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电子版教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22008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2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银行学》电子版教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货币银行学》电子版教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货币银行学》电子版教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货币银行学》电子版教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货币银行学》电子版教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学》电子版教程.docx

《《货币银行学》电子版教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学》电子版教程.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货币银行学》电子版教程.docx

《货币银行学》电子版教程

《货币银行学》电子版教程

1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第一节货币概述

5第二节货币的形式

10第三节货币制度

21第二章信用与利息

21第一节信用概述

22第二节信用形式

25第三节利息

26第四节利率

35第三章金融市场

45第二节金融工具

62第三节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

81第四节衍生金融市场

99第四章金融中介体系

99第一节西方国家的金融中介体系

.

.

.

.

.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货币概述

货币是普通而又神秘的。

货币的历史悠远而复杂,其存在的形式也因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

货币是与财富、收入不同的概念。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与货币打交道,那么,究竟什么是货币?

货币的存在形式有哪些?

货币的职能是什么?

货币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演变过程?

货币和经济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这是本门学科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货币的起源

研究货币的起源是正确理解货币本质的关键。

对于货币的起源,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经济学家都看到了与交换发展的联系。

他们对于物物交换的困难及向媒介交换的转化,引述过很多生动的事例并作了多方面的剖析,得到的结论是:

货币只能是进入交换的多种商品中的一种。

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论证,基本上也是沿着这条思路进行的,但却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即用最完整的劳动价值论揭示出推动这一进程的本质矛盾.那就是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揭示劳动作为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统一体.进而揭示价值的实质及其表现的必然途径.然后通过价值形式的发展导出货币这一范畴出现在经济生活中的客观必然性。

货币的出现是与交换联系在一起的。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商品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的表现形式就是商品的自然形式。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与其他商品的交换才能证明其存在,并在其他商品上相对地表现出来。

在商品交换中,用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另一种商品的价值,这种商品就成为另一种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在交换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出现了作为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或者说作为其他一切商品等价物的商品,这种商品就是货币。

在商品交换发展的过程中,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和价值形式长期演变的产物,当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时,货币就独占了价值形态的位置成为商品社会价值的天然代表。

同时货币具有了流通性、普遍接受性、社会垄断性和排他性,这些为一般商品所不具有的基本特性,就是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理论分析中让我们看到的商品的价值表现是“怎样从最简单的最不显眼的样子一直发展到炫目的货币形式”。

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还必须具备以下一些必要条件:

①价值的稳定性:

这是货币的先决条件。

历史上的普遍情况是,货币的实物形态本身也应具有内在的价值,如金银。

然而,内在价值的要求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现代货币的实物形态(纸币和硬币)只是纯粹的价值象征,它们不再由贵金属铸造,但这种情形也只是近期才出现的。

②数量上的有限性:

与它的需求量相比较,货币的供给应处于短缺状态。

这似乎与有效的交易媒介的基本条件相矛盾。

但为了在支付中被接受,货币本身须具有价值或较为稀缺。

正是由于其数量上的有限,货币才成为被人们持续性地追求的对象。

③普遍接受性:

这是货币的基本特征。

即货币必须为公众所普遍接受。

原则上,可接受性是通过法律来强制执行和加以保证的,没有哪个社会成员会坚持使用其他支付形式。

但如果人们对官方货币的价值失去信心,禁止他们拒收官方货币的行为也就没有足够的合法性。

他们可能需要其他商品或币值更为稳定和更方便交易的货币作为支付手段。

④供给富有弹性:

即货币必须能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需要而有弹性的伸缩。

货币能否满足此条件,关系到币值的稳定与否,这是货币能否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重要条件之一。

若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了需求量,其价值就会下跌。

这表明尽管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是价值的单位标准,但它本身仍是一种商品,其价值也会波动。

⑤分割性:

这是为适应交易所需。

交易数额有大有小,货币应有分割的特性,如货币除有各种不同面值外,还有各种小额辅币。

⑥易于辨认与携带:

这是保证货币被普遍接受的前提条件。

如果很容易被仿制,则必引起流通界的混乱;同时也要容易被携带和运输,即易于从一个地方携带到另一个地方,或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手中,才能保证公众愿意接受它。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货币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三、货币的职能

