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并序》检测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40624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燕歌行并序》检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燕歌行并序》检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燕歌行并序》检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燕歌行并序》检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燕歌行并序》检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燕歌行并序》检测题.docx

《《燕歌行并序》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燕歌行并序》检测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燕歌行并序》检测题.docx

《燕歌行并序》检测题

《燕歌行并序》检测题

一、古代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燕歌行并序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诗人把“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起来,有何表达作用?

2.简要分析“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的修辞效果。

3.有人认为“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四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2.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也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3.不同意。

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

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飘那可度”?

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无所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

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唯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不得不使人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

这是深化主题不可缺少的一段描写。

【分析】

1.此题考核鉴赏诗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军队擂鼓出征,开出山海关,浩浩荡荡前进,旌旗飘扬碣石山间,此时校尉紧急传书,飞奔浩瀚之沙海,紧接着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将“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点连缀起来,概括了出征的历程,距离战场越来越近,气氛也随之变得紧张。

2.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依据诗歌内容解释,分析表达效果。

两句诗的意思是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拼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可见运用了对比衬托法,突出了作者的情感,对战士的同情关爱,对不作为骄奢淫逸统治者的愤恨和讽刺,暗含了战争失败的原因,耐人寻味。

3.此题考核鉴赏诗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首先回答同不同意,然后说明理由。

显然回答不同意更易于解答。

征夫守卫边疆多年未归,思妇悲痛啼哭。

思妇独守故乡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

边塞战场动荡无归期,绝远之地尽是苍茫荒凉。

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

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而造成这一悲剧的不仅是战争本身,更是寻欢作乐的将领,进一步讽刺了不恤战士的将领,深化主题。

这些内容并未游离战争进程。

(二)阅读高适的《蓟中作》,完成后面的题。

蓟中作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4.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何艺术特色?

请简要分析。

【答案】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诗人壮烈的情怀;议论抒情,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语言质朴富有真情实感,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解析】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要抓住题干要求从“表达方式”上谈艺术特色。

也就是从这首诗的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语言特色三个方面解答。

诗一开篇,就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

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开始四句叙事写景,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境界阔大,人物虽尚未出场,但通过“策马”“长驱”的壮烈之举,落日黄云的苍茫之色,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这两句既是由前面的叙事写景到下文议论抒情的转折,又具体揭示前文“边城何萧条”的原因:

征战不息,原来是“胡虏”的反叛造成的,同时也暗示对安禄山以“边功市宠”,引起战端。

“诸将已承恩”一句回答,包含着诗人多少深沉的愤慨。

这一起一伏之中,诗人的感情又由激越转向沉痛。

这样自然引出末尾两句,“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这两句各用一典,孙、吴指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和吴起,此二句含蕴的情感十分深厚强烈,有言少意多之妙。

本诗艺术上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

议论抒情,出言深睿精警,意绪起伏捭阖,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

全诗语言看似平淡质朴。

(三)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二)

高适

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

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

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

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

(注释)①青夷军,唐戍边军队。

此诗歌是四十七岁的高适送兵往青夷军,归途入居庸关时所作,他曾到边塞寻求避身之路,但未成功。

②东晋谢安在时局混乱时退居东山,相机而作。

5.

(1)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有何作用?

(2)后两联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描绘了冬日傍晚的居庸关寒风呼啸、峰峦高耸、冰雪凄迷、路途艰险的景象。

交代了时间、地点,渲染了荒寂、凄冷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前途渺茫的悲凉心境。

(2)①对此次出塞找不到安边之策的失望。

(不能施展抱负的无奈)②归家有望的喜悦。

③暂且归隐,等待时机报效朝廷的愿望。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景象及作用。

立足文本前两联,首联既点明了诗人观察的时间和地点,也是对环境大背景的刻意渲染。

颔联写诗人看到的景象,峰峦高耸、冰雪凄迷、路途艰险的景象,一副冰雪凄迷,前途艰难之状,暗示了诗人对自己的仕途丝毫看不懂前景,感到无可奈何。

(2)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颈联总结此次出塞的收获,诗人看到时局混乱、阴暗,良臣进阶无路,因此失分失望、愤懑,想到了暂居家中以修身养性。

尾联追述先贤在时局混乱时退居草莽,相机而作的故事。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

(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使青夷军①入居庸(其一)

高适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注)①青夷军:

