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安全科学原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18920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6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安全科学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二章安全科学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二章安全科学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二章安全科学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二章安全科学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安全科学原理.docx

《第二章安全科学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安全科学原理.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安全科学原理.docx

第二章安全科学原理第二章安全科学原理第二章第二章安全科学原理安全科学原理第一节第一节安全科学自然属性安全科学自然属性一、安全科学一、安全科学1定义:

安全科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安全的本质及其运动、转化规律与保障条件的科学。

2内容:

1)研究领域:

人类的生产、生存和生活活动。

2)研究对象:

主要是人类技术系统领域的灾害事故。

3)目的:

保护人的安全与健康,避免财产的损失,保障技术功能和环境的安全。

4)任务:

宏观上-安全理论与策略,微观上-安全手段和方法。

5)特点:

综合性和交叉性。

涉及数、理、化、天文、地理、生物、经济、法学、管理、教育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形成了大量的安全科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学科。

3产生和发展:

1)产生: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现代化生产和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与结果。

2)发展:

安全技术可分为4个发展阶段:

工业革命前:

原始劳动,“无知”(不自觉)阶段。

工业革命后:

使用大型动力机械和能源,局部安全认识阶段。

二战后:

军事工业、航空工业、核工业等,系统安全认识阶段。

20世纪70年代后:

大量高科技的应用,安全系统认识阶段(动态安全认识阶段)。

在我国:

1991年1月创刊中国安全科学学报,设立了安全工程和卫生工程两个专业学科,60多所大学对安全专业进行招生,2000年成立了煤矿安全监察局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2年6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28次会议通过、12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4安全科学的属性:

安全科学是一门跨门类、综合性很强的横断科学,也是一门典型的交叉科学。

人类活动中的安全问题,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安全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需要,她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1)安全条件与自然科学有关;

(2)安全机制与人体科学和思维科学有关;(3)安全管理与系统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关。

二、安全与危险的统一性和矛盾性二、安全与危险的统一性和矛盾性1安全的相对性

(1)绝对的安全状态是不存在的,系统地安全是相对于危险而言的;

(2)安全标准是相对于人的认识和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而言,抛开社会环境讨论安全是不能实现的;(3)安全对于人的认识具有相对性:

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对安全机理和运行机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2危险的绝对性

(1)事物一诞生危险就存在,中间过程中危险势可能变大或变小,但不会消失;

(2)危险存在于一切系统的任何时间和空间中。

不论我们的认识对么深刻,技术多么先进,设施多么完善,危险始终不会消失,人、机、环境综合功能的残缺始终存在。

3安全与危险是一对矛盾,具有矛盾的所有特性

(1)双方相互反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安全度越高危险势就越小;

(2)安全与危险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存在着相对方转化的趋势。

安全与危险这对矛盾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推动着安全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安全意识的提高。

三、安全科学的联系观和系统观三、安全科学的联系观和系统观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总的特征之一。

安全科学欲反映对安全与危险造成影响的因素的内在规律性,必须全面地分析各要素,利用各个学科已取得的成果,对开放的大系统进行分析和综合,找出安全的客观规律和实现途径。

在安全领域中,各种安全和危险要素很多,叠加在一起整体影响力会大大增加,所以为了实现系统总体功能向有利的方向发展,我们必须对各要素统筹兼顾,增加安全因子的整体功能,削弱危险因子的整体功能。

决不能头痛医头、彼此隔离,那样会大大降低系统的安全功能。

四、安全中的质变和量变四、安全中的质变和量变哲学中的量变与质变,在安全科学中表现为流变与突变。

安全流变是事物损伤随时间的渐变积累演化的描述。

安全突变是事物缺陷随时间的渐变积累演化达到事物自身极限后的瞬变过程描述。

1流变突变理论的物质观流变突变理论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自身的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互相联系并发展变化的客观实在,流变突变理论就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从“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出发,认识物质的具体形态、具体表现、具体关系。

