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三山东兖州一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36746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式三山东兖州一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范式三山东兖州一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范式三山东兖州一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范式三山东兖州一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范式三山东兖州一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范式三山东兖州一中.docx

《范式三山东兖州一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式三山东兖州一中.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范式三山东兖州一中.docx

范式三山东兖州一中

范式三:

山东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

课改篇

走在课改路上

兖州一中创建于1943年9月,现有67个教学班,近4000名学生。

学校分校本部、幼儿园两个教学区,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课堂教学创新示范学校、全国高效课堂建设示范学校等。

2004年,学校开始探讨课堂教学的变革,目的是在不增加学生和老师负担的前提下,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传统课堂的效率。

当时叫“六段式教学法”,经过一年试验,参加试验的班级和学科成绩没有下降,说明传统课堂可以改变,而且没有风险。

2005年学校经过认真反思总结,他们感觉到制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症结是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认为课堂教学需“向前延伸”“向后拓展”,提出了“三步六段教学法”。

当年,他们利用该法,在东校区(原铁路中学)进行了全面试验和推广,可以肯定的是:

学生及教师的精神状态明显改变,师生关系得到了改善,学校的管理难度大大下降。

在随后进行的各项考试中,成绩也在迅速提升。

2006年12月,山东省教育厅原副厅长王恩大到校调研,发现了这一特殊的课堂,提出希望在该校召开一个课堂教学变革的省级研讨会议,并希望能吸收一下杜郎口中学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高课堂“展示”环节的综合效能。

2007年4月24日,会议如期召开,来自全省的700多位教育工作者观摩课堂和学校管理。

兖州一中的课堂变革,引起了一次不小的震动,开始被外界关注。

2008年1月18日,山东省在潍坊市召开全省强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员大会,根据省规范办学的形式要求,为了强化预习,把预习引入了课上,形成了“三步六段35+10循环课堂教学模式”,第一次将“循环”概念引入高效课堂。

2008年10月15日,《中国教师报》专家在跟踪评估了四年后,认为该校在课堂教学方面已经寻找到了新的途径和方法,成功地实现了传统课堂向新课堂的嬗变,具有颠覆意义,极具推广价值,并以“课变”为题,用四个版面报道了该校的做法。

“循环大课堂”走向全国,成了兖州一中的“名片”。

2010年4月,在教育部所属的各大媒体、各专业研究机构、各学术团体征集全国课改成功经验、典型范式中,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被中国教育学会和《中国教师报》联合推荐为全国高效课堂“九大范式”之一。

兖州一中的课堂变革,通过对学生发展内驱力的高度关注,让教育由外铄变为内生,改变了当下中国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被动状态,引领师生从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最终走向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循环大课堂”推出后,立刻引起全国各高中、基础教育科研机构的普遍关注,“重点中学、国办体制、县中”这三大特点,使兖州一中更具典型性,对全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具有“普适性”和示范引领作用。

六年探索,该校循着规律前行,使其教学改革具备可“复制性”。

“普适”和可“复制”,必然触及和引发当下高中课堂教学的一场深刻变革。

截至目前,来自全国各地1500多所学校的专家、学者和教育界同行近三万余人到校访问、考察,更有许多人到学校挂职、研修,区域涵盖了除港澳台外的所有省市。

学校的干部、老师也不断地被邀请到全国各地,在各种论坛、会议上作报告,推广培训高效课堂模式。

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信息网、《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中国教育学刊》、《齐鲁晚报》、山东卫视等各级、各类媒体都曾报道学校近年来的办学成果,学校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

2007年,山东省教育厅原副厅长王恩大调研兖州一中的课堂后评价说:

兖州一中的课改,是一场课堂教学制度的革命,从调整“课堂结构”入手,创造性地解决了“预习”问题,激活学生学习中的合作和探究欲望,实现了从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的飞跃。

2008年10月16-17日在兖州一中召开由《中国教师报》、济宁市教育局、兖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全国高效课堂研讨会。

会上,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接受了来自全国13个省600余名专家、教师的观摩和检阅,引起强烈反响,并受到了高度评价。

与会专家、校长、教师代表认为:

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原有课堂的传统概念,引领学生从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通过“课堂变革”极大提升了“课上”“课下”的学习效益,兖州一中“课变”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推进有重大意义。

范式篇

课变:

这里的学生管老师

杜郎口经验适合高中吗?

高中课改如何选择切入口?

课改如何应对和满足升学的挑战与要求?

