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定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33630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府工作报告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政府工作报告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政府工作报告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政府工作报告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政府工作报告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府工作报告定稿.docx

《政府工作报告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府工作报告定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府工作报告定稿.docx

政府工作报告定稿

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2月7日廊坊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廊坊市市长王爱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廊坊市人民政府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及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时期,是我们面对诸多挑战、经受严峻考验并取得新胜利、跃上新台阶的重要时期。

五年来,全市人民在中共廊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圆满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过去的五年,是廊坊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的五年。

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经济总量迅速壮大。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368.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32.9亿元(同口径为680亿元),年均增长12.1%;2005年全部财政收入剔除基金部分为53.7亿元(同口径为58.5亿元,是2000年的3.1倍),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3亿元,是2000年的2.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178亿元,年均增长17.5%,是“九五”期间的两倍。

——过去的五年,是廊坊发展环境显著提升的五年。

坚持打基础、造环境,持续实施软硬环境建设工程。

累计投资180多亿元,用于交通、供电、通信、环保、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中心城市承载力显著提升,一大批精品工程相继完工。

标准化、公共财政、市场监管服务等软环境建设十项工程硕果累累。

在全国中等城市中率先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一批国家级荣誉。

——过去的五年,是廊坊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果的五年。

坚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积极平稳地推进改革攻坚。

国有企业、公用事业、农村税费、政府机构、财政体制等各项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批成长性好的民营企业迅速壮大,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

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累计引进内资300亿元,年均增长19.8%,实际利用外资9.5亿美元。

环渤海合作机制会议、东北亚暨环渤海国际合作论坛、国际金融论坛年会等具有国际影响的会议定址廊坊。

——过去的五年,是廊坊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五年。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

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2.5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7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左右。

加快构建大社保体系,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工伤五大社保基金积累达9亿元;住房公积金制度实现全覆盖,累计归集资金12.8亿元。

弱势群体救助工作得到加强,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152元和4621元,比“九五”末分别增长49.4%和29.8%。

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增加5.3和4.5平方米。

——过去的五年,是廊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五年。

坚持经济社会统筹,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人才工作得到加强,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全省首家国家级示范中心。

基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发展加快,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建成招生。

各类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大,群众文化活动、基层文化建设、专业艺术工作水平提高,一批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

深入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保障。

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明显,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防控禽流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消除了六个重大火灾隐患,安全生产工作成绩显著。

社会稳定工作得到加强。

此外,统计、审计、公安、工商、税务、物价、民政、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地方志、人防、人口、信访、民族、宗教等工作迈出较大步伐,外事侨务、档案、气象、防震减灾、国防动员等各项工作均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05年,是廊坊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

全市上下把“壮县、强市、富民”作为基础性工作和现阶段主要任务,突出“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集中精力上项目”,各项工作捷报频传,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增长。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1%;全部财政收入增长27.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1%和6.5%。

2.大项目攻坚成果丰硕。

全年共实施建设千万元以上项目827项,实际完成投资221亿元,争列省重点项目居全省第一。

特别是总投资100亿元的华为北方生产基地、总投资30亿元的中兴北方生产基地、总投资1.2亿美元的利比玻璃、总投资5亿美元的成功(中国)大广场等一批立市立县项目落户廊坊,推动我市项目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3.园区经济迅速成长。

四个省级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的92.7%。

廊坊开发区设立出口加工区,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第一个国家级品牌。

固安、永清等一批新工业园区围绕市场运作、高层次规划和招商机制创新,大胆探索并取得成功,吸引了一批项目落户,成为我市园区经济的新亮点。

4.金融支撑作用增强。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701.3亿元,比年初增加100.7亿元,同比多增30.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91.6亿元,比年初增加57.4亿元,同比多增42.9亿元。

建立京津廊票据自动清分系统,实现了京津廊同城结算,在全国首开了支票跨区域流通的先河。

成功召开第二届经济金融合作恳谈会,赢得了域外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

包括英、德、日、韩等国在内的66家域外金融机构,对我市112家中小企业累放贷款105亿元。

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29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

市农村信用社在全省率先直联大额支付系统,在改革中争取到中央银行专项票据16.5亿元。

5.高科技产业规模壮大。

高新技术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82亿元,增长17.4%。

以华为北方基地、世维光通讯、久智光电子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群,以量子高科、神威药业、杰希药业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群,以国瑞电子、鑫谷光电、晶日金刚石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群正在形成。

6.主导产业发展迅速。

中国电子百强前十名的华为、中兴落户廊坊,霸州胜芳被命名为中国金属玻璃家具产业基地,汽车零部件产业引进了世原精工、正兴车轮、柳伯安利活塞环等一批知名企业。

会展旅游业,全年旅游收入和引进各类展会同比均翻了一番。

举办了中国渔具、消防技术设备、石油天然气管道技术装备等一批顶级行业展会,以及20国财长会议(G·20)、京津冀—港澳台(3+3)旅游合作大会等一批国际性重要会议。