唐代戍边军队名称。

天宝九载春,四十七岁的高适以封丘尉的身份送兵往青夷军。

此诗是当年冬天返回途中入居庸关时所作。

6.结合诗句,理解首联中“难”字含义。

7.本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请结合颈联和尾联做赏析。

【答案】

6.①孤独之难(或“孤独”)。

诗人去、回边塞,匹马独行了很长时间,孤单寂寞,前路漫漫,孤单寂寞。

②行路之难(或“旅途艰难”)。

景象荒寒,关塞高险,大雪纷飞,行路艰难,一路行来艰苦困乏。

7.颈联运用拟人(或:

烘托、衬托、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渲染等)手法,从听觉和视觉(视听结合)两方面写了寒泉水声冷涩、悲苦,山间树叶凋零、干枯的景象,生动形象地描摹出边塞的寒冷、空旷,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苦和心境的冷寂。

尾联照应首联,“莫言关塞极”直写观点态度,“云雪尚漫漫”是对过关以后的景象和寒冷的描写,以景作结,蕴涵着征路漫长之意,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分析】

6.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理解能力,从题干形式看,是一道炼字题。

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

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此题主要从含义角度考虑。

首联,写自己独自行走了很久,在漫长的征途中去时十分艰难,此时回来也十分艰难。

这一联先从行役写起,以“难”作结,“匹马”表明孤独,“行将久”,表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暗示了诗人孤单寂寞的心境。

“去”,指前往青夷军送兵;“转”,即回,返入居庸关,因此“难”,不仅指“去”“转”时山路的坎坷崎岖,也包含边地冰雪严寒之苦。

综上所述,“难”一方面写出了内心孤独之难,另一方面写出了行路之难。

7.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歌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以及概括作者情感的能力。

要求考生理解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

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

题干要求“本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需要考生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结合表达技巧体会诗句所表达的具体情感。

颔联,是说自己原来不知道边塞和内地的气候差别如此之大,此时只惊讶客子衣服的单薄。

这一联妙在写“寒”字而不说穿。

诗人送兵去时是秋天,边塞还不太寒冷,还显不出与内地在气候上的明显区别,而冬日回还,北风凛冽,积雪满地,才发觉到寒不可挡。

通过心理和神态刻画,写人对气候的感觉。

颈联,泉水流动的声音也显得悲苦,山上的树叶已经干落,十分空旷。

“冷”字,并非诗人直接感受,而是通过泉声的悲苦间接感觉的。

这两句作者抬首瞻望前路,描写行役,发出征路遥遥的慨叹;泉水也因寒冷而悲咽,人的寒苦也就不言而喻了;山上的树木,也抵挡不住寒威,叶子全部干落了,通过树木的感觉,曲折地传达出人的感觉。

这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将瘆人的酷寒,通过水和树,表现得十分曲折深入。

尾联,不要认为进入了居庸关,就走完了艰险、高寒的关塞,那前面云雾弥漫、冰雪覆盖,路途还遥遥无际。

这一联与首联“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相呼应,“莫言关塞极”,作者直接表明了对行路的态度,“云雪尚漫漫”一句,是对过关以后的景象和寒冷的描写,蕴涵着征路漫长的意思。

综上所述,结合题干要求“请结合颈联和尾联做赏析”,颈联运用了拟人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了寒泉水声冷涩、悲苦,山间树叶凋零、干枯的景象,生动形象地描摹出边塞的寒冷、空旷,隐含地表现了诗人旅途艰辛、内心悲苦。

尾联照应首联,“莫言关塞极”直写观点态度,“云雪尚漫漫”,以景作结,蕴涵着征路漫长之意,引发读者的联想。

二、情景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了军中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

(2)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3)高适《燕歌行》中,描写前线军情紧急,敌军侵略的战火已经点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3)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做这种题的关键是平时强化记忆,反复巩固;考试时审清题干要求,正确书写字形。

本题需要重点把握这些字词的正确书写:

半、帐、犹、蓟、校尉、瀚海、单于。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适者,渤海蓨人也。

……天宝中,海内事干进者注意文词。

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颂。

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

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

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西。

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节上前。

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奔赴行在,及河池郡,谒见玄宗,因陈潼关败亡之势。

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至成都,八月,制曰:

“侍御史高适,立节贞峻,植躬高朗,感激怀经济之略,纷纶赡文雅之才。

长策远图,可云大体;谠言义色,实谓忠臣。

宜回纠逖之任,俾超讽谕之职。

可谏议大夫,赐绯鱼袋。

”适负气敢言,权幸惮之。

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

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

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

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

上奇其对,诏与江东节度来瑱率本部兵平江淮之乱,会于安州。

师将渡而永王败,乃招季广琛于历阳。

兵罢,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迁彭州。

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百姓劳敝,适因出西山三城置戍。

代宗即位,吐蕃陷陇右,渐逼京畿。

适练兵于蜀,临吐蕃南境以牵制之,师出无功,而松、维等州寻为蕃兵所陷。

代宗以黄门侍郎严武代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

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

逢时多艰,以安危为己任,然言过其术,为大臣所轻。

累为藩牧,政存宽简,吏民便之,有文集二十卷。

而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内事干进者注意文词干:

要求

B.适负气敢言,权幸惮之幸:

侥幸

C.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寻:

不久

D.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短:

诋毁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高适“负气敢言”的一项是()

①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②因陈潼关败亡之势

③谠言义色,实谓忠臣④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

⑤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⑥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⑤D.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适擅长写诗,又有过人的才识,因而受到赏识,做了刑部侍郎等官,是自唐以来在政治上发迹高升的唯一一位诗人。

B.高适忠心耿耿,直言敢谏,招致李辅国等权贵的忌恨,故由谏议大夫一职降为太子少詹事职务。

C.高适有政治远见,曾判断永王叛乱必定失败,肃宗下诏命高适和江东节度使来瑱率本部兵一起平定江淮的叛乱,结果轻而易举地打败了永王。

D.高适为人喜欢谈王霸之道的大方略,把国家安危作为己任,又讲究节义,但是他的言谈超过了他的实际本领,所以为大臣所轻视。

1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右。

(2)适练兵于蜀,临吐蕃南境以牵制之,师出无功,而松、维等州寻为蕃兵所陷。

【答案】

9.B

10.B

11.C

12.

(1)他脱去平民衣服开始做官,做的是汴州封丘县尉,这个官不是他乐于做的,于是辞去职位,客游于河西地区。

(2)高适就在蜀中练兵,军临吐蕃南境,来牵制其进逼京郊的兵力,但师出无功,而松州、维州等地不久被吐蕃所攻陷。

【解析】

9.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B项,“幸”,结合“权”分析,译为受宠幸的人。

句意:

高适正气凛然,敢于直言,权贵佞臣,都很害怕。

故选B。

点睛:

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

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10.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

此题是人物是“高适”,品质是“负气敢言”,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

①高适受到张九皋的赏识;⑤高适有谋略,善看问题;⑥从政方面的事迹。

排除这三项即可。

排除这三项,自然得到答案。

故选B。

1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C项,“结果轻而易举地打败了永王”错误。

结合文本内容“上奇其对,诏与江东节度来瑱率本部兵平江淮之乱,会于安州。

师将渡而永王败,乃招季广琛于历阳”分析可知,永王不是他率兵打败的。

故选C。

12.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任为官;“封”,帝王以爵位、土地、名号等赐人;“其”,代词,他;“好”,喜欢;“乃”,连词,于是;“去”,辞去;“客游河右”(省略句);“河右”,河西的别称,黄河以西的地区。

(2)“适练兵于蜀”(状语后置句);“于”,介词,在;“以”,连词,来;“之”,代词,指进逼京郊的兵力;“而”,连词,表承接;“寻”,不久;“为……所”,表被动,被;“陷”,攻陷。

【点睛】

参考译文:

高适,是渤海蓨县人。

……天宝年间,海内各地凡是拜谒要求上进的人都很注重文词。

高适年纪已超过五十岁,才开始留心于诗歌,几年内,他的诗歌的体例风格渐渐发生变化,以气质取胜,自己也因此自豪。

他每吟一篇,便被诗歌爱好者所传颂和赞美。

宋州刺史张九皋认为高适是一位奇才,举荐他于有道科。

当时右丞相李林甫擅权专政,不重视文雅之士,只按一般的举子对待他。

他脱去平民衣服开始做官,做的是汴州封丘县尉,这个官不是他乐于做的,于是辞去职位,客游于河西地区。

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见到他,认为他有异才,便上表举荐他做左骁卫兵曹,在哥舒翰幕府中做掌书记,曾跟随哥舒翰入朝,哥舒翰在皇帝面前把高适大大夸奖了一番。

