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骆驼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32993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找骆驼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找骆驼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找骆驼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找骆驼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找骆驼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找骆驼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找骆驼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找骆驼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找骆驼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找骆驼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找骆驼教学设计_三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找骆驼教学设计

(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孩子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

谁还记得第二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什么?

(观察与发现)

  2、是呀,观察一种事物,发现它的奥秘,你觉得在这个过程中还应怎么做?

(认真思考)

  3、其实在生活中。

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许多发现。

《找骆驼》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复习巩固

  1、先来检测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

出示词语:

  骆驼忿忿脚印果然走失有点跛驮着不紧不慢

  (齐读——叫号读,请每组的六号来抢读)

  2、看来大家对词语掌握得很牢固了,那么你还记得: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向老人打听,经老人指点,找到了骆驼)

  过度:

哦,原来是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是老人帮商人想到了找骆驼的办法,最后商人找到了骆驼。

老人帮商人想到了什么办法呀?

指名

  (出示句子;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应该顺着他的脚印去找。

  三、合作探究

  1、是这个办法吗?

那我们一起来读读。

  2、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惑吗?

(有,请学生问,没有,师问)

  3、老师有个疑问,请你们老帮帮我吧:

老人并没有亲眼见过商人的骆驼,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脚印去找?

他怎么知道那是商人的骆驼?

  4、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

生默读课文。

  好,请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待会派一名代表汇报展示。

  5、好,我们来一起交流一下。

谁愿意先说说自己小组的想法。

  如果先说第一个问题就先学第十段,如果先说第二个问题就先学1-9段

  学习第十段(出示第十段)

  1、刚才这名同学谈的是这一段,我们先来看看这一段。

句子:

  刚才我看见了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样东西。

  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他缺了一颗牙齿。

  2、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老人通过观察知道了商人骆驼的特点。

那这只骆驼有什么特点?

指名答,板书:

左脚跛、左驮蜜,右驮米、缺了一颗牙

  3、老人是通过观察什么得到了这些结论。

指名答,板书:

脚印右边深,

  左边浅、路左边有蜜,路右边有米、树叶上留下的牙齿印

  4、看来这是位怎样的老人?

(细心观察、认真思考)

  5、你明白老人为什么对商人的骆驼知道的这么详细了吧!

可商人还是不明白,我们来当当老人向商人说明白吧,你们愿意帮忙吗?

(真是些乐于助人的孩子!

  6、请你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出示句式)

  我知道,是因为。

  谁愿意当当老人向商人解释。

  7、现在你就是老人,我们先来感受老人此时的语气?

应是什么语气?

  (平和)

  8、通过哪个词知道老人此刻是平和的?

(不紧不慢)

  9、什么叫不紧不慢?

一般形容什么?

(形容心情平静,行动从容)

  现在,不紧不慢形容老人。

出示句子:

老人不紧不慢地说。

  10、读读这句话,看看你能从中读出什么?

(老人沉稳、胸有成竹)

  理解了这个词,先自己试着不紧不慢的说一说。

同桌比比看谁当老人当的像。

(指名)请你来试试吧!

  11、(真是位平和的老人。

)谁还愿意来试试。

  请你来。

(是位胸有成竹的老人)。

  过渡:

孩子们,这有深有浅的脚印,星星点点的米、蜜和树叶上留下的齿印。

一般人不仔细观察是不会注意到的。

看,来正在找骆驼的商人也没有注意到。

可是老人看见了。

可见,老人的观察多么仔细啊。

正是因为老人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得出来结论。

让商人顺着脚印找,那么第一个问题谁来说说?

  学习1-9段(出示对话)

  1、商人在寻找骆驼的途中遇到老人,于是有了两人的对话。

通过对话,你读出了什么?

商人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着急--生气)

  2、从哪里可看出他心里着急?

(找了很多地方、着急、赶)

  3、区分走失、丢失

  4、哪个词能体现商人生气呢?

(忿忿)他为什么生气呀?

  5、难道在这个过程中商人的心情只有着急、生气?

(高兴——对极了!

  孩子们,你们真厉害,已经学会抓关键词品位语句了,真了不起!

  6、那你能读出商人的这些心情吗?

自己试着读一读。

谁愿意来读读?

