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教师职称说课稿六年级上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20062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6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数学教师职称说课稿六年级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苏教版数学教师职称说课稿六年级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苏教版数学教师职称说课稿六年级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苏教版数学教师职称说课稿六年级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苏教版数学教师职称说课稿六年级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数学教师职称说课稿六年级上册.docx

《苏教版数学教师职称说课稿六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数学教师职称说课稿六年级上册.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数学教师职称说课稿六年级上册.docx

苏教版数学教师职称说课稿六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教师职称说课稿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上册1、稍复杂方程的例1说课稿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稍复杂方程的例1。

一、说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六上)第1页的例1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5题。

二、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稍复杂的方程是在学生学习了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解方程.解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担负着教学列方程和解方程的双重任务.学会用方程解决问题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尤其是逆向思维的解决问题.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也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做好认识的准备和铺垫.如果说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方程的基础,方程的意义是学习解方程的基础,那稍复杂的方程则是解方程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三)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

二、说教法根据本节内容所处的地位,以及内容的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在教学中重点以启发引导为主,借助互相合作,自主探究等形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从而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三:

说学法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感悟、理解、掌握新知识。

四:

说教学设计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在现实问题情境中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探索解方程的方法教学例1

(一)在情境中分析数量关系提出问题1师谈话进入情境:

孙悟空跟随师父历尽千辛万苦从西天取来大量经书,藏在古城西安的大雁塔中。

大雁塔和小雁塔是著名的古代建筑。

(出示大雁塔和小雁塔的图片)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高度有关的数学问题。

(出示例1的一部分“西安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暂不出示所求的问题)2师让生读出这段文字并提问:

谁比谁少22米?

让学生明白“大雁塔高度和小雁塔高度的2倍比,少22米,可以把小雁塔高度的2倍看做一个整体。

”师进一步启发:

这句话清楚地说明了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

出示学生可能想到的等量关系式:

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

师:

经测量小雁塔高度是43米,你能利用这个关系式口答出大雁塔的高度吗?

学生口答,师板书:

243-22=64(米)。

【设计意图】运用数量关系直接求出高度,体会顺向思维。

既感受数量关系的价值,又为下面的逆向思维作出对比准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下面列方程时也要像这样顺向思维进行思考。

4师:

如果知道大雁塔的高度是64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

小雁塔的高度是多少米?

(出示“大雁塔高度是64米”和“小雁塔高度是多少米?

”把例1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在清楚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把问题迁移到需要用逆向思维考虑解决的问题上。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突出解决问题是学生自己的学习需求,也为他们探索解答作出心理准备。

(二)根据等量关系布列方程,同时唤起有关方程的旧知1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师提问:

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这时哪个数量是已知的?

哪个数量是我们去求的?

追问:

让你求小雁塔的高度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

可以列方程解答。

如果学生列出正确的算式进行解答,师给予肯定,再引导学生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师明确方法,并提示课题:

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师谈话:

我们在五年级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谁来说一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生能大概说出“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和检验等即可。

3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解:

设小雁塔高x米。

2x-22=64【设计意图】经历由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

在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先由情境抽象成数量关系式,再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实现了学生在逐步抽象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的方法,体现了数学的简洁性和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三)自主探索解方程的方法,体会转化的思想提问:

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

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

交流中明确:

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

,即把用两步计算的方程转化为一步计算,变新知为旧知,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

要求学生接着例题呈现的第一步继续解出这个方程。

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解方程的完整过程,核对求出的解,并提示学生进行检验,最后让学生写出答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方程解法的过程中,体会运用转化策略,把两步转化成一步、复杂转化成简单、新知转化成旧知。

(四)思考其他方法,感受解法的多样化1提问:

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如果学生不能列出其他方程,师不能作硬性要求。

2.引导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

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

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引导学生关注:

(1)要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寻找等量关系,而且一般要找出最容易发现的等量关系;

(2)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3)解出方程后要及时进行检验。

(师板书:

找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并列方程;解方程,检验。

)【设计意图】通过解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明白可以根据自己学习实际和思维习惯分析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同时训练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注意比较例题,进一步形成解决问题模式自主合作学习“练一练”“杭州湾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大约36千米,比香港青马大桥的16倍还长08千米。

香港青马大桥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谈话:

我们已经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下面就请同学们试着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做“练一练”。

1先让学生读题,并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合作交流。

交流前要出示交流顺序提示:

(1)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

(2)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3)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4)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

3最后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

针对学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包括用算术方法),教师在提出主导意见的基础上要予以肯定。

4启发思考:

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提炼出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解形如axb=c方程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学会合作。

三、运用方程策略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牢固形成解决问题模式(建构牢固的数学模型)做“练习一”的第15题谈话:

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两个方面要引起我们重视,一个是寻找等量关系,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具体数量;另一个就是解方程。

下面我们就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训练。

1做“练习一”第1题“解方程。

4x+20=561.8+7x=3.95x-8.3=10.7”先让学生说说解这些方程时,第一步要怎样做依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

(三个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选做一题。

)2做“练习一”第2题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

(1)张村果园有桃树x棵,梨树比桃树的3倍多15棵。

梨树有()棵。

(2)王叔叔在鱼池里放养鲫鱼x尾,放养的鳊鱼比鲫鱼的4倍少80尾。

放养鳊鱼()尾。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要求学生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

(把题目中的多、少改成少、多让学生再表示)3做“练习一”第3题“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时速能达到110千米,比猫最快时速的2倍还多20千米。

猫的最快时速是多少千米?