兖州一中在“师法”杜郎口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高中教学的特点,演变形成了“循环大课堂”模式。

如果说杜郎口解决的是“课上”高效的难题,那么兖州一中是在借鉴杜郎口的基础上,“踩着杜郎口的肩膀摘星星”,通过改变课堂结构,一改传统的课后辅导、写作业练习这样的旧制,后段变前段,前置变成了预习,课后变成了课前,“练习变成预习”,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课下高效的难题。

“循环大课堂”注重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

”号进课堂,通过独学(自学)、对学(对子间的合作)、群学(小组间合作探究),形成“!

”,然后再通过展示交流把新生成的“?

”最终变成“。

”。

“循环大课堂”的基本教学原理是,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发实现拓展。

“循环大课堂”的核心是“变被动为主动”,循环大课堂关注课堂“两率”,即降低精力流失率,增加高效学习率。

“循环大课堂”的价值在于,真正实现了课上、课下的两个高效,因而有人说,兖州一中把杜郎口的课改理念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中国教师报》曾以“课变”为题报道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从此兖州一中和杜郎口一样,被教育界广泛关注,现在每天前来参观学习的同行络绎不绝。

国家副总督学王文湛先生评价说:

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的建构,是对集体授课制弊端的“矫正”。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评价说:

兖州一中的课改是一场“彻底的课堂教学变革”,其在真正意义上完成了四个转变,一是“彻底”转变了教的方式;二是“彻底”转变了学的方法;三是“彻底”转变了评价方式;四是“彻底”转变了师生的发展方式。

新华社以“师生换角色,课堂效率高”为题,报道了兖州一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兖州一中的突出亮点是围绕着课堂改革所构建起来的“课改文化”。

尤其是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和“主体”作用,他们不仅把学习权交给了学生,甚至连学校的管理权也交给了学生。

在兖州一中,谁的权利最大?

答案是学生,因为这里的学生管老师,不仅管老师还管学校的各个处室领导甚至校长,学校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学管会——学生学校管理委员会。

他们每周任命一个学生校长,每个学生校长再分别组阁,任命副校长、教务主任、后勤主任、德育主任……学管会还创办了自己的“机关媒体”,创意设计自己的活动等等。

兖州一中真正做到了凡事由“学生自治”。

兖州一中现在已成为山东省教育厅命名的山东省素质教育50所联系校之一,山东省素质教育十大课题牵头校之一,是山东省课改示范高中,校长杜金山是省教育厅授予的十佳创新校长、“齐鲁名校长”,并多次入选中国教育创新人物候选。

1.“循环大课堂”描述

“循环大课堂”把课分为两截,“35+10”,即“展示+预习”。

具体解读:

一课分两截,前半段占35分钟“展示”,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展示。

每节课的后段占10分钟“预习”,即教师围绕“导学案”领着学生做下节课的预习。

“循环大课堂”每节课的起点其实不是在课前,而是每一节课的后10分钟。

形象地说,就是揪住每节课后10分钟的“小尾巴”,把课下时间绕进来,一直延伸到第二天的新课,然后与新课的前35分钟完成对接,这样形成一个“环状大课堂链”。

“循环大课堂”的“课堂”和传统概念上的“课堂”有所不同,它其实是超越了课上45分钟的一个“大课堂”概念。

既包括传统的45分钟这个“课上”(也称为课中),还包括课前和课后,即:

课前+课中+课后=循环大课堂。

课上45分钟又分为教师导学、预习合作、展示交流三步,三步由六段组成,六段即“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汇总”、“精讲点拨”、“课堂检测”、“小结作业”。

概括起来,准确地说,“循环大课堂”是“一课分两截(35+10)”,“三步为一课(课前+课中+课后)”,“一课分六段”,因而“循环大课堂”又称为“三步六段”、“35+10”课堂循环模式。

2.两个前置

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其中的“三步六段”是课堂的组织形式,前35分钟的课堂展示内容是上节课的后10分钟加课下自主预习的成果,而预习的内容正是下节课将要展示的内容。

“循环大课堂”的“展示+预习”与传统意义的一堂课“预习+交流”的分配恰好是倒置的。

因而“循环大课堂”具有两大特点:

问题前置、学习前置。

3.导学案

教师不讲,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

导学案是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学步车。

导学案的功能重在“导”,核心在“学”,而“案”是指教师课前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本班特色的课堂教学互动方案。

导学案一般要具有以下要素:

学习目标、学习任务、重点难点、学法指导。

与传统的教案不同,导学案重在不仅要备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法。

导学案要做到“四化”:

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

导学案一般要在难度、内容和形式上设计分为ABCD四个级别:

A级为“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必须解决;B级为“理解级”,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C级为“应用类”,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D级为“拓展级”,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

导学案必须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极强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的、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给出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导学案实现了从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

