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电网35220kV变电站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概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36876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电网35220kV变电站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贵州电网35220kV变电站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贵州电网35220kV变电站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贵州电网35220kV变电站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贵州电网35220kV变电站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电网35220kV变电站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概要.docx

《贵州电网35220kV变电站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电网35220kV变电站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概要.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电网35220kV变电站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概要.docx

贵州电网35220kV变电站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概要

贵州电网公司35~220kV变电站初步设计

内容深度规定

(试行)

贵州电网公司

2009年12月贵阳

前言

l总则………………………………………………………………………………

(1)

2总的部分…………………………………………………………………………

(1)

3电力系统部分……………………………………………………………………(3)

4电气部分…………………………………………………………………………(6)

5土建部分………………………………………………………………………(11)

6水工部分………………………………………………………………………(17)

7消防部分………………………………………………………………………(18)

8大件运输………………………………………………………………………(18)

9环境保护………………………………………………………………………(19)

10劳动安全卫生…………………………………………………………………(19)

11节能……………………………………………………………………………(20)

12概算部分………………………………………………………………………(20)

13主要设备材料清册……………………………………………………………(21)

附录A本规定用词说明…………………………………………………………(23)

前言

为规范贵州电网公司35千伏至220千伏变电站工程初步设计工作的内容和深度,加强工程前期工作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特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由贵州电网公司提出、归口并负责解释。

执行中的问题和意见,请及时向贵州电网公司工程建设部及建设管理中心反馈。

1总则

1.l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220kV及以下新(扩)建变电站初步设计。

1.2必须遵守的规定和程序

1.2.1设计文件必须遵守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设计文件编制和审批办法的规定。

1.2.2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

批准或上报的计划任务书(设计任务书)、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是初步设计的前提条件。

1.2.3必须贯彻国家各项技术方针、政策及上级部门对工程建设的批示;必须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积极采用现行的标准化设计。

1.3内容深度的基本要求

1.3.1初步设计文件应包括:

说明书、各专业图纸、设备材料清册、概算书。

设计文件齐全,应完整表达设计意图。

计算准确,文字说明清楚。

图纸清晰、正确。

1.3.2应依据政策和上级批示,确定工程建设的合理标准。

对设计中的重大问题,必须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一般为2个方案),根据优选结论提出推荐方案,供审批机关决策。

1.3.4初步设计内容深度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设计方案的比选和确定。

2)主要设备材料的确定。

3)土地征用。

4)基建投资控制。

1.3.5各部分具体的深度要求,在本规定各章节中分别说明。

工程中需加以阐明,而本规定未能涉及的问题,应结合工程具体情况适当加以说明。

当采用现行的标准化设计时,相应部分可适当简化,但应说明选用了标准设计中哪个模块方案或组合方案,若对标准设计有修改,应说明原因。

2总的部分

2.l概述

2.l.1设计依据

1)经批准或上报的计划任务书(设计任务书)。

2)本工程可行性研究批复文件。

3)上级部门对本工程的指示文件;有关的会议纪要(包括文件名称、文号、签发单位和日期)。

2.1.2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及规模

1)简述与变电站有关的系统情况,变电站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2)说明变压器容量、台数(包括本期及最终规模);无功补偿装置台数及容量;各侧电压出线回路及分期建设情况等。

2.1.3供电区域

2.1.3.1供电区域划分

依据可研审查意见批复,明确本工程供电区划分情况。

2.1.3.2设备装备水平

按照供电区域确定本工程设备装备的水平。

2.1.4设计范围及配合分工

说明本设计必须包括的内容和范围、与外部协作项目,以及设计的分工界限。

对改、扩建工程,必须说明原有工程情况及其与本期工程的衔接和配合。

2.2站址概况

2.2.1站址地理位置

应说明站区所在地的市、县、乡名称及其与城镇工业区、当地能源、水电、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的相互关系。

2.2.2说明环境对变电站的要求;说明出线走廊规划及通信干扰情况。

2.2.3供水及防洪排水

应说明水源、水质、水量、频率为2%的高水位与站址标高的关系;防洪涝及排水情况。

2.3主要技术原则及存在问题

2.3.1主要技术方案。

2.3.2主要设备型式。

2.3.3采用新技术及标准化情况。

说明本设计采用智能化电网新技术或标准化设计的方案、技术原则,包括新技术的运用研究。

2.3.4存在问题及其他。

2.4技术经济指标

表2-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数量

技术经济指标

1

概算总投资

万元

元/kVA

2

无功补偿装置

万元

元/kVar

3

主控制室体积(面积)

m3(m2)