请你来。

  7、既然是对话,我们也来读读老人的话吧。

出示老人的话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习朗读,待会展示。

生自由练习—指名。

  学习11段

  1、商人通过与老人的对话,经过老人的指点,最后找到骆驼了吗?

(找到了)

  2、哪里知道的商人找到了骆驼?

(出示最后一段)

  3、果然说明什么问题?

  四、拓展升华

  如果你是商人,你在找到骆驼之后,再次遇见了这位老人,你会对老人说些什么?

  五、总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摸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啊!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态度。

  六、作业

  找骆驼教学设计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准文中加拼音的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表现的不同心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络驼和特点。

  4、感悟“用心观察,就能有所发现”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同学互相提问等方式学习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自由读、分段读、分角色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引导学生对老人观察到的现象和判断的结果作对应分析,弄清现象与判断、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发现的乐趣,学会具体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仔细思考,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重点难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理解老人是怎样由观察到的现象推知骆驼的特点的

  3、理解老人为什么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骆驼

  这是什么?

介绍骆驼。

  2、骆驼是沙漠之舟,人行走在沙漠必须靠骆驼,可是一位商人却丢失了一只骆驼,可着急了,今天,我们和他一起来找骆驼。

板书:

找骆驼

  二、初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

  跛驮着蜜愤愤地说啃过究竟不紧不慢

  愤愤是什么意思?

跛又是什么意思?

  2、自由读课文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在老人的指点下,终于找到了骆驼。

  三、聚焦“特点”

  这是一篇略读文章,咱们看看学习提示教我们要读懂哪些问题?

读提示。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商人丢失的骆驼有什么特点?

  1、自由读1—8段,划一划。

  2、交流:

  板书:

左脚有点跛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缺了一颗牙齿

  

(1)我们从商人和老人的对话中知道了骆驼的特点。

那我们一起来读读他们的对话。

自由读。

  

(2)分角色读

  (3)男女生分角色读

  3、商人以为一定可以找到了骆驼了,可是老人说:

——这时候,商人——

  四、聚焦“推测”

  1、那老人到底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个别读第10段。

  2、板书老人看到——,知道——。

  理解:

跛表演左脚有点跛

  观察图片掉落的蜜和米;

  树叶比较:

哪张是骆驼咬过的

  3、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判断)

  4、句式:

老人之所以知道(),是因为看到()。

  因为老人看到(),所以知道()。

  5、那么,老人看到的情况有三个,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呢?

  究竟换一个词语。

(到底)

  五、聚焦“结果”

  1、商人找到骆驼了吗?

从哪里看出来?

  2、“果然”一词说明了什么?

3、齐读

  六、拓展延伸

  老人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帮助商人找到了骆驼。

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妙,让我们也做一做生活的有心人,像老人一样,去观察、去发现,下节课,我们就去交流我们观察中的发现。

  七、作业

  观察一种植物或动物,把观察中的发现记录下来,下节课交流。

  找骆驼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

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

(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要求。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自学指导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3)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

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议一议:

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2)填一填,说一说:

(出示)

  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又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3)读一读,想一想:

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5、启发学生思考:

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

  6、教师小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

  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启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

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

  3、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4、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五、拓展运用,当堂检测

  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

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感情,并通过重音、停顿、速度、语调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重点读好课后作业第2题中的4个句子。

  2、学会本课9个生字,掌握“汇聚、慈祥、和蔼、爽朗、珍贵”等词语。

  3、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4、感受作者热爱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学会体会人物感情,感情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人物的感情,通过恰当的语名重音、停顿、速度、语调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

  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小黑板。

  五、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看课文插图、谈话。

  你认识画面上的这位老人吗?

(简介邓小平)他抱着的这位小朋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的主人公。

演奏

  2、教师激情导入。

  画面中的小朋友是一位幸运的小朋友,当他7岁的时候在峨眉山上见到了全国人民爱戴的邓小平爷爷。

他是一位幸福的小朋友,不仅听到邓爷爷亲切的教诲还和邓爷爷合影留念,你年画面中的他在邓爷爷的怀抱里是多么幸福啊!

因此不管是什么时候,每当他看到照片都会回忆起那一段幸福的往事。

  出示课题:

幸福的回忆(有感情地读课题)

  二、听课文录音,思考:

小作者回忆了什么事,为什么说这是“幸福”的回忆?