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事物的量和质有了更深的认识,看到量与质更为紧密的关系;使人的认识没有停留在量的规定性与质的规定性的传统理解上,认识到在质中不仅包含定性的质,而且包含定量的质。

近代化学早已把硬度、熔点、比重看成定量的质;近代物理学中把硬度、能量、功、电阻等看成定量的质。

正因为质不仅包含定性的质,而且包含定量的质,才会有量的增加和减少所引起的质变。

物质世界具有质的多样性,而多样性只能统一于物质。

流变突变理论是从一个侧面描述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运动性,认为物质世界在不断流变中突变。

2流变突变理论的时空观空间和时间是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时空是一定物质关系的表现,是从物质的运动来认识时空的属性。

时空不但在量上是无限的,在质上也是无限的。

一个事物或一个物体的空间广延和时间持续的特征,是该事物或物体的内在属性;而这种特征只能通过同本身也具有一定量的时空特征的其他事物或物体进行比较,才能被人们所认识。

流变突变理论中包含上述时空观,认为一切流变突变现象离不开空间内物质的相互作用,不论这种相互作用是微观的、细观的还是宏观的,其共性总是在时空中要表现出来。

3流变突变理论的运动观流变突变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式。

事物的属性是在流变突变中显示出来。

凡是有物质的地方就有矛盾,就有运动,这是运动的绝对性。

流变突变是一事物向另一事物转变的流程。

流变突变理论就是要从事物的常住性和变动性中找出事物综合特征变化的规律性。

流变突变现象中变化的原因是一种广义的力,如温度差、环境变化等。

五、安全问题的简单性和复杂性、精确性和模糊性五、安全问题的简单性和复杂性、精确性和模糊性1简单性和复杂性1)简单性复杂系统可分解成简单要素、单元;复杂系统内外部的联系遵循简单的规律。

2)复杂性安全系统中包含无穷多层次的矛盾,形成极为复杂的结构和机制,与外部世界又有多种多样的联系,存在多种相互作用。

2精确性和模糊性安全科学的认识,总是从模糊走向精确,模糊和精确是辨证统一的。

模糊性可以说明精确性,适当的模糊反而精确。

但是,模糊定性描述的边界太广,将会降低安全程度。

六、安全事件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六、安全事件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就是客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不可避免,一定如此的趋势。

偶然性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由于非本质的原因而产生的事件,它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

比如,具有自燃倾向的煤在富氧和蓄热的条件下必然自燃,但条件的具备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且这种偶然性完全服从于火灾系统内部隐藏的必然性。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第二节第二节事故概述事故概述一、事故概念一、事故概念1事故:

事故是系统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意外的、突发的事件的统称,通常会使系统的正常运行中断,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等不良后果。

2系统:

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一个能完成特定功能的整体。

其组成部分是各个子系统。

系统,大到整个宇宙,或一个城市,或一座工厂,或一个车间乃至某个生产线,小到如工人用钉锤钉钉子。

二、事故特征二、事故特征1事故是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每个系统都有它一定的功能。

当系统发生事故时,通常会使系统的运行中断或其功能受到影响。

例如,钉钉子的工人不小心把钉锤打在自己的手上,会暂停钉钉子,甚至手部受伤。

又如,1998年海南三亚某220kV变电站,因人员违章作业造成主变跳闸,事发后未向中调如实汇报;随后雷击线路发生接地故障,因主变的退出,三亚地区电网的零序阻抗和零序电流的分布和大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继电保护设置不能正常动作,导致7个110kV变电站停电,海南南部电网瓦解,三亚市全市停电48分钟,波及通什市、保亭县停电,南山电厂甩负荷解列。

2事故是意外的突发事件,属于随机事件随机事件很难预测,但它也有规律可循,通常遵循“大数定律”。

由大量事件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很多有参考价值的规律性结论,如三角形规律、设备故障的浴盆曲线、事故的多发时间、事故的多发作业等。