”谈话:

同学们,我们既能准确地找到等量关系,又能正确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

就请同学们独立解决一个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突出要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4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4题和第5题。

“北京故宫占地大约72公顷,比天安门广场的2倍少8公顷。

天安门广场大约占地多少公顷?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最大的鸟是鸵鸟。

一个鸵鸟蛋长17.8厘米,比一只蜂鸟体长的3倍还多1厘米。

这只蜂鸟体长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在巩固训练和应用策略阶段采用先部分后整体的练习步骤,进一步深化认识,并在体验中达到知识和技能的内化。

四、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体会方程的思想和价值学生拓展设计1学生拓展设计师:

请同学们回到课前,我们师生关于年龄的对话中,看39岁和12岁,你能设计一个用今天所学的策略和方法解答的实际问题吗?

师要多听学生的发言考虑学生所说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提出问题的贴切性并作出评价和概括。

2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

教师同时总结,方程是我们解决问题很重要的一个策略,正确地运用方程,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尤其是用算术方法不容易解决的一些问题。

我相信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对方程会有更深的认识,并在以后的学习和运用中进一步学好和用好方程。

【设计意图】在照应课前学习和学生拓展运用的基础上,充分体会方程的思想和价值,把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对方程有较为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2、苏教版六年级数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一说教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以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看立体图形的能力。

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于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方法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导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几何知识中的概念教学,立体图形的教学必须在利用实物模型的直观活动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初步概括形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图形,所以,我确定本次课的教学过程为:

五教学过程

(一)从分类中引入1、请看大屏幕,以4人组为单位,把大屏幕上的图片进行分类。

小组汇报。

要求:

你们是怎样分类的?

标准是什么?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这要让学生从生活中接触过的物体图片,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学生在分类时,有的按制作材料不同分类;有的按形状不同分类;有的按大小分类;有的按颜色分类课中让学生知道数学课研究的是形状,大小,颜色和材料不是数学课研究的对象。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体验我们的数学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

2、仿照以长方体与非长方体为标准的组分类法,请大家把所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挑出来。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出示课题)。

把另一堆放在一边。

(二)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1、拿一个长方体,让学生观察后,问:

它是什么图形?

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后讨论特点,并说明你怎么证明?

汇报:

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例如证明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可以通过度量长和宽算出面积。

(2)可以把一个面用剪刀剪下来与相对的面去比。

(3)也可以把一个面描在纸上,再用相对的面去比。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这里,让学生观察长方体面的特点后,验证自己的观察。

验证的方法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验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

2、在你们分出的长方体中,有没有特殊的类型。

学生汇报:

(1)有一个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4个面是长方形,而且2个正方形大小相等,4个长方形大小也相等。

(2)有一个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这一类(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方体或立方体)是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

(并让学生画集合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3)再让学生猜想一下,有没有一个长方体有4个面都是正方形,2个面是长方形的呢?

从一般的长方体到特殊的长方体,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通过猜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在制作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1、自学课本1-2页了解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顶点。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宽、高。

2、用小圆球(顶点)和4种不同长度(分别以A,B,C,D表示)的小棒(棱),制作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如下图)。

3、出示小组合作制作要求:

(1)每组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

(2)制作前先小组讨论填好材料单;材料单模型顶点棱(小圆球)(小棒)ABCD长方体个条条条条正方体个条条条条(3)按材料单准备好材料;(4)制作完成后,讨论棱和顶点有什么特点。

如果材料不够或有多余,请说明为什么?

4、小组活动。

5、汇报:

长方体是怎么准备材料的?

顶点有什么特点?

棱有什么特点?

正方体怎么准备材料?

顶点和棱各有什么特点?

通过观察讨论准备材料制作汇报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理解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的特点。

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

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在设计填写学生报告单中巩固请大家按小组设计一张学习的报告单来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课堂小结用实验报告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的报告单,并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填写,在填写报告中理解知识和反省自已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五)课外延伸中深化1、找一个火柴盒和魔方,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宽、高。

2、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外实践操作,把数学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

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动手实践,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

力求让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

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分数和整数相乘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练一练,练习八第15页。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乘法运算的范围从整数、小数扩大到分数,其意义、算法以及实际应用都有较大的发展。

“分数与整数相乘”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编排的。

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教学分数除法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是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理、掌握算法,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在探索算法、总结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实际入手使学生掌握分数和整数相乘可以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知道计算时能约分的先约分再相乘比较简便。

2、过程目标通过探索、交流、比较。

培养学生的类推、比较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义。

3、情感性目标学生领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

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计算法则。

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五)、教学准备教学光盘、练习纸二、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在教法的运用上,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采用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合作交流法,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辅助教学。

(二)学法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已有,并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在这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等有趣的活动,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体现“做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

“数学教学”从“以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特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

前几天国庆节的时候,我们王秀小学的六

(1)班同学为了美化自己的教室,开始动手制作绸花。

(出示学生制作绸花的照片)1、已知制作一朵小绸花用3分米绸带,小军做4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多少分米绸带?

