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33710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docx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docx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整理

专题一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一、形成及主要内容

马克思提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群众路线、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但这是有缺陷的,马克思只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没有研究。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否适合,二者如何适合;《共产党宣言》中讲的资本主义要结束,而应该如何结束,这一些问题阐述的不够完美。

因此,恩格斯晚年对其进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二、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了新趋向

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没有像马恩于19世纪40年代讲的那样,将敲响丧钟,19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但之后,经济关系得到及时的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大发展,这导致了马恩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与冲突。

2、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政策发生了新变化

两个“必然”不是两个“自然”,那如何实现两个“必然”,唯一途径就是暴力革命。

那么斗争需要动力和斗志,19世纪40年代,资产阶级很难维持统治,“三大工人起义”便可见,无产阶级如此有革命斗志,无产阶级处境、待遇非常不好,没有保障,因此马恩断言无产阶级将不断革命,提出两个“必然”的理论。

但是19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了新的情况。

起义与革命越来越少,无产阶级待遇改善,资本家大幅提高工人待遇,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劳动环境改善,注重工人培训、发展的要求,注重工人在企业管理中的民主性,保障提高。

所以19世纪80年代,革命大量减少,如何看待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与史命,迫使恩格斯进行思考。

3.对唯物史观的责难与歪曲此起彼伏

资产阶级为批判马克思,不断歪曲唯物史观,1883年马克思去逝后,很多人认为自己是马克思的正统继承,自由解释唯物史观,造成歪曲,尤其是伯恩施坦,对马恩学说的解释,有大量歪曲、批判和篡改由此产生修正主义,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对工人政党产生不利影响,于是恩格斯为维护马克思的学说,做出对唯物史观的新发展与解释。

三、新发展的内容

1.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新趋向产生了对资本主义怎么看的问题。

对资本主义的新认识

第一,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垄断发展阶段,但不会很快崩溃。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延缓了资本主义灭亡的步伐。

“资产阶级社会将于1898年崩溃,这是一个误会。

资本主义大厦即使倾覆,也需要数十年时间。

”这里的误会,是马恩误会了资本主义的力量,低估了资本主义的能力。

第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进一步发展,为无产阶级的和平合法斗争准备了条件。

这是关于看待无产阶级斗争方式的观点。

马恩起初认为,只有暴力革命才能获取革命的胜利。

但再19世纪80、90年代,无产阶级不愿革命,资产阶级也不再武力镇压,二者和平共处的可能性增大,对这一状况,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应该考虑非暴力革命、和平斗争,通过议会斗争。

这一观点,理论上看是创新的,但在实践上是错误的。

第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和平共处的可能性不断增大

和平共处由此而来。

列宁将两个阶级的和平共处,推广到用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周恩来将和平共处用于一切国家之间。

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

第二,要根据各国的实际状况采取合适的社会主义形式。

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式

“我所在的党并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

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走本国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恩格斯晚年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A.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社会主义建立要经历一个过渡时期。

B.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脑力劳动无产阶级体力劳动无产阶级)

C.防止社会主义国家机关的蜕变(异化)

恩格斯承认这种可能,提出三个设想

(1)批判对国家的崇拜

(2)加强民主选举和监督

(3)低薪制

2.两种生产理论

1845年《神圣家族》“社会的发展在于物质生产”

恩格斯1884年《》“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

高度重视充分肯定两种生产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重视两种生产对社会制度的制约作用

“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

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劳动越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越受限制,社会制度就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

”恩格斯

正确理解两种生产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者是不可割裂的人口生产影响物质生产

3.历史合力论

是多个力量形成一个合力推动历史发展,经济、人文、政治、文化、宗教、哲学、法律都是重要的力量。

4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强化

意识形态反作用突出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马恩在创造唯物史观时没有讲到反作用,是重大缺陷,没有全面阐述。

马恩为何当时不阐述?