3事故是一个动态过程,有萌发、发展、突发3个阶段萌发阶段最重要。

在萌发阶段,往往会出现许多征兆,如果此时能被仪表显示并为人所感知,就有可能控制其发展而把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

所以,萌发阶段是消除事故的最关键时期。

然而约有3040的事故是由于在萌发阶段没有被发现(没有显示或没有被感知)而导致的。

当然,事故发展阶段也不失为发掘事故隐患的重要时机,如能及时采取措施,也能阻止事故的发生。

4事故的发生有它的必然性任何系统只要存在不安全因素,且未予消除或控制,迟早会发生事故。

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系统内潜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事故隐患)。

不安全因素包括:

硬件的缺陷(如没有发现的设计缺陷、材质缺陷、老化、磨损等),操作规程缺陷,以及常常被忽视而又十分重要的操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安全素养方面的缺陷。

随着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许多人的操作由计算机替代或参与,又带来了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问题。

上述种种不安全因素在特定条件下就会导致事故。

如果及时发现并设法消除了不安全因素,就会避免事故的发生。

5事故的发生规律1)事故多发时间

(1)节假日及其前后:

节假日及其前后,操作人员思想受干扰多,工作时注意力容易分散。

(2)交接班前后:

交接班前后的一个邻近时间段,有人称之为“注意力低峰”。

交班者注意力放松,接班者还未完全进入“角色”。

有时在交班前,为了赶在下班前完成某项任务,草草收尾,因而遗漏某个操作或有意违规,以达到加快完成任务的目的。

结果导致严重的事故,甚至把集体艰苦奋斗多年的事业毁于一旦。

在交接班前后,不但容易出现事故,而且一旦发生事故,由于不易做到指挥统一,协调一致,还可能扩大事故。

国内外都有过此种教训。

(3)凌晨04:

0006:

00:

国外核电厂异常事件(包括事故)按时间分布统计结果表明:

异常事件的发生率在凌晨04:

0006:

00出现峰值。

通常人在凌晨是最发困的时候,思想较难集中。

2)事故多发季节触电事故多发生在夏季;雷击事故多发生在春夏之交雷雨季节;火灾事故多发生在秋冬季。

3)事故的多发作业

(1)高处作业。

高层建筑、架桥、大型设备吊装等。

(2)地下作业。

煤矿井下,地下隧道作业等。

(3)带电作业。

常因违规操作而触电伤亡。

(4)高速转动作业。

例如高速车床。

(5)有污染的作业。

例如,在高噪声、含有毒物质、有放射性物质的环境下作业。

(6)在交叉路口、陡坡、急转弯、闹市区行车。

雾天行车或飞机航行。

(7)复杂操作。

如飞机起飞、着陆过程,在航空事故中大部分发生在这个阶段。

(8)单调的监控作业。

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许多手工操作由机器完成,人们只起监控作用。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机器是正常运行,人的工作负荷很小,但又不能离开作业区域或做其他事情,此时非常容易产生心理疲劳,以致对突然发生的异常工况失去感知能力而导致事故。

这种形似安详的作业存在着的事故风险正日益明显,并受到重视。

4)事故发生周期

(1)容易发生在人处于自己生物节律的临界期或低潮期人体生物节律是指人从出生那天起,其体力、情绪和智力就开始分别以23天、28天、33天的周期从“高潮期临界期低潮期高潮期”的顺序,循环往复,各按正弦曲线变化,直至生命结束。

人的行为受这3种生物节律的影响。

在高潮期,人处于相应的良好状态,表现为体力充沛、精力旺盛,心情愉快,情绪高昂,思维敏捷,记忆力好。

在低潮期,人则处于较差状态。

生物节律曲线与时间轴相交的前后23天为“临界期”,此时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正在变化过渡之中,是最不稳定的时期,机体各方面协调性差,最易出差错而导致事故。

