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35359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docx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docx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教材部分)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课程:

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现代课程论:

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

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程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4.教学论:

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5.语文课程现象:

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6.语文教学现象:

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7.语文课程规律:

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8.语文教学规律:

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9.三百千:

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10.五经:

汉代以后以“五经”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11.四书:

宋代以后以“四书”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是儒家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

长期成为封建政府科举取士的考试用书。

12.“五经”“四书”: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汉代以后以“五经”为主要课程,宋代以后以“四书”为主要课程。

“四书”“五经”作为我国古代语文教材的典范,一直被沿用到清末。

他们在思想内容方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但它们对整个汉语文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后世的政治、文化、教育、哲学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3.文选读本:

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

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其后影响较大的还有宋代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谢枋得编的《文章轨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姚鼐编的《古文类辞篡》、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等。

各类文选读本,所选的大都是各个朝代的名家名篇,有利于学生阅读和仿作习文。

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是《古文观止》。

14.语文学科的定名:

叶圣陶先生改革“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课本之时。

简言之,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

这一改革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起来,最终确定了现代语和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这是一项根本性改革。

15.“红领巾”教学法:

1953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在教育实习中举行一次语文教学观摩课,当时在该校指导工作的苏联教育家普希金教授也应邀参加。

教材是当时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小说《红领巾》,教法是当时盛行的讲述法,也采用了正在学习运用的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结构。

16.凯洛夫“五个环节”教学法:

A题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等。

B讲解生字生词、学生质疑问难等。

C分析课文,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重点难点分析等。

D总结主题思想E研究写作特点。

17.赫尔巴特学派的五阶段教学:

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

18.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

(20世纪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创立了五环节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阅读教学吸收了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法逐步形成一种模式。

19.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创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基本原则是:

在熟练掌握各种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过程和最佳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各科教学都有一般规律,但没有固定的模式。

20.思想教育(语言德育):

就是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的思想教育。

广义的“思想教育”包括德育、情育、心育、群育、个性教育等。

21.审美教育(语言美育):

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的审美教育。

就是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审美潜在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完善心灵美的塑造。

22.语文课程资源:

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

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简答(5—7道题;共30分)

 

教师的威信:

1)崇高的思想品德

2)渊源的科学知识

3)高超的教育教学技术

4)灵活的教育教学实践

5)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

教师基本功过硬:

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编制试题;使用多媒体;科研能力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

A.“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属于课程论研究的范畴。

(“为什么教学”侧重研究教学的目标,目的是弄清为什么要教的问题,物化形式就是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什么”侧重研究教学的内容,弄清应使用那些方面的内容来完成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教科书为代表的教学材料上。

B.“教学是什么”和“怎样教学”属于教学论研究的范畴。

(“教学是什么”侧重研究教学的本质,即学科性质方面的问题;“怎样教学”侧重研究培养人的方法和途径,着重研究教学方法和创立教学模式。

心理取向的教学理论:

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2)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3)认知教学理论;

4)非指导性教学。

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A.国外:

a课程与教学之间彼此独立;b课程与教学之间相互交叉;

c课程与教学相互包含;d课程与教学之间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作用

B.国内:

a教学论包含课程论;b课程论包含教学论;

c相互独立论;d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A.研究对象: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包括a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b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c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问题等)

B.基本任务:

a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b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c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在研究大体上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1)孕育与教育学时期(1902—1918)

2)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

3)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

4)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

5)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

6)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

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

“语文教育学”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

教育学——学科教育学——语文教育学。

“语文课程与教育学”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

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20世纪以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趋势:

1)既要研究教又要研究学

2)既要研究具体操作问题又要研究基本理论问题

3)既要研究教学又要研究课程

4)既要研究现实又要研究历史和预测未来。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经验:

1、识字教学:

a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b韵文化,便于朗读和记诵

c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d联系日常生活

e激发儿童的兴趣

2、阅读教学

a熟读,精读,博览

b评点法

3、写作教学

a注重基本功训练

b多读多写多改

c作文从模仿入手

d先放后收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

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

2)教学内容问题

3)教学方法问题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

1)脱离语言实际

2)脱离应用实际

3)忽视文学教育

4)忽视知识教育

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件大事:

1)语文单独设科

2)“国文”名称出现

3)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

“红领巾”教学法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A推动了教学方法改革,红领巾教学法的核心是启发式与谈话法

B建立了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是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红领巾”教学法的积极消极意义:

积极:

A这对普通教师特别是经验较少的教师掌握教学常规,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B“红领巾”教学法在语文教学改革、特别是文学作品教学方面取得的成果,激起了人们向苏联学习、实行语言文学分科教学的热情。

