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们如何养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11031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docx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天我们如何养老.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docx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明天我们如何养老电视节目明天我们如何养老内容整理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一):

空寂的家当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时候,养老难题仍然困扰着许多人。

本视频通过描述78岁的无儿无女的马洪娥老人与84岁的王博文老人让人看了揪心的空巢生活,可以看出空巢老人面临仅靠低保生活,重病无钱医治,想住养老院但支付不起高额费用,精神上空虚孤独等问题。

两位老人的是多数空巢老人的缩影,调查显示有许多空巢老人在家生病、死亡未被及时发现。

根据民政部的数据,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

2010年,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有4150万人,到“十二五”期末将超过510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近1/4。

其实,不仅在中国,世界各国都存在许多空巢老人,独守枯灯、晚景凄凉,几乎成了空巢老人的集体写照,而且,他们中间很多人还不得不面对身体差、收入低带来的困境,以瓦列金娜(俄国)与马利奥斯(希腊)的生活为例。

我们国家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且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正在以每年超过3%的速度递增。

预计到2015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2020年达到2.43亿,几乎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

而根据目前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18年后每二十位中国人中就有一位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的今天也许就是我们的明天,善待他们也就是善待我们的未来。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二):

九旬“保姆”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的10.2%,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

到了2011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又增加到了1.85亿。

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成为我国老龄化趋势的重要特征。

本视频描述了北京的一个特殊家庭,说它特殊,是因为在这个家里,承担养老重任的居然是位92岁的老人王成珍老人,他照顾52岁自小卧床的智障儿子王致昌与84岁坐轮椅的老伴丁秀英。

老人说,子女们有的一两周来看他们,有的一两个月来一次,有的几乎都不来探望。

王爷爷请不起保姆,希望乐龄合作社的养老机构每天提供几个小时上门服务,帮助做家务与病人的护理,但是,今年该机构的人手很紧张,上门服务也来得很少了。

而王爷爷又支付不起养老院的费用,继续照顾儿子与老伴。

王艳蕊是乐龄合作社的创始人与负责人,在社区做托老所与上门的服务,王艳蕊说,该社区养老机构捉襟见肘,存在亏损。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在入住养老机构意愿方面,城镇老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只占11.3%,很多老人都希望能在熟悉的社区与家人的陪伴下度过晚年。

而与此同时,失能老人,也就是无法自理的老人,数量在不断攀升,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与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人,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万人。

如何让这些失能老人在不入住养老机构的情况下健康地养老,就成了社区养老机构的职责。

王艳蕊说,乐龄就是要帮社区里的老人实现不离开家养老的愿望。

节目里我们看到,92岁的王成珍在耄耋之年还要照顾84岁的老伴与52岁的儿子,这样的错位相信每个人看了都会震惊。

而更让人无奈的一个现实是,热心养老事业的王艳蕊,十分同情这个家庭的处境,可她也无力提供更多的帮助。

王成珍与王艳蕊的身上,折射出目前养老的一种困境,低收入家庭收入过低,社区养老服务成本过高。

这就更需要政府调集资源,通过转移支付手段,加快培育养老服务机构,来弥合养老体系的裂缝,让每个老人都享受到公共财政带来的福祉。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三):

门槛内外(民营养老院的故事)本视频描述了江西赣州76岁“轮滑老人”刘翼鹰为96岁老妈妈寻找养老院,却难以支付900元入园费的故事,每个月900元的费用,是横在刘翼鹰面前一道跨不过去的坎。

老人无儿无女,与他96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两人都没有退休工资,每个月的低保费加到一起也只有600多元。

为了省下每一分钱,自己采摘的野菜成了母子俩最主要的菜肴,连吃肉也成了一种奢侈。

上世纪90年代,民办养老机构开始出现,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民办养老院的数量大大增加,但许多民办养老院的床位空置率都很高,视频中一民营养老院惨淡经营,4层小楼只住进12人,负责人说是因为有一些养老观念还没彻底改变过来,像有些家属、家长不愿意送来,送来了怕社会舆论大,另一方面,养老院由于租地与员工成本费较高,导致入住费用较高。