4

站区内总建筑面积

m2

5

站区占地面积

hm2

6

绿化面积

m2

7

总占地面积、进站公路占地面积

hm2或m2

8

土石方量:

挖方量、填方量

m3

9

变电站定员编制

2.5初步设计有关文件

2.5.1当取得以下文件时,应作为初步设计附件列入:

1)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上报计划任务书)。

2)土地征用及进站公路协议。

3)与地矿部门关于站址压矿的协议。

4)有关用水、排水协议。

5)出线走廊协议。

6)施工站用电源有关协议。

7)大件运输协议(包括铁路、公路、水路)。

8)与通讯部门的有关协议。

9)环保部门、消防部门与本工程有关的文件或会议纪要。

10)上级部门有关指示文件、批文;与本工程有关的其他协议和会议纪要。

3电力系统部分

3.l电力系统

3.1.1与变电站有关的现有系统概况,系统发展规划,变电站在系统中的作用。

3.1.2变电站出线回路数、方向和分期建设情况;母线通流容量等。

3.1.3变电站主变压器的容量、台数、绕组数、接线组别、调压方式(有载或无励磁、调压范围、分接头)及阻抗等参数的选择。

3.1.4为满足电力系统各种运行方式的需要对主接线提出要求。

3.1.5提供无功补偿装置的总容量及分组容量。

3.1.6提出中性点接地方式,必要时提出10kV电网接地电容电流的补偿设备选择。

3.1.7提供电力系统远景年(变电站投产年起5~10年)归算到变电站有关电压母线的阻抗。

3.2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3.2.l母线保护、线路主保护和后备保护及自动重合闸设计原则,选型及数量。

3.2.2故障自动记录装置设计原则、选型及数量。

3.2.3本站安全自动装置设计原则、选型及数量。

3.2.4对(载波、微波、光纤等)通道的要求。

3.2.5对电气专业和其它专业的技术要求。

3.2.6电力系统专业在稳定及运行方式等方面对变电站的要求(如遥切、解列点等具体要求和措施)。

3.3系统调度自动化

3.3.1明确变电站调度组织关系。

3.3.2确定远动信息内容、传输方式和通道要求。

3.3.3远动设备选型、配置原则和技术要求。

3.3.4远动电源及远动设备环境要求。

3.3.5与有关调度端、集控中心、主站端接口要求。

3.3.6远方电能量计量(费)装置

确定本站关口点电能表和电能量计量(费)装置装设技术要求。

确定电能量计量数据的传输方式和通道的要求。

3.4系统通信

3.4.1简述系统概况及调度组织关系。

3.4.2简述通信系统现状。

3.4.3根据电力系统通信系统设计,以及各种信息对通道的要求,确定通信方式(载波、微波、光纤、程控等方式),并进行通道安排。

3.4.4设备选型及需配置的设备,其制式、信号方式、接口要求。

3.4.5根据通信设备配置,提出通信设备布置方案,并适当留有远期发展余地。

3.4.6各业务接入方式。

3.4.7提出通信电源方案。

3.5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

说明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选型、配置原则和技术要求。

3.5.1确定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数据的传输方式和通道的要求。

3.5.2相关调度端自动化系统、集控中心和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接口要求。

3.6电力系统部分图纸

3.6.1本阶段一般提供表3-l所示设计图。

表3-l

电力系统部分图纸目录

序号

图纸名称

比例

备注

1

电力系统现状地理接线图

2

电力系统规划地理接线图

3

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配置图

4

通道组织图

5

远动化范围图

6

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布点示意图

3.6.2图纸深度要求

1)电力系统现状地理接线图

应表示现有主要电厂和电网的连接方式;主干线的走向和长度。

2)电力系统规划地理接线图

应表示与本工程设计方案有关的规划电厂、变电站和线路等。

3)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配置图

应绘制电气主接线图,表示出主要一次设备及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类型和数量。

4)通道组织图

应表示与本工程有关的通信通道起止点、数量、用途等。

包括光传输系统网络结构图、光传输系统同步时钟图、光传输系统连接图、引入光缆敷设图、通信机房平面布置图、调度交换机设备电缆连接图、电力线载波通道组织现状图、变电站接入系统后的电力线载波通道组织图。

