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蛋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38850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9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病毒蛋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抗病毒蛋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抗病毒蛋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抗病毒蛋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抗病毒蛋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抗病毒蛋白.docx

《抗病毒蛋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病毒蛋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抗病毒蛋白.docx

抗病毒蛋白

抗病毒蛋白(12种)

(Antiviralprotein)

摘要:

病毒进入机体后,能刺激人体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产生干扰素。

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是抗病毒免疫中重要的蛋白质,它能诱生抗病毒白蛋白来阻止新病毒的产生。

但在机体内还存在着其它很多种具有抗病毒作用的的蛋白质,在抗病毒免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主要介绍了其它种类的抗病毒蛋白。

关键字:

抗病毒蛋白;作用机制

Abstract:

Afterthevirusentersthebody,wichcanstimulatemacrophages,lymphocytesandcellstoproduceinterferon.whichistheimportantproteinsthatcaninduceanantiviralalbumintopreventthegenerationofnewviruseswithbroad-spectrumantiviralactivity.However,invivothereisawvarietyofotherproteinsthathavingantiviralactivityandplayanimportantroleinanti-viralimmunity.Thisarticleintroducestheothertypesofanti-viralproteins.

KeyWord:

antiviralprotein;mechanismofaction

一、干扰素(Interferon,IFN)

1、干扰素的分类

病毒进入机体后,能刺激人体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产生干扰素。

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

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分为I型干扰素(IFN-和IFN-)和II型干扰素(IFN-)。

IFN-α、IFN-β和IFN-,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

I型干扰素:

是许多不同的细胞对病毒应答时产生的细胞因子,保护临近细胞不受病毒感染,其合成受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诱导,在抗病毒感染的先天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

II型干扰素:

是由Th1细胞和NK细胞产生的多功能细胞因子,抗病毒,增强巨噬细胞和PMN细胞的吞噬功能,激活巨噬细胞。

表1干扰素的分类

I型(IFN/)

II型(IFN)

起源

所有有核细胞,尤其是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NK细胞和Th1,γδ和CD8细胞

诱导物

病毒、其他细胞因子、某些细胞内细菌和原生动物

抗原刺激的T细胞

功能

抗病毒、增加MHCI类表达、抑制细胞增殖

抗病毒,增加MHCI类和II类表达,激活巨噬细胞

2、抗病毒作用机制

干扰素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VP)发挥效应。

在正常情况下,基因处于静止状态,干扰素的产生受到抑制。

如有病毒感染或非病毒性诱生剂(如人工合成的双链聚肌胞,PolyI:

C)作用于细胞膜上,激活干扰素编码基因,即开始转录干扰素的mRNA,再转译为干扰素蛋白。

因此诱生的干扰素很快释放到细胞外,作用于邻近的未受感染的细胞膜受体系统,该系统由神经节苷脂组成的结合位点和一个可能由糖蛋白组成的激活位点所组成。

当IFN与受体结合后,产生一种特殊的因子,使抗病毒蛋白(AVP)基因解除抑制,转录并翻译出AVP,主要是蛋白激酶、2’-5’A合成酶、磷酸二酯酶,这些酶与发挥抗病毒活性有密切关系。

其中两种酶须经双股RNA及ATP激活,一为蛋白激酶,激活后可使合成蛋白质的起动因子2(eIF-2)同磷酸化而失活,抑制蛋白质合成;另一种为2’-5’A合成酶,活化后催化合成2’-5’寡腺苷酸,再激活潜在的核酸内切酶,使病毒mRNA降解,抑制病毒蛋白合成。

此外,磷酸二酯酶能除去tRNA的CCA末端,抑制蛋白合成。

图1干扰素的作用机制

3、作用特点

3.1间接性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等效应分子抑制病毒。

3.2广谱性抗病毒蛋白是一类酶类,作用无特异性。

对多数病毒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3.3种属特异性一般在同种细胞中活性高,对异种细胞无活性。

3.4发挥作用迅速干扰素既能中断受染细胞的病毒感染又能限制病毒扩散,在感染的起始阶段,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发生作用之前,干扰素发挥重要作用。