4.对教师的要求

“循环大课堂”要求教师首先要做“激励者”,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使用诸如“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比比看,哪个小组办法多”等等激励性语言。

其次,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点拨”上,教师课堂上的语言要简练、开门见山、直击要点。

作为教师要清楚何时点拨、点拨什么内容(易错知识点、易混知识点、方法、规律、知识结构、注意事项、拓展等)。

第三,教师既要关注知识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和精神成长,这些体现在课堂上即变成对学生表情、语音语调、形体动作的关注。

5.意义

“循环大课堂”注重课上的高效益、高效率和高效能,在山东高中阶段率先实现了“零作业”,从而真正把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教育中解救了出来,把时间、权利、发展、灵性还给了学生。

“循环大课堂”的课变,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结构、空间分布、课堂角色、教学资源、呈现方式,实现了四个统一:

两种高效学习态的衔接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的统一,学校教育与育人功能的统一。

校长篇

杜金山:

兖州一中校长,中国名校共同体副理事长。

可以这样说,杜校长是中国当下对课程改革研究最有心得的校长,不是“之一”,是“唯一”。

他整个就是个教育的清教徒,无论平时工作多忙,他每天都会坚持读书和研究。

一旦进入状态,就忘了睡觉。

他还常常忘了吃饭,多年来,他基本上每天沿袭“一日一餐”的习惯,说是吃饭耽误时间。

好在,他年轻时喜欢运动,自称是打下了身体底子,其实他是为今日的教育寝食难安呀。

兖州地处孔孟之乡,搞课改当然要触及些“三纲五常”,尤其是这样一伙人,一旦私利受损便尽显卑鄙,于是诬陷和谩骂接踵而至。

杜兄呀,每每想起这些,我的胸腔里仿佛塞满炸药和钢针,我常常悲愤地想,当年他们怎样“招呼”崔其升的,今天就会怎样“招呼”你。

要不鲁迅怎么会说“搬一张书桌都要流血”?

但惟其难,课改才更加凸显出价值,我要学着劝你说: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课改的路上,有众多的“崔其升们”相随相伴,你并不孤单。

2010课改,我最关注什么?

杜金山关注点一:

从课程和课堂两个维度,关注如何满足每个学生个体发展的选择性需求,关注如何增加学生学习的实践成分,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

关注理由:

如果阳光是单一的,自然界的大多植物将会枯萎。

如果教育是单一的,多数学生的慧念将会遭扼杀。

这样说或许有些匪夷所思,但事实确实如此:

多少国人,一辈子都没有活出过“人样”!

从胎儿、婴儿、幼儿、少年一直到大学,有几个人曾考虑过自己为“人”的需求?

做“人上人”!

竞争!

竞争!

竞争!

强大!

强大!

再强大!

多少人还能“生出”自我、“保全”自我?

社会把人异化了,物化了,人都成变形金刚了。

事实上,人的发展需求和发展能力是有差异的,社会也是多元的,而人和社会的融汇过程,应该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

教育的责任就是要满足人的差异性发展需求,只有满足了人的发展的多元需求,教育才能服务社会,引领社会。

本校课改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一举打破大一统课程理念,第一次为中国学生的发展提供了选择性。

如果说选修一、选修二,还是“切块化”的选择,在课堂上,我们还必须打破班级授课制带来的统一性问题,否则,还是不能彻底满足发展的选择性需求。

必须想办法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通过改变课堂制度,改变教师教的流程和学生学的流程,改变课堂的呈现方式、评价方式,让课堂从“流水线”变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超市”,充分、彻底地满足学生发展、成长为“人”的选择性。

这次课改,又一亮点是提供了实践性课程,从课程层面为学生从书本走向社会提供了可能。

这些年我创建了循环大课堂,就是想在课堂层面上,通过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让学术类课程也能做到体验式学习,增加学术类课程的实践性。

关注点二:

引导师生准确把握高效课堂的价值定位,充分发挥其全面、高效的育人功能,坚决避免其成为某些应试者的又一“利器”。

关注理由:

首先,高效课堂不能包治百病,它只是课堂层面的一种变革,不管人们赋予它多么大的希望,没有课程变革做基础,教育的变革是不可能靠一个课堂的变革来完成的。

其次,高效课堂的价值定位不是知识本位的,当然更不是考试本位的,它绝不是有些人追求应试成绩的又一“利器”。

它通过对课堂三个流程(教学流程、学习流程、管理评价流程)的改变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参与的深度、思考的深度都大幅提高。

它追求的是三维目标的课堂实现。

第三,高效课堂是课堂制度上的变革,紧紧围绕课堂中的师、生,教、学关系调整入手,完成了传统课堂到现代课堂的嬗变。

对它的价值认识,当前还是初级,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其价值会更多地呈现出来。

作为在高中进行高效课堂理论和实践探索最早的校长之一,一方面我欣喜地看到“高效课堂”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教育行政领导和教育同行认可,推行高效课堂的学校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我也心痛地看到,有些人学不到高效课堂的要义,而是机械模仿课堂形式,把本来非常灵动的课堂做死了。

还有一些人,只是利用了高效课堂的知识目标功能,把它演变成追求应试的又一“利器”。

这是需要引起关注的!

