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百校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大联考生物试题逐题分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17384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9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百校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大联考生物试题逐题分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江苏省百校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大联考生物试题逐题分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江苏省百校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大联考生物试题逐题分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江苏省百校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大联考生物试题逐题分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江苏省百校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大联考生物试题逐题分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百校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大联考生物试题逐题分析版.docx

《江苏省百校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大联考生物试题逐题分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百校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大联考生物试题逐题分析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百校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大联考生物试题逐题分析版.docx

江苏省百校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大联考生物试题逐题分江苏省百校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大联考生物试题逐题分析版析版江苏百校联考高三年级第三次考试生物试卷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内脂质和糖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中的脂质主要分布在各种生物膜上B.与糖类相比,等质量的脂肪体积小、贮存能量多C.组成细胞的糖类和脂质都能成为细胞的能源物质D.位于细胞膜外侧的一些糖类,可能参与信息交流【答案】C【解析】【分析】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植物中的纤维素属于多糖是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纤维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固醇中的胆固醇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详解】A、脂质中的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因此细胞中的脂质主要分布在各种生物膜上,A正确;B、与糖类相比,等质量的脂肪体积小、贮存能量多,B正确;C、细胞中的纤维素、核糖、脱氧核糖等不能作为细胞的能源物质,C错误;D、位于细胞膜外侧的一些糖类可以与蛋白质组成糖蛋白,具有信息交流等功能,D正确。

故选C。

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绿色植物的细胞中都含叶绿体,因而能进行光合作用B.精子的细胞器主要是高尔基体,因而能旺盛分泌顶体酶C.若细胞中内质网发达,则该细胞一定在旺盛合成分泌蛋白D.不同功能的细胞中含有的细胞器种类可以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真核细胞中不同的细胞器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入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内质网是脂质的合成车间、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高尔基体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等,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A、叶绿体主要存在于叶肉细胞中,根、茎及叶表皮细胞中一般不含叶绿体,A错误;B、精子细胞中保留的细胞器主要是线粒体,精子细胞中顶体酶是在精子变形前合成并贮存在顶体中的水解酶,B错误;C、细胞中附着核糖体的内质网才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加工、分装、发送,粗面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也不一定是分泌蛋白,C错误;D、不同功能的细胞中含有的细胞器种类可以相同,D正确。

故选D。

3.下列有关ATP、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组成某些酶分子的基团可能在ATP中也存在B.酶分子的合成离不开ATP供能以及DNA提供模板C.蛋白酶、脂肪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而不能口服D.剧烈收缩舒张的肌肉细胞中ATP含量也能基本保持稳定【答案】C【解析】【分析】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酶所有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

【详解】A、某些RNA的酶和ATP分子中都有核糖,A正确;B、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都需要以DNA为模板,且都需要消耗ATP,B正确;C、蛋白酶、脂肪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发挥作用的场所是消化道,可以口服,C错误;D、剧烈收缩舒张的肌肉细胞中ATP含量也能基本保持稳定,其ATP消耗快、合成得也快,D正确。

故选C。

4.下列有关叶绿体中物质或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叶绿体中的水分子都是在类囊体薄膜上被分解的B.叶绿体中DNA复制、基因表达等过程都有水生成C.叶绿体中的核糖体完成组成叶绿体的全部蛋白质的合成D.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合成的ATP全部通过暗反应转移贮存到有机物【答案】B【解析】【分析】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分布在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细胞中;叶绿体的基粒由类囊体膜组成,是光反应的场所,类囊体膜上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含有与暗反应有关的多种酶。

【详解】A、叶绿体中有许多生命活动需要消耗水,如光反应、ATP水解等,所以叶绿体中的水分子的分解不一定都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A错误;B、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叶绿体中转录、翻译、DNA复制、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等过程中都有水的生成,B正确;C、叶绿体的遗传受到自身DNA和核DNA的共同控制,即组成叶绿体的蛋白质有一部分由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合成,C错误;D、光反应合成的ATP不仅可用于暗反应,还用于叶绿体内其他耗能过程,如DNA复制、物质吸收,D错误。

故选B。

5.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和醋酸菌有氧呼吸的比较,不正确的是A.都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丙酮酸,然后进入线粒体B.都离不开酶催化,并且通常以糖作为底物C.实质上都分解有机物,将能量分阶段释放出来D.H与氧气的结合离不开酶和生物膜【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细胞和醋酸菌都能进行有氧呼吸,且都包括三个阶段,但是人体的三个阶段分别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而醋酸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线粒体,则其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细胞膜的内侧。