7.城建“十大工程”谋划启动。

“十大工程”是廊坊建设“百年城市”的基础性工程,是实现市区“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的总体谋划,涉及便民利民、城市环境、城市功能、城市经济等四个方面、10大项、54个子项,预计总投资92亿元。

目前,龙河工业园区、综合市场改造、经济适用住房等建设工程都已开工,市区水系开发完成测量规划,其它工程都有了实质性进展。

8.“三农”工作进一步加强。

落实粮食直补资金4066万元,农业税税率在2004年下调3个百分点基础上再降两个点。

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7%,汇福粮油、明慧养猪等4家企业跻身国家级龙头行列。

全市完成造林33.6万亩。

建成文明生态村500个。

9.改革开放成效明显。

顺利完成12户国企改制,启动了县级政府机构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农村教育体制改革。

华日家具和新奥安瑞科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挂牌,霸州太阳能采暖公司成为全省首家在美国上市的民营科技企业。

省“5·18”经贸洽谈会提升为东北亚暨环渤海国际商务节,中国农交会在市场化办会上迈出新步伐。

全年引进内资88.1亿元,增长37.6%;实际利用外资2.64亿美元,增长18.8%。

10.社会进步进程加快。

与京津科技合作不断深化,民营科技工作获九项国家级荣誉。

提前两年在全省率先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北三县(市)和廊坊城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市高中阶段适龄人口毛入学率提高9.5个百分点。

市博物馆、体育健身中心等大型文化体育设施投入使用,一批社区健身工程建成。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紧急救援中心、8个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工程基本完工。

“十件实事”和“民心工程”进一步落实,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全市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新增扩面7.7万人;帮助57个无井村近8万农民解决了吃水难;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解决了50067名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问题;建立健全了流动人口和房屋租赁管理机制;在华北地区率先达到城市交通一等管理水平。

“六城联创”成绩显著,成功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和“国家园林城”荣誉称号,“全国绿化模范城”通过验收。

各位代表,回顾“十五”,业绩辉煌,令人振奋。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抓发展的结晶,凝结着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汗水。

在此,我代表廊坊市人民政府,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全市人民,向驻廊中省直单位、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关心廊坊、支持廊坊的中外客商与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十五”时期的工作实践,深化了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了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

一是坚持加快发展。

始终围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突出快、追求好”,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高效发展、和谐发展、永续发展。

二是坚持工业强市。

坚持把“工业强市”作为第一方略,大上工业项目,增加工业投入,提高工业化水平,用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整体实力的明显增强。

三是坚持项目攻坚。

牢牢扭住项目建设这个关键,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目标化”,不断加大项目建设和开发开放力度。

四是坚持高效服务。

以“人居环境甲天下,创业环境国际化”为目标,全力打造廊坊竞争优势,争取服务意识最强、工作效率最高、发展环境最优。

五是坚持以人为本。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比如,综合经济实力仍处于全省中游水平,工业支撑作用有待增强;支柱产业尚未真正形成,龙头企业和立市立县大项目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滞后,“和谐廊坊”建设有待深化;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等等。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的思路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廊坊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也是打基础、快发展的重要时期。

根据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精神,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市政府编制了《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纲要(草案)》是全市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必将成为指导“十一五”廊坊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和纲领。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六届八次全会精神,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的主旋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要求,实施“开放带动、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集中精力上项目”进一步抓实,千方百计增加投入,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优化经济结构,壮大综合实力,加快推进“壮县、强市、富民”,全力打造实力廊坊、效率廊坊、和谐廊坊,为“进位·追赶”、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力争五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4%以上,人均达到4000美元;财政收入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四年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左右,五年累计投资达到2800亿元。

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

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20亿美元,年均递增15%以上。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

(一)大力培育主导产业。

按照“二三一”产业发展格局,着力扶持六大主导产业、八大基地、三十个龙头企业,投资建设500个投资亿元以上大项目,打造一批企业“航母”,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二)调整区域空间布局。

着眼于京津冀协调发展和全面接轨京津,加快构筑我市“两带、一轴、一中心”的空间格局。

即,沿规划建设的密涿高速公路,开发建设环北京产业带;沿廊泊公路,开发建设环天津产业带;沿规划建设的廊沧高速公路,开发建设中部特色产业轴;以城市功能开发为核心,建设廊坊中心城市,把廊坊建成京津冀、环渤海地区迅速崛起的代表性城市,力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位进入全国地级市百强。