4、信号传导途径

由IFN诱导合成的抗病毒蛋白主要通过PKR通路、MxGTPase通路、2’-5’-OAS介导的RNaseL通路以及ISG-15等4条通路抑制病毒转录、降解病毒mRNA、阻断病毒翻译起始、限制病毒蛋白功能等途径介导抗病毒效应,抑制病毒复制。

4.1PKR通路PKR可作为一种重要的PRR,与dsRNA结合最终诱生IFN,同时PKR又是IFN诱导合成的主要抗病毒蛋白之一。

病毒复制周期早期阶段,病毒感染细胞产生大量dsRNA,PKR正是通过其两个N末端的dsRNA结合基序与病毒复制中间产物dsRNA结合形成复合体,并使PKR自身在丝氨酸和苏氨酸残基处磷酸化而被激活,从而阻断了病毒mRNA翻译的起始,达到抑制病毒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目的。

4.2MxGTPase通路Mx蛋白由其N端的一个GTPase结构域、中间的连接结构域和C端的一个带亮氨酸锌指(Lz)基序的效应结构域组成。

Mx蛋白可与GTP结合,具有内在的GTP酶活性,可以识别病毒核衣壳蛋白并抑制其转入细胞核,影响病毒颗粒的装配,从而抑制病毒复制。

4.3OAS介导的RNaseL通路OAS蛋白(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在细胞质以非活化的形式存在,在受到dsRNA激活的情况下,激活的OAS促使ATP多聚化形成不定长度的寡聚核苷酸2-5(A),通过两者的激酶样结构域促使2-5(A)与RNaseL结合形成二聚体,从而激活潜伏状态下的RNaseL,激活的RNaseL可切割RNA,包括病毒的mRNA,使病毒蛋白多肽链合成起始受阻,从而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

4.4ISG-15通路ISG也是IFN诱导合成的抗病毒蛋白之一,其中ISG-15在IFN诱导的抗病毒效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ISG-15可抑制病毒介导的IFN调节因子-3的退化,从而增强IFN-β的表达及其抗病毒效应[1]。

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1、IL-2

IL-2即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又名T细胞生长因子(Tcellgrowthfactor,TCRF),主要由活化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产生的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是所有T细胞亚群的生长因子,并可促进活化B细胞增殖,故为调控免疫应答的重要因子,是一种在机体抗病毒免疫中极为重要的效应分子。

细胞毒效应细胞(Tc、NK及活化的巨噬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后,可通过释放细胞因子杀伤病毒感染细胞。

活化的T细胞释放IL-2,促使T、NK、单核巨噬细胞在病毒感染的部位大量聚集,释放IFN-α、IFN-γ并形成足够的浓度,从而在基因转录、翻译两个水平上抑制病毒的合成,并诱导邻近正常细胞建立抗病毒状态。

图2IL-2的作用机制

2、IL-10

IL-10主要由Th2细胞分泌,能抑制Th1细胞的增殖及分泌IL-2、IFN-γ等细胞因子,抑制Th1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诱导B细胞表达MHC-Ⅱ类抗原,主要促进体液免疫,中和细胞外病原体。

IL-10可抑制机体的抗病毒免疫[2]。

3、IL-12

白细胞介素-12(IL-12)是由抗原提呈细胞分泌表达的一种细胞因子。

IL-12在免疫调节、抗肿瘤及抗感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一种重要的具有抗病毒作用的细胞因子。

3.1IL-12的结构与功能

白细胞介素-12(IL-12)及其受体(IL-12R)都是由两条不同的多肽链p35和p40构成的异二聚体分子,抗原提呈细胞(APC)是表达IL-12的主要细胞类型,IL-12的受体主要分布在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细胞膜上,因此这两种细胞是IL-l2作用的主要靶细胞。

3.2生物学效应

3.2.1IL-12能够激活T细胞和NK细胞,提高这两种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3.2.2IL-12在体外还具有促进小鼠骨髓造血祖细胞在受到干细胞生长因子(sF)、白细胞介素-3(IL-3)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诱导时的增殖作用。

3.2.3作为细胞因子网络中的重要一员,IL-l2还能诱导IFN-γ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GM-CSF和IL-3等细胞因子的表达。