【详解】A、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线粒体等复杂细胞器,A错误;B、人体细胞和醋酸菌有氧呼吸都离不开酶的催化,且一般以糖类作为反应底物,B正确;C、人体细胞和醋酸菌有氧呼吸的实质都是分解有机物,并逐步释放能量,C正确;D、醋酸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与氧气结合发生细胞膜内侧,人体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D正确。

故选A6.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30%蔗糖溶液,每隔一定时间测量原生质体长度(a)和细胞长度(b),计算a/b的比值A.始终等于1B.开始为1,一段时间后减少直至稳定C.不断增大D.开始为1,一段时间后增大直至稳定【答案】B【解析】【分析】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实验开始时,细胞膜紧贴着细胞壁,则原生质层的长度与细胞的长度相等,即a/b=1;在30%蔗糖溶液中,由于细胞液浓度小于蔗糖浓度,所以细胞不断失水直至平衡,又因为原生质层伸缩性大、细胞壁伸缩性小,出现质壁分离现象,该过程中细胞体积变化较小,而原生质体长度不断变小后保持不变,因此一段时间后a/b的值不断减小直至稳定。

故选B。

7.在植物体内叶肉细胞中合成的蔗糖不断运出,再由筛管转运到其他部位贮存、利用。

如图表示蔗糖分子的跨膜运输及相关过程。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蔗糖载体和ATP酶之间功能的差异与它们分子结构的差异直接相关B.图中蔗糖和K+的运输都属于主动运输,但两者的运输动力不同C.若将洋葱表皮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可能会发生质壁分离和自动复原现象D.叶肉细胞保持较高的pH有利于蔗糖分子运出【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叶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蔗糖载体、ATP-酶;钾离子从叶肉细胞运输到筛管、氢离子从筛管运输到叶肉细胞都需要消耗ATP,说明两者的运输方式都是主动运输,同时也说明叶肉细胞中的氢离子浓度高于筛管,则蔗糖运输的动力为氢离子的浓度差,因此蔗糖通过蔗糖载体运输到筛管的方式也是主动运输。

【详解】A、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蔗糖载体与ATP酶的功能不同,其直接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以及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A正确;B、图示蔗糖主动运输的动力是膜两侧H+浓度差,而K+的运输动力是ATP,B正确;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蔗糖可以从叶肉细胞运出后运到一些部位储存,则洋葱细胞可以吸收蔗糖,因此将洋葱表皮细胞放在一定的蔗糖溶液中,可能会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C正确;D、根据图示蔗糖运输时,蔗糖须与H+同向运输,因此,叶肉细胞内H+多(pH低)更有利于蔗糖运出叶肉细胞,D错误。

故选D。

8.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不会发生A.基因选择性表达,合成特异蛋白质B.染色体DNA复制差错,引起遗传物质改变C.细胞器的种类或发达程度发生改变D.细胞的全能性降低,甚至消失【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

一个个体的各种细胞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信息,只是在个体发育中,不同细胞的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而细胞分化不会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详解】A、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基因表达的产物是蛋白质,A正确;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不会发生改变,B错误;C、细胞分化的结果是不同的细胞中细胞器的种类或发达程度发生改变,C正确;D、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的全能性逐渐降低,甚至消失,D正确。

故选B。

9.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证据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艾弗里转化得到的S型菌细胞中的基因大多数与R型菌细胞中的基因相同B.格里菲斯用含S型菌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培养基上只出现一种菌落C.赫尔希和蔡斯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获得了放射性子代噬菌体D.上述三位科学家的实验研究结果能够证明DNA是全部生物的遗传物质【答案】A【解析】【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

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艾弗里转化得到的S型菌细胞中的基因大多数与R型菌细胞中的基因相同,A正确;B、格里菲斯用含S型菌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培养基上会出现R型和S型两种菌落,B错误;C、赫尔希和蔡斯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获得的子代噬菌少部分具有放射性,大部分没有放射性,C错误;D、上述三位科学家的实验研究结果只能够证明DNA是肺炎双球菌和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不能证明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也是DNA,D错误。

故选A。

10.下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马蛔虫(2N=4)受精卵部分分裂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马蛔虫受精卵细胞中染色体少,是观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良好材料B.图中a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8个DNA分子,没有染色单体C.图中b细胞染色体的主要变化是全部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板中央D.显微镜下连续观察b细胞,会发现该细胞出现a、c细胞的染色体变化【答案】A【解析】【分析】马蛔虫的受精卵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有丝分裂的过程包括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据图分析,图中a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处于有丝分裂中期,c处于有丝分裂末期。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马蛔虫的染色体数目较少,有利于有丝分裂过程的观察,A正确;B、细胞中的DNA不仅分布在染色体上,还在线粒体中分布,因此a细胞中DNA含量大于8个,B错误;C、图中b细胞染色体的主要变化是全部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中央,C错误;D、由于在制作临时装片时,细胞已经死亡,因此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不再分裂,不可能观察到连续的动态变化,D错误。