(三)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把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逐步建立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中心城市“小三点组团(主市区+开发区+万庄新城区)”加快发展,努力推动“大四点组团(小三点+永清+固安+香河)”形成,构筑以廊坊市区为中心,以三河、霸州为两翼,以六个城镇群带为骨干的城镇体系格局。

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投入,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推进县乡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等各项改革,力争40%以上的村建成文明生态村。

(四)扩大改革开放。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深化所有制和企业改革,推进财政、投融资和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

加快推进与京津的资源融通、交通互连、市场互通、信息共享、产业互补,构筑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的对外开放格局。

(五)优化发展环境。

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第一竞争点,深入实施环境建设重点工程。

硬环境建设重点是:

交通网络建设,总投资100亿元以上,平均每年投资20亿元以上,重点建设4条高速、7条干线公路,实现县县通高速、县城通一级路、乡镇通二级路、村村通油路。

能源建设,到2010年,全市将运行500千伏变电站2座、220千伏变电站17座,形成可靠性高并适度超前的电网。

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以及防洪、蓄洪、除涝工程建设,重点完成廊坊干渠(涿州—廊坊广阳水库)、天津干渠(徐水—天津)、广阳水库建设工程。

软环境建设重点是:

以建设“效率廊坊”为目标,积极推进政务改革,塑造亲商、近商、安商、富商的社会环境。

加快实施标准化体系、信用体系、中介服务体系“三大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健康规范的市场环境。

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建设“人才高地”。

进一步深化金融网络、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三大创新”,推进银企良性互动。

(六)加快“和谐廊坊”建设。

建设创新型城市,以产业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以京津为依托,走廊坊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加强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努力让城乡居民享受到优质、高效、低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统筹解决人口素质和结构方面的突出问题。

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

完善食品安全监督、安全生产监管、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水的开发和利用率,推广集约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创建生态市。

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落实《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开展群众性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法制和科普宣传教育,巩固和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三、2006年的主要工作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加快推进“壮县、强市、富民”的关键一年,是各项工作谋求新突破、再上新台阶、实现大发展的重要一年。

200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左右;全部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做好今年的工作,关键是围绕打造“实力廊坊、效率廊坊、和谐廊坊”,完成三大任务,做好十方面工作,确保“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

完成三大任务:

一是抓工业、上项目、招商引资,力促经济发展更快更好;二是创条件、造环境、提高效率,增强城市软实力;三是抓协调、补弱项、富民优先,建设和谐新廊坊。

做好十方面工作:

1.落实“两抓一上”,打造工业强市。

廊坊发展的主导在工业,出路在工业。

落实“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集中精力上项目”,重点是抓好六大产业(基地)、十大园区和三十个超5亿元大项目。

着力推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制造业基地建设,培育知名品牌,打造知名企业。

培育六大产业,即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零部件、金属制品、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食品加工和会展旅游产业,相应建设六大基地。

提升十大园区,即廊坊、燕郊、香河、霸州四个省级开发区,固安、永清、龙河三个工业区,大城摩配、文安胶合板两个科技园区和大厂民族工业园区。

谋划实施三十个超5亿元大项目,即开工建设固安移动平板显示基地、三河电厂二期、文安环保产业基地、霸州德利国际新能源示范基地等十个重点项目,新谋划二十个超5亿元大项目。

2.突出招商实效,推进“招商引资突破年”。

做大总量、调优增量,重点在工业,出路在开放。

着眼于以大开发促大开放,以大招商促大突破,营造全员招商氛围,全面提升招商实效,确定2006年为“招商引资突破年”。

造浓招商氛围。

树立招商引资是“第一政绩”、“第一能力”的观念,使之成为每个县(市、区)、每个部门的硬任务,言必说招商,行必抓招商,形成大密度招商、大力度招商、全员招商的浓厚氛围。

突出定向招商。

组织开展“十百万千”活动,即举办十项重大招商活动、组织百团出访招商、拜访和接待万名客商、签约千个项目。

各县(市、区)、各园区根据自身实际,瞄准重点领域、主攻区域,形成连绵不断地强势冲击。

年内组织珠三角、长三角、港、台、欧、美、韩等专项招商活动。

创新招商方式。

强化市场化招商,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委托专业机构招商,提高项目成功率;强化产业招商,重点组织好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产业招商活动;强化以商引商,用优越的投资环境增强现有客商对廊坊的信心;强化企业招商,动员组织各类企业外出招商,对其新增招商项目和销售收入给予政策优惠。

强化责任机制。

出台《廊坊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对各级各部门实施项目招商目标责任制,把招商责任具体到每个单位、传递到每个人,明确招商引资的目标和任务,按季度通报招商引资完成情况,全年发布排行榜,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实施重奖。