5)远动化范围图

应表示调度对本期工程要实现的运动化要求。

6)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布点示意图

应表示全站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设备的布点示意。

4电气部分

4.1电气主接线

4.1.1说明变电站规模、各级电压出线回路数及其名称等。

4.1.2说明变压器台数、型式、主要技术规范及接入方式。

4.1.3说明无功补偿装置容量、台数、连接方式及其回路设备。

4.1.4说明电气主接线方案(包括各级电压母线、近期接线、分期建设方式及过渡方案等)。

4.1.5说明各级电压中性点接地方式(包括变压器中性点的接地方式及设备;10~35kV单相接地电容电流补偿等)。

4.2短路电流及主要设备选择

4.2.1说明短路电流计算的依据和条件(包括计算接线、运行方式及系统容量等),并列出短路电流计算结果。

4.2.2说明导体和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原则和依据。

4.2.3应说明导体和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结果(包括选型及主要技术规范,并宜将主要电气设备选择结果表列入本部分)。

改、扩建工程应校验原设备。

4.3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

4.3.1应论述非标准电气设备的绝缘配合及防止过电压措施;说明避雷器选型及其配置情况。

4.3.2应说明变电站的防雷保护方式。

4.3.3说明变电站土壤电阻率和接地装置设计技术原则,以及电气二次设备室、通信室对接地装置的要求。

4.3.4说明变电站自然条件、环境状况、污秽等级;提出电气设备及绝缘子串的防污措施。

4.4电气设备布置及配电装置

4.4.1说明各级电压出线走廊、站区自然环境因素等对电气布置的影响。

4.4.2应说明电气设备总平面布置方案(包括主变、补偿设备的布置方式)。

4.4.3各级高压配电装置型式选择。

4.4.4说明高压配电装置的间隔配置及远近期配合措施。

4.4.5根据变电站所在地区地震烈度要求,说明电气设备的抗震措施。

4.5一次设备在线监测

4.5.1说明一次设备设置在线监测系统设计方案。

4.5.2说明在线监测系统配置主要设备及主材。

4.6站用电及照明

4.6.1应说明站用电电源(包括站用备用电源)的引接及站用电接线方案。

4.6.2说明站用负荷计算及站用变压器选择结果。

4.6.3简要说明站用配电装置的布置及设备选型。

4.6.4说明工作照明、应急照明、检修电源等的供电方式,并说明主要场所的照明及其控制方式。

4.7二次接线

4.7.1二次设备(含通信设备)布置方案。

4.7.2控制方式及同期方式的确定。

4.7.3计算机监控系统的作用及主要功能,网络构成,硬、软件的配置及性能说明。

4.7.4操作闭锁实现方案。

4.7.5计量装置选型及配置说明。

4.7.6变电站内火灾报警装置配置说明。

4.7.7控制、保护、微机监测装置抗干扰措施。

4.8二次设备电源

4.8.1直流系统

1)直流系统电压、接线方式的选择。

2)直流屏、蓄电池及充电设备的选择。

3)直流系统智能化主要功能说明。

4)直流供电负荷及分配方式说明。

4.8.2二次交流电源配置及分配方式说明。

4.8.3交流不停电电源的设置、容量及选型。

4.8.4保护试验电源配置说明。

4.9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

主要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的配置原则、设备选型。

4.10电缆设施

4.10.1说明站区电缆隧道、电缆沟道的布置。

4.10.2应说明电缆及其构筑物采取的防火和阻燃措施。

4.11辅助设施及其他

说明电气设备的维护检修方式。

4.12电气部分图纸

4.12.1电气专业图纸可参考表4-1所示编制,各工程视具体情况确定。

表4-1

电气部分图纸目录

序号

图纸名称

比例

备注

1

电气主接线图

包括各比较方案

2

电气总平面图

各方案

3

短路电流计算接线及等效阻抗图

4

各级电压配电装置平断面图

1:

100

包括各比较方案

5

站用电接线图

6

电气二次设备室平面布置图

7

元件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配置图

8

直流系统图

9

计算机监控系统配置图

10

全站防雷、接地图

4.12.2图纸深度要求

1)电气主接线图

应表示主变压器与各级电压母线的连接。

表示各级电压的电气接线方式以及断路器、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避雷器、隔离开关、接地刀闸、无功补偿装置、通信用阻波器等设备的配置、型号及其主要技术规范。

