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案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26573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案例.docx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案例.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案例.docx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案例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案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内环境的知识和稳态的概念,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

2.掌握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缓冲物质的调节的实验探究。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内环境与体内细胞之间物质交换的简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学会分析由内环境破坏引起代谢紊乱的生理原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够举例阐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以自己为例,认识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2.通过对内环境与新陈代谢关系的分析,逐步树立科学保健的生活观念。

四、重点和落实方案:

1.重点:

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2.落实方案:

.以人体为例,首先阐明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的组成及其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精讲典型实例——缓仲物质对pH的调节过程,说明pH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结合新陈代谢的过程与实例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五、难点和突破策略:

1.难点: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突破策略:

.使用多媒体直观显示内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理解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补充直接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四大系统,使学生在宏观上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本原理。

   3.配合典型题例加深理解。

六、教具准备:

1.CAI课件

   2.投影仪

   3.学生对比实验:

试管、血浆、蒸馏水、1%的盐酸、pH试纸等。

七、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预习。

列出预习提纲,寻找相关疑点。

  2.指导学生思考。

根据预习情况对提出的疑点寻找思考线索。

  3.指导学生归纳。

无论是投影演示、实例分析,还是图解说明、小组讨论等,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最终引导学生归纳出核心内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八、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学习。

九、教学过程:

●考纲解读

1.内环境成分的判定及其与细胞内液的关系;

2.稳态的生理意义;

3.神经一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基础知识自主疏理

1.细胞生活的环境

(1)细胞外液(内环境):

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由

、淋巴等组成。

(2)细胞外液成分的比较

①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

;最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而组织液和淋巴中

含量很少。

(3)细胞外液理化环境

渗透压:

大小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为

;温度:

一般维持在

(4)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

的媒介。

2.内环境稳态

(1)稳态:

正常机体通过

作用,使各个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状态;

(2)特点:

内环境

处于动态平衡中。

3.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经典解释:

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2)主要调节机制:

调节网络;

(3)稳态失调:

人体维持稳态的

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均会遭到

(4)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

的必要条件。

●自主检测过关

1.下列能够在人体内环境中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A.淀粉水解成麦芽糖B.氨基酸的缩合反应

C.抗毒素中和外毒素D.丙酮酸+水→CO2+氢+能量

2.(2007·湖南大联考)右图表示正常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的体液成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免疫系统分泌的抗体可以进入②,然后进入④,

再进入①,经①循环送至发炎部位

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红蛋白

C.胰岛素能促进肝细胞中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D.图中①②③④构成了人体细胞的直接内环境

3.血液、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示意图如右,指出图中哪个箭头表示是错误的()

A.①葡萄糖

B.②组织液

C.③水

D.④红细胞

4.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除那项外,下列事实都支持这一观点()

A.夏天长期呆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

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

C.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

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

5.根据下面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问题:

(1)水由消化道进入A,即过程b是以方式进行的。

b过程不包括对大部分的吸收。

(2)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只写字母)。

其中A中的水以方式进入消化道。

(3)A中的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还应有,A和B的交换是通过结构进行的。

(4)过程e和f的渗透方向的不同处在于:

前者______。

(5)过程e和d依次表示______作用。

(6)E和A相比,E中不含的成分是______。

1.C。

解析:

A发生于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B发生于细胞内核糖体,C项中抗毒素属于抗体,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发生于组织液,D发生于线粒体基质中。

2.A.解析:

考查了内环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3.D。

解析: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是无法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中的。

4.C.解析:

C项是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不属于外界环境的影响。

5.答案:

(1)渗透(或自由扩散)脂肪成分(2)A、B、D消化液(3)皮肤毛细血管壁(4)e可逆后者f单向(5)扩散作用和重吸收作用(6)大分子蛋白质

●考点详解及类型讲解

一、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实现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而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组织细胞既依赖于内环境,又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具体物质交换过程如图所示:

1.体内细胞只有经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直接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有四个,包括循环、泌尿、呼吸和消化系统;不同的组织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不同。

3.人的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由孔道与外界相连,储存的液体也直接与外界接触,所以这些液体不属于体液。

问题探究:

1.外界空气中的0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需穿过多少层膜结构?

