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八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4015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八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文言文八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文言文八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文言文八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文言文八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八下.docx

《文言文八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八下.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八下.docx

文言文八下

7、马 说韩 愈

一、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侍郎。

唐代文学家,散文尤著名。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它与“论”没有质的区别,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的文章为论说文。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因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不按驾驭它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不认得千里马啊!

二、语言积累

1.重点词语

骈:

两马并驾且:

犹,尚且。

祇:

只是。

 等:

等同,一样。

 临:

面对。

道:

正确的方法。

呜呼: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通其意:

通晓。

 

2.通假字

食马者 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 通“现”,显露。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 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3.一词多义

食:

一食(吃)食马者(通“饲”,喂)

能:

虽有千里之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执策而临之(表顺接)

称:

不以千里称也(著称)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以:

不以千里称也(因为)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或: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其: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代词,指马)鸣之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邪(反问语气词,难道)其真不知马也(推测语气词,恐怕)

4.重点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_______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

鞭策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

___

5.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有一位名人曾说过:

“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8)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9)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6.问题探究

(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马。

__

(2)《马说》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控诉。

三、写作特点

(1)中心突出,线索清晰。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

贯穿全文的是“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

(2)本文写法上的显著特点是:

使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

如,文中用“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又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

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四、链接中考

1.解释下面一词多义的字。

策策之不以其道(策:

驱使)执策而临之(策:

鞭子)

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虽有千里之能(能力)

2.请用“/”符号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默写填空。

(1)故虽有名马,__祇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骈死于槽枥之间__,不以千里称也。

(2)__策之不以其道__,__食之不能尽其材__,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__人才__比作千里马,把__愚妄无知的统治者__比作食马者,反映了古代统治者__埋没人才、摧残人才__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__怀才不遇、壮志难酬__的愤懑之情。

(4)开头点明千里马与伯乐的依赖关系的句子是__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__。

(5)第一段中的__祇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骈死于槽枥之间__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

第二段中的__食不饱__,__力不足__,__才美不外见__指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6)第三段中的食马者__策之不以其道__,__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并扬言__天下无马__,生动地揭露了统治者的__愚妄无知__。

(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其真不知马也__。

4.翻译重点句子。

(1)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__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2)安求其能千里也?

__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3)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__(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或者“不以千里马著称”,或“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5.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__表达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希望封建统治者能够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6.《马说》的论点是什么?

__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8、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 濂

一、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1、宋濂,字景濂,浦江(今浙江义乌)人。

明初文学家。

生平著作甚丰,曾主修《元史》,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本文节选自《宋学士文集》。

赠序:

唐宋以来,文人在送别时,写一篇送别赠言的文章,叫赠序,内容多是劝勉、誉扬之词。

后来,逐渐成为一种专门文体。

本文就是这样一篇赠序。

2、译文;我小时就特别爱好读书。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

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

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学识渊博的前辈请教。

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

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

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我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二、语言积累

1.重点词语

僵劲:

僵硬。

 嗜学:

爱好读书。

乃和:

才暖和。

 绮绣:

绣花绸缎衣服。

趋:

小步快走,这里译为“跑”。

游:

交游、切磋。

叩问:

请教。

 卒:

终于。

箧:

箱子。

 先达:

有德行学问而显达的先辈。

屣:

鞋子。

致书:

得到。

烨然:

光彩照人的样子。

2.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3.古今异义

录毕,走送之 走,古:

跑 今:

行走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

热水 今:

食物煮后所得的汤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假借,古:

借 今:

虚伪的,不真实的

援疑质理 援,古:

引,提出 今:

援助

4.一词多义

至:

色愈恭,礼愈至(周到)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

且: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和,连词)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以:

无从致书以观(连词,来)以衾拥覆(介词,用)

身倾耳以请(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以中有足乐者(连词,表原因,因为)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因)

5.词类活用

主人日再食 (日:

名词作状语,每天)腰白玉之环 (腰:

名词作动词,腰佩)

手自笔录 (笔:

名词作状语,用笔)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缊袍敝衣”,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6.重点句子翻译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

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7.理解性默写

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8.问题探究

(1)文章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

路途:

遥远艰难。

衣着:

破旧不能御寒。

饮食:

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2)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这是宋濂的切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3)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三、链接中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__大。

__

(2)俟其欣悦:

俟__等待。

__

(3)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__“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__抄录完毕,就跑着把书送还人家,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日期。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3.最能表现作者幼时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__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4.文中“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这句话在文章结构方面起什么作用?

“勤且艰”表现在哪些方面?

__总结上文。

“勤且艰”表现在:

(1)家贫无书,只好借书抄书,克服无书之苦;

(2)远道投师,对老师谦恭,克服无师之难;(3)远道求师奔走受冻,克服天冷之苦;

(4)求学时多有衣食之苦,克服生活之难。

5.古人读书像宋濂一样勤奋刻苦的不胜枚举。

请在空白处填上两个勤奋刻苦的典故,

如__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程门立雪__。

6.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__

(1)刻苦学习;

(2)博览群书;(3)虚心求教。

7.你认为学习条件的好坏与学习成绩的好坏有怎样的关系?