不阐述这一点是迫不得已,为了赢得论战,否则达不到二者根本对立。

经济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历史发展的基础因素。

虽讲独立性,但首先强调“经济因素”为决定力量,继承唯物主义,引用“最终”的限定词,表明恩格斯对经济因素的决定性具有新的认识,它是“最终的”,“归根到底的”,但不是直接发生的、立竿见影的,立即的因素。

充分重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发展作用。

在充分肯定经济的基础上,重视上层建筑,不能把意识形态、社会存在、上层建筑割裂,反作用:

适应的促进,不适应的阻碍

第一,沿着与经济基础相同的方向发展

第二,沿着与经济基础相反的方向发展

第三,改变上层建筑发展方向,让其偏离,但最终结局。

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具体内涵或表现

第一,意识形态发展具有特殊性。

与社会存在不同,有自己特殊的过程。

四、现实价值

1.为我们判断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提供了理论依据

恩格斯的理论使我们对资本主义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对资本主义好的方面加以学习、肯定,对坏的方面进行抛弃。

在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同时也看清了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有利的地方,对待社会主义,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2.对于两个生产理论来说,对我们今天实行计划生育和以人为本的国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3.历史合力论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搭建了理论平台。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

4.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为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专题二马克思的西方工人革命理论及其现代发展

一、理论内涵

1.关于工人革命的根源和条件(即为什么要革命,在什么条件下才可以革命)

根源:

矛盾:

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进行社会化大生产就必须是生产资料社会化占有,否则就不能进行社会化的大生产。

19世纪的资本主义进行无序竞争,造成社会混乱,在这种矛盾下解决方式有两种

生产社会化转化为个体化,但这是资本家、社会、个体、国家都不能接受的。

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

公有制条件下,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那么,资本主义必然消失,共产主义必然胜利。

只要这个矛盾存在,就有可能爆发革命。

条件:

客观条件:

统治阶级的统治太过残暴

人民的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中,无法继续生存下去。

人民受到革命思想的教育,革命热情高涨。

有一个成熟的党,并这个党能制定出合理的合适的政策,这是一个阶级成熟的标志。

主观条件:

工人阶级是否愿意革命和是否成熟。

2.革命的方式:

由暴力革命到和平斗争。

纵观马恩一生,由暴力革命到和平斗争。

早年中年主张暴力革命是唯一方式,“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他们公开宣布:

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

客观上,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尖锐,工人处境差,经济危机频发,工人暴动常有,马恩认为革命迟早会到来,而且认为几个国家会速战速决,到晚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马恩对社会主义改变看法,提出了可以和平斗争,通过议会进行合法斗争,早年议会不完善,而到了19世纪末,议会完善,则可以斗争。

但仍然将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作为根本方式,不是唯一方式了。

但事实证明了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3.革命主体

主体是工人,但为什么西方马恩主张工人而不是农民革命?

显然这与工人的优势有关,农民虽数量多,但不能承担革命重任,但工人可以。

这里强调工人的优越性和先进性问题。

工人代表工业,是大工业,工业是先进的,工业与农业、商业相比,工业最有前途,这一认识在马恩时期是根深蒂固的。

马恩认为小商业者是没落的,劳动价值的创造是专指工业的。

其次工人阶级富有组织性,纪律性,一个阶级人再多,无纪律性,是不可能成为革命主宰。

农民是散慢的,这与他的生产方式有关,是一个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统一的过程,时间是断续的,没有明确的方式和时间限制。

而工人时间、方式有明确的限制,在生产方式中,造就了工人的严格纪律性,本身具有这种习惯。

再次,工人富有革命性,革命者要热情高涨,农民,小商业者有革命性,但不强烈,而工人阶级革命性最强,这里关于利益再分配问题,关于利益调整。

无利益者,革命性最强,中间阶层患得患失,不坚决,资本家为最大既得利益者,无革命性。

综上,工人成为革命主体,也是马恩讲工人革命的原因。

4.革命策略

革命的统一战线,单靠工人,势单力薄,尤其在大革命失败后,提到,根本原因是除工人外的力量没有参加。

工人内部的联合

工人与农民的结合。

1848年欧洲大革命失败后,明确提出。

《共产党宣言》中没有工农联盟的思想。

工人与其他力量,中间阶层,小商人,小商业者,小手工业者

二、历史评价

1.实质

实质即最终目标,实现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解放,首先是实现工人阶级自身解放。

这一观点,自马克思早年就有这种梦想,从资本主义苦难中解放出来,打破私有制,到中晚年一直强调,用革命解放自己,再者,解放自己再解放全人类,

2.历史价值

从历史作用来看,具有无可置疑的历史积极作用,首现理论上,促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马恩找到了实现有效的途径,即工人暴力革命,从实践上讲,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社会主义力量兴起均靠暴力革命。