3.2.4在体内,IL-l2的表达还是促进Th细胞亚类发育的重要细胞因子类型之一。

3.3IL-12的抗病毒作用

IL-l2对于多种类型病毒的复制和表达都具有抑制作用。

此处举例: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以后的各个阶段都出现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降低,但在进行IL-12治疗以后的几个小时之内,就能见到NK细胞毒活性的显著升高,同时受到IL-12的刺激以后,IFN-γ的产生水平也显著升高,从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并且IL-l2与IFN-α同时应用时,可以产生抗单纯疱疹病毒(HSV)的协同作用。

3.4IL-12抗病毒作用的机制

其机制是通过对γ干扰素(IFN-γ)、一氧化氮(NO)、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抗原以及细胞毒细胞的诱生而实现的。

3.4.1IL-12作为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因子,其抗病毒作用的机制也是多方面的。

其中之一便是对内源性IFN-γ的诱生。

Ozmen等的研究表明,IL-12对脑心肌炎病毒(EMCV)的抑制作用就与IL-12对IFN-γ的诱生有关。

体外L929细胞系暴露于EMCV的实验感染研究表明,0.1ng/ml的IL-12的抗病毒效果相当于5O~100U/ml的IFN-7的抗病毒效果。

当以IL-12刺激小鼠的睥细胞后,以抗IL-l2的中和抗体处理,并不能使IL-l2的抗病毒作用消失,表明脾细胞在受到IL-12的刺激以后,产生的某些因子与其抗病毒作用有关。

IL-12刺激T细胞和NK细胞以后可以产生IFN-γ,因而推测IFN-γ的诱生与IL-12的抗病毒作用有关,同样以IFN-γ中和抗体的实验研究表明,IFN-γ的中和可导致IL-12的抗病毒作用大幅度降低,从而认为IFN-γ是IL-12抗病毒作用的重要介质之一。

对IFN-γ受体(IFN-γR)缺陷型小鼠的实验研究结果也同时证明了这一点,IL-l2能够保护正常表达IFN-γR小鼠不被EMCV感染,但对于不能利用IFN-γ的IFN-γR缺陷小鼠则没有保护作用,这一点也充分说明了内源性IFN-γ的诱生在IL-12抗病毒作用机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Cavanaugh等以HBV转基因小鼠模型进行研究的结果也表明,IL-12的抑制HBV复制的作用也与IFN-γ的诱生有关。

以TNF-α、IFN-α/β和IFN-γ的中和抗体分别阻断IL-12处理过的HBV转基因小鼠,只有IFN-γ的中和抗体才能导致IL-12抑制HBV复制的作用完全消失,而其他类型的中和抗体则对IL-12的抗病毒作用影响甚小。

另外,以IFN-γ的抗体阻断IL-12处理的HBV转基因小鼠以后,肝脏中TNF-α和IFN-α/β的诱生水平也显著下降,提示IL-12的抗病毒作用主要是通过IFN-γ诱生而实现的,同时,TNF-α和IFN-α/β的表达水平升高也是与IFN-γ的诱导有关。

3.4.2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抗病毒作用的效应分子,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由巨噬细胞表达的一氧化氮合酶(iNOS)是催化NO生成的主要酶类,这种钙调蛋白非依赖性的一氧化氮合酶(iNOS)同功酶的基因表达,受到细胞因子IFN-γ的诱导和调节。

在正常小鼠的脑组织中基本上检测不到iNOS的表达活性,但注射IL-12之后,iNOS表达水平则显著升高。

结合体外NO能够抑制VSV对神经元细胞的感染,认为IL-l2能诱导激活iNOS的表达,从而产生NO这种抗病毒作用的效应分子,可能是IL-12抗病毒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3.4.3IL-12通过对内源性IFN-γ的强力诱生作用,从而促进Th

细胞亚群的发育,Th1细胞主要产生IFN-γ、IL-12,具有促进细胞免疫应答的作用,而Th2细胞主要产生IL-4、IL-5和IL-10,具有促进体液免疫应答的作用,这也是IL-12抗病毒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3.4.4病毒特异性CTL不仅可以通过破坏、溶解感染细胞来清除病毒,而且还可以使病毒感染细胞在不发生裂解的情况下清除病毒。

