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全部教案共61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16358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9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全部教案共61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全部教案共61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全部教案共61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全部教案共61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全部教案共61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全部教案共61页.docx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全部教案共61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全部教案共61页.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全部教案共61页.docx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全部教案共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全部教案共61页页教案序号:

课题: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备课日期:

年班:

七年级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教学重点: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教学难点:

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

激情导入,学情诊断设计:

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从萧红的视角我们感受到了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以及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你们呢?

你们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希望别人怎样评价你呢?

今天我们再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了解一下他跟中的叶圣陶。

(板书: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第二阶段:

自主探究一、积累字音和词义(多媒体出示)自由阅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联系所学课文,提出问题,让学生开始审视自我,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

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锻炼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通过多媒体了解作者及文章主人公生平,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理清了文章思修润:

修改润色商酌:

商量斟酌。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颠沛流离:

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二、背景说明(多媒体出示)1叶圣陶其人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

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主要作品:

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年),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年)、火灾(1923年)、线下(1925年)、城中(l926年)、未厌集(1928)年等。

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月刊开明少年笔阵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曾经发现并培养和举荐过一批青年作者,如巴金、丁玲、戴望舒等。

198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他也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2作者介绍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路,整体感知了全文内容。

通过提问,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锻炼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夯实双基,突出重点,提升水平,培养习惯。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通过问题讨论,理解并体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以及以小见大的人物刻画方法。

拓展迁移,归纳总结。

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三、整体感知要求在速读全文基础上,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l段):

听闻叶圣陶先生逝世心情悲哀。

第二部分(第2段):

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

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

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一一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9段):

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第三阶段:

合作探究根据课文内容,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

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明确:

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

(1)第三段:

标点、修改文章

(2)第四段:

送客(3)第五段:

复信律己严:

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2,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用书上的原话回答)明确:

“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还特别重视“简洁”。

3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明确:

(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2)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的主张是切中时症的。

(时症:

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第四阶段:

检测小结1叶圣陶,又名,二十世纪著名作家、。

2张中行是当代知名、家、家。

3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个主要主张是、。

4叶先生认为,“做”的意思是行动,“作”的意思是。

5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散文。

6通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全文,说说张中行选取了叶圣陶先生的哪几件事情,从中可看出叶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1叶绍钧教育家编辑家社会活动家2学者哲学散文3写话简洁4充当5记人6文字方面:

帮助吕叔湘、和我共同修润课本;日常交往:

热忱礼貌地送客,复信给我。

以上看出叶先生“待人厚”。

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以上看出叶先生“律己正”。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

学情诊断我们上节课通过张中行先生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述,了解了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高尚品性,同时也学习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叶圣陶提倡“写话”,意思是作文要用语简洁,随便自然。

请大家想一想:

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第二段:

合作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

问题一:

作者和叶圣陶先生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叶先生的逝世,作者的心里是无法言喻的悲哀。

请思考:

作者在感情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

问题二:

本课原文开头有这样一段话:

“写什么呢,这有困难。

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不胜写;二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足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不着再费辞。

”请思考这篇纪念文章在人物刻画方面有什么特点?

问题三:

本文是否实践了叶先生提出的“写话”风格?

学生讨论后,明确:

1在感情表达方面:

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2在人物刻画方面:

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在文风方面:

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

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折,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问题四:

为什么叶圣陶先生“写话”的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文,盲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2)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

(时症:

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第三阶段:

课堂小结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

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

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板书设计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描标点作文做人待人厚送客律己严力求完美修改文章以身作则复信鞠躬尽瘁教案序号:

课题:

14、驿路梨花备课日期:

年班:

七年级教学目标:

1.理清篇章结构。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3.理解小说的叙述手法及表达效果。

4.多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分析.教学难点:

小说深厚的思想内蕴分析。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理清篇章结构。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是一篇小说,作者是彭荆风。

(板书标题、作者)二、问题探讨

(一):

结构分析阅读小说,首先要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本文以“我们”的行止和见闻为主线。

按照你的理解,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要点】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我”和老余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912自然段),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课初步学习略读方法的基础上,本节课继续学习和实践略读。

教师首先提出略读的合理用时和操作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走进文本,提高略读效率。

略读结束后总结方法,让学生学有所获。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设计种学习形式。

本文情节设置的巧妙之处正是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将其设意图置为学生自主精读探究的内容,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解读文本,在略读的基础上精深阅读、深度思考的能力。

让学生明确小说的三要素,交代本节课学习要点。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写“我们”遇到梨花妹妹,梨花妹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37自然段),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点名主题,收束全篇。

三、问题探讨

(二):

人物分析课文中写了哪些人?