3.历史局限性

工人革命理论有时空局限性,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欧洲具有价值,但在20世纪后期,21世纪,没有了这种价值,没有现实意义。

再者这种理论不完全适用东方亚洲。

三、毛泽东对马克思的继承和发展

1.马克思革命理论中的农民问题论

马恩强调农民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主力军,主要动力,工人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主力军

农民是天然的同盟军,农民问题的正确解决是关系资产阶级革命是否成功的关键。

农民为什么要参与革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1)新兴资本家与农民在反封建贵族与地主的革命中立场是一致的

(2)农民应该积极主动,心甘情愿地参加资产阶级革命,因为只有在推翻封建主义以后,在建立起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条件下,才能实现共产主义。

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中工农联盟的可能性、必要性

马恩要实现工农联盟,斗争对象是资本家,如果没有农民的参加,工人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

(1)农民之所以受到损害是因为农民没有组织,分散,不团结,干不了大事,为了防止被侵害,只有工人进行联合农民,通过联合才能实现自救,只有工人把农民联合起来,农民才能免遭迫害。

(也是马恩轻视农民的体现)

(2)工人与农民的有力的结合点:

但对资本家

因为:

a资本家剥削工人;b而且在小生产条件下,农民生产小商品,但资本家也是商品生产者,所以农民在资本家的排挤下会破产。

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在农村中的路线问题

工农联盟的必要性、可能性具备,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有现实性,则需要政策、路线,则党应该采取合适的路线,促成工农联盟。

1894年《法德农民问题》中,特点到这一点,党是工人阶级的党,则要促成联盟,一工一农,如何联盟?

工人主动找农民或两者向中间走,但马克思看不起农民,则只是采取了一时的联盟。

恩格斯强调要夺取政权,要主动到农村中去,如何争取呢?

要对农民进行分析。

关于党无产阶级政策中农民、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和原则

让他们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主体是人,主要改造农民。

为什么要对农业而不是工业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是无产者的乐园,不是有产者的乐园,不断革命,直到一切有产阶级都消灭,包括农民。

实质是到社会主义上去,农民是不会自己到社会主义上去的,心理上是抵触的。

革命胜利了,应用政权的力量把小农引导到合作社中去,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不高合作社小农是没有前途的,要自愿,不要强制,要用榜样的示范,再通过教育。

2.毛泽东对马列农民问题的继承

在认识革命的根源条件是一致的

都是穷人革命

革命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殊途同归)

马恩:

建立自己的联合体,共产主义

毛:

建立共产主义

关于革命的领导阶级

马恩:

工人革命理论中以工人为主体,工人领导。

毛:

农民革命理论,虽以农民为主体,但需要工人来领导

关于工农联盟的问题

毛:

在1927年在大革命失败后,重心就转向了农村,在各革命阶段都强调工农联盟。

3.毛泽东对马恩农民问题的发展,创新、发展的根本表现:

大大提升了农民在革命中的地位,把革命实质提升为农民革命,而农民革命的实质是土地革命。

农民是革命的主力,是革命的实质。

提升农民的地位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

三、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农民问题的理论

第一,把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起点。

第二,调动农民积极性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1)经济发展靠农业,农业发展靠农民

(2)全国稳定的环境,稳定全国要稳定农村

(3)全国发展的归宿和目标,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主要是农业富裕。

第三,必须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创造性)

(1)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支持和倡导

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

(2)对乡镇企业的支持和倡导

(3)对村民自治的支持和倡导

(4)土地流传

第四,尊重农民的自由选择权或自主权

(1)保证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2)保证农民的市场交易自主权

第五,维护农民的利益,实现共同富裕

(1)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

(2)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

“离开任何阶级的物质利益与民主权利,调动积极性是不可能实现的。

(3)维护农民的文化权利

教育、文化、科技建设“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四、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