IL-12不仅能够促进HIV感染者NK细胞的杀伤活性,促进其对于HIV感染细胞的裂解,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ADCC)作用。

IL-12对于CTL的增殖反应以及细胞毒作用均具有刺激效应。

3.4.5由IL-12刺激的NK细胞以及CTL对于病毒感染细胞清除的第一步,即是对于病毒感染细胞的识别,这种识别过程也是一种MHC限制性的识别过程。

IL-l2对组织中MHC抗原的表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Bi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未受病毒感染的正常小鼠脑组织中几乎检测不到MHC抗原的表达,VSV感染后第4天小鼠大脑嗅球部位则出现MHC-Ⅰ型抗原的表达,但表达水平很低。

注射IL-12之后,MHC-Ⅰ型抗原的表达水平则显著增加。

注射较大剂量的IL-12时,也可以促进脑组织中MHC-Ⅱ型抗原的表达。

IL-12能够作用于抗原提呈细胞,使其细胞膜上的共刺激信号表达,从而促进病毒特异性CTL的生成,在病毒清除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

4、IL-18

白细胞介素18(IL-18)在免疫调节、抗肿瘤及抗感染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经研究发现,IL-18也是一种具有抗病毒作用的细胞因子,多种器官、组织和细胞包括免疫和非免疫细胞均可产生,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MΦ)、肝脏枯否氏细胞等产生,在抗病毒感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4.1IL-18的生物学功能

4.1.1促进Th1等T细胞、NK细胞、B细胞、MΦ等免疫细胞产生IFN-γ;诱导Th1细胞和外周血细胞(PBMC)分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4.1.2促进Th1等T细胞、NK细胞增殖,增强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和NK细胞、NK-T细胞的杀伤活性;

4.1.3促进Th0向Th1转化,激活Th1产生TNF-α、IL-1、IL-2等细胞因子;

4.1.4增强CTL、NK等效应细胞FasL表达,提高对Fas阳性靶细胞的杀伤作用,促进NK细胞分泌穿孔素介导对靶细胞的杀伤。

4.2IL-18的抗病毒作用

IL-l8具有抗多种类型病毒的作用,尤其是对甲型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HSV一1)、牛痘病毒及脑心肌炎病毒(EMCV)的复制和表达具有抑制作用,此处以甲型流感病毒和牛痘病毒为例。

4.2.1流感病毒感染甲型流感病毒的人巨噬细胞能分泌IFN-α/β、IL-18、TNF-α,而不分泌IL-12。

病毒感染的巨噬细胞的上清液能诱导T细胞快速表达IFN-γmRNA,并分泌蛋白质。

该作用可被中和IFNα/β抗体下调,而中和IL-12抗体对IFN-γmRNA的表达不起作用。

加入外源性IFNα/β蛋白能快速促进IFN-γmRNA的表达,而IL-l8能协同IFN-α上调IFN-γmRNA的表达和蛋白质分泌。

这些结果表明,巨噬细胞产生的IL-l8能协同IFNα/β诱导IFN-γ合成而防御病毒感染和清除病原体。

4.2.2牛痘病毒IL-18作为一种迟发型免疫反应以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始动因子,在抗病毒感染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有研究表明,用IL-18处理能显著地抑制牛痘病毒对BALB/C鼠的感染,对这些鼠给予静脉接种牛痘病毒,并同时在接种后第0、2、4天腹腔内给予IL-18,随后观察到IL-18能显著地增强感染鼠的NK和CTL活性[4]。

5、IL-27

近来很多研究发现,IL-27有抑制抗HIV、HCV等病毒复制的作用。

Greenwell-Wild等研究认为,IL-27是通过促进IFN-α/β产生,并且增强IFN-α触发的ISG功能,增加胞嘧啶脱氨酶(APOBEC),尤其是APOBEC3A的产生,抑制HIV复制,从而增强巨噬细胞抗HIV功能。