答案:

11层

2.单细胞生物有内环境吗?

答案:

没有,内环境是对多细胞生物而言的,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渗透压

(l)定义:

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渗透压的成因

溶质微粒数量

对水的吸引力

渗透压大小

越多

越大

越大

越少

越小

越小

(3)血浆渗透压的决定因素:

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决定,其中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是由Na+和Cl_决定的。

(4)与人体的健康:

①当患肠胃炎时,我们常常感到四肢无力,其原因是体内丢失了大量的无机盐,使无机盐平衡遭到破坏,因此需要输液来补充。

②血浆蛋白质含量降低的可能原因是:

营养不良使合成量减少;肾小球炎,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患者出现水肿现象。

③当代谢废物含量上升时,说明肾功能衰竭,会患尿毒症。

2.酸碱度

(l)正常人的血浆pH接近中性,约在7.35~7.45之间。

(2)维持因素:

与含有HCO3_,HPO42–等离子有关。

(3)维持酸碱平衡的体系:

主要由Na+、K+和HCO3_、HPO42–、有机酸和蛋白质构成,它们均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可以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3.温度

(1)人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所以人体内酶的最适宜温度也是37℃左右。

(2)体温:

幼年>成年>老年;女性>男性。

(3)与人体健康:

当我们感冒发烧时,食欲低下、精神不佳,这是由于体温升高,影响了消化酶等各类酶的催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和其他生理活动紊乱的缘故。

问题探究:

3.长期营养不良的病人,血浆蛋白的含量降低,会出现组织水肿,为什么?

答案:

血浆的渗透压变小,吸水能力减弱,组织液中水分子回渗的速率降低

4.肾炎病人为什么会出现全身水肿?

答案:

肾炎病人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大分子蛋自质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原尿随尿流失,致使血浆蛋白的含量降低、组织液中水分子回渗率下降,造成全身水肿

三、内环境稳态及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联系

1.内环境稳态

内涵

稳态并不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值,而是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调节

基础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调节机制

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其中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调节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侵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必须依赖免疫系统发现并清除

能力大小

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l)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

(2)适宜的体温和pH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3)正常的血糖水平和血氧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2.细胞外液间的物质交换

(1)由于毛细血管分布于组织间隙,而且毛细血管有一定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质(如水、无机盐、小分子有机物)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问隙,因此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进行双向物质交换。

(2)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这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因此,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

3.与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联系

(1)在气体交换中的联系

①氧气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参与。

首先氧气借助呼吸系统进入肺泡,然后扩散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借助血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处,接着从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扩散出来,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参与物质的氧化分解。

②二氧化碳的排出过程与氧气的进入过程刚好相反。

(2)在物质交换中的联系

①各种营养物质必须经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才能进入循环系统,然后经循环系统的运输才能到达组织细胞周围的组织液,接着被吸收进入组织细胞。

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也必须先进入组织液,才能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后,借助呼吸系统或泌尿系统、皮肤排出体外。

问题探究:

5.内环境的调节方式是什么?

主要参与的系统有哪些?