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

他们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文章在刻画这些人物是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要点】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顺序是: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表格人物事件目的“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方便过路人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方便过路人(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梨花)照料小茅屋方便过路人课文对“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的言行举止相貌进行了直接的描写,而解放军和梨花则是通过哈尼小姑娘(梨花妹妹)讲述出来的,属间接描写。

【提示】联系原文分析。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设计种学习形式。

本文情节设置的巧妙之处正是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将其设意图置为学生自主精读探究的内容,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解读文本,在略读的基础上精深阅读、深度思考的能力。

四、课时作业1将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3遍。

【参考答案】略2将小说中哈尼族姑娘梨花妹妹讲述的“梨花姑娘”的故事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要求:

根据原文增加具体的细节和情景,更为生动形象地表现梨花姑娘的美好品格;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理解小说的叙述手法及表达效果。

多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引入新课阅读小说,自然要重视情节、人物、环境等三个要素,也要分析小说的主题和艺术手法。

本节课的主要就是分析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叙述手法。

二、问题探讨

(一):

主题思想分析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分析?

【要点】本文通过记叙哀牢山顶密林深处一座小茅屋的故事,具体生动地表现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生根开花的美好情景,歌颂了助人为乐的精神。

1本文的标题“驿路梨花”是由结尾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演化而来。

“梨花”是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则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以洁白如雪、不虚浮、不艳丽的梨花形象,象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2结尾的抒情具有点明主旨的作用。

3本文所写的各个人物,都具有一种共同的精神品质:

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4环境描写,(梨花)烘托或(偏远荒僻)反衬了“雷锋精神”的高尚。

5“雷锋精神”的深厚内涵:

不只是乐于助人或舍己为人,更重要的是:

见义勇为(行正义,行大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一种纯朴善良的民风。

三、问题探讨

(二):

叙述手法分析小说中,人们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课文是采用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要点】按时间顺序复述:

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了小茅屋。

课文以“我们”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其叙述顺序是:

“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好处:

本文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

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

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

【提示】顺叙是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就是顺叙。

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能对中心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补叙也叫追叙,是补充交代,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四、课时作业1课后“思考探究”第三题。

【参考答案】见教师用书。

2有人认为,我们这个时代,“雷锋精神”已经过时。

你赞同这种观点吗?

请你写一段文字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

有观点,有分析,有例证;不少于300字。

【参考答案】略教案序号:

课题:

15、最苦和最乐备课日期:

年班:

七年级教学目标:

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3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教学难点:

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

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也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认为“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板书: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二、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一)解题:

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题目有什么特点?

(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之间意思相反。

)文章题目揭示了本文的论题“最苦与最乐”。

(二)了解作者:

师:

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介绍作者梁启超先生?

(学生简介作者)明确:

梁启超,字卓如,号,一字任甫,别号,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其最有名的事迹之一就是“戊戌变法”。

他也是著名的教育家,著有饮冰室合集。

(三)自主学习:

1.自读提示一(出示):

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1)注音恩惠(hu)契(q)约卸(xi)却如释(sh)重负监督(d)揽(ln)赔(pi)礼悲天悯(mn)人

(2)解释词语契约:

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达观:

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海阔天空:

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围绕“苦”与“乐”这一话题,列举古今中外名家的观点,自然导入新课。

解析题目,初步了解全文内容。

让学生介绍作者,可加深学生对作者的印象。

学习字词知识,为速读课文打下基础。

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分组探究文章第一部分。

点拨学法。

问题预设。

分组探究文章第二部分。

点拨学法。

问题预设。

心安理得:

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而道远:

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

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

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2.自读提示二(出示):

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思考:

文章哪几段写最苦?