一边是对普通市民来说偏高的养老费用,一边是养老院的亏本生意,一对矛盾困扰着寻找养老院的刘翼鹰老人,也困扰着民营养老院的运营者。

视频又描述了江西省赣州市添立养生院的只有20%的低入住率,但院长李玲玲却看到老人过来住还不敢接,原因月薪18003000招不来专业护理人员,民营养老院遭遇用人荒。

李玲玲今天的艰难也折射出不少民营养老机构的困境。

由于老年人收入普遍偏低,真正需要机构养老服务的高龄老人、失能老人,支付能力十分有限。

而养老护理服务由于其特殊性,人力成本与管理成本高于一般的服务行业。

生存在这种夹缝中,民营养老机构的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利润空间有限,不可避免会遭遇到亏损的难题。

法国养老手段多,低收入群体由政府托底。

目前国际上认为最为人道的方式依然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尽可能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同时对低收入人群或者是对专门服务低收入人群的养老机构给予补贴,而高收入的人则可以在市场上选择合适自己的养老机构。

托底最底层,放开市场,对中国的养老结构来说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四):

遭遇拆迁目前云南60岁以上人口正在以每年3.4%的速度在增长,比全国3%的平均增速还要高,老年人的数量在迅速增加。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截至2009年底的数字,云南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养老床位数仅为7张,不到全国水平的一半。

老人多但养老床位匮乏。

然而即使如此,昆明的一些民办养老机构,却仍然面临无处栖身的窘境。

昆明市知青养老院,曾经是昆明当地最大的民营养老院,然而,如今养老院的几处院落已经变成了废墟,处处是断壁残垣。

2009年开始,昆明市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这给了当地的一些民营养老院带来了冲击。

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昆明市所有的民办养老机构中,90%都位于城中村,而这些地方都是拆迁重点地段。

反复的拆迁,使一些民营养老院已到了关闭边缘,民营养老院拆迁但赔偿款未到位。

昆明市一些养老院面临同样的拆迁问题,住在这些养老院里的老人们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昆明市西山区民政局副局长矣培贵,当记者多次问及赔偿款何时能够到位时,对方始终未能给出明确回复。

昆明市全部老人中居家养老比例98.5%以上;社区居家养老比例不足0.5%,机构养老比例不足1%;机构养老比例如此之低,拆除的养老院却依然不能得到稳妥的安置,补偿承诺不能有效地兑现。

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陈国强指出:

地方政府在这样一个处理当中应该履行先前承诺,不应该单纯追求土地出让收益,置养老院养老事业于不顾,首先是拆迁补偿货币式补偿要到位,第二个就是异地重建能够到位。

他认为,段玲英与李永红两位养老院院长面临拆迁的遭遇实际暴露出地方政府对待养老产业在观念上与具体操作上都存在不足。

陈国强说,就全国而言,在加速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类似昆明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

而根据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各级政府应将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安排科学布局,保障土地供应。

今年刚刚发布的社保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提出,要贯彻落实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加快养老机构建设。

而统计显示,截止2010年我国养老机构床位总数仅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3.26%,不仅低于发达国家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

调动发挥民间资本、社会资本的积极性,是做强做大养老产业的重要途径。

政府在当中应该与保障房一样,对于一些特定人群,要承担起他们基本养老责任。

就全国来说,养老院拆迁并不少见,拆迁的原因虽然各地都强调是“规划变更需要”,“公共用地需要”,但实际根本的原因还是经济利益,背后的推手还是GDP冲动。

现在相关部门正建议,养老项目用地纳入城区整体规划,像建医院、学校一样,按区域面积配置。

法规的完善是一方面,最关键的还是要落实。

因为,关注现在,才能更好地建设明天。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五):

一床难求据北京市民政局数据,截至2011年底,北京市养老机构总数为401家,其中公办215家,民办186家,每百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为2.8张,远低于国际社会通行的“百名老人5张床位”的标准。