师:

可以怎样列式?

生1:

3+3+3+3=12(分米)师:

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

(设计意图:

鼓励算法多样化,又要追求算法的优化)生2:

34=12(分米)生3:

43=12(分米)师:

为什么可以用乘法列式呢?

你能说说它的意义吗?

生:

34表示4个3相加。

师:

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

同意。

师:

在整数中,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设计意图:

归纳提炼加法与乘法的联系,为分数的意义做铺垫。

)2、出示例1图,标出长是1米。

做一朵小绸花用米绸带,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的绸带?

师:

表示啥意思?

生: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三份。

师:

你能在图中涂出表示米吗?

(生涂色、交流)师:

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出做3朵绸花所用的米数吗?

学生涂色,表示出3朵绸花所用的米数。

师:

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的绸带,你准备怎么列式?

生1:

师:

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

生2:

3或3师: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

3表示3个相加师:

求3个相加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这是什么数与整数相乘?

生:

分数与整数相乘师:

从这节课起,我们将学习分数与整数相乘。

(设计意图:

从涂色练习开始,即从形抽象到数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为什么是这个结果,也为将来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涂色练习作铺垫。

)二、方法探索1、尝试计算3。

师:

想一想,3的积应该是多少?

(学生口答)师:

你能联系已有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说说3积为什么是吗?

生1:

根据图生2:

根据加法教师相机板书:

师:

根据上面的发现你认为3时应该怎样算?

生:

计算3时,可以用33的结果作结果的分子,分母不变。

(设计意图:

让学生研究分数乘整数的算法,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加工成“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获得新的计算方法。

尤其是在方框里填数:

3/10+3/10+3/10=+/10=/10,经历“分子相加”转化成“分子与整数相乘”的过程,建构了新的计算方法。

)2、做一朵大绸花用17/24米绸带,小华做12朵这样大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尝试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师:

你准备怎么列式?

(让学生感受到先约分再乘,计算简便)生:

17/2412=师:

你能说说它的意义吗?

生:

表示相同12个17/24相加。

师:

下面请同学们独立解答这一题。

(教师巡视找出不同的做法)师:

你是怎么解的。

生1:

先约分再乘的。

生2:

先计算出结果,然后约分。

师:

你们认为哪种计算简便呀?

生:

先约分再乘简便总结:

为计算方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计算。

(设计意图:

在第二问中把教材例题中3/10改为17/24,是因为想让学生感受到先约分带来的简便,而不是教师强加的要求,这也是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又优化算法的要求。

)指出:

计算分数乘法时,可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这样简便计算3、比较归纳。

比较刚才两道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分数与整数相乘,可以怎样计算?

在小组中说一说,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相同点时可能首先汇报,这两题都是用分数乘整数)小结:

分数与整数相乘,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4、完成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按要求在长方形图形中涂色,列式计算。

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

再利用图形进行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2)完成第2题。

独立完成计算,展示作业,集体评价。

强调:

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三、巩固练习练习的设计从打开月饼盒后看到的礼物中国结,到月饼盒正方体盒子,再到里面的月饼,随着一层层包装的打开,把三道练习题巧妙地串联起来1、中秋节那天,小明的父亲买了一盒月饼,打开月饼盒后看到中国结,做这样一个中国结需要23/25米的材料,做2个中国结要多少米的材料?

师:

你准备怎么列式?

生:

23/252师:

你能说说它表示的意义吗?

生:

2个23/25相加师:

独立完成计算2、出示:

小明和父母3个人,每人吃块月饼,一共吃多少块月饼?

独立完成计算,集体评价。

师:

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

3、这个正方体月饼盒的底面积是平方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师:

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么求?

生:

底面积乘以6。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价。

4、改错题:

师:

为什么出错?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内容?

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五、作业设计1、3/4+3/4+3/4=有200个3/4(提示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来计算这个算式)2、幼儿园有3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吃块月饼,一共吃多少块月饼?

3、14个47/28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分数与整数相乘分数与整数相乘,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用加法算:

(米)用乘法算:

3(米)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4、“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说课稿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556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一14。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先是教学被除数的分子能被除数整除的式题。

教材让学生根据简单的实际问题列出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后,要求学生先在教材提供的示意图中分一分,再算出结果。

由此,教材呈现了学生可能会想到的两种不同算法。

通过不同算法的交流,既能使学生认识到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是多样的,又能使学生初步体会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试一试”让学生进一步探索被除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的式题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

分数除以整数,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