应表示中性点接地方式。

各级电压出线回路(包括备用)应标注名称。

应绘出远景接线示意图;对工程的原有部分、本期及预留扩建应加以区分。

2)电气总平面图

应表明主要电气设备、站区建(构)筑物、电缆隧(沟)道及道路等的布置。

应表示各级电压配电装置(户外)的间隔配置及进出线排列。

母线和出线宜标注相序。

布置图应表明方位、标注位置尺寸,并附必要的说明及图例。

3)短路电流计算接线及等效阻抗图

计算接线应按可能发生最大短路电流的正常接线方式绘制,并标明短路点。

阻抗图应标注各元件计算阻抗。

应在本图列表表示短路电流计算结果。

4)各级电压配电装置平断面图

应表示出配电装置的布置(包括设备、构架、母线等各设施的安装布置,以及导线引接方式)。

平面图应表示进出线排列及间隔配置;表示出通道、走廊等设施,并标注布置尺寸(当电气总平面图能清楚表示时,此图可省略)。

屋内配电装置宜绘制配置接线。

断面图应按不同类型间隔出图,并表明设备安装位置、尺寸、标高、导线引接方式、电气距离校验等。

5)站用电接线图

应表示站用工作及备用电源的引接方式。

应表示站用母线的接线方式。

标注开关柜型号、回路名称、主要设备及元件规范等。

6)电气二次设备室平面布置图

应表示二次屏柜布置方式、布置尺寸;标注屏柜编号、名称、型式对照表。

应表示室内通道、出入口位置等,并标注有关尺寸。

7)元件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配置图

应表明保护及自动装置的类型、数量;主要设备名称、电流互感器接线方式。

8)直流系统图

应表示直流系统的接线方式;蓄电池数量;充电设备及馈线数量、馈线参数等。

9)计算机监控系统配置图

应表示全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接线方式,配置原则。

10)全站防雷、接地图

应表示全站防雷、接地设施布置,采用方式。

并列表表示防雷范围计算结果。

4.13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

4.13.1电气部分计算项目,初设阶段可参考表4-2拟订,具体工程应视需要增减。

计算书底稿不列入设计文件,一般只引述计算条件和计算结果,但应存档妥善保存,以备查用。

表4-2

电气部分计算项目目录

序号

计算项目名称

备注

1

短路电流计算及主要设备选择

2

站用电负荷及站用变压器选择

3

导线的电气及力学计算

工程需要时进行

4

直流负荷统计及蓄电池容量和充电设备选择

4.13.2计算书深度

1)短路电流计算及主要设备选择

短路电流计算应满足导体和电器选择的要求。

导体和电器的选择应符合现行的《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定》的规定。

在计算三相、两相和单相短路电流时,均应采用可能发生最大短路电流的正常接线方式。

对导体和电器的动稳定、热稳定以及电器的开断电流应进行选择计算和校验,并列出选择结果表。

本项计算的成品应包括:

a、短路电流计算阻抗图。

b、短路电流计算结果表。

c、主要电气设备选择结果表。

2)站用电负荷及站用变压器选择

应进行站用电负荷统计和计算,并编制负荷计算及站用变压器容量选择表。

应计算在正常运行方式下站用母线的电压波动范围,以选择站用变调压分接开关。

3)导线的电气及力学计算

应符合现行的《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定》的规定。

4)直流负荷统计及蓄电池容量和充电设备选择

本项计算结果应列表在说明书中表示。

5土建部分

5.1概述

5.1.1站区场地概述

1)站区地理状况。

2)站区土地情况。

3)站内外交通运输及公路的引接。

4)分期建设与征地的要求。

5)拆迁建(构)筑物情况。

5.1.2设计的原始资料

1)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应对站区场地稳定性进行评价,确定站区地震基本烈度。

站址位于地震设防烈度≥9度的区域,需提交专门机构完成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当场地地形、地貌复杂,地质条件差,场地平整挖填高差大,需提交专门机构完成地质灾害安全性评价报告。

2)水文气象

应说明气温,降雨量,温度,风速风向,暴雨强度,雷电日数,积雪(覆冰)厚度等。

频率为2%的高水位(包括河流冲刷,山洪影响及内涝等水位情况)。

3)变电站岩土工程勘测报告

主要由地质和测量专业根据《勘测任务书》、《变电所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

(DLT5170-200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等规范的要求完成。

提供完整的、可靠的变电站岩土勘察报告和变电站站址及其附近的地形测量图供设计使用。

勘测范围包括站址周围可能涉及变电站总平面和位置优化,以及边坡设计、边坡稳定计算的地段,进站道路地段;勘察报告应分析和评价自然地形地貌场地稳定状况和工程完成后整体稳定状况,提出高挖、填边坡施工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和注意事项、挖、填边坡稳定坡率等;勘察报告应对场地边坡、回填土、不良地质现象、特殊土地基等提出建议方案。