但是Bender等发现,IL-27还可促进其他有抗病毒能力的IFN调节基因,如鸟苷酸结合蛋白(GBP2)和黏病毒抗性蛋白A(MxA)的转录。

他们认为,IL-27不是通过诱导IFN的产生发挥抗病毒作用,而是一种类IFN作用。

IL-27诱导的IFN-α可能以自分泌或者旁分泌的方式发生作用,比体外注射IFN-α所用浓度低,副作用小,因此IL-27的应用可能减少IFN-α使用中的副作用,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5]。

 

三、乳铁蛋白(Lactoferrin)

乳铁蛋白是一种结合铁离子的糖蛋白,这种糖蛋白发现于人和牛乳中,由中性粒细胞和粘膜细胞分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具有与众不同的抗病毒活性。

乳铁蛋白表现出抗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RNA和DNA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和疱疹病毒等。

乳铁蛋白最主要的抗病毒机理就是作用于病毒侵染的早期,防止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识别和入侵,抑制病毒的吸附,这种钝化病毒侵染能力的机制是通过切断病毒对受体的接触和识别或直接结合到病毒粒子上使其失去侵染能力。

已知的各种抗病毒因子的抗病毒作用如干扰素等大多数都是通过促进细胞抗病毒感染的能力和直接干扰病毒在细胞中的繁殖,然而随着乳铁蛋白抗病毒机理的研究的不断拓展和深入,这个概念显然已经需要修正了,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乳铁蛋白的抗病毒活性虽然也涉及到直接钝化病毒和受体的识别,抑制病毒在细胞中的繁殖和刺激细胞合成抗病毒的细胞因子等多种机制,但是大部分都是直接和病毒或病毒的受体结合从而直接消除病毒的入侵能力,这种抗病毒机制是一种全新的机制,它不仅显示出先天性免疫系统的主要抗微生物和抗病毒特性,构成了先天性免疫的快速反应机制,同时也为寻找新的抗病毒药物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途径[6]。

图3乳铁蛋白的功能

四、抗菌肽(Antibacterialpeptide)

抗菌肽作为生物体抵御外源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广泛存在于各类群的动物体内。

抗菌肽都能在微生物细胞膜上形成孔洞破坏其膜的生物功能。

研究发现,抗菌肽实际上是一种多功能分子,除了抑制细菌、真菌和原虫的功能以外,还有抗病毒、抗肿瘤等活性。

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各种病毒性疾病的传播和泛滥,寻找安全、有效针对病毒感染的药物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天热抗菌肽也逐渐成为开发这类药物极具潜力的领域。

抗菌肽作为一种结构简单但功能多样、广谱抗菌、抗病毒的分子,其作用机制也十分复杂,同一种分子可能有多种机制,但抗菌肽的抗病毒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以下几种猜测:

1.抗菌肽与病毒表面起接触融合作用的糖蛋白或宿主细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葡糖胺聚糖(HS)结合,从而阻止病毒粒子与宿主细胞的融合。

2.抗菌肽抑制病毒的另一种可能机制是抑制病毒基因的表达,是通过抑制病毒转录和降低病毒基因产物的总量来降低宿主细胞对病毒复制的支持能力。

3.抗菌肽还可能通过模拟病毒的侵染过程发挥作用,如蜂毒素(抗菌肽的一种)及其类似物的结构与烟草花叶病毒衣壳蛋白的部分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相似性,而这部分序列在病毒颗粒组装中与RNA和蛋白质结合密切相关,这使得蜂毒蛋白分子可以与病毒包被蛋白在与RNA结合过程中竞争,导致与其结合的RNA构象的改变,从而不能与正常蛋白质结合,病毒颗粒无法正常组装[7]。

五、穿孔素和颗粒酶

对已进入易感染细胞的细胞内病毒,像胞内菌一样,抗体进不去,需要细胞免疫中的CTL细胞完成清除任务。

CTL细胞破坏“藏”有病毒的感染细胞的过程是,首先CTL细胞与病毒感染细胞靠近并相互接触,然后CTL细胞放出穿孔素、颗粒酶等生物活性物质,再后CTL细胞离开,最后病毒感染细胞破裂死亡,释出的病毒则可被特异性抗体中和消灭。

穿孔素(Perforin/Poreformingprotein,PFP)