(2)事故发生率随时间的变化往往呈波动性在一段较长时间的低事故率之后,常常会出现一个高事故率时期,或出现一次特大事故。

例如,中国民航,近50年来35年为一个短期波动;至2001年初,曾连续安全飞行18个月无事故,是近10年来最长的安全周期;但2002年4,5两月连续发生两起特大空难。

其他行业也有类似情况。

出现这种波动性的原因是由于从上到下的麻痹松懈情绪。

三、安全与事故的关系三、安全与事故的关系1.安全与事故的自然生存规律安全与事故的自然生存规律,是指安全与事故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之中,具有与客观事物规律相依而生的自然属性。

但是,两者又有本质上的区别:

安全是客观事物规律运动的产物,事故是客观事物异常运动的产物。

在日常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人们之所以常把隐患称之为安全隐患;把事故称之为意外事件、突发事件,也有的称之为意外的变故或灾祸;把安全称之为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发生事故,安全等于无事故等,说明人们对安全、隐患、事故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并没有揭示出安全、隐患、事故的本质。

感性知识只能解决事物的现象问题,理性认识才能解决事物的本质问题。

因此,要想从本质上超前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必须认识并掌握安全与事故的运动规律。

2.安全与事故的发展变化规律安全与事故的发展变化规律,是指在生产系统中,安全与事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且具有促进客观事物向高层次发展的社会属性。

下面就以安全与事故在生产中的变化规律为例进行判断。

安全、隐患、事故在生产系统中,各自占有一定的动态变化范围(如图所示),其中,内圆是指生产实践规律运动,即安全占有的范围;外圆与内圆之间的月牙部分是指生产实践异常运动,即隐患占有的范围;月牙下部的弓形是指生产实践发生的异常灾变,即事故占有的范围。

这三者在生产中各自占有的范围,既不是等分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当人们改变了生产实践的异常运动,即消除一部分隐患时,安全就随着生产实践规律运动的含量增加而扩大了占有的范围。

这时隐患也就随着生产实践异常运动含量的减少而缩小了所占有的范围。

反之,当生产实践的异常运动失去了控制,发生了灾变时就是事故占有的范围。

但是,在发生事故后,人们吸取了事故教训,制定了防范措施再用来指导生产实践时,安全又随着生产规律含量的增加而扩大了占有范围。

安全、隐患、事故关系示意图3.事故的统计规律1)三角形规律2)设备故障的浴盆曲线第三节第三节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一、早期事故致因理论一、早期事故致因理论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H.Woods)对许多工厂事故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工人中的某些人更容易发生事故。

(重点人)美国的法默(Farmer)提出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认为工厂中少数人具有稳定的、内在的、容易发生事故的倾向。

最著名的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W.H.Heinrich)的因果连锁理论(也称多米诺骨牌理论)。

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美国的海因里希把当时英国工业安全实际经验总结、概括,上升为理论,提出了所谓的“工业安全公理”,出版了流传全世界的工业事故预防一书。

在这个书里面,海因里希阐述了工业事故发生的因果连锁论:

(1)事故致因中人与物的问题,

(2)事故发生频率与伤亡严重度之间的关系,(3)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4)安全管理工作与企业其它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安全工作的基本责任,(5)以及安全与生产之间的关系等工业安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

海因里希最早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的概念,以事故因果连锁模型来表述对事故发生机理的认识。

他认为,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事故因果连锁共包括事故的基本原因、事故的间接原因、事故的直接原因、事故、事故后果五个互为因果的事件。

人们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描述这种事故因果连锁,得到图3-1样的骨牌系列。

在多米诺骨牌系列中一颗骨牌被碰倒,则将发生连锁反应,其余的骨牌特相继被碰倒。

如果移去连锁中的一个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将被中止。

海因里希最初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的五个事件如下:

(1)遗传及社会环境。

遗传因素及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的性格上缺点的原因。

遗传因素可能导致鲁莽、固执等不良性格;社会环境可能妨碍教育、助长性格上弱点的发展。

(2)人的缺点。

它包括鲁莽、固执、过激、神经质、轻率等性格L的先天的缺点,以及缺乏安全知识和技能等后天的缺点。

这些缺点是使人产生不安全行为或造成机械、物质的不安全状态的原因。

(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所谓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那些曾经引起事故,或可能引起事故的人的行为,或机械、物质的不安全状态,它们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4)事故。

由于物体、物质、人的作用或反作用,使人员受到伤害或可能受到伤害的、出乎意料之外的,失去控制的事件。

(5)伤害。

直接由于事故产生的人身伤害。

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的基础上,博德提出了反映现代安全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见图)。

博德认为,尽管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必须认真追究,却不过是其背后原因的征兆,是一种表面现象。

它们的产生是由于个人原因,如缺乏知识、技能,态度不端正,身体或精神方面的问题等,以及工作条件方面的原因,如操作规程不合适,设备材料不合适,不良的环境因素等。

博德事故因果连锁中最具特色的是把事故的根本原因归结于管理失误。

管理失误主要表现为对导致事故的各种原因因素控制不足,也可以说是对危险源控制不足。

二、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故成因理论二、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故成因理论1961年吉布森(Gibson)、1966年哈登(Hadden)等人提出了解释事故发生机理的能量意外释放论,认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

美国矿山局的札别塔基斯(MicllaelZabetakis)依据能量转移理论建立了新的事故因果连锁模型

(1)事故:

是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害的直接原因。

为防止事故的发生,可以通过技术改进来防止能量意外释放,通过教育训练提高职工识别危险的能力,佩戴个体防护用品来避免伤害。

(2)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能量意外释放的直接原因,它们是管理欠缺、控制不力、缺乏知识、对存在的危险估计错误或其他个人因素等基本原因的征兆。

(3)基本原因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企业领导者的安全政策及决策。

它涉及生产及安全目标;职员的配置;信息利用;责任及职权范围、职工的选择、教育训练、安排、指导和监督;信息传递,设备、装置及器材的采购、维修;正常时和异常时的操作规程;设备的维修保养等。

个人因素。

能力、知识、训练;动机、行为;身体及精神状态;反应时间;个人兴趣等。

能量转移理论观点的事故连锁模型环境因素。

为了从根本上预防事故,必须查明事故的基本原因,并针对查明的基本原因采取对策。

三个心理学成分共有六个问题,按感觉认识行为响应的顺序排列。

如果前面对任何一个问题的处理失败,都立即导致不希望的形势(危险迫近、造成伤害或物质损坏)出现;如果每步都处理成功,则最后导致无危险或无损坏(伤害)。

在第一组中如处理成功,使危险不能构成,就不存在第二组的问题(危险放出)。

当危险构成部分(第一组)处理失败之后,在危险放出期间若能处理成功,也不会导致人受伤害或物质受损坏。

三、防止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避免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失的主要技术措施三、防止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避免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失的主要技术措施1)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

2)限制能量。

3)防止能量蓄积。

4)缓慢地释放能量。

5)采取防护措施。

6)在时间上或空间上把能量与人隔离。

7)信息形式的屏蔽。

四、现代系统安全理论四、现代系统安全理论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战略武器的研制、宇宙开发和核电站的建设等作为现代科学技术标志的复杂巨系统相继问世,以瑟利、安德森为代表的众多学者提出了系统安全理论。

他们认为任何活动都可归结为由人、机(机器、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系统,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不良的环境造成的,也即事故三要素理论。

系统安全理论:

全面考虑了引起事故的各方面因素,而且特别关注其中人的因素,强调应通过加强管理,促进人机环境的匹配与协调来预防事故。

我国安全专家认为,事故的发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也并非偶然失误或单纯设备故障所形成的,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综合论认为,事故的发生是社会因素、管理因素、生产中各种危险源被偶然事件触发所造成的结果,见下图综合论事故模型第四节第四节事故预防原则事故预防原则一、事故可预防性理论一、事故可预防性理论现代工业生产系统是人造系统,这种客观实际给预防事故提供了基本的前提。