故选A。

11.已知染色体上某基因中含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C+G占35%,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有性生殖过程中该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该基因转录的模板链中(C+G)/(A+T)为35/65C.该基因能够与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结合D.该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中C+G一定占35%【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已知染色体上某基因中含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C+G占35%,而在基因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因此该基因中G=C=1000235%2=350个,A=T=1000-350=650个。

【详解】A、在有性生殖过程中,该基因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B、双链基因中两条单链和双链中的(C+G)与(A+T)的比值相等,因此该基因转录的模板链中(C+G)/(A+T)=35/65,B正确;C、基因能复制和转录,因此基因片段可以与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结合,进而完成复制、转录过程,C正确;D、由于基因转录时,基因的启动子和终止子等片段不会转录,因此,基因中G+C比例不一定与形成的转录mRNA相等,即该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中C+G不一定占35%,D错误。

故选D。

12.生物兴趣小组以大肠杆菌为材料进行“DNA复制方式探究”实验,得到如图所示结果,a、b、c分别是大肠杆菌亲代和增殖1、2代分离、离心得到的相应条带位置。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本研究运用了同位素标记和密度梯度离心法B.a管是大肠杆菌在14NH4Cl培养液中增殖的结果C.b管条带对应DNA分子的两条链中N元素不同D.a、b管条带分布可以说明DNA复制具有半保留的特点【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中a、b、c分别是大肠杆菌亲代和增殖1、2代分离、离心得到的相应条带位置,其DNA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abc,由此推知:

a、b、c管中的DNA依次为:

双链均为15N标记、一条链为15N与另一条链为14N标记、双链都为14N标记,据此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实验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标记了亲本的DNA,并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对子代DNA进行了分离,A正确;B、a管DNA分子的密度最大,说明其是大肠杆菌在15NH4Cl培养液中增殖的结果,B错误;C、b管密度处于a、c管之间,说明其DNA分子的两条链中N元素不同,一条是14N,一条是15N,C正确;D、b的密度比a小,说明DNA复制具有半保留的特点,D正确。

故选B。

13.有关人类遗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带有遗传病致病基因的个体不一定患遗传病B.患遗传病的个体不一定带有致病基因C.人们可以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有效预防遗传病D.遗传病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不能治愈【答案】D【解析】【分析】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A、带有遗传病致病基因的个体不一定患遗传病,如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Aa表现为正常,A正确;B、患遗传病的个体不一定带有致病基因,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中的猫叫综合症,B正确;C、人类遗传病有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等类型。

因此,患遗传病的C、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及禁止近亲婚配是预防遗传病的有效手段,C正确;D、有些遗传病可以通过控制营养物质摄入或基因治疗进行治愈,D错误。

故选D。

14.有关如图所示燕麦胚芽鞘实验的结果预测和原因分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能弯曲生长的胚芽鞘有B.去除光照,与比较可说明胚芽鞘弯曲生长与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关C.的实验结果可证明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D.直立生长、向光生长,说明生长素能从向光侧扩散到背光一侧【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没有尖端,不能感受单侧光,但是其上端有含有生长素琼脂块,向下运输,促进下面的生长,即直立生长;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了去掉尖端的琼脂块的左侧,则其将向右弯曲生长;尖端有锡箔小帽,不能感受单侧光,因此将直立生长;的云母片竖直插入了尖端,则尖端的生长素不能发生横向运输,因此其将直立生长;的尖端感受单侧光,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导致其将向右弯曲生长。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直立生长,弯曲生长,A错误;B、去除光照,与比较,单一变量为琼脂块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上的位置,可说明胚芽鞘弯曲生长与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关,B正确;C、的实验结果是直立生长,由于缺乏对照实验,因此不能证明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C错误;D、直立生长、向光生长,说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即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D错误。

故选B。

15.下图是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之间的兴奋传递示意图,神经元兴奋会使Ca2+通道开放,引起Ca2+大量内流,促使神经递质释放,最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发生电位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Ca2+通道开放需要所在部位的细胞膜电位呈现外正内负状态B.5-羟色胺和5-羟色胺受体的化学本质相同C.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不会引起丙细胞膜电位变化D.乙酰胆碱被释放后进入的内环境属于组织液【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根据突触小泡的移动方向可以判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甲乙丙,根据分析回答。

