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21453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9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docx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docx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介绍:

发现式学习认为,科学家用来解决问题、探究未知的理性策略可以传授给学生。

其模式是在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过程,教师试图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如何面临疑难境,学会搜集和加工资料,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从而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激趣导学目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设计思路说明: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讨:

三位同学在抄写英语句子“THECATSATONTHEMAT(猫坐在草席上)”时,分别抄成了以下的句子:

THEKATSATONTHEMATTHEHATSATONTHEMAT与原来的句子相比较,意思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假如在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中,发生了类似的错误,DNA分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可能对生物体产生什么影响?

激发学生积极讨论,引入教学主题: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根据教材的实际需求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层次由浅入深的各个小目标,让学生去感知教材,链接生活,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

教师按小组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引导,点拨,利用教学中预设的各个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诊断反馈环节是贯穿本模式的一条主线。

从形式上看,练既可以是综合、书面的,也可以是整体、口头的;从内容上看,既可以是知识掌握,也可以是思维训练;既可以是巩固强化,也可以迁移延伸;从教学程序上看,主要是安排在新课结束后巩固所学、迁移知识、培养能力,但也可以安排在新课开始前的导入性训练。

“大教学观”指出,要让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课外实验,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通过延伸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升认识水平,为进一步获得生物知识奠定良好的技能与心理基础。

教材分析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5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和原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生物的变异现象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生物的变异与遗传物质和环境有关。

本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遗传物质究竟是如何引起生物的变异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用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变化。

2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

3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归纳哪些因素会导致基因突变。

4以设问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作科学的了解,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基因突变的原因、概念及特点;2基因重组的类型。

【教学难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讨:

三位同学在抄写英语句子“THECATSATONTHEMAT(猫坐在草席上)”时,分别抄成了以下的句子:

THEKATSATONTHEMATTHEHATSATONTHEMAT与原来的句子相比较,意思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假如在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中,发生了类似的错误,DNA分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可能对生物体产生什么影响?

激发学生积极讨论,引入教学主题: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二、目标导学“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叶圣陶先生认为:

“教师当然需教,而尤宜致力于导。

导者,多方设法”。

怎样“教”呢?

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指出:

欲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愉快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在目标意识驱使下,产生永恒的“内驱力”。

显然,“导学”环节就成为“六环节”模式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一堂课中“时间篇幅”最长的一段。

【目标分解】1.举例说出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三、导思点拨在目标导学环节后,利用多媒体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学习,起到加强印象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法。

符合“认知思考再认知”的认知规律。

【讲授新知】PPT投影:

生物界中的变异现象。

提问:

什么叫“生物的变异”?

讲授:

生物体亲代和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的差异性。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由环境改变发生的变异,并没有改变基因,所以变异不会遗传。

教师总结:

变异的种类分两类:

1.遗传变异2.不可遗传变异。

一、基因突变学生阅读课本80-81页有关文字和图片,分析实例。

(一)基因突变的实例: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探究:

正常血红蛋白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PPT投影讲解。

结论:

正常血红蛋白第6位上的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

思考:

第6位上的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病因图直接病因:

血红蛋白多肽链上的一个谷氨酸被缬氨酸替换。

根本原因:

血红蛋白基因(DNA)上的一对碱基对被替换,即CTTCAT思考: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能不能遗传,怎样遗传?

突变后代DNA分子复制,通过减数分裂形成带有突变基因的生殖细胞,并将突变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思考:

DNA分子中的碱基对有哪几种变化,从而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二)基因突变的概念学生通过分析,总结基因突变定义。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思考:

基因突变不改变生物性状的原因有哪些?

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几种密码子显性纯合子突变成杂合子(AAAa)教师总结:

基因突变的本质是:

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新基因,出现新性状。

(三)基因突变的结果一个基因突变后产生的是它的等位基因。

讲授:

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位点上基因的改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Aa或aA),不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数量,只改变基因的内部结构,并且通常会引起一定的表现型的变化.思考:

突变后的基因会遗传给后代么?

讲授:

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减数分裂时产生)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

若发生在体细胞(有丝分裂),一般不能遗传。

有些植物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可以通过无性繁殖传递。

人体某些体细胞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有可能发展成癌细胞。

(四)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五)基因突变的原因阅读课本81-82页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哪些因素引发基因突变?

