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俗 节日与节气.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39234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民俗 节日与节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华民俗 节日与节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华民俗 节日与节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华民俗 节日与节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华民俗 节日与节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民俗 节日与节气.docx

《中华民俗 节日与节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民俗 节日与节气.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华民俗 节日与节气.docx

中华民俗节日与节气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传统璀灿辉煌,传统节日异彩纷呈,充分反映了我们的文化渊源,为了让我们的后代对我们的传统节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特把我们的节日、节气分述如下:

一、节气

节气:

即季节、气候。

《乐府诗集》“三二”南朝宋谢灵运《燕歌行》:

“盛冬初寒节气成,悲风入闺霜依庭。

我国古代历法,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又叫二十四气。

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是我国农历的特点。

农历平均每月有两气,即一个节气,一个中气。

月初叫节气,月中叫中气。

因农历小月29天,大月30天,所以有时一个月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那么这个月就是农历闰月,如某农历二月后的这个月没有中气,那么这个月就是闰二月,则这一年就是13个月了。

(《逸周书·时则》《礼记·月令》《淮南子·天文》《汉书·律历志》)

节气可作两个意思理解:

一、二十四气中的一类。

从小寒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为另一个节气。

计有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

称十二节气。

二、二十四气的泛称。

节气一般是按阳历算出来的。

地球每365天5时48分46秒〔精确〕,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大24小时还要自转一次。

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

以北半球来讲,太阳直射在北纬

23.5度时,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直射在南纬

23.5度时称为冬至;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经到了夏、冬两季的中间了。

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为春分和秋分,这也就到了春、秋两季的中间,这两天白昼和黑夜一样长。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的有: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

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节气都是指的时刻,即太阳黄经等于15度时,便是清明节。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

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一一相间。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

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应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时间

现代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准确地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间:

春季

立春太阳位于黄经315度,2月2-5日交节

雨水太阳位于黄经330度,2月18-20日交节

惊蛰太阳位于黄经345度,3月5-7日交节

春分太阳位于黄经0度,3月20-22日交节

清明太阳位于黄经15度,4月4-6日交节

谷雨太阳位于黄经30度,4月19-21日交节

夏季

立夏太阳位于黄经45度,5月5-7日交节

小满太阳位于黄经60度,5月20-22日交节

芒种太阳位于黄经75度,6月5-7日交节

夏至太阳位于黄经90度,6月21-22日交节

小暑太阳位于黄经105度,7月6-8日交节

大暑太阳位于黄经120度,7月22-24日交节

秋季

立秋太阳位于黄经135度,8月7-9日交节

处暑太阳位于黄经150度,8月22-24日交节

白露太阳位于黄经165度,9月7-9日交节

秋分太阳位于黄经180度,9月22-24日交节

寒露太阳位于黄经195度,10月8-9日交节

霜降太阳位于黄经210度,10月23-24日交节

冬季

立冬太阳位于黄经225度,11月7-8日交节

小雪太阳位于黄经240度,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太阳位于黄经255度,12月6-8日交节

冬至太阳位于黄经270度,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太阳位于黄经285度,1月5-7日交节

大寒太阳位于黄经300度,1月20-21日交节

节气日期速算法:

通式寿星公式——[Y×D+C]-L

Y=年代数、D=

0.2422、L=闰年数、C取决于节气和年份。

本世纪立春的C值=

4.475,求2017年的立春日期如下:

[2017×

0.2422+

4.475]-[2017/4-15]=492-489=3

所以201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就是这么简单。

几千年来,我国农民就是根据这些节气来春种秋收的。

所以节气与节日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节日

节日与节气不同,它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载体,又称节令(《礼记·月令》)。

每一个节日的背后有的有一个历史典故,有的有人文掌故,有时节日恰好与节气重合为一天,则是两个名,不相同的概念(三月的“清明”与冬月的“冬至”这两个就是)。

而千万不能混淆了它们的文化含义。

在我国农历(旧历)中,从正月初一到腊月三十,据笔者搜集,罗列如下:

正月初一:

春节。

汉以前,把春节定在立春日。

从节气表中可知立春日并不是固定的。

所以从汉代开始,把每年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又称元旦,也叫“元日”,即一年的第一天的意思。

《梦梁录·.正月》:

“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朔:

农历每月第一天;望:

农历每月十五日;晦:

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书·舜典》:

“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

”“月正”,正月也。

一直沿用至今。

《左传》:

“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

履端于始,序则不愆。

举正于中,民则不惑。

归余于终,事则不悖。

”所以这一天又叫“履端”、“元旦”。

初一这一天又叫“鸡日”。

据《东方朔传·岁时书》:

“天地初开,一日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

其曰晴,主所生之物盛,阴则灾。

”唐朝李乔诗:

“七日最灵辰。

”意思是说:

人是这一天产生的,所以称正月初七日是最灵神的一天。

初九日:

又称上九日。

《易》“上九潜龙勿用”。

这天一大早,人们都要敬神、放爆竹。

为的是庆贺大菩萨生日。

相传这一天是菩提祖师(即《西游记》孙悟空的传道师傅祖师菩提是也)诞辰。

十五日:

元宵节,民间又称“月半”,即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月半日。

俗有“年小月半大”。

即如果外出的人在大年三十或正月初一春节赶不回家,则在正月十五必须到家的。

所以这一天又叫团圆节。

二月初一:

中和节,唐德宗因三月寒食与上已日,同时,欲以二月与之区别,李泌奏请以二月朔为中和节。

取居春之中而和缓之意。

初二:

这一天是汉民族的“龙抬头节”。

明朝沈榜《宛署杂记》“二月引龙,熏百虫”,“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白门外委蜿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