所以说,任何事故从理论和客观上讲都是可预防的。

认识这一特性,对坚定信念、防止事故发生有促进作用。

因此,人类应该通过各种合理的对策和努力,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隐患,把工业事故的发生降低到最小限度。

二、事故的宏观战略预防对策二、事故的宏观战略预防对策采取综合、系统的对策是搞好职业安全卫生和有效预防事故的基本原则。

随着工业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科学管理、事故致因理论、安全法制建设等学科和方法技术的发展,在职业安全卫生和减灾方面总结和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

安全法制对策、安全管理对策、安全教育对策、安全工程技术对策、安全经济手段等都是目前在职业安全卫生和事故预防及控制中发展起来的方法和对策。

1安全法制对策安全法制对策就是利用法制的手段,对生产的建设、实施、组织,以及目标、过程、结果等进行安全的监督,使之符合职业安全卫生的要求。

职业安全卫生的法制对策是通过如下几方面的工作来实现的。

(1)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度:

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度就是明确企业一把手是职业安全卫生的第一责任人;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全面综合管理,不同职能机构有特定的职业安全卫生职责。

如一个企业,要落实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度,需要对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制定出具体的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并通过实际工作得到落实。

(2)实行强制的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监督:

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监督就是指国家授权劳动行政部门设立的监督机构,以国家名义并运用国家权力,对企业、事业和有关机关履行劳动保护职责、执行劳动保护政策和劳动卫生法规的情况依法进行的监督、纠正和惩戒工作,是一种专门监督,是以国家名义依法进行的具有高度权威性、公正性的监督执法活动。

(3)建立健全安全法规制度:

这是指行业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要围绕着行业职业安全卫生的特点和需要,在技术标准、行业管理条例、工作程序、生产规范以及生产责任制度方面进行全面的建设,实现专业管理的目标。

(4)有效的群众监督:

群众监督是指在工会的统一领导下,监督企业、行政和国家有关劳动保护、安全技术、工业卫生等法律、法规、条例的贯彻执行情况,参与有关部门制定职业安全卫生和劳动保护法规、政策的制定,监督企业安全技术和劳动保护经费的落实和正确使用情况,对职业安全卫生提出建议等。

2工程技术对策工程技术对策是指通过工程项目和技术措施实现生产的本质安全化,或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生产的安全性。

如对于火灾的防范,可以采用防火工程、消防技术等技术对策;对于尘毒危害,可以采用通风工程、防毒技术、个体防护等技术对策;对于电气事故,可以采取能量限制、绝缘、释放等技术方法;对于爆炸事故,可以采取改良爆炸器材、改进炸药等技术对策等。

在具体的工程技术对策中,可采用如下技术原则。

(1)消除潜在危险的原则:

即在本质上消除事故隐患,是理想的、积极、进步的事故预防措施。

其基本的做法是以新的系统、新的技术和工艺代替旧的不安全系统和工艺,从根本上消除发生事故的基础。

例如,用不可燃材料代替可燃材料;以导爆管技术代替导火索起爆方法;改进机器设备,消除人体操作对象和作业环境的危险因素,排除噪声、尘毒对人体的影响等,从本质上实现职业安全卫生。

(2)降低潜在危险因素数值的原则:

即在系统危险不能根除的情况下,尽量地降低系统的危险程度,使系统一旦发生事故,所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最小。

如手电钻工具采用双层绝缘措施;利用变压器降低回路电压;在高压容器中安装安全阀、泄压阀抑制危险发生等。

(3)冗余性原则:

即通过多重保险、后援系统等措施,提高系统的安全系数,增加安全余量。

如在工业生产中降低额定功率;增加钢丝绳强度;飞机系统的双引擎;系统中增加备用装置或设备等措施。

(4)闭锁原则:

在系统中通过一些原器件的机器连锁或电气互锁作为保证安全的条件。

如冲压机械的安全互锁器,金属剪切机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