答案:

为负反馈调节,参与调节的系统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四、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对血浆pH的反馈调节

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

主要有NaHCO3/H2CO3、(其比值为20:

1)、Na2HPO4/NaH2PO4等。

它们对维持血浆pH的稳态起了重要作用,其反馈调节过程总结如下:

(1)剧烈运动使大量乳酸进入血液时,会发生以下变化:

C2H4OHCOOH+NaHCO3→C2H4OHCOONa(乳酸钠)十H2CO3

H2CO3→H2O十CO2↑

CO2可由肺排出体外,缓冲了体内产生的过多的酸。

(2)碱性物质(如Na2CO3)进入血液时,会发生以下变化:

Na2CO3十H2CO3→2NaHCO3

过多的NaHC03可由肾脏排出,从而缓冲了体内的碱性变化。

类型一内环境的概念

例1.(06年广东)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概念。

从概念内涵上看,内环境即是细胞外液,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如:

②中的血红蛋白和④中递质小泡;从概念外延上看,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个部分;从组成成分的来源来看,内环境的成分一是来自消化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如水、无机盐离子、氨基酸、葡萄糖、脂肪酸和维生素;二是来自经肺部气体交换得到的氧气;三是来自细胞代谢产生的代谢产物,如激素、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

答案:

A

变式1.(07年上海)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解析:

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和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分别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核糖体中,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外界环境消化道中,只有A项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间隙(组织液)。

答案:

A

规律总结:

1.混淆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如把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也作为内环境的组分,血浆蛋白一般位于血浆内,血红蛋白则位于红细胞内。

2.把外环境理解成内环境,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系统管道跟外界直接相通连,都不属于内环境。

3.混淆递质小泡和神经递质概念,后者可在内环境中。

4.几类常见细胞的内环境

细胞

红细胞

毛细血管壁细胞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组织细胞(如肝细胞)

内环境

血浆

血浆和组织液

淋巴和组织液

组织液

5.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理解内环境环境概念

类型二内环境的稳态及与人体健康

例2.(05年广东)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从肺排出

C.Na+、K+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

D.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内环境与稳态的知识。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主要通过血浆的运输与缓冲,因此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通过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来调节,Na+、K+等主要以主动运输的方式从消化道上皮细胞吸收进入血液和淋巴。

答案:

D

变式1.(07年江苏)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3-、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解析:

人体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维持内环境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网络。

血红蛋白正常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血浆成分。

答案:

A

变式2.(07年广东)当人们参加强体力劳动大量出汗时,为了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机体必须进行多项调节,其中包括()

①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②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

③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④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主要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强体力劳动大量出汗,流失大量水份而造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细胞外液参透压感受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作用于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同时机体消耗血糖而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分泌胰高血糖素。

答案:

A

变式3.(07年广东文基)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

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①小腿抽搐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③尿毒症④组织水肿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

抽搐由于缺血钙。

尿毒症可能由于肾功能病变或者说机体内有害物质含量过高。

因某种原因导致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或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就会相应地造成血浆的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加,这时组织液增加,就会出现组织水肿。

答案:

B

规律总结:

组织水肿原因可能有:

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全身性水肿);

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③淋巴回流受阻;

④过敏性物质引起——过敏性水肿;

⑤营养不良引起时血浆蛋白合成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

类型三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对血浆pH的反馈调节

例3.(2008·临沂模拟)人体剧烈运动,当肌肉细胞缺氧时,pH是降低还是升高?

pH的这种变化是由哪种物质引起的?

需何种缓冲物质进行调节()

A.降低、CO2、NaHCO3B.升高、CO2、H2CO3

C.降低、乳酸、NaHCO3D.升高、乳酸、NaHCO3

解析:

本题考查了人体内维持pH相对稳定的机制,当肌肉进行无氧呼吸时会产生乳酸,从而使pH下降,而NaHCO3可以与乳酸反应产生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分解生成CO2,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从而维持内环境中pH的相对稳定。

答案:

C

变式1.关于稳态的实现,下列叙述有误的是()

A.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pH

B.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等

C.细胞不断地进行有氧呼吸

D.肝脏储存的肝糖原在血糖浓度下降时分解并且不断地释放入血液

解析:

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A、B、D三项均是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调节过程;C项只能使内环境中的CO2含量增加。

答案:

C

规律总结:

调节血浆pH除了NaHCO3/H2CO3外,还有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等缓冲物质。