第一、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把农民问题摆在经济发展的关键位置

社会主义新农奴建设(邓颖超)

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统筹城乡发展

2003年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党的重中之重

2005年提出新农村建设

2004-2014中央一号文件均关于三农。

2004年,一号文件农村增收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核心就是把农民问题当成重中之重。

第二、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发展农业为基础

《中央推进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第三、必须维护农民利益

第四、调动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

“对农民要正确认识,对农民不尊重,不信任

农民的主人翁地位

“要让农民成为体面的人,让农业成为主动的产业,“

第五、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专题三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以俄国为例)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

1.东方社会理论提出的背景

(1)为了批驳资产阶级史学家和思想家关于私有制自古有之并长期存在的唯心史观。

(2)批判资产阶级学者所鼓吹的欧洲中心主义,支持资本主义是只支持资产阶级发达的生产力。

马克思憎恨资本主义国富以压榨人民为条件,国富民不富,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个人主义。

既然讨厌资本主义,那么就要找一个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相反的社会)

(3)为了更深入的研究西欧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经济状况

研究东方是为了更好地研究西方,是因为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印度等东西方国家已经成为了西方的殖民地,已是西方的一部分,西方的经济关系,生产方式已经进入东方,所以研究东方是为了更好地研究西方。

(4)为了批判俄国民粹主义者的错误的观点

民粹主义者认为通过俄国内部的公社就可以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这是对共产主义的歪曲和侮辱,为了反对这种观点,马恩研究东方理论。

“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比喻资本主义道路漫长、痛苦

2.东方社会理论的内涵

马恩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必要性

早年的马恩认为共产主义是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条件下才能实现,但资本主义发展漫长,带来的负面影响,痛苦,所以要跨越卡夫丁峡谷,晚年提出有落后国家直接跨越到共产主义。

“如果俄国继续走1861年开始的道路,那它将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

马克思去逝后,恩格斯提出“跨越”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进入共产主义之前的所有国家。

可能性

(1)生产关系(公有制、劳动)俄国之所以能跨越是因为有公社,公社中的私有制

(2)生产力

劳动合作,公社中社员共同劳动,不存在压迫,没有剥削

(3)对资本主义的借鉴学习

如马恩批判民粹主义的落后的国家在公社基础上直接过渡的理论。

(4)进行社会革命

要把沙皇统治推翻(封建私有制);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因为这两种制度与共产主义格格不入。

“要唤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搞俄国革命”

“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相互补充的话,那末现今的俄国土地公共所有制便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3.评析马恩的东方社会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私有制历史学角度平息)

(1)价值:

他开创了东方社会问题研究的历史先河。

即马恩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从理论上开始研究东方社会。

(但是我们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马恩开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河,一提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认为是马恩开创的先河这是不对的,它只在东方理论开创了先河)

(2)但也应该看到东方社会问题的历史局限性

马恩并没有摆脱以西方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因为马恩认为只有俄国(东方)先发生革命,给西方无产阶级以信号,引起西方革命,成功后再帮助俄国。

马克思一直坚持暴力革命,恩格斯在晚年转向和平手段。

他不能科学的说明二十世纪东方社会主义的特点

20世纪东方的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为多国,而且这些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东方国家,并且不但没有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反而受到西方打压。

问题:

为什么只有在东方国家爆发了社会主义革命,而没有在西方发生?

二、列宁对东方社会理论的发展

1.列宁的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

“一国胜利论”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以为马恩一直强调的是多国同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

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矛盾大体一直,只要一国发生革命,那么其他国家也会发生革命。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同革命。

一国胜利论是指不但社会主义革命要胜利,而且社会主义建设也胜利。

革命胜利容易,但建设是非常困难的。

(不仅革命而且要胜利)列宁不拘泥于马恩的多国胜理论,提出了一国革命和建设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产生。

经济比较弱

统治者残暴,压迫

国内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深受其害,生活水平极低。

1921-1923年新经济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但1923年患病,1924年逝世。

2.列宁提出东方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在没有西方的帮助下也可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列宁允许发展国家怎本主义,私人资本主义,还允许国外租赁,承包企业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租借租让的方式未发展资本主义,但由于俄国战争刚结束,没有国家愿意在混乱、贫穷的俄国投资,所以没有西方国家来帮助。

这是对马恩思想的超越。

3.世界社会主义的胜利取决于东方人民的斗争

全世界的社会主义胜利要依赖于东方几个国家,如印度,中国,俄国。

三、若干讨论

1.毛泽东东方社会理论的问题(毛泽东有没有东方社会理论?