(1)自发突变:

DNA分子复制偶尔发生错误、DNA碱基组成发生改变

(2)诱发突变:

物理因素(如紫外线、X射线等)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生物因素(如某些病毒)(六)基因突变特点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各特点的了解。

教师投影、引导。

学生总结归纳基因突变的特点。

(1)普遍性:

所有生物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2)随机性:

时间上的随机:

可发生于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候(常在分裂间期)部位上的随机(3)低频性(4)少利多害性:

突变可能破坏生物体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关系,而对生物有害,如人类多数遗传病是基因突变产生的;但有些突变,可能产生新性状,适应改变的环境,获得新的生存空间,如植物的抗药性、耐旱性、微生物的抗药性突变等;还有些既无害也无益。

注意:

基因突变的利害性主要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在某一环境中属于有利的,而在另一环境中可能是有害的。

(5)不定向性(七)基因突变的意义新基因产生的途径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二、基因重组思考: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试分析原因(基因重组可以产生大量的基因型不同的后代)教师讲述基因重组概念和类型

(一)概念:

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方式:

1、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换

(二)基因重组发生时期1、自由组合型:

减I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交叉互换型:

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交换。

(三)基因重组的特点1、变异概率高,几乎100%2、只有通过有性生殖过程才能实现的。

3、两个亲本的遗传物质差距越大,基因重组的类型就越多。

(四)基因重组的意义基因重组是变异的重要来源之一,对生物进化具有更重要意义;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思考:

基因重组中有无新的基因产生?

有无新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形成?

(无新基因,但有新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形成。

)小结: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比较课堂练习:

PPT展示四、设问寻疑通过目标导学和导思点拨环节后,完成了教学的基本目标,解决了学生带共性的问题,但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他们难免还存在着个别特殊问题,所以安排一定时间接受质疑、咨询、解惑,实现因材施教。

教师按小组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引导,点拨,利用教学中预设的各个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设问:

讨论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对生物性状的影响大小。

提示:

五、诊断反馈诊断反馈环节是一个灵活而流动的环节,是贯穿本模式的一条主线。

从形式上看,练既可以是综合、书面的,也可以是整体、口头的;既可以是说,也可以是听;既可以是知识掌握,也可以是思维训练;既可以是独立作业,也可以是集体讨论。

从内容上看,既可以是知识掌握,也可以是思维训练;既可以是巩固强化,也可以迁移延伸。

从教学程序上看,虽然主要是安排在新课结束后巩固所学、迁移知识,培养能力,但也可以安排在新课开始前的导入性训练;还可以安排在新课进行中的发现性训练或强化训练。

【课堂诊断】1.依据中心法则,若原核生物中的DNA编码序列发生变化后,相应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不变,则该DNA序列的变化是(C)ADNA分子发生断裂BDNA分子发生多个碱基增添CDNA分子发生碱基替换DDNA分子发生多个碱基缺失2.如图为高等动物细胞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图中不能反映的是(A)该细胞一定发生基因突变该细胞一定发生基因重组该细胞可能发生基因突变该细胞可能发生基因重组A.B.CD.3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C)A不同基因突变的频率是相同的B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C一个基因可以向多个方向突变D细胞分裂的中期不发生基因突变4以下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错误的是(C)A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能导致基因重组B非姊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可引起基因重组C纯合体自交因基因重组导致子代性状分离D同胞兄妹间的遗传差异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5下列大肠杆菌某基因的碱基序列的变化,对其所控制合成的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影响最大的是(不考虑终止密码子)(B)A第6位的C被替换为TB第9位与第10位之间插入1个TC第100、101、102位被替换为TTTD第103至105位被替换为1个T六、拓展延伸此环节属于延伸阶段,“大教学观”指出,要让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课外实验,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的自然学科。

通过课外生物实践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情感。

通过延伸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升认识水平,为进一步获得生物知识奠定良好的技能与心理基础。

不同生物的可遗传变异来源:

病毒基因突变原核生物基因突变真核生物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教学反思教学无定法,贵在得法。

学习和运用教学模式,应当着重把握其明晰的教学思想,追求神似而不拘泥于形式。

我探索构建的“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力求体现“授之以渔”,其指导思想是明晰,那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发现”。

由于教学过程的千变万化和教学对象的千差万别,这一模式也必然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每个模式的教学功能,避免陷入教学模式单一僵化的误区,不断整合与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和谐课堂。

本节课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

使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成学习的主体,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动手操作,主动获取知识。

并通过老师的生活化打比喻,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落实了新课改的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