哪几段写最乐?

你能找出体现人生最苦、最乐和责任关系的语句吗?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

第1、2、3段写最苦;第4段写最乐。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结构:

第一部分(第1-3段):

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段):

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5、6段):

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三、合作探究,披文人情。

交流探究文章内容围绕以上所划分的三个部分,将学生分三大组,分别探讨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每组时间均为10分钟。

(一)探究提示一(出示):

第一大组自读第1、2、3段,围绕“作者是如何论述最苦的”提出问题,勾画论据,相互交流论证方法,或者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勾画、标记出来,写在文白处,提出来组内交流解决。

10分钟后,每大组推选23名同学交流所得。

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展示探究所得可能有:

1第1、2段中说“人生什么事最苦呢”,作者提到了哪些事?

它们是最苦的吗?

分组探究文章第三部分。

点拨学法。

问题预设。

通过品读课文,使学生更为深切地掌握了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点拨:

贫知足;失意安分;老、病、死达观。

(事实论据)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究竟是什么?

明确:

用原文回答: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即应尽的责任未尽。

3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

点拨:

文中论说的句子:

(正)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

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4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明确:

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5第三段中作者认为没有尽“责任”的表现有哪些?

它的范围有多大?

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有哪些?

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点拨:

表现:

承诺未办、欠钱没还、受恩未报、得罪人没有赔礼(事实论据)。

责任的范围:

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

对人的责任: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三个凡属:

概括所有的责任。

(事实论据)6作者这样论述表达了什么意思?

点拨:

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一直要过着痛苦的日子也即“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的观点。

7.“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

关键词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确:

第1、2段与第3段的关系是主论与辅论的关系。

第1、2段提出观点,第3段进一步指出有关的种种情况和状态。

(二)探究提示二(出示):

第二大组自读第4段,围绕“作者是如何论述最乐的”提出问题,勾画论据,探讨交流论证方法,或者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勾画、标记出来,写在文白处,提出来组内交流解决。

10分钟后,每大组推选23名同学交流所得。

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展示探究所得可能有: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点拨:

从第4段第一句这个设问句“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就可以看出,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完成了责任。

这也就推出了本文的第二个论点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作者提出论点后,用什么论据进行论述的?

他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

师点拨:

引用古语、俗语、名人语录来讲道理,就叫作道理论证;用到的这些词语、句子就叫作道理论据。

明确:

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子无入而不自得(道理论据)非常形象地论述了尽了责任是人生的一件乐事。

3.文中论说的语句有哪些?

试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明确:

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

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小结: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三)探究提示三(出示):

第三大组自读第5、6段,围绕“作者是如何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提出问题,勾画论据,相互交流,或者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勾画、标记出来,写在文白处,提出来组内交流解决。

10分钟后,每大组推选23名同学交流所得。

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展示探究所得可能有:

1作者引用了哪些名言佳句,这些话想要说明什么?

点拨:

名言:

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总结:

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任”。

2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点拨:

从文中找出“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

小结:

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3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

为什么这样说?

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明确:

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文中句子: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

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4文章的题目叫最苦与最乐,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明确: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最乐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

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最苦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最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最苦启思:

从议论文的角度看,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往往是作者论述自己重要观点的部分,那么我们带着如下的问题来看文章的第5、6段:

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

结论是什么?

明确:

作者认为:

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

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结论:

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点分小组品读课文,每小组各完成下面的一项任务。

品读提示一(出示):

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对本文的语言有哪些帮助?

点拨:

设问、反问、排比等。

设问,如“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贫吗?

不是。

失意吗?

不是。

老吗?

死吗?

都不是”,运用设问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强调了“未来的责任”所造成的痛苦远大于前面所述的,引起读者的注意。

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反问,如“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

”排比,如“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运用排比句式造成了文章流畅气势。

行文的流畅不仅表现在句与句之间,而且也表现在段与段之间,表现在整篇。

文章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用了“翻过来看”,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之间用了“然则”进行过渡使各部分之间衔接非常紧密。

品读提示二(出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