等到哥舒翰打了败仗,高适从骆谷向西逃走,奔赴皇上所在的地方,到了河池郡,拜见唐玄宗,于是陈说潼关一战失败的情况。

唐玄宗嘉奖他,不久便升为侍御史。

车驾到了成都,八月,唐玄宗下诏说:

“侍御史高适,忠贞立节,身正品高,胸怀经国济世的谋略,腹有雅丽高赡的文才。

他善于谋长远之计,有合于国之大体;正直敢言,义形于色,实在是一位难得的忠臣。

适合当回转纠远的职务,而使他任讽谕的官职。

任命他为谏议大夫,赐绯鱼袋。

”高适正气凛然,敢于直言,权贵佞臣,都很害怕。

至德二年,永王李璘起兵向东进发,想占领扬州。

起初,太上皇李隆基以诸王分镇各道。

高适极力进谏,认为此议不可行。

及至永王反叛,肃宗听说高适曾经劝阻诸王分镇事,于是召他来谋平叛事。

高适便陈述江东的利与弊,并判断永王必败。

肃宗感到他的对答不平常,下诏命高适和江东节度使来瑱率本部兵一起平定江淮的叛乱,在安州会师。

大军即将东渡,而永王已兵败如山倒,于是招降叛将季广琛于历阳。

平叛战争结束后,李辅国很忌恨高适的正直敢言,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于是降职授予太子少詹事职务。

没多久,蜀中兵乱,高适出任蜀州刺史,转为彭州刺史。

剑南地区自从玄宗回长安京都后,在梓州和益州二州各设置一节度使,百姓负担太重,劳顿疲惫,高适于是出西山三城设置戍卫。

代宗即位后,吐蕃攻陷陇右,渐渐逼近京城长安郊外。

高适就在蜀中练兵,军临吐蕃南境,来牵制其进逼京郊的兵力,但师出无功,而松州、维州等地不久被吐蕃所攻陷。

代宗便用黄门侍郎严武取代高适的职务,让高适返回朝廷,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

永泰元年正月死,追赠礼部尚书之职,谥号为“忠”。

高适喜欢谈霸王之道的大方略,以追求功名为务,又讲究节义。

他生逢国家多难,常把国家安危作为己任,然而他的言谈,超过他的实际本领,所以被大臣轻视。

历任地方州牧郡守,为政从宽从简,官吏和人民都感到方便。

有文集二十卷。

自唐以来,诗人在政治上发迹高升的,只有高适而已。

四、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适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合称“高岑”,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其诗歌具有雄壮而浑厚古朴的特点,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代的许多诗人,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使他的诗歌有一种慷慨悲壮之美。

()。

在50岁之前,他穷困潦倒,甚至沦落到乞食度日的地步;后来他毅然投笔从戎,十余年间就从舞文弄墨的诗人一跃而成纵马疆场的将军。

《旧唐书》说:

“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广德二年,高适被封为渤海县侯,唐代历史上唯一一个因军功而被封侯的诗人之一。

1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高岑”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

B.校园里不时传来“我们毕业啦!

”的兴奋欢呼声。

C.这里所说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D.钱学森是中国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1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用现在的话来说,他的人生就是一场华丽的“逆袭”

B.而他的人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场华丽的逆袭”

C.华丽的“逆袭”完美地概括了他的人生经历

D.他的诗歌包含着诗人的主观意念,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A.广德二年,高适被封为渤海县侯,唐代历史上唯一一个因军功而被封侯的诗人。

B.广德二年,高适被封为渤海县侯,成为唐代历史上唯一一个因军功而被封侯的诗人之一。

C.广德二年,高适被封为渤海县侯,成为唐代历史上唯一一个因军功而被封侯的诗人。

D.广德二年,高适被封为渤海县侯,是唐代历史上唯一一个因军功而被封侯的诗人之一。

【答案】

13.D

14.B

15.C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

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A项,引号表示直接引用古诗句;

B项,引号表示直接引用话语;

C项,引号表示强调;

D项,和文中的引号一样,都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D。

14.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

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

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括号前写的是高适诗歌的特点,后面写的是高适的人生经历,所以括号里需要填的是一个过渡句。

D项无法引出下文,排除。

比较A、B、C三项会发现,“而他的人生”一句将文段从写高适的诗歌过渡到了写高适的人生,衔接更恰当。

故选B。

15.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

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

一是成分残缺,应在“唐代历史”前加“是”或“成为”等;二是不合逻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