消极:

A苏联当时施行的是语言、文学分科教学,这种文学教学法对文学作品比较适用,但对其他作品并不一定。

这种倾向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产生过一定的纠偏作用,但助长了“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的”倾向。

B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本方法是靠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感染性,让学生的思想和感情动起来,而不能仅仅看学生的表面活动多少。

当时有些教师大量采用提问、谈话、讨论等方法组织学生活动,把“讲课”变成了“问课”。

有些领导听语文教师的课,靠记录教师提问多少次和学生举手发言多少次,来评判教学水平,产生了形式主义倾向。

“工具说”的理论确立:

A基本结论是,语文是工具,语文课是工具课。

B纵观20世纪语文教育思想发展的轨迹,就是“工具说”形成和发展的世纪,叶圣陶开其先,吕叔湘继其后,张志公集大成。

20世纪末我国特级教师语文观点:

A于漪老师的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教书育人的思想。

B钱梦龙老师的主要贡献就是创立了“三主”理论,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

C宁鸿彬老师的主要贡献,就是重点探索了语文教学中怎样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服务。

D魏书生老师的主要贡献,就是探索了语文教学中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问题。

语文课程的目标重建主要表现:

1)确立新的知识观

2)确立新的学生观

3)确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重建后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特点:

1)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

2)明确性和模糊性

3)连续性和阶段性

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1)导向作用

2)推进作用

3)控制作用

4)评价作用

5)管理作用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性质、地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特殊属性;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属性。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语文知识的内容:

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文言知识;其他知识。

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物质体现形式,它以具体的内容和直观的形式体现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订的。

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

语文教材的功能:

1)德智启迪

2)语文历练

3)语文积累

4)知识扩展

语文教材的内容要素:

1)范文系统

2)知识系统

3)实践活动系统

4)助读系统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包括哪些?

1)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6年级、7~9年级语文教材

2)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6年级、7~9年级语文教材

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6年级语文教材

4)语文出版社出版的7~9年级语文教材

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3)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4)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5)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

1)确定教学目标

2)安排教学内容

3)组织教学过程

4)选择教学方法

5)创设教学情景

6)板书或演示设计

7)编写教学方案

8)组织教学评价

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

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

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

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

1)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2)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

3)依据教学内容

4)依据教师素质

5)依据学生特点

6)依据教学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

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

1)多样性原则

2)综合性原则

3)灵活性原则

4)创造性原则

5)优化组合原则

板书图示的基本功能:

1)用简明、醒目的板书、图表和形象

2)勾勒出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结构的特点

3)引导学生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

4)进行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的训练,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板书图示的主要内容:

1)文章结构提纲;

2)人物形象提纲;

3)情节发展提纲;

4)写作方法提纲;

5)景物描写提纲;

6)知识讲解提纲;

7)训练要求

板书图示的主要形式:

书写、表解、图示等。

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

1)硬笔书法能力;

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画能力;

3)版面设计的能力;

4)文明的书写习惯

板书图示的美感要素:

简洁美;含蓄美;缜密美;映衬美;流动美;奇异美;形象美。

语文教学评价的功能:

测定学习成绩;鉴定教学效果;检验管理水平;获取反馈信息;预测发展方向

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

1)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3)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4)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

5)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6)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语文教学评价的方式:

目标检测;水平考查;选拔考试。

现代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实验:

7种识字教学法:

集中识字;分散识字;字族文识字;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字理识字;韵语识字;电脑识字。

对外汉语教学与我国识字教学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性质不同;教学对象不同;学习基础不同;认知模式有别;出现偏误不同;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不同;教学周期长短不同。

常见的对外汉字教学法:

翻译法;古文字介入法;画图法;体态语教学法;偏旁部首带字法;语音摹拟法;部件分合法;笔顺展示法;韵语教学法;信息化教学法

阅读教学主要内容:

1)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态度,

2)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阅读能力,

3)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

良好的阅读习惯:

1)勤于读书的习惯;

2)健康读书的习惯;

3)边读边思边动笔的习惯;

4)质疑问难的习惯;

5)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培养阅读兴趣:

明确阅读的目标和意义;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

阅读能力:

阅读感受力;阅读理解力;阅读欣赏力;阅读评价力;阅读迁移力;阅读创造力

阅读方法:

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默读;精读;略读

目标教学过程的特点:

制订目标;实施目标;检测目标。

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

引导过程;

研读过程(分析阶段:

结构分析;内容要素分析;写作技巧分析;语言分析;重点分析);运用过程

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

评点法;谈话法;讨论法;导读法;练习法;读议讲练法;情境教学法

写作训练的任务:

育人训练;积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训练;技能训练;文体训练;写作速度训练

写作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定向;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交流评讲,互相沟通

作文过程中怎样指导学生修改:

1)首先应引导学生认识修改的重要性;

2)其次要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使他们懂得应该改什么、怎么改;

3)再次要让学生将修改稿和原稿对比,看到自己修改的效果,从而进一步增强自行修改的积极性;

4)最后要使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作文批改的几点要求:

1)有针对性,讲求实效。

2)多批少改。

3)内容兼顾形式。

作文讲评的方式:

综合讲评;典型讲评;专题讲评;对比讲评

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

口语交际的态度;语音辨识力;话语记忆力;话语理解力;话语评判力;口语表达能力;口语应对能力;

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特点:

情境性;互动性;综合性;

口语交际教学的方法:

听讲;诵读;复述;答问;讲述故事和见闻;专题演讲;即席发言;讨论或辩论;创设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无拘无束的进行交流。

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整体性;自主性;开放性;

综合性学习目标:

1)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知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在综合性活动中获得现在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3)让学生体验成功。

4)强调过程和方法

5)教学评价的重点是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综合性学习与教师素质:

1)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2)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3)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除了必要的指导外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加强计划性

5)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培养语言感知能力的内容和方法:

质感;敏感;通感;幽默感;美感

语文教师的教态类型:

亲切型;严肃型;活泼型;拘谨型;随意型;冲动型

教学语言的特点:

规范性;科学性;艺术性;和谐性;交流性

语文课程性质的关系(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它更侧重于形式;

文化性是语文学科的特有属性,它更侧重于内容;语文的文化性集中体现在人文性

如果说工具性侧重于交际功能,人文性侧重于教育功能。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A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B课程目标(纵向,隐性):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C阶段目标(横向,显性):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

义务教育评价建议:

1)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3)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

4)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

高中评价的基本原则: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

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应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区别;

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

高中课程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

包括必修课程(语文1234)和选修课程(系列12345)

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

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高中课程目标:

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高中选修课程设计:

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论述(每题10分;共20分)

论述:

本次课程改革中以“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意义何在?

A课程功能从主要关注怎么教转向主要关注教什么

a传统教学中,教什么和怎么教是两个范畴;新中国建国初期,学习苏联教育模式;社会主义制度主要关注怎么教;改革开放中西方教育思想碰撞,主要关注教什么。

我们主张教什么和怎么教整合起来,以教什么为主导因素。

b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是教师教学,而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c课程标准认为教师和学生都不是教材被动使用者,而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和教学方案的设计者。

B课程价值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a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教学大纲要求过高,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b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是基本标准,而不是最高要求,是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

c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

教学大纲关注的是优秀学生,而课程标准关注的是全体学生。

C课程目的从主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a教学大纲关注的主要是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

b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问题就是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的人才需要。

c我国课程改革中各学科对学生素质的要求都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都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指导性文件。

论述:

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A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包括整套教材及其各个局部的编辑意图;编辑意图体现在编写体系和整体结构中,对任何一项教学内容,都要把它放到编辑体系和整体结构中来确定它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B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a根据教学单元制订学期教学计划b处理好讲读课文、自读课文与课外自读课文三者之间的关系c精心设计篇章处理艺术)

C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a目标导向式b比较式c化繁为简,化难为易d突出特点,加深理解e利用插图增强教学效果)

D灵活运用,适当调整(a在历史性的教材中注入新的观点b自组单元,显示新意c适当抽换教材)

论述:

听话说话与口语交际的具体比较。

A课程功能比较:

a听话说话是“知识能力型”的,强调的是课堂情境下获得听说的知识和能力;

(我国教育的弊端在于过分重视知识体系的建构,强调课本本身知识的系统、严密和权威,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

反映在语文学习中,就是把听话说话进行知识点量化,注重在课堂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听说知识。

b口语交际是“实践活动型”的,注重的是实践情境中的交流和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口语交际”,则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强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有一定实践意义的交际活动中学会交往,学会人与人的沟通。

“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的思想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B课型结构比较:

a由于课程理念不同,课程结构必有有所区别:

“听话说话”的课型结构偏重于静态式,“口语交际”的课型结构则强调动态式。

b表现:

第一,“听话说话”训练学生如何听如何说,课堂上的操作或一问一答或只说不答乃至只听不说。

由于缺乏交际意识,不需要一定的交际情境,更不需要一定的交际对象和交际目的。

“口语交际”特别强调真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