  三、讨论问题,初步体会到小作者“幸福”的原因。

  四、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识记字形。

  2、划出生字所在的新词,想想词义,完成课堂作业第1题。

  五、检查自学。

  1、认读生字、词语,正音,重点检查:

“慈、忍、蔼”的字音。

  2、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1)查字典理解(课堂作业1):

汇聚、慈祥、和蔼、爽朗

  

(2)找近义词:

留念()步伐()

  (3)分析理解:

合影

  3、分自然段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重点指导个别长句。

  六、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为什么“我”觉得真幸运?

“我”的回忆是从什么引起的?

  2 、交流讨论。

  出示句子:

  我真幸运,7岁时就见到了全国人民敬爱的邓小平爷爷,还与他老人家合影留念。

  

(1)什么是幸运?

  

(2)用上“因为------所以------”说说我为什么感到幸运?

(学生回答时,教师在“7”岁“敬爱”“邓小平爷爷”“合影留念”这几个词上打上重点符号。

  (3)“我”当时的心情怎样?

(幸运、幸福)

  (4)教师示范读,学生注意语速,重音的落点。

  (5)学生评议(从语速、重音、停顿上),自由读,指名读,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3、哪一组关联词说明是照片引起了我“我”的回忆,“每当------就------”

  4、指导读每当看到那张照片,我就会想起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读出激动的语气)

  5、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作业本2、3题。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回顾学习方法。

  二、学习教学提示。

  1、默读提示语,思考:

怎样才能读得有感情?

划出有关的句子。

  2、交流。

(概括:

(1)理解内容。

体会感情,

(2)注意语句的重音、停顿、速度的快慢、声音高低。

  三、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

1980年7月6日,“我”随妈妈在峨眉山游玩时发现了什么?

  2、交流讨论,用上“发现”、“原来”回答问题。

  3、听说邓爷爷来了,“我们”心情怎样?

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

  (“妈妈,我要看邓爷爷,我要看邓爷爷!

”妈妈马上背起我,加快步伐赶上去。

  4、按照“抓重点词(我要看、马上、加快、赶)——体会人物感情(急迫、激动)——注意语调(较高)、语速(较快)朗读”的过程,采用示范读、指名读、齐读的形式指导朗读。

  5、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四、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

“我”挤进人群,看到邓小平爷爷是什么样的?

邓爷爷怎样亲切地和“我”谈话?

  2、交流讨论。

  

(1)当我看不到邓爷爷时,我心情怎样?

从哪句话体现出来?

  

(2)指导朗读。

  出示句子:

我忍不住大声地嚷起来:

“邓爷爷,邓爷爷,您在哪里,我要看看您!

  (引导学生体会小作者急切的心情,两个“邓爷爷”一个比一个声调要高,声音要响亮。

  (3)指铭读描写邓爷爷外貌的句子,进一步理解“慈祥和蔼”的意思。

  (4)想一想邓小平的话应该怎么读?

(和蔼可亲)我当时的心情怎样,该怎么读?

(兴奋、语调较高)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

  指名分角色朗读,师生分角色读。

  (5)说说邓爷爷对“我”的希望是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五、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

这张珍贵的归照片是怎样照成的?

  2、交流讨论。

  

(1)指名回答(邓爷爷邀请“我”和“妈妈”合影留念)。

  

(2)当时“我”的心情又怎样?

  出示句子:

  “千里马,和爷爷照张相好不好?

”我太高兴了,连忙转身对妈妈说:

“妈妈,我要和爷爷照相!

我要------”

  A 学生尝试朗读。

  B 通过朗读交流(邓爷爷的话和蔼亲切,读出问的语气,语速较慢;我的话兴奋、激动、语速较快,语调较高。

  3、指导读好“我紧靠着邓爷爷,甜甜地一笑”,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怎样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

  七、作业。

  完成作业本5、6。

《幸福的回忆》教学设计之一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使用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桩值得骄傲和推祟的科学发明。

李政道论证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种族时说:

“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子。

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

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

比较起来,西方人大概到16世纪、17世纪才发明了刀叉,但刀叉哪能跟筷子相比呢?