1、马克思关于货币职能的论述

(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

(4)支付手段

(5)世界货币

第二节货币的形式

一、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指作为货币的价值与作为普遍商品的价值相等的货币。

实物货币是货币最原始、最朴素的形式。

它本身既作为商品,同时又作为货币在充当交换媒介。

实物货币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非金属实物货币阶段和贵金属实物货币阶段。

由于非金属实物货币保持原来的自然形态,受自身物理属性局限,易受季节、场景变化影响,充当实物货币的商品具有不稳定性,接受范围有限,难以分割,缺乏统一的价值衡量标准等局限性,使金属货币逐渐成为普遍的交易媒介。

换句话说,贵金属具有的种种物理特性更适合于充当货币,发挥货币的各种职能。

充当货币的金属主要是金、银、铜,铁作为货币的情况较少。

以黄金白银作为货币,几乎是所有国家共同的历史。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金属有以下几个特点:

(1)币值稳定,便于携带;

(2)价值大,易于分割;(3)不受场景、季节的影响、易于贮藏;(4)具有统一的价值衡量标准。

但是,黄金等贵金属作为货币也有其局限:

贵金属的产量有限,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求,且生产贵金属耗费的劳动量大;在流通中鉴别成色和称量麻烦;携带运输成本高等。

所以,贵金属货币并非是最理想的货币。

目前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作为货币的属性主要表现在价值贮藏方面。

二、非实物货币

1、铸币

所谓铸币,就是指由国家统一铸造,具有一定重量和成色,铸成一定形状并标明面值的金属货币。

政府根据铸币所包含的实际价值标明铸币的面值,并以其信誉作担保。

中国最古老的金属铸币是铜铸币。

银元是西方贵金属铸币的典型形制。

最初的铸币都是足值货币,我们现在把它叫做代用足值货币。

但是铸造重量轻、成色低的铸币是古代货币流通中反复发生的事情。

由于以下原因,铸币常出现重量和成色不断降低的现象:

(1)有些人常从铸币的边上削刮下一点金属,然后再使其进入流通;

(2)正常的磨损(随着铸币连续地使用,它必然会不断地磨损);(3)政府蓄意制造不足值的铸币,以此来搜刮财富。

但这并不影响铸币的流通,因为它是建立在政府的信誉和强制力基础上的。

尽管金属货币具备许多优点,但以贵金属为基础的支付制度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1)称量和鉴定成色十分麻烦;

(2)流通费用较高,运送货币成本较大,安全性也较差(3)人类拥有可作为货币使用的金属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商品流通对币材的需要。

2、代用货币

保管凭条就是典型的代用货币。

代用货币解决了金属数量上的不足。

一些国家借助于国家权力,以黄金为准备金发行纸币,规定流通中的纸币按一定的比例兑换成黄金,比如,36美元=l盎司黄金等。

这些以贵金属为基础发行的纸币都是代用货币。

所以,代用货币就是黄金等贵金属货币的替代品,代表黄金等贵金属发挥货币的职能。

从纸币自身的发展过程来看,大体经历了附属、独立和完全独立于黄金三个阶段。

3、信用货币

当政府或当局开始发行没有黄金或任何商品支持的票据时,这些票据被称为“信用货币”。

其本身价值远远低于其货币价值,而且不再代表任何贵金属,不能与金属货币兑换,实际上它只是一种货币价值符号。

信用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媒介必须有两个条件:

一是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二是人们对此货币抱有信心。

信用货币的主要形态有:

(1)辅币。

(2)纸币。

(3)银行存款。

(4)支票。

在交易中用支票比用通货更为方便与安全。

此外,用支票支付可提供交易记录,而用通货则不能。

(5)电子货币。

它具有转移迅速、安全和节约费用的优点,是货币形式发展的新趋势。

(6)信用卡

1950年美国商人弗兰克·麦克纳马拉与其商业伙伴在纽约创立了“大来俱乐部”并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张信用卡——大来卡。

中国银联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由80多家国内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制金融机构。

公司于2002年3月26日成立,总部设在上海,注册资本165亿元人民币。

“银联”标识卡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国内各发卡金融机构发行,采用统一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可以跨行跨地区使用的带有银联标识的银行卡。

三、货币层次的划分

流通中的纸币或辅币是通货,它们只是货币的一部分,而不是货币的全部。

货币包含的范围要比通货大得多,因此货币可以划分为许多层次。

(一)西方国家货币层次的划分的依据

基本思路都是按照货币的流动性或可接受性来划分的,于是按照货币的流动性和可接受性划分,货币一般可分成以下几个层次:

M1=通货+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

M3=M2+商业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的金融债券;

M4=M3+银行与金融机构以外的所有短期金融工具。

一般各国都把M1称为狭义的货币量,M2称为较广义的货币量,M3称为更广义的货币量,M4则称为最广义的货币量。

有的国家则简单地将货币划分为M1(狭义货币量)和M2(广义货币量)。

(二)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

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M0、M1、M2以及M3等几个层次,各层次所涵盖的内容如下:

M0=现金;?

