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结合我国近代史和建国初期国际环境,理解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制定的原因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3)运用:
会运用所学知识对比分析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
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1.
借助图片和视频
,增强学生感知历史的直观性;
2.通过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使学生掌握自学的一些技巧;
3.组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特别是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
4.通过对相关文字资料的分析,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努
力做到论从史出和史论结合。
【教学内容】
1.建国后的外交形势:
有利形势: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削弱;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亚
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不利形势:
帝
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新中国封锁、孤立、包围。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
外交关系
,使
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3)“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2.中苏建交结盟:
19
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
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毛泽东主席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出席签字仪式。
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
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
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意义: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世界上也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
的基本准则。
4.参加日内瓦会议:
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
主要讨论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的停火问题。
5.参加万隆会议:
背景:
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各国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成果:
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意义:
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
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人们誉为“万隆精神”。
6.关于“求同存异”的方针:
背景:
帝国主义对会议进行干扰和破坏,与会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矛盾。
含义:
同:
是指共同的历史命运,都曾经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和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要求。
异:
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
意义:
得到了与会各国的赞扬和拥护,促进了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
【教学重
点】
1.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新
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热点试题】
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展了哪些重要外交活动?
这些活动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来源:
学+科+网]
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什么?
取得了哪些成就?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重要意义?
4、万隆会议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万隆精神是什么?
【课堂小结】
新中国建立初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新中国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建国初期就与一大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亚非国际会议并在会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9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及
中美建交的经过,分析其重大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阐释
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讨论十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培
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搜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及中国合法席位恢复后在联合国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大意义;
(2)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及阅读课文有关内容,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的情况,认识中美建交的重大意义及中美关系发展曲折复杂的原因;
(3)阅读课文,了解我国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的特点及外交活动的重大成就,理解我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中美建交,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2)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适应了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认识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提高综合国力也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为人类进步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
1.采用自主阅读
、教师讲述及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法,从
多方面加深学生对本章的了
解;
2.引入多媒体,使学生的认识更直观;
3.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美国采取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中国在联合的合法席位一直被
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驱逐出去。
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
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1)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并与中国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
系
(2)1972年,刚刚出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
应周恩来的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1)
xx年10月,在上海成功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会议。
(2)上海合作组织:
性质:
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成员国地理位置、合作领域)
特点:
成员国结伴而不结盟(国家关系)
合作模式:
领域广泛、共同倡导
、(合作领域的扩大过程)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
教学重点】
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2.中美建交和新时期外交新局面的开创。
【热点试题】
1.中美关系改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列举新时期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
【课堂小结】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活动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主要成就,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已成为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的力量。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必将对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做出更大贡献。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两弹一星”决策的背景;“两弹一星”研制的主要成果;航天航空技术的新成果;“神舟”五号载人航天工程;袁隆平和南优2号;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杂交水稻对人类
的贡献;1983年,中国研制成功“银河-Ⅰ号”计算机;1965年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成功;
(2)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
(3)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课前归纳新中国
成立以来不同历史阶段现代科技发展战略和重大科技成就,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找出中国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及研究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及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讨论(或辩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建国近六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科技取得累累硕果,有些科研成果已跻身世界前列,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发展对人类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学生了解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与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联
系密切,息息相关,提高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增强学生“科教兴国”的意识;
(3)引导
学生探讨应该怎样正确看待核科学的发展,
强调中国对核科学发展所坚持的一贯立场和态度;
(4)通过对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的介绍,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
1.问题式探究为本课主
要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
2.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提供史料、图片资料,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
【教学内容】
1.“两弹一星”: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地区爆炸成功。
这是我国进行的第1次核试验。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的爆炸成功,我国的研制速度比任何国家都快:
美国用了7年4个月,苏联4年,英国4年7个月,法国8年6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
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核科技进入了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它大大加强了我
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力量;
(2)1969年9月23日,我国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
1964—1
984年,我国共进行32次核试验,其中有7次地下核试验;
(3)我国核工业创建于1955年初。
我国以自力
更生为基点,以技术攻关为中心环节,逐步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相互配套的核科技工业体系,使我国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拥有核武器、掌握核武器设计制造的国家之一。
现在,我国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使核技术用于和平事业;
(4)1970年4月27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频率,播送“东方红”乐
曲。
(5)1984年4月,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1986年2月,我国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把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送入太空。
这颗完全靠我们自己的力量研制和发射的通信卫星已连续5年忠实可靠地为全国人民传送每日电视节目和为广播通信事业服务。
(6)我国是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1970—1988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25颗人造地球卫星,其中11颗按预定计划成功地返回地面,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981年9月20日,我国首次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卫星(空间物理探测卫星),成为苏、美、法之后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这些表明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7)神舟飞船。
xx、11、20,“神舟1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xx、1、10,“神舟2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xx、3、25,“神舟3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xx、12、30,“神舟4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xx、10、15,“神舟5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生物技术方面:
(1) 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译牛胰岛素基因后,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该胰岛素。
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对此评价说:
“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
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
(2) 1998年4月15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又成功地运用基因方法重组人胰素;
(3) 1984年3月9日,我国青年学者旭日干与日本学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试管山羊”,1989年,“试管绵羊”被成功培育;
(4) 被世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称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直到90年代,杂交水稻的影响还在继续。
3.通信技术:
(1) 1983年12月,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出被命名为“银河”的大型计算机系统。
从此,我国踏进了世界研制巨型机的行列;
(2) 1993年10月,“曙光一号”大型并行计算机研制成功;
(3) 自19
65年研究开发成功第一块单片集成电路以来,建立了几个集成电路重点科研和生产基地。
现在每年可生产2.5亿块电路,增长幅度达45%。
“九五”末期集成电路批量生产的水平为1—1.5微米,研究水平为0.8微米,并在0.5—0.6微米工艺技术预研
取得成果。
4.其它方面:
(1)机器人技术。
目前,我国已研制成功的智能机器人主要有:
核工业移动作业机器人;壁面爬行机器人;室外恶劣环境下工作的移动机器人;水下1000米和6000米无缆机器人……;
(2)激光技术。
经过10余年的研究,我国在X光、氧碘化学激光、自由电子激光、高功率固体钛玻璃激光和准分子激光方面的研究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3)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装置。
80年代,我国陆续建设了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和合肥同步辐射装置;
(4)新材料技术。
继美国、德国等少数国家后,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了微合金钢;
(5) 我国现已能够拉制出直径为300毫米、重量达81公斤的大直径硅单晶。
实际信息写入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6) 能源、陶瓷、超导等材料方面的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教学重点】
1.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2.建国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热点试题】
1.建国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科技成就。
2.我国不同阶段的科技发展战略有什么不同?