  日本的学者曾测定,人在用筷子夹食物时,有80多个关节和50条肌肉在运动,并且与脑神经有关。

因此,用筷子吃饭使人手巧,可以训练大脑使之灵活,外国人对这两根神奇的棍状物能施展出夹、挑、舀、撅等功能钦羡不已,并以自己能使用它进食而感到高兴。

  中国的筷子是十分讲究的,“筷子”又称“箸”,远在商代就有用象牙制成的筷子。

《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载“纣始为象箸”。

用象牙做箸,是富贵的标志。

做筷子的材料也不同,考究的有金筷、银筷、象牙筷,一般的有骨筷和竹筷,现在有塑料筷。

湖南的筷子最长,有的长达两尺左右;日本的筷子短而尖,这是由于吃鱼片等到片状食物的缘故。

筷子传入日本是唐代,现在它是世界上生产使用筷子最多的国家,平均年产130亿双筷子,其中90﹪,是只用一次的“剖箸”。

日本人还把每年的8月4人日定为“筷子节”,并且在使用筷子时讲究“忌七筷”。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对使用筷子也形成了一些礼仪上的忌讳,下面我讲给大家听,认真点呦!

  一忌敲筷。

即在等待就餐时,不能坐在餐边,一手拿一根筷子随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碟或茶杯。

  二忌掷筷。

在餐前发放筷子时,要把筷子一双双理顺,然后轻轻地放在每个人的餐桌前;距离较远时,可以请人递过去,不能随手掷在桌上。

  三忌叉筷。

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不能一根是大头,一根是小头。

筷子要摆放在碗的旁边,不能搁在碗上。

  四忌插筷。

在用餐中途因故需暂时离开或筵席中暂时停餐时,要把筷子轻轻直搁在桌子上或餐碟边,一般称为直筷,而不能插在饭碗里。

  五忌挥筷。

在夹菜时,不能把筷子在菜盘里挥来挥去,上下乱翻,遇到别人也来夹菜时,要有意避让,谨防“筷子打架”。

  六忌舞筷。

在说话时,不要把筷子当作刀具,在餐桌上乱舞;也不要在请别人用菜时,把筷子戳到别人面前,这样做是失礼的。

  七忌横筷。

将筷子横搁在碟子上,那是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

但横筷礼一般用于平辈或比较熟悉的朋友之间。

小辈为了表示对长者的尊敬,必须等长者先横筷后才能跟着这么做。

据史载,宋代有个官员陪皇帝进膳时,因先横筷而犯了大不敬的罪。

现在用膳时,即使先吃完饭的,也不立即收拾碗筷,要等全桌膳毕后再一起收拾,可以说这是古代横筷礼仪的延续,表示“人不陪君筷陪君”。

  同学们看了筷子语言,大家学到了许多知识吧!

那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筷子礼节呀!

◆ 

筷子语言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荷花》教案及说课稿

  清泉第一小学  张东华

  说教材

  《荷花》它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

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

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全文分两部分,第1部分(1——3)自然段,直接赞美了荷花的清香、形状、姿势。

第2部分(第4、5自然段)通过想象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

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变融。

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佼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根据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发达的特点,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晴蜓、随风飘动”等词语,重点理解体会“挨挨挤挤”“冒”词语的含义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会运用类似语言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说教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图文对照法:

“图”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文”是语言文字对客观事物的记载。

具体的画面内容,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

本文可利用《荷花》插图,帮助学生学词、学句、理解、想象。

  2.以读代讲法:

“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

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

  学法:

  1.读写结合法:

读是吸收,写是表达。

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比较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推敲,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要出一个谜语考考大家,咱们比一比,看谁最聪明!

“美丽小姑娘,立在水由央,身穿白衣衫,绿裙水上漾。

”打一植物(荷花)

  2.今天咱们就一起去荷塘着荷花。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出示生词,指读,正音。

  3.读了文章,你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荷花?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学习第一、二、三自然段:

  1.自由读一、二、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找,把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体会体会,这句子美在什么地方。

(默读,勾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挨挨挤挤”表现了荷叶很多,“碧绿”不是一般的绿,是比绿色还要绿,说明荷叶颜色很美,“大圆盘”是写荷叶形状象个圆盘,而且很大,也很美。

  

(2)、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