【详解】A、神经元兴奋会使Ca2+通道开放,因此Ca2+通道开放需要所在部位的细胞膜电位呈现外负内正状态,A错误;B、5-羟色胺是吲哚衍生物,属于小分子有机物,而神经递质受体属于蛋白质,B错误;C、由于乙释放的5-羟色胺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其作用是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离子通过开放或关闭,进而扩大静息电位差,C错误;D、乙酰胆碱被释放后进入突触间隙,突触间隙属于内环境中的组织液,D正确。

故选D。

16.研究人员通过在大鼠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以期证明胰岛素能够通过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需要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胰岛素进行对照实验B.实验中需要测定加试剂前后大鼠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C.预期本实验结果是胰岛素处理组大鼠血液中胰高血糖素浓度下降明显D.本实验过程中最好使大鼠血糖维持在比正常浓度较高的水平【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在大鼠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以期证明胰岛素能够通过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胰岛素的有无,因变量是胰高血糖素的含量,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胰岛素的有无,因此需要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胰岛素进行对照实验,A正确;B、该实验的因变量是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因此实验中需要测定加试剂前后大鼠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B正确;C、该实验的目的是证明胰岛素能够通过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因此胰岛素处理的实验组的大鼠血液中的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应该明显降低,C正确;D、为使实验结果更明显,实验过程中应将大鼠血糖维持在比正常浓度稍低的水平,D错误。

故选D。

17.下列有关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一个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组成多个种群和群落C.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种群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D.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答案】B【解析】【分析】1、种群: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群落: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3、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正确;B、一个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组成多个种群和一个群落,B错误;C、由于食物、空间条件是有限的,且存在天敌,所以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种群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C正确;D、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D正确。

故选B。

18.山茶象甲用喙在山茶果皮上钻孔后将卵注入孔洞,只有在打通果皮的孔洞中孵出的幼虫才能取食到种子而成活。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山茶象甲与山茶果皮之间存在寄生关系B.某地区山茶象甲喙的平均长度与山茶果皮厚度呈负相关性C.山茶象甲、山茶树分别属于第一、第二营养级生物D.山茶象甲与山茶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山茶象甲用喙在山茶果皮上钻孔后将卵注入孔洞,在孔洞中孵出的幼虫可以取食到种子而成活,说明山茶象甲与山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

【详解】A、寄生、捕食关系属于生物的种间关系,山茶果皮不属于生物,A错误;B、山茶与山茶象甲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其结果是这一地区象甲喙平均长度不断增加而山茶果皮厚度也不断增加,呈正相关性,B错误;C、山茶象甲、山茶树分别属于第二、第一营养级生物,C错误;D、山茶象甲与山茶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D。

19.性引诱剂是人工合成的昆虫性外激素类似物,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性外激素是由未交尾雌虫产生并释放到环境中的化学信号B.性外激素功能说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C.农田中大量施用性引诱剂,可以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D.性引诱剂的使用可以降低农药污染,避免害虫种群抗药性增强【答案】B【解析】【分析】1、化学信息指的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性引诱剂是人工合成的昆虫性外激素类似物,属于化学信息。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性外激素是由未交尾雌虫产生并释放到环境中的化学信号,引诱同种雄虫前来交尾,A正确;B、性外激素的作用对象是同种未交尾昆虫,因此性外激素的应用是信息传递影响种群繁衍,但是不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B错误;C、农田中大量施用性引诱剂,可以大量的诱杀雄虫,进而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C正确;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以降低农药污染,避免害虫种群抗药性增强,D正确。

故选B。

20.下列有关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农作物长势整齐,说明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没有垂直结构B.输入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农作物固定的全部太阳能C.除草、治虫的目的是减少能量浪费,提高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D.农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因此需要人类加强管理【答案】D【解析】【分析】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单一,抵抗力稳定性小,一旦失去人的控制,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并非只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人们必须不断地从事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和治虫等活动,才能够使农田生态系统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

【详解】A、农田中长势整齐的作物一般是同一种作物,属于种群层次,不能体现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B、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仅仅有农作物,还存在杂草等其他绿色植物,同时农田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一般还有人工输入的能量,B错误;C、除草、治虫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方向,人类可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但不影响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D、农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因此需要人类加强管理,D正确。

故选D。

二、多项选择题:

21.下图表示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及时清除受损线粒体的过程。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吞噬泡可能来自脱去核糖体的内质网B.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依赖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C.自噬体内物质水解产物可以被细胞再利用或排出细胞D.在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通过自噬可实现自我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