类型四实验探究

血液中的红细胞源源不断地为人体组织细胞输送氧气。

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结构与功能至关重要,为患者输液治疗时必须考虑生理盐水的浓度。

请完善下列相关实验。

(1)探究目的:

(2)实验材料:

(3)方法步骤:

①取7支洁净试管,分别编号为1~7号,并分别加入2mL浓度依次为O.5%、0.7%、0.9%、1.1%、1.3%、l.5%的及蒸馏水,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或柠檬酸钠)。

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

③向1~7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放置5min,

④分别取7支试管中混合液各一滴,置于7个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做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

(4)预期结果及分析:

①如果红细胞在0.9%NaCL溶液中,则生理盐水的浓度应该大于0.9%。

②如果红细胞在0.9%NaCL溶液中,则生理盐水的浓度应该等于0.9%。

③如果红细胞在0.9%NaCL溶液中,则生理盐水的浓度应该小于0.9%。

(5)讨论:

①某学生配制生理盐水时,由于操作不规范致使溶液浓度偏低,他的探究结果会。

②为了使实验结果更精确,可采取怎样的实验措施?

③生理盐水与体液为等渗溶液,过多注射是否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为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实验的分析能力。

0.9%NaCL溶液是人体细胞的等渗溶液,细胞在等渗溶液中形态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

(l)确定适合于人的生理盐水的浓度

(3)①NaCL溶液④红细胞形态有何变化(4)①吸水涨破 ②形态没有明显变化③失水皱缩(5)①偏高②分组更精细一些。

③会影响。

生理盐水的过多注入会打破无机盐离子的稳态,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课堂高考真题体验

真题1.(08广东生物)根据右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

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

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答案:

D。

解析:

过程a、b、c共同调节内环境的稳定,b或c受阻,使组织液回流受阻,导致组织水肿;组织液中的CO2能调节人体的呼吸速率。

真题2.(08全国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

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D.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

答案:

B.解析:

葡萄糖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内环境的温度是相对稳定的,不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内环境指细胞外液,不包括细胞内液。

真题3.(08宁夏卷)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A.降低、CO2、Na2CO3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D.升高、乳酸、NaHCO3

答案:

B。

解析:

缺氧时人体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液pH下降,乳酸与NaHCO3结合成乳酸钠,从而稳定内环境的pH。

真题4.(07年广东生物)当人们参加强体力劳动大量出汗时,为了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机体必须进行多项调节,其中包括()

①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②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

③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④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真题5.(07年全国理综II)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化反应,其中有()

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其酸

B.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答案:

D。

解析:

本题直接考查内环境中生理过程,同时考查蛋白质消化场所、神经递质和激素合成的场所、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场所等相关知识。

血浆中有许多缓冲物质HCO3-、HPO42-,能够保持稳态。

●课后训练

1.人血液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纤维蛋白原B.激素C.纤维素D.淋巴细胞

答案:

C.解析:

内环境指的是人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从题目看,人体是不能消化纤维素,因此内环境中不可能有纤维素。

2.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答案:

A.解析:

B项发生于细胞质基质,C项发生于体外的环境消化道中,D项发生于细胞内核糖体中。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可以理解发生于突触间隙。

3.下图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四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和淋巴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答案:

B.解析:

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4.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分的是()

A.O2、CO2、血红蛋白、H+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答案:

.D解析:

考查内环境组成成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过氧化氢酶也存在于细胞内,载体位于细胞膜上。

5.(07年北京东城一模)右图为哺乳动物某组织示意图,其中①是毛细血管壁,②是成熟红细胞,③是血浆,④是细胞内液,⑤是组织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②经过体外细胞培养即可形成细胞株

B.组织胺能使①通透性增大,从而导致⑤中液体减少

C.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主要分布在③中,③和⑤的成分有区别

D.②中的氧气到达④至少需要经过4层生物膜,②处氧气浓度高于④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