关注点三:

循环大课堂的生命感、生活感、生态感建设,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学习共同体、管理共同体、发展共同体。

关注理由:

当一个生命表现得完美无缺时,那他一定是在扮演。

传统课堂缺乏生命感,是角色对角色的课堂。

虽然本次课改文本中提到师生转变“角色”的说法,但是,我以为,真正优秀的课堂,应该是“生命感”强烈的课堂,而非充斥着“角色感”。

传统课堂,师生都在扮演自己的“角色”。

我们会发现,有些课堂上的“好学生”,生活中却常常做出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情;而“角色完美”也让我们的老师很难体会到工作的快乐。

生活在“角色”中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

课堂失去了真实,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学生成“人”也成为不可能。

传统课堂缺乏生活感,仅仅是书本知识从文本到大脑的大搬迁。

对分数和知识的无限追求,让我们的课堂距生活越来越远,接不上“地气”。

以牺牲健康、兴趣、童年幸福为代价换来的知识,除了考试拿高分,在生活中却用处不多,很多人毕业后常常感叹自己上了老师的当,学校的当,教育的当!

隐性的读书无用在不断蔓延,个中危害,不用赘述。

传统课堂没有生态感。

没有生态感的课堂,就没有团队学习和共同发展。

在这里,学生个性发展的权利被忽视,学生间也没有真正的相互依存发展关系,所有的人按照所谓考试成绩被线性分布,处在前面的被称为成功者,后面的是失败者。

真正和谐的课堂,应该富有生态感:

每一个个体既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又是整体的部分,形成一个唇齿相依的“生物链”。

关注点四:

课程和课堂中的主体、主导关系——通过转变师生角色,调整教学关系,让学生更加主动、深入地参与到教学中:

学生在“教”中学,教师在“学”中教。

关注理由:

新课改的实施,必然要求教学关系重新调整,这从本质上就是师生关系的调整。

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过去,以教代学不对,如今,部分学校矫枉过正,出现了以学代教的现象,这也是不对的。

教与学的关系就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而在课堂教学中要恰到好处地处理好二者关系,是科学也是艺术,这确实很难但又必须做到。

关注点五:

优化课改大环境,减少课改阻力——让课堂进社区,让家长进课堂,让三大教育主体形成合力,共育新人。

关注理由:

毋庸置疑,今天课改的阻力主要来自社会和家长。

我国基础教育的缺失,并不仅仅表现在课程方面,更严重的缺失表现为教育主体的缺失,具体就是社会教育主体和家庭教育主体的缺失。

今天,有意识的、正确的、积极向上的社会教育基本丧失了,而相当部分的家庭教育也过于功利、扭曲。

我们的学校几乎承担了全部的教育责任,这既是不合理的,也是学校无法承担的。

还是有相当比例的家长,把考学当成唯一目的,对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对新课程安排的综合实践类课程,对加强体育和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对课堂教育中加大学生在课堂教学里的参与度、加大学生思维的深度,并不理解。

这对课改的推进,造成了很大的阻力。

学校,一方面需要贯彻国家课程,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也必须加大对社区的影响力度,加大对家长的培训力度,尽可能减少由于社会和家长的不理解带来的阻力。

操作篇

“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操作介绍

素质教育的实施,呼唤我们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这种课堂,首先,必须把关注师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追求目标,同时又必须能够保证在集体授课制中、在课堂层面,满足每个师生不同的发展需求。

其次,在今天社会现实中,要想让我们的改革者,特别是初期的改革者能够闯出一条阳光道,就必须尽可能减少来自地方政府和学生家长的担忧,这样的课堂,在知识的传承方面,至少要从技术层面上保证不低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效益,最好还能高于传统课堂,以便让这个“糖衣”显得更有吸引力一些。

“循环大课堂”不仅在课堂层面上进行了素质教育的实践探讨,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实现,而且,在这样的探讨中,用一个无形之手,化解了大量矛盾,使推行阻力减少到最小。