于良早认为有,只是因为毛泽东是东方人)

2.于良早关于东方社会理论分三阶段

第一阶段马恩第二阶段列宁第三阶段邓小平

既然毛泽东有东方社会理论,那么为什么毛泽东不是第三阶段?

那么置毛泽东理论(东方理论)于何地位?

3.邓小平有没有东方社会理论?

于良早认为有,理由:

邓小平十分重视同东欧国家前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探讨

邓小平十分重视探讨列宁理论和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

邓小平理论在一定意义上等同于列宁的东方社会理论

专题四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的计划与市场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计划与市场理论的贡献

1.他们(马恩)主张拥有计划的自觉组织代替无政府状态

马恩认为社会主义的生产是有计划的,而资本主义的生产是无计划、无组织,是混乱状态,尤其是经常发生经济危机,人民深受苦难,所以反感这种无政府状态。

在这种条件下,劳动者受到了商品的统治。

马恩反对无序竞争。

提出在未来社会要有自觉地组织,靠计划来解决问题。

《反杜林论》

2.马恩对国家的经济作用和经济职能有了清醒的认识。

有计划地组织不一定是国家,因为未来国家是走向消亡的,但国家又不得不承担起领导经济发展,生产力进步的责任(资本主义国家),可是国家的干预应该是有限度的。

因为国家并不能代表全国人民利益,他必然要代表一部分人的利益。

他也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3.马恩对市场的作用进行了客观评价

一方面,积极的肯定了市场的正面影响,另一方面对其也有负面评价。

肯定:

马恩对资本主义作了充分的肯定。

例如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水平。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经济由基础性作用提升为决定性作用

过渡阶段中,马恩提出的四条,显示在过渡阶段种市场的重要作用

负面影响:

市场意味着内容或者是实质上的不平等,为了保持共产主义制度的纯洁性就不应该有市场经济了。

从形式上看,市场是平等的,马恩认为,商品是天然平等的,等价交换。

在形式上,作为消费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商店,不同的商品,不同价格的商品。

但是你必须购买,这是不可选择的,在这层面上是不平等的。

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异化。

异化的根源是私有制和市场

商品市场存在会使社会矛盾激化。

首先,导致竞争普遍化,接着这种普遍的竞争使人的精力紧张起来,会对人的心理精神形成冲击。

人们在这种情况下会把宗教、意识形态等变成谎言而抛在脑后。

其次,贫富差异扩大

最后,使人道德的感悟下降

市场导致商品拜物教与货币拜物教的泛滥

总结:

马恩对于计划与市场的理论

贡献:

充分肯定了计划的作用,政府的作用,也看到了市场的消极作用,这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具有指导作用。

对于我们政府职能的定位,更好的认识政府也有指导意义。

对于我们认识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也具有重大作用。

使我们认识到市场失灵时也要发挥计划于政府的作用。

二、列宁关于计划与市场的理论

(一)新经济政策中的市场观

重视利用商品市场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1.主张将工农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商业的基础之上。

(通过发展商业来沟通工人与农民的关系)以前是通过行政手段盘剥农民,剥夺的东西无偿的给工人。

2.国家企业要按照商业原则来进行经营

3.实行多种所有制结构形式并存的经济结构

旧社会的经济结构(小企业、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不要损坏,不但不损坏,还要充分利用,改良主义。

各种过渡时期的经济形势都要利用。

4.无产阶级国家要学会经商,努力成为优秀的批发商。

“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谨慎、勤勉、能干的‘业主’,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否则,就不能使这个小农国家在经济上站稳”

只有学会经商,了解商业,才能做好领导国家进行利用商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

列宁以上四点都有别于马恩,具有创新性。

(二)列宁对于计划与市场的认识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