M1=M0+企业、单位支票存款+基本建设存款;?

?

M2=M1+储蓄存款+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财政金库存款;

M3=M2+商业票据+短期融资债券。

M1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2是广义货币的供应量,M3是考虑到金融不断创新的现状而增设的,其中商业票据和短期融资债券属于准货币。

第三节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的形成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同家以法律形式规定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货币制度也是货币本位制,

1、货币金属。

这是货币制度的基础,规定用哪一种金属作为货币材料,不同的货币金属就构成了不同的货币制度。

如用金、银或金银并用,就分别称为金本位制、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

2、货币单位,又称价格标准。

确定货币单位就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及其所含的货币金属的重量。

3、各种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通货是指流通中的货币,包括金属货币,纸币,各种信用货币,如银行券、支票、商业票据等。

金属货币分为主位币和辅币。

主位币又称主币,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金属和货币单位而铸造的货币,是国家作为价格标准的基本通货。

本位币是一种足值铸币,即以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相一致为基本特征。

主币有以下规定:

(l)主币可以自由铸造。

(2)规定铸币的磨损公差。

(3)本位币具有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即无限法偿。

在使用上,本位币是最后的支付工具。

辅币是主币单位以下的小额货币,专供零星交易和找零使用。

辅币的主要特征是:

(1)辅辅币不能自由铸造,统一由国库的金属铸造,辅币可以按固定的比例与主币自由兑换,以保证它可以按名义价值流通。

(2)辅币的支付能力是有限的,

4、金准备制度。

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当前,金币作为国际支付准备金的用途仍然存在,其它两个用途已基本消失。

二、货币制度的类型

货币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曾先后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和现行的纸币本位制。

金本位制又可分为金铸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历史上的货币制度

银本位制

平行本位制

复本位制双本位制

金属本位制跛行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

货币制度金本位制金块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

信用货币制度(纸币本位币)

1、银本位制

我国也是最早以白银为货币的国家,公元前119年,西汉武帝时期便开始铸造银币,但由国家法律确认为一种货币制度,那是在公元1910年,即清宣统二年,该年四月清政府颁布了《币制则例》正式确定我国实行银本位制。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己不便于大宗的交易,加上白银产量逐年增加,白银价值猛烈跌落,必须以币值更高的贵金属充当本位币。

19时纪40年代,在加利福利亚、南非、澳大利亚等地相继发现了富金矿,黄金产量大幅度增长,黄金取代白银为主币的物质条件逐步成熟。

2、金银复本位制

复本位制的三种形式:

(1)平行本位制。

平行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这种不稳定的根源在于:

货币具有的排他性、独占性的本性不容许金、银同时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2)双本位制。

指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金银之间的比价,金银按法定比价流通的本位制。

这种币制下的金银比价试图割断与市场比价的联系,以法定的金银比价为特征,它是复本位制的主要形式。

1803年,法国规定金银法定比价为1:

18.5,美国的18><#004699'>792年货币条例规定,金银法定比价为1:

15。

这时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良币)就会被人熔化,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劣币)则会充斥市场。

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即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如果在同一地区同时流通两种货币,则价值相对低的劣币会把价值相对高的良币排挤出流通领域。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是英国理财家格雷欣首先论及的,所以又称“格雷欣法则”(GreshamLaw)。

例如当金银的法定比价是1:

15时,如果由于采银技术进步或其他原因使银价跌落,市场金根比价变为1:

16,这时,倘若把金币熔化为金块,把金块在市场上按市价换成白银,再把白银铸成银币,并把银币按法定比价换为金币,如此循环一周,就可得到1份银的利润。

这种情形发展的结果是金币敛迹而银币充斥市场。

反之,亦同。

银贱则银币充斥市场,金践则金币充斥市场。

马克思说,凡有两种商品依法充当价值尺度的地方,事实上总是只有一种保持着这种地位。

价值尺度的二重化是同价值尺度的职能相矛盾的。

(3)跛行本位制。

它和双本位制的区别仅在于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而银币则不能自由铸造。

跛行本位制下的银币实际上已演化为金币的符号,起着辅币的作用。

之所以实行跛行本位制,是因为实行双本位制的国家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下,不得不将劣币的铸造权收归国有,以保持流通中金币和银币的法定比价。

随着经济的发展,复本位制的不稳定性造成商品价格的起伏不定和货币流通的动荡,这对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起着阻碍作用,因而客观上要求建立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

于是,从18世纪末开始各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制度都逐渐从复本位制向金本位制过渡。

到20世纪初,金本位制已在各国广泛流行了。

3、金本位制

(1)金币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

它的主要内容是:

以一定数量与成色的金币作为本位货币,金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黄金可以自由输出人;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币。

金币本位制具有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自由输出入三个特征,其落脚点在于稳定币值。

金币本位制是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除美国继续实行金币本位制外,英、法两国开始实行金块本位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则逐步实行金汇兑本位制。

(2)金块本位制。

又称生金本位制。

在这种货币制度下国内不铸造,不流通金币,黄金退居准备金地位,集中存储于政府,由国家发行代表一定重量和成色黄金的纸币来流通,而纸币不能自由兑换黄金,只能按规定的含金量在一定数额以上、一定用途内兑换金块。

(3)金汇兑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不稳定的货币制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内均没有黄金流通。

由于黄金失去了流通手段的职能,从而也就不能自发地调节流通中货币量;二是银行券与黄金的自由兑换均受到限制,因而削弱了金币本位制所具有的相对稳定性;三是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一方面,其货币依附于他国,一旦所依附国家的币值变动或不履行义务,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国家的币值就会随之变动。

且本国货币依附于他国,必然在政治上、经济上受制于人;另一方面,若金汇兑本位制国家大量提取外汇储备兑换黄金,则实行金币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通货稳定也必然受到威胁。

在整个金本位主导的时代,黄金实物本身(黄金的价值、银行金库的地理位置和黄金货币的流通量)对于世界经济的运行仍然很关键。

这一情况结束于20世纪30年代,由金本位维持的经济平衡,经常面临着非常大的社会压力。

从一国输出黄金后,该国价格水平下跌,这将导致高失业率和经济萧条。

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大萧条是1929年华尔街崩溃的结果,同时此次大萧条还暴露了金本位的缺陷。

1931年全球经济的衰退引发了伦敦黄金的挤兑狂潮,这说明人们只想持有黄金这种安全货币离开英国。

但在伦敦并没有足够的黄金来满足需求,英格兰银行停止了黄金兑换业务,不得不放弃金本位。

到了1936年,全部西方国家的货币都放弃了金本位。

(4)金本位制的崩溃。

1944年<#004699'>7月,由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

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又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创立了两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

布雷顿森林协定的有关内容是:

①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②实行固定汇率制。

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平价上下1%的幅度内浮动。

这个货币体系的实质是美元——黄金本位制,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这是布雷顿森林协定的两大支柱。

可以说,这个货币体系确定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布雷顿森林体系从1945年运行到19<#004699'>73年,28年间,对战后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美元作为黄金的补充,满足了国际贸易增长对国际储备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际储备的短缺,弥补了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缓解了国际收支的逆差,便利了国际资本的流动。

首先,固定汇率制很难调整,顺差国不愿其货币升值,逆差国不愿其货币贬值,为维持固定汇率又不影响到国内经济,顺差国只能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这将导致通货膨胀。

逆差国则采取收缩性货币政策,这将导致衰退和失业。

所以在这种汇率制度下,难以按实际情况经常调整汇率。

到19<#00469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彻底崩溃,金本位制全面瓦解。

4、信用货币制度。

信用货币制度又称纸币制度,是货币制度的高级形式,它使用国家的强制手段,以本身没有价值的纸币代替金银执行货币职能。

在流通中,以真实货币代表出现的货币符号通常有两种:

纸币与银行券。

(1)纸币。

纸币是由国家强制发行的不兑换的纸制货币符号。

在商品交换中,商品所有者关心的是货币能否作为购买手段买回等值的商品,并不关心币材是否足值。

这就为用货币符号代替铸币提供了可能。

再者,当执政者为弥补国家财政的亏空,意识到可用货币符号取代铸币时,就有意识地铸造重量不足、成色不正的铸币,投人流通,强制使用,继而用贱金属取代金银铸币,最后被纸币所代替。

纸币的实质包含的内容是:

①纸币不能直接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能在代表铸币的情况下,才能间接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②纸币不能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不具有贮藏手段职能,③纸币只在一国的强制力下使用,不具有世界货币职能。

④纸币不能兑换金银,

(2)银行券。

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一种信用货币,即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证券。

银行券的特点是:

主要通过贴现商业票据而投入流通领域,因此它是调节流通中货币必要量的弹性手段。

信用货币制度有以下特点:

①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货币,都是银行对所有者的负债,体现着信用关系。

②流通中的货币都是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的,它们既不能兑换黄金与白银,也不能规定纸币的金、银的含量。

③国家对货币流通的管理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纸币制度克服了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数量受金属供给限制的缺点,使国家可以根据经济活动的客观需要来发行或回笼货币,以便灵活地调整货币供应量。

同时,纸币本身造价低廉,携带方便,可大大节约流通费用。

不兑换的纸币会发生通货膨胀,造成纸币贬值。

特别是当一个国家采取赤字财政政策时,往往因纸币的超额发行而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的后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均受到通货膨胀的困扰。

(3)区域本位货币:

欧元

区域性货币制度是指区域内的有关国家(地区)通过协调形成一个货币区,组建联合中央银行来统一发行与管理区域内单一货币的制度。

区域性货币制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①低级阶段②高级阶段

区域本位货币——欧元的建立,突破了“一个国家、一种货币”的传统主权观念,有效地消除了区域内各国货币汇兑风险,降低了贸易与金融的交易成本,提高了价格的透明度,促进了市场竞争,实现了区域内各区的经济稳定增长。

欧元区的成功实践,也成为区域性货币制度的典型代表。

三、人民币制度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正式宣告成立,并开始发行人民币,人民币成为国家的本位货币。

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和人民币的发行,标志着新中国货币制度的开端。

鉴于当时人民币票面额过大(大面额的是5万元券,最小面值是50元券),单位价值太低,国务院于1955年3月1日起发行新的人民币,按1:

1000的比例无限制无差别地收兑了全部旧币,并同时建立辅币制度,这种格局一直保存至今。

我国人民币制度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①我国法定货币是人民币。

人民币单位为“元”,元是本位币,即主币,辅币名称为“角”和“分”。

②人民币是一种不兑现的信用纸币,是代表一定价值的货币符号。

没有含金量的规定,不能兑换金银。

③人民币发行坚持高度集中统一和经济发行(也称信用发行)的原则。

④人民币是一种管理通货。

⑤人民币是独立自主的货币。

人民币只准在我国境内流通,禁止人民币出入国境,也禁止外币在国内自由流通。

金、银及外汇储备等是国际支付的准备金,由中国人民银行集中掌管统一调度。

需要指出的是:

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较为特殊。

由于我国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199<#0046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归后,原有的货币金融体制维持不变。

目前规定人民币为大陆地区的法定货币;港元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定货币;澳门元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法定货币。

人民币与港元、澳门元之间按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决定的汇价进行兑换。

由于这三种货币分别在不同的地区流通,所以不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法则”效应。

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对国家货币的统一管理提出了挑战。

第二章信用与利息

第一节信用概述

信用在经济学上通常解释为,以现有的财务和货币,回复将来支付的一种承诺,经济学信用是指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商品和货币资金的借贷以及赊销预付等行为。

信用的特点:

(1)信用是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2)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在发生信用借贷行为时,借者只有暂时使用货币或商品的权利,所有权仍属于贷者。

(3)信用是从属于商品货币经济的经济范畴

一、信用产生和发展

(一)信用产生

信用是从属于商品货币关系的经济范畴。

因此,信用产生的客观基础是商品货币经济。

它是在商品交换发生延期支付,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时产生的。

(二)信用发展

信用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发展,经历了高利贷信用、资本主义信用和社会主义信用三种形态。

高利贷信用是人类最古老的信用形态。

高利贷信用具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利率非常高。

二是非生产性。

高利贷的对象包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