课堂变革是基础教改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改深处是课堂。

“循环大课堂”是从制度层面实现变革后重新建构的新型课堂,它通过对课堂中师、生,教、学两大关系的重新定位,通过改变教与学两个流程以及通过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变革实现了的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的变革,实现了传统课堂到现代课堂的嬗变。

“循环大课堂”以“体验性学习、激励性评价、即时化管理”为三大标志,是真实而美好的人性课堂,是诗意而灵动的智慧课堂,是民主而科学的和谐课堂。

其价值定位不是“知识本位”的,更不是“应试本位”的,它是以人为本,以师生的共同、全面、协调、健康、快乐的可持续发展为本的高效课堂。

一、“循环大课堂”概述

“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模式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循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可简单概括为“一课分两段(35+10),三步(课前、课中、课后)为一课”,该模式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时间45分钟分成“35+10”两段,前段时间组织学生通过“展示”解决上节课内容,后段时间教师带领学生做下节课的预习。

下课前的10分钟为每节课的起点。

这个起点虽然短,“尾巴”却很长,一直延伸到课下直至第二天的课堂,与下节课的前段35分钟对接,形成一个“环状大课堂链”(如图示)。

在每节课的第35分钟时,老师斩钉截铁地结束本节课的教学,收起已经用双色笔完成的导学案,并拿出新导学案,然后师生共同做好四件事情:

明确目标、指示方法、点破难点、共同预习。

下课后,学生带着目标、带着方法、带着成功展示的冲动和欲望离开教室。

正是这种在团队下所产生心理需求所激发出的学习内驱力,促使学生在课下高效预习,经过课下预习学生均可达到“!

”“。

”“?

”三种状态,为师生互动奠定了良好基础。

循环,不仅解决了学习前置和师生互动的前提问题,更重要的是,循环把学生的两种学习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学生从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的飞跃,为培养学习型人才提供了课堂支撑。

二、“循环大课堂”教学流程

在学校“严格规范管理+课堂教学改革=谁都能成功”的治校方略指导下,经过学习、探索、研究,形成了学校“35+10”课堂循环教学模式,即一课三步、一堂两段的“循环大课堂”。

(一)准备工作

各教研组每周安排半天的集体备课时间,根据本学期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准备多种教学参考资料,准备集体备课记录单。

各科任课教师,要在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基础上,与班主任、班干部一起将全班学生均衡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6—8人为宜),每组定出一名组长,组长可定期轮换。

(二)一课三步之课前

1.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总抓手,导学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各个环节,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

导学案要根据学科特点来设置,格式必须统一。

要按照“三步六段”的要求来编写,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基础知识、典型例题、课堂检测、作业设置等相应内容要考虑A、B、C、D四个层次,按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作业要设置选做题。

2.集体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集体备课能使备课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老师们通过集体备课能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深入研究,制定最佳教学方案。

集体备课能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1)集体备课的安排

①时间

每教研组每星期安排半天时间进行集体备课。

②参加人员

教研组全体任课教师。

③组织

参加人员要按规定时间到备课室参加集体备课,带好参考资料,主备老师(上次集体备课定好的)带已准备好的导学案初稿,复印给老师人手一份。

集体备课由组长负责主持,并填写集体备课记录单,参加人员要在记录单上签到。

集体备课结束后,组长将记录单交学案室,备查、存档。

(2)集体备课的内容

①研讨教学内容

研讨下一教学周(备课日的第二天至下一备课日)的教学内容,按上次备课时的计划分工,由主备人对自己所负责的教学内容、选编的导学案初稿做中心发言,要指出本部分内容的重点、难点、考点、易错点,讲出自己对导学案设计、题目选编的意图,提出突破难点的方法,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法,“六段”的实施办法。

其他老师做补充,提出修改意见,形成导学案定稿,交油印室印刷。

②制订教学计划

制订再下一教学周的计划,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内容、课时数,将任务分配到老师。

领到任务的老师在下一教学周里根据领到的课题编写导学案,为下次集体备课中心发言做准备。

其他老师也要提前备课,为下次集体备课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做准备。

③确定示范课

商定下一教学周一节示范课的课型、执教人、时间、地点、内容。

(3)备课纪律

①严格遵守时间。

上班后20分钟内到备课室开始备课,下班前20分钟内备课结束。

到备课室后要在备课记录上签到,不准代签。

②集体备课由组长负责组织调控,不能做与集体备课无关的事。

③级部负责检查监督,教务处抽查,结果计入绩效考核。

3.个人备课

(1)备内容

结合教材把已印制好的导学案再通备一遍,备内容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备一题多法、一法多题,归纳知识、总结规律。

(2)备学生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预测课堂将会出现的问题,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