3.20世纪80年代前后党和政府科技发展决策的侧重点前后有什么变化?
原因是什么?
4.括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原因。
新中国科技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了怎样的作用?
5.回望21世纪,我们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上还取得了哪些骄人的成绩?
【课堂小
结】
本节所学的
主要内容是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目前已经大大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许多领域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科技在某些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着差距,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青年现在努力学习,将来为之奋斗。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内容,“双百”方针的贯彻及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
(2)理解“双百”方针的提出符合当时中国国情,具有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
中心问题讨论法。
3.情感
态度价值观:
(1)了解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素质。
【教学方法】
1.联系背景教学,让学生们构建学习知识的模式;
2.运用探究问题方法,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3.收集史料,以增加知识面,更好地学习
本课。
【教学内容】
1.“双百”方针的提出:
(1)提出的背景。
①1956年,中国对农业、手工
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
②社会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方针的提出。
1956年2月,毛泽
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双百”方针指导下取得的成就:
(1)文革前,文艺领域出现好戏连台,异彩纷呈的局面。
①从1949年至1966年,形成了新中国文学的第一次创作高潮,主要有《红旗谱》、《红日》、《红岩》、《青春之歌》、《林海雪原》;
②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中国出现了一个历史剧创作高潮:
如郭沫若的《蔡文
姬》、《武则天》。
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
和京剧《谢瑶环
》,曹禺的话剧《胆剑篇》。
吴晗的《海瑞罢官》,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老舍的《茶馆》;
③电影影响较大的有《林则徐》、《甲午风云》、《万水千山》、《小兵张嘎》、《南征北战》、《董存瑞》等;
④戏曲界主要成就有梅兰芳的《穆桂英挂帅》、越剧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⑤绘画的代表作有《
开国大典》、《江山如此多娇》等。
(2)文革后,经过拨乱反正,中国文艺呈现出多元发展、五彩缤纷、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①文学小说方面有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长篇小说有《平凡的世界》、《战争与人》、《长江万里图》、《白鹿原》、《红莲白莲》;
②报告文学有要有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
③中国的音乐、舞蹈、影视、曲艺
、小品、杂技、绘画、摄影、书法等艺术样式也是杰作频出,丰富了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
3.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1)文革期间,把一些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背离、抛弃了“双百方针”,使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和科学受到极大危害。
如电影《早春二月》、《林家铺子》等;
(2)在文艺思想上,一些学术问题被冠以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文艺思想进行批判;
(3)大批学者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惨遭迫害,从而严重影响了文艺的发展、繁荣和艺术的进步。
【教学重点】
1.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双百”方针的价值。
【热点
试题】
1.“双百”方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这一方针的重要含义是什么?
2.在双百方针指导下,中国的文学艺术取得了哪些成就?
3.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哪两个高峰?
简析这两个高峰产生的主要原因。
4.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几十年科技文艺事业的发展历程,阐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现实意义。
【课堂小结】
“双百”方针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其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地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
地争论。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了可靠的保障。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在文艺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这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为繁荣社会主义
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
会主义文化的方针。
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的自由和创作自由。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
(2)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
(3)了解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2.过程与方法:
(1)影片播放,让学生基本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的概况;
(2)分析图表,比较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让学生明确其原因;
(3)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文革”期间的教育;
(4)材料、图表合作探究:
让学生在材料中搜寻有效信息,合作探究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及我国教育面临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建国后新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综合国力的
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让学生理清思路;
2.进行问题探究,了解现代中国教育不同阶段发展的情况及其原因;
3
.组织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性,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教学内容】
1.人民教育的奠基:
(1)从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是中国教育事业的起步阶段。
(2)采取的措施:
①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改革旧有学校教育事业的基本方针。
确定教育必须为国家服务,必
须向工农开门的总方针,创立人民教育制度
,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方向。
②尽可能地兴建各种学校,举办多种形式的学习班。
(3)取得的成就:
中国教育事业在起步阶段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基本上满足了当时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2.动乱中的教育:
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在探索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出现过一些偏差。
在“大跃进”的年代,各地出现了“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20世纪60年代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
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临崩溃边缘。
3.教育的复兴:
(1)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
“文革”结束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
邓小平同志刚一复出,就深刻敏锐地认识到教育这个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存危亡的重大问题的严重性,他自告奋勇抓科技和教育工作,亲自领导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和全国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
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教育界知识分子数以万计的冤假错案被平反,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教育的春天来到了!
高考制度在“文革”期间被废除了十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档。
在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下,教育界冲破重重障
碍,在1977年冬天恢复了中断
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
广大教师精神振奋,教育界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同时,教
育界开始了全面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