3.依托主导产业和工业园区,集中精力上项目。

围绕推动项目总量和质量双提升,突出“四抓”,在建项目抓重点,谋划项目抓产业,保障项目抓机制,承载项目抓园区。

在建项目抓重点。

加快128个投资超亿元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对华为北方生产基地、中兴北方生产基地、固安移动平板显示基地、成功(中国)大广场等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实行市级领导负责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全力确保。

谋划项目抓产业。

围绕主导产业,盯住国内外业内知名企业,谋划实施一批超5亿元大项目。

围绕华为北方生产基地等立市立县项目,狠抓配套引进,培育项目群,拉长产业链。

积极争列一批省重点项目。

不断充实各级项目库,确保项目接连不断,后劲充足。

保障项目抓机制。

继续组织项目拉练,发挥北京、天津、石家庄三个项目办事处的作用,提高投资项目服务中心的运行效率,建立重点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

加大项目前期工作投入,市本级新增1000万元。

对列入省重点计划的项目,实行“五定”责任制,即定单位、定投资、定工期、定人员、定奖惩,层层抓落实、步步见脚印。

承载项目抓园区。

提升对园区工作的认识,不断加大园区开发力度,下大力解决好观念不新、机制陈旧、规划水平低等突出问题。

重点是“四个提升”:

提升园区开发水平。

廊坊开发区加快扩区步伐,争取成为国家级开发区;廊坊出口加工区加快规划建设,年底通过国家验收,实现封关运行;燕郊集中精力开发韩国工业园,年内打好基础、形成规模;固安、永清乘势而上,努力实现项目建设新突破;龙河工业园借鉴先进园区的新理念,高起点起步、高水平建设;香河按一流水准建设新园区,启动基础设施,争取引入项目。

提升园区规划水平。

各园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聘请国内外高水平专业机构对各园区规划进行修订完善。

提升园区服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功能配套,在招商前期、创业注册、吸引措施、人才技术支持、投资融资等相关领域更新政策、创新服务。

提升园区基础设施水平。

市向县一级转贷5亿元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集中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各县(市、区)广辟资金渠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园区建设管理。

4.加快主导产业发展,增强产业支撑力。

围绕六大产业,在理顺体制、搞好规划、抓好配套上下功夫。

成立产业发展局,谋划产业发展,加强协调指导。

分别建立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市级领导负责,做到一个产业一套人马、一个规划,一抓到底。

出台廊坊市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六大产业具体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延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

建立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推动主导产业升级。

重点抓好“三个强化”:

强化创新主体,推动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力争1—2家进入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管理序列。

强化创新体系,依托京津和驻廊高校院所,以清华科技园、中科院产业基地等为载体,加快关键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构建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

强化创新平台,以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推广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为载体,为中小企业提供共性技术服务;以燕郊和廊坊高新区创业中心等为载体,加快高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以科技创业投资公司为载体,撬动域外资本向廊坊聚集。

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建成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的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产业。

发展环北京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立完善通讯设备、液晶面板配套件、半导体、计算机及其外设等产业链,发展电子材料、视听整机及通讯设备等五个生产加工基地,推进华为、中兴、豪威、博为等一批龙头项目,抓好项目配套,加快产业集群化进程。

全年实现增加值10亿元,增长20%。

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

依托廊坊、燕郊、香河开发区和固安工业区、大城摩配科技园区,大力引进一批新项目;加快推进香河展望、正兴车轮、世原精工等一批在建项目。

全年实现增加值11.55亿元,增长24%。

金属制品产业。

着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技术水平,重点建设薄壁钢管、金属包装容器和金属结构三大制造基地。

全年实现增加值22亿元,增长22%。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产业。

抓好顺德家具、八达家具等项目建设,促进产品结构向高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档次,打造名牌。

全年实现增加值32.1亿元,增长20%。

食品加工产业。

充分发挥好丽友食品、伊利奶业、新瑞番茄等品牌优势和市场引领作用,做大做强汇福粮油、福成五丰、梅花味精等一批龙头企业,开发深加工、精加工项目,带动上下游企业的升级。

全年实现增加值48.1亿元,增长21%。

会展旅游产业。

抓好国际饭店B座、恒盛阳光、愉景温泉等五星级酒店建设和天都扩建升五星工程,新增一批旅游项目,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展会。

全年力争实现会展旅游收入37亿元,增长18%;举办大型展会数量在2005年翻番的基础上力争增长50%。

5.打造品牌城市,增强城市软实力。

打造实力廊坊,既要增强城市的综合经济硬实力,也要增强以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品牌为代表的软实力。

在当今世界的城市竞争中,软实力尤为重要,它反映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决定着一个城市长远的发展后劲。

着眼于增强对项目资金人才的吸引力,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增强城市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