穿孔素(perforin),又称穿孔蛋白(poreformingprotein,PFP),是一种存在于细胞毒性T细胞(CTL)和NK细胞胞浆细胞毒颗粒中的糖蛋白,当与靶细胞密切接触相互作用后,细胞可释放穿孔素。

穿孔素的作用是在靶细胞膜上形成多聚穿孔素管状通道,导致靶细胞溶解破坏,在Ca2+存在下,插入靶细胞膜上,并多聚化形成管状的多聚穿孔素(polyperforin),多聚穿孔素在靶细胞膜上形成穿膜的管状结构,内径平均16nm,这种异常的通道使Na+、水分进入靶细胞内,K+及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从靶细胞内流出,改变细胞渗透压,最终导致细胞溶解。

 

 

图4穿孔素的抗病毒作用机制

颗粒酶(Granzyme)

颗粒酶(granzyme)是外源性的丝氨酸蛋白酶,来自细胞毒淋巴细胞(CTLs)和自然杀伤细胞(NK)释放的细胞浆颗粒。

颗粒酶通过PFP形成的孔道进入靶细胞,诱导靶细胞凋亡。

Gr在PFP存在时,在靶细胞浆内再分布,集中于细胞核时.才导致细胞凋亡。

在无PFP存在的情况下,Gr能够通过能量依赖途径穿过细胞膜,进人细胞浆内,但细胞并无明显的损害,这是因为PFP可引发凋亡和影响Gr向细胞核内转移,Gr进人靶细胞后,引起染色体浓缩,DNase激活,DNA被切割,最后细胞发生凋亡(apoptosis),这又称作PFP协助下的内解离(internatdisintegration),即PFP的间接杀伤功能[8]。

六、Mx蛋白(MyxovirusresistanceproteinA,MxA)

黏病毒抗性蛋白A(MyxovirusresistanceproteinAMxA)是由I型干扰素(IFN-/)诱导宿主细胞所产生的抗病毒蛋白中的一种,分布于细胞质中,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活性,对多种RNA病毒和部分D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例如:

对粘液病毒、副粘液病毒、布尼亚病毒、棒状病毒、囊膜(外衣)病毒、小RNA病毒及乙肝病毒均有敏感的抗病毒活性。

MxA蛋白属于大分子GTP酶动态蛋白超家族,分子量较大,有自装配倾向,具有GTP酶(鸟苷三磷酸酶)活性,有较强的GTP水解特性。

其结构至少由三个区域组成:

(1)N末端结构域:

由约300个氨基酸组成,是GTP酶的活性区,发挥抗病毒作用;

(2)中间结构域:

约含有150个氨基酸,重要的功能区,自装配序列;(3)C末端结构域:

是GTP酶效应区(GTPaseeffectordomain,GED),起功能协调作用[9]。

MxA蛋白主要有两种构型:

一种是非活性的GDP结合形式;另一种是活性的GTP酶结合形式。

试验证明,MxA蛋白与病毒的核糖核蛋白体(RNP)中的NP(核蛋白)紧密结合后,MxA的构型发生改变并被活化,活化的MxA发挥对病毒核衣壳的水解作用,释放出的病毒核酸很快被胞质中的核酸内切酶降解,以阻止病毒对细胞的吸附与穿入,从而阻止病毒基因组在核内的复制。

发挥水解作用后的GTP可转换成非活化的GDP形式,即MxA的GTP酶抗病毒活性呈现GTP-GDP-GTP重复转换效率,且具有放大效应,而且MxA蛋白的羧基端氨基酸对GTP发挥水解起主要作用MxA与病毒核糖核蛋白复合体(rRNP)的NP结合后,通过MxA蛋白的GTP酶构型改变而使MxA活化,并发挥水解作用,以阻止病毒对细胞的吸附与穿入,从而阻止病毒复制。

大量实验证明,纯品MxA蛋白在体内外均能独立发挥抗病毒活性,并且无需IFN的诱导和协同。

此外,MxA还能抑制RNA病毒在胞浆内早期转录,进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MxA蛋白与病毒的感染密切相关,对病毒反应非常敏感,甚至极少的病毒量即可诱导细胞表达MxA蛋白,而细菌、寄生虫及其它微生物感染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