并有“二月二龙抬头。

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这一天,又是“土地会”,这一日为土地神生日,民间由生了儿子的人家带头,积资在一起吃酒庆贺。

这个会旧时在民间很盛行,是一种祈求人丁兴旺的意思。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恐怕与此不无关系吧。

初三:

文昌会,文昌帝君生日,这一天,旧时私塾学校师生及学生家长积资宴请老师庆贺,家长师生共乐。

十五日:

花朝日,旧时传统,在这一天为女孩子穿耳朵(为长大后戴耳环之用),据说在这一天穿耳眼不发炎。

三月初三:

上已辰,又称上已日,这一日少男少女们穿上艳丽的春装去春游。

有时这一天恰好与清明节同时,有时又恰好与寒食节同时。

寒食节:

日期不定。

它根据前一年的冬至日来定,《岁时记》:

“冬至百六是清明,立春五戊为春社,寒食节是清明前一日。

”即上一年的冬至后一百零六天是清明节,而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

清明节:

传统这一日为祖先扫墓。

即后代子孙带上酒食和全家人一起上先人坟扫墓上香,并就地野餐。

意思是缅怀先人之意。

春社日:

每年的春社日一般也在三月(有时在二月),其具体日子要根据立春以后的第五个戊日来定。

这一天农民们积资敬土神,举行宴会祈求这年农业好收成。

以后到秋天又有一个秋社日,这个秋社日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一般在八月尾九月初,其活动如同春社,只是这一天又叫谢神日,即感谢土神和天帝赐给了好收成。

四月八日,浴佛节,又称春和日,即春天已完,夏日开始了。

在四月“小满”前后,日期不定。

还有一个女儿节,在这段日子,一般有女儿出嫁了的人家,都要把出嫁了的女儿接回来喝汤,叫麦黄汤,因“小满”了,夏粮已快收割了之意。

所以这个女儿节又叫“出嫁女儿节”。

五月:

初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为纪念我国爱国诗人屈原而起。

这一天有赛龙舟的习俗。

民间称五月初五为“小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

又称“蒲节”。

在这一天中午,切菖蒲草放入酒中饮之可避瘟疫之气。

又称“天中节”。

可惜这个传统节日现已被韩国在联合国注册成了他们的节日。

也就是说我们偌大中华已失去一个传统节日了。

六月:

初伏日,表示最炎热的夏天开始了,这一天根据夏至日来定,《岁时记》:

“初伏日是夏至第三庚。

”即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

初六,天贶节,宋哲宗元符四年六月六日,降诏书定此日为“天贶节”。

七月初七,七夕日。

《天宝遗事》:

“唐宫中每遇七夕,宫女各执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

”这一天古时又称“女儿节”,即未嫁女儿节。

这一天凡有女儿的人家就在自己家中摆上大方桌(俗称八仙桌),把女儿平时学习刺绣的作品摆在上面,供同村女孩来参观。

近年因外国公历2月14日为情人节,所以又有人把这一天说成是我们中国的情人节,理由是每年七月七日王母娘娘同意牛郎织女在这一天会面。

十五:

中元节,俗称鬼节,《天仙配》董永有一句台词是:

“七月十五是中元,家家户户祭祖先。

”旧时习俗,这一天人们都要为祖先们烧纸钱。

但人们一般不在中元(七月十五)焚烧纸钱,而是在十四日烧,意为提前一日,表敬仰怀念之意。

而新近死亡的亲人,则在七月十三日为之烧纸钱,表示哀悼祭奠之意。

八月十五:

中秋节,意为秋天之中,民间有吃月饼、庆团圆之意。

九月:

初九日,重阳节。

因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故名重阳日。

十月:

小阳春,因十月阳气开始上升,古时称十月为小阳春。

冬月:

冬至是我华夏几千年来的传统祭祖的节令,鲁迅《祝福》:

“冬至祭祖。

”但祭祖的“冬至”与二十四节气的“冬至”恰逢其时,不要混为一谈,它们各有各的涵义。

腊月:

初八,腊八日。

旧俗有吃腊八粥的习惯。

据传:

从前有一个富人家生有一个儿子,从小娇生惯养,不学无术,好吃懒做,娶了一个媳妇,也和他一样。

后来父母去世,他们坐吃山空,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实在饿得无法,就找找坛底,寻寻囤边,弄了些杂粮煮了一锅杂粮粥吃了。

因天寒地冻,吃了这一锅杂粮粥,一下子暖和了,才想起不该坐吃山空,应该劳动。

可是为时已晚,他们还是冻饿而死。

人们为了教育儿孙要勤劳节俭,于是每逢腊月初八都要熬一锅杂粮粥,俗称腊八粥,边吃边讲腊八粥的故事,警醒儿孙不要好吃懒做。

二十四,俗称“小年”,这一天敬灶神,送灶神上天向玉帝汇报这一家人一年功过。

《祝福》“是送灶的爆竹”,即指是这一天放的爆竹。

二十九——三十,大年除夕。

即过了这一夜,就又是新一年了。

这一夜也称大团圆之夕,是我国民间重大的庆贺节日。

所以现代每年这一夜中央电视台都要举办联欢晚会,正是这个意思。

旧时私塾先生为方便学生记忆,编了一个包括二十四节气和各个月份的特殊节日的一个口诀:

正月元宵立春雨水,二月花朝惊蛰春分。

三月寒食清明谷雨,四月春和立夏小满。

五月端午芒种夏至,六月三伏小暑大暑。

七月七夕立秋处暑,八月中秋白露秋分。

九月重阳寒露霜降,十月小阳立冬小雪。

冬月数九大雪冬至,腊月腊八小寒大寒。

我国传统节日丰富多样,在当前青少年在赶时髦过“洋节”的同时,不要忘了我们自己的传统的节日,也不要忘了我们的传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