__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

学习成功的关键是个人的不懈努力。

学习条件好,不一定能学好;学习条件不好,成绩也不一定差。

九、小石潭记柳宗元

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

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溪岸的形状像犬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清冷得令人感到忧伤。

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不宜久留,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一、语言积累

1.重点词语

蒙络摇缀:

覆盖、缠绕、摇动、联结。

参差披拂:

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佁然:

呆呆的样子。

 俶尔:

忽然。

尤:

格外悄怆:

忧伤的样子。

2.通假字

下见小潭 “见”通“现”。

3.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 古:

离开 今:

崔氏二小生 古:

青年、后生 今:

戏剧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古:

大约 今:

可以,许可

影布石上 古:

映 今:

用以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材料

不可久居 古:

停留 今:

居住

4.一词多义

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介词)隶而从者(跟随,随从,动词)

见:

下见小潭(通“现”,现出,动词)明灭可见(看见,动词)

清:

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以其境过清(清静、冷清,形容词)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约摸,副词)明灭可见(能够)

5.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下见小潭(下: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下面”。

皆若空游无所依(空:

用作“游”的状语,“在空中”。

日光下澈(下:

名词作状语,“向下”。

心乐之(乐:

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

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名词作状语,“像犬牙一样”。

四面竹树环合(环:

名词作状语,“像环一样”绕着。

斗折蛇行(“斗”、“蛇”: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凄神寒骨(“凄”、“寒”: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日光下澈(形容词“澈”充当“日光”的谓语,“透射”。

似与游者相乐(乐:

形容词用作动词,嬉戏、逗乐。

近岸(近:

形容词作动词,靠近、接近)

6.重点句子翻译

(1)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文: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

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文: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

溪岸的形势像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___

7.问题探究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游览顺序(空间顺序)。

__

(2)课文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幽静、潭水清澈。

__

(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

____

(4)本文是如何把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

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情感。

_

(5)文中的“对比”和“烘托”的作用。

点拨:

a.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b.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二、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柳宗元(773~819),唐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厚。

祖籍山西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县),人称“柳河东”。

晚年被贬柳州,亦称“柳柳州”。

他是中唐时期卓越的散文家和诗人。

他和韩愈是古文运动的两个主要倡导者,并称“韩柳”,同被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中。

本文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写下的具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三、写作特点

全文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作品中写鱼,既写了鱼的悠然自得,也写了作者的喜悦心情;写溪水和溪岸,通过“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的比喻,“明灭可见”的描写,以动静相融的笔法,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溪身和溪流的特点。

再如,写坐在潭边的感受,写出了一个极清幽冷寂的环境,和作者由不幸遭遇引发的悲凉心境交融,使景物和人物相互融合

四、链接中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水尤清冽:

__清凉。

__

(2)佁然不动:

__呆呆的样子。

__

(3)以其境过清:

__因为。

__(4)悄怆幽邃:

__忧伤的样子。

__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潭中鱼/可百许头(或:

潭中/鱼可百许头)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全石以为底。

__整块石头作为(它的)潭底。

____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或现或隐。

__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___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__忽然间向远方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与游人一起玩乐。

___

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

A.文章的第二、三、四段是按空间顺序写下来的。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两句都是从正面描写水清。

C.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比喻的方法写景。

D.文章第四段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透露出作者被贬后的忧郁伤感之情。

5.“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隔篁竹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__”埋下伏笔。

6.

(1)侧面表现潭水之清的语句是:

“__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__。

(2)直接写水清的句子是:

“__水尤清冽__。

(3)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

“__佁然不动__。

(4)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__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__。

(5)描写潭上多姿藤蔓的句子是:

“__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__。

(6)说明小石潭人迹罕至的一句话是:

“__伐竹取道__。

(7)“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上文哪句话呼应:

“__水尤清冽__。

7.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

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

依据是什么?

__小石潭的溪水是由西南流向东北;作者观赏景物时站在小石潭的东北方向;

依据是: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_

8.本文生动描写了小石潭周围的环境,烘托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烘托凄清寂静的氛围,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忧伤的心情。

_

9.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该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

__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0.试举例说明本文写法上的一个特点。

__借景抒情。

例如文章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_

十、岳阳楼记范仲淹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集中在一个洞庭湖上。

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

然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降职远调的人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都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的天色暗下来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

(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自己,(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万分悲伤啊。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万里碧绿;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兰花,茂盛并且青绿。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答,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

(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全都忘了,端着酒杯,对着春风,真是喜气洋洋啊。

唉!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情况,为什么呢?

(原来是他们)不因为客观环境好就高兴,不因自己失意而悲伤;在朝廷做官,就为老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就替君主担忧。

这样(他们)进朝廷为官也忧虑,退居民间也担忧。

(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那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乐”吧。

唉!

(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一、语言积累

1.重点词语

越:

及、到。

旧制:

原来的规模。

谪:

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晖:

日光。

备:

详尽。

 景:

日光。

 惊:

起、动。

锦鳞:

美丽的鱼。

 偕:

一起。

或:

或许,表委婉口气。

然则:

虽然如此,那么。

翔集:

时而飞翔,时而停歇。

 

嗟夫:

唉,感叹词。

至若:

至于,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

2.通假字

百废具兴。

 “具”通“俱”,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咐。

3.古今异义

予观夫巴陵胜状 古:

表远指,那。

 今:

丈夫。

浊浪排空 古:

冲向天空。

 今:

全部去除掉。

去国 古:

国都。

 今:

国家。

4.一词多义

夫:

予观夫巴陵胜状(夫:

那)夫环而攻之(夫:

发语词,不译)

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观:

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观:

景色)

极: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极:

尽,直通)此乐何极(极:

穷尽)

去:

去国怀乡(去:

离开)西蜀之去南海(去:

距离)遗而去之(去:

逃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