5.1.3主要建筑材料

1)现浇、预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及基础、垫层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和钢材品种、规格。

2)各种建筑装饰材料、保温隔热材料、砌体材料等。

3)地方性建筑材料情况。

5.2站区总布置与交通运输

5.2.1全站总体规划应根据工艺要求结合自然条件说明:

1)站内与站外,生产与生活的关系(包括与当地城镇工业区规划的协调;扩建条件和出线方向)。

2)站区总体规划的特点,全站建构筑物、道路与竖向布置是如何利用地形、因地制宜、远近结合,避开不良地质构造和节约用地的。

3)站区设计所采用的坐标、高程系统与城市相应系统的换算关系。

4)如需取、弃土场,应取得取、弃土场相关协议。

5)设计单位需提交涉及电网安全的采石场、砖厂等危及安全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措施专项说明。

5.2.2站区总平面布置

1)总平面布置方案设计原则论述、各方案技术经济比较。

2)说明功能分区原则(以电压等级划分)及远近期结合意图。

3)主控通信楼的布置、方位选择与各配电装置的空间组织及与四周环境的协调和电缆沟管线、交通联系。

4)各级屋外配电装置及主变压器的布置方案(说明对地形的利用、出线方向、扩建条件及检修要求)。

5)变电站入口处理、绿化规划方案、环境美化设计的说明。

6)主要及辅助生产建(构)筑物和附属建筑物、供水建构筑物的布置方案选定。

5.2.3竖向布置

1)竖向布置方式的论述。

2)站内主要及辅助生产建筑、附属建筑及屋外配电装置设计标高、场地坡度的确定。

3)站区土石方工程量的综合平衡,取土或弃土方案的选定。

4)场地排水系统的选定,站区防洪防涝措施的规划。

5.2.4道路及场地处理

1)站内道路的布置原则。

(道路型式的选择和路面宽度,转弯半径及路面等级的确定)

2)站外道路的路线规划及道路技术等级标准的确定。

3)站区场地及屋外配电装置场地地面的处理。

5.3建筑

5.3.1全站建筑物简述(或一览表)

应说明各建筑名称、建筑面积、层数、层高、高度、主要结构型式、抗震设防等级。

5.3.2全站生产及辅助建筑物

1)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空间的协调关系、方案的特点。

2)根据使用功能及工艺要求、确定建筑平面布置、层数、层高、垂直及水平交通的组织、安全出入口的布置及采光、通风、隔热保温、节能、防眩光、防噪音及为适应其他环境条件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3)明确建筑装修标准;如门厅、隔墙、楼地面、内外墙面、吊顶、屋面防水材料的选择及做法、及门窗材料颜色的选定。

5.3.3屋内配电装置建筑

1)应确定平面布置、层高、交通组织、安全出人口的布置、采光和通风方案。

2)选定楼地面及围护结构材料、室内外装修标准。

5.3.4辅助、附属生产建筑设施等项目建筑面积确定的依据。

5.4结构

5.4.1全站建筑物结构

1)承重结构体系的确定,楼面、屋盖、楼梯结构方案及结构选型。

2)结构抗震设防等级及抗震构造措施,伸缩缝、沉降缝和抗震缝的设置,防止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3)基础方案的选择、基础型式及埋置深度的确定,如遇软弱地基和特殊地基时,应有地基处理的技术经济比较。

5.4.2屋外变电构架

1)屋外变电构架布置方案及选型。

2)构架梁、柱、节点型式及断面的确定。

3)设备支架选型。

4)确定基础型式及埋深(包括软弱或特殊地基时的处理方案)。

5)构架梁柱及支架的防腐。

6)结构抗震设防等级及抗震构造措施。

5.5采暖通风

5.5.1采暖通风气象条件。

5.5.2采暖方案及设备选型。

5.5.3通风方案及设备选型。

5.6土建部分图纸

5.6.1土建专业图纸可参考表5-1所示编制,各工程视具体情况确定。

表5-1

土建部分图纸目录

序号

图纸名称

比例

备注

1

站区总体规划图

包括不同方案

2

总平面布置及竖向布置图

包括不同方案

3

站区场地平整图

包括不同方案

4

主要建筑物平立剖图

包括不同方案

5

220、110、35kV构架透视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