理专业特色报告

一、创新并优化了“六方对接、学做鉴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难点突破

   传统信息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就业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为:

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不够完善。

而与深圳支柱产业紧密相关的本专业在创建之初就积极探索,注重与产业、企业的合作。

尤其近两年,专业及时认识到课程与行业标准挂钩、学生素质与岗位需求无缝衔接的必要性,在坚持工学结合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六方对接、学做鉴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六方对接、学做鉴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六方对接”,即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方案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教学环境与职场环境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

“学做鉴三融合”是指课程学习、技能训练、职业技能鉴定和第三方鉴定鉴定三方面有机融合在一起,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加强和规范教学过程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实习、实训质量监控保证体系及开发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实现对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的过程监控和质量保障管理,引入职业技能考证和第三方人才评鉴方式,实现学、做、鉴的统一。

   在实施“六方对接”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

实践教学以专业资源库为依托、实践环境契合企业岗位的真实环境,采用“四段递进”的教学组织形式,学做相融。

“四段递进”是指实践教学的四个阶段,分别为专业基本技能实训,专业综合技能实训,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及校外顶岗实习。

基本技能实训包括认知实训和课内实践教学。

认知实训引领学生进行专业体验,以参观、听讲座的方式进行。

课内实践教学使用案例、小项目、网络课程等资源,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教师提出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讲授的知识来进行解决;综合技能训练包括课程项目实训、生产性实训和毕业综合实训及论文撰写。

课程项目实训是利用本学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基于项目驱动进行项目实训;生产性实训和毕业综合实训,由企业或工作室的工程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际项目,毕业论文撰写阶段由专业老师指导学生项目报告、毕业论文、设计文档的规范撰写;校外顶岗实习,安排学生到企业的真实环境顶岗工作。

实践教学内容按照由易到难,逐年递进,最终达到能完成中等规模的企业级项目设计的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可行,可满足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占教学活动总学时的比例为65%以上。

(二)运行成效

1.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专业重点抓好基本技能实训、专业综合技能实训、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及校外顶岗实习四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职业标准为依据,“双证”教育为手段,“互惠双赢”为准则,积极践行“六方对接、学做鉴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据2010-2011年统计数据,近两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5%以上,专业平均对口率达77%,学生毕业平均月薪达3000元。

学生在国内外竞赛中屡获佳绩。

2010Oracle全球数据建模大赛世界第三名;2010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2011年第11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特等奖;2011年第二届“蓝点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全国三等奖、广东赛区一等奖;2012年第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广东赛区一等奖等等。

2.坚持动态调整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适应发展方式转变,紧密追踪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实现“招生、培养、就业”的闭环动态反馈,坚持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和优化。

除了保持与校外实训基地、工作室相关企业的长期日常联系、组织召开校企研讨会外,专业定期到行业协会、业内示范性企业调研,并关注办学效果好的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的发展举措,多次到武汉、四川及深圳等高职院校考察,做到多跟踪关注、常思考分析、敢创新试行,将专业规范建设和优化的工作落到实处。

近两年,专业及时认识到课程与行业标准挂钩、学生素质与岗位需求无缝衔接的必要性,将人才培养模式由原来的“四方对接”优化为“六方对接”。

3.基本构建了面向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岗位群和数据库运维与应用岗位的“双线并举”课程体系

   紧密结合IT产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以相关国家职业、行业标准为指导,构建面向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岗位群和数据库运维与应用岗位的“双线并举”课程体系。

优化原有课程设置,实施证书进课程,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类课程为主,进行整体规划、创新和提升。

“双线并举”课程体系已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和教学特色,发挥辐射、示范和带动的作用,如图2所示。

   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类课程为主。

如管理信息系统实务、ERP项目实训、JavaEE项目实战、软件开发流程实训、动态网页设计实训、数据库管理员实训等课程;实施证书进课程。

如ERP应用与实践课程针对ERP管理员证书、Web应用程序开发技术课程针对Web应用开发证书、Linux操作系统课程针对中科红旗Linux证书、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课程针对OCP证书开发方向、数据库管理课程对应OCP证书管理方向等等。

图2“双线并举”的课程体系

(三)创新举措

   在现有“双线”培养(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岗位群、数据库运维与应用岗位)总体构架的课程体系基础上,立足深圳、面向珠三角IT产业,遵循“就业岗位à素质能力à课程设置”,创新思路,引入由学校主导,社会、学生和家长、第三方评价机构共同参与的职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综合考虑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力,提升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凸显学生职业竞争力。

职业竞争力课程建设模型如图3所示。

图3职业竞争力课程建设模型

1.强化项目实践,培养职业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工作室通过多层次、多项目的实训,积累学生实践技能和项目经验,使学生在校期间就熟悉人单位的独立工作任务和典型工作任务,实现和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提高就业竞争力。

在顶岗和工作室实训期间,通过完成真实岗位的工作任务,以项目来强化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快速学习、前瞻性学习的能力,使得软件开发人员的职业素养逐渐成为个人习惯。

2.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发展潜力和职业空间,提高岗位适应力

   人才培养还应考虑到就业适应力的保障,即学生除了掌握本专业培养定位的综合技能外,还需了解行业最新技能、技术和支撑再学习的专业基础技能,使他们可以在岗位、企业、甚至行业间更换工作,做到职场自立,避免职业发展空间狭窄、换岗后就业困难等问题。

基于以上因素,将采用认知学习、项目展示、项目库和网络课程、讲座等形式开设,使得学生有更广阔的职业空间。

本专业刚毕业的学生可从事数据库管理员、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和二次开发程序员、信息管理系统产品销售和技术支持员等岗位的工作。

一般经过二年工作实践或者深造可升迁从事数据库工程师、系统管理工程师、信息管理系统产品销售和技术支持工程师等职业岗位的工作。

图4所示为具有岗位适应力的职业通道。

图4具有岗位适应力的职业通道

二、打造并建设了“项目库+工作室”为抓手的实践教学新平台

   在校企合作发展、互惠共赢的基础上,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已与国内外知名、特色企业合作,共建了基本技能实训室、综合技能实训室、企业工作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初步实现专产结合、校企结合、虚实结合,打造了“项目库+企业工作室”为抓手的实践教学新平台,如图5示。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以校企资源共建为基点,以学生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为核心,以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标,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与深圳IT产业需求有机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

图5“项目库+工作室”为抓手的实践教学新平台

(一)难点突破

   专业在双师队伍建设中曾遇到“三大难”。

第一教师下企业难。

由于技术保密或商业机密等原因,部分企业不能让教师到企业内部调研、锻炼,尤其关键技术、关键岗位和整个生产过程不能完全对教师开放;第二学生顶岗实习难。

比如:

大中型企业接纳学生顶岗实习的名额有限,而民营的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不高,技术不够先进,很难提供与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

第三聘请优秀的兼职教师难。

到高职院校任教与业余创收经济报酬差距明显,同时企业也限制或不允许员工到高职院校兼职任教。

基于以上问题,最初专业探索性的提出“引企入校”的思路,并在校企共建中逐步优化为“项目库+企业工作室”为抓手的实践教学新平台。

1.创新成立校内工作室

   在已有基本技能实训室、综合技能实训室及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以营造真实项目开发的实训环境为出发点,学校提供场地、设备和人才资源(教师、学生),引入业内有引领和示范性的企业在学校校园内成立企业工作室。

在探索“校中厂”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上,先试先行,校企共建了院内三家企业工作室,用友ERP工作室、中搜电子商务工作室和泡椒帮工作室。

工作室建设遵循“真实环境、真实项目及真实管理”,在企业兼职教师和专业专任教师的共同指导下,按照企业项目开发的规范流程完成小规模的真实企业项目。

同时,对这些项目进行整理、提炼及文档化,加入项目库,成为课堂教学、实训教学的共享资源。

反过来,项目库内大量的共享资源又可作为企业工作室项目的研发基础和技术来源。

2.建设项目库

   与深圳市易思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由该公司为专业开发了项目库平台,项目库中的项目由校企共同开发。

在企业兼职教师和专业专任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能够按照企业项目开发的规范流程完成小规模真实项目的开发。

项目库的建设和使用,使得“课程含项目”、“实训做项目”和“顶岗接项目”等一系列举措真正可行。

项目库主要包括:

专业和企业联合开发的教学项目(课程库、虚拟项目库);校内企业工作室完成的项目;企业在研、在建项目;专业及教师申请的国家、省、市横向科研项目;专业及教师承接的纵向项目;老师和学生共建的项目等资源。

(二)运行成效

1.解决了稳定企业兼职教师来源的问题

   通过工作室(校中企)的建设,使得本专业具有了稳定的优秀兼职教师来源,并为专任教师进入项目团队打开通道,锻炼了师资队伍,真正优化和完善了“双主体”共建,“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在工作室,专任教师既是老师又是企业新技术培训讲师,兼职教师既是企业员工又是项目指导教师。

要求专任教师进工作室,参与资源库项目的设计、开发与产品推广,培养行业实践和技术研发能力,充分保证专任教师每两年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校内工作室进行实践。

在此过程中,也便于企业利用学院的优质教师资源和场地为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有针对性的挑选和培养岗位急需的优秀人才、节约场地成本,互惠共赢的举措激励企业和专业能够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目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专任教师的双师比例达到100%。

2.解决了部分学生下企业顶岗难的问题

   工作室的成立解决了部分学生下企业顶岗难的问题,提升了学生的岗位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目前专业已与用友软件公司、中搜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及泡椒思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建了三个企业工作室,可提供近三十个工作岗位供学生顶岗实习。

同时,以校内工作室建设带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顶岗实习搭建平台,使校企合作更加紧密,提高专业在行业的知名度。

3.解决了学生课内实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库、项目库等教学资源库,运用网络技术,建立互联互通的实训基地。

实训室内设置开放的接入端口,学生只要携带笔记本电脑就可以方便地使用资源库自主学习和训练。

建成开放性、共享型实训室,有效解决了软件开发周期长,课堂训练时间短的矛盾,同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投入技能训练,积累丰富工程经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在开放实训室内动态展示学生的作品和企业的演示项目,使学生时刻感受到职业情境,领略职业守则。

通过以上举措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技能需求的无缝对接,致力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