北京市在2011年年底的床位缺口大约为5.5万张。

以北京的城市退休金近9000元的张爷爷夫妇与农村均残疾人的林爷爷夫妇为例,指出不论失能还是健康,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究其原因是:

第一,养老机构床位不足;第二,养老机构床位结构不合理,地域分布结构、公办民办结构需要调整:

第三,应发展社区服务,减少养老机构压力。

护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李宁,在北京一家养老院的薪水是税后2700元,这个待遇比不上月薪至少6000元的月嫂,除去吃住,每个月所剩无几。

她的同学有三分之二都离开了这个行业。

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

可见养老机构缺乏专业护工。

养老院的经营模式大致三中:

政府办政府营、官办民营、民办民营。

通过差异化的配置,借助土地供应、税收减免等方面政策鼓励,才能解决老人群体日益扩大、市场缺口日益突出的矛盾最终解决全社会的养老保障问题。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六):

失独之痛在视频中描述了失独老人58岁的陈茂虎夫妇、58岁失独老人范梅与78岁失独残疾老人许明成夫妇的生活,显示出失独老人面临经济上生活困难,精神上感情孤独,身体多病,老无所依的难题。

在中国,超百万个家庭失去了唯一的孩子,50岁以上失独群体日益庞大,每年新增7.6万个。

全国各省市开始推行计划生育家庭扶助政策,失独家庭每人每月100270元扶助金,但这难以解决他们的养老、医疗等问题。

2012年6月5日,国家计生委表示,将加大对失独家庭的关注他们在期待着。

与有子女的空巢老人相比,失独老人的内心更加凄苦。

因为他们完全失去了希望,失去了生活的动力。

在丧子的打击下,他们的精神家园几近崩塌,能顺利走出阴影的人并不多。

即便是坚强地活下去,到了晚年,他们的生活依然让人揪心。

而从现行政策上来说,这样的家庭并没有被特别关注。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虽然没有子女,但通常有收入,无法纳入国家的保障体系之内。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赡养人,他们也几乎无法入住养老院。

从这个角度来讲,他们将面临老无所依的尴尬与不安。

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追求“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

如何让这一部分人也能够得到很好的照料,也应该纳入我们国家的养老规划中。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七):

谁的尴尬在全国1.85亿老年人口中,有超过六成以上生活在农村。

也就是说,仅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就超过了1个亿。

与城里的老人比起来,农村老人是如何养老的?

今天我们就跟随记者到黑龙江的农村看一看。

例子:

71岁的赵申90岁的爹。

家住黑龙江双城市幸福乡久援村的赵申今年71岁了,妻子南淑君也已经68岁,为了多赚些钱贴补家用,70多岁的赵申每年都会到外面打工。

71岁的赵申种地都有些吃不消,但他还要四处张罗打工,赡养自己90岁的老父亲,每年给父亲500元钱。

农村老人的养老能不能找到一条有别于“养儿防老”的新道路?

从2009年开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始试点,已经惠及到众多的农村老人。

但在一些没有实行试点的地区,如黑龙江省双城市的农村,农民们当年在连续两年参加老农保后,现在每人每月能领到的养老金只有3毛钱五毛钱,农民们盼着新农保早日实施。

而在与双城相距不远的黑龙江省望奎县,新农保试点从2011年开始已经实行一年,农民领取按月领取55元的基础养老金。

上世纪末,我国农村尝试建设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但运行一段时间后停滞。

老农保为什么失败?

根本原因就是扶持政策缺失,最终演变成农民自我储蓄。

眼下新农保正在全面推开,根据规划,我国将于2020年前全部实现所有农民都享有新农保。

但在实践中,一些地区也暴露出农民个人缴费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如何使“新农保”也避免出现“空帐运行”?

如何保证新农保不走老路,一方面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尽量要灵活、多样化、实用,避免一刀切与急功近利。

另一方面,还是要加快打破包括户籍制度在内等一系列樊篱,着眼于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在制度设计上为城乡社会保障关系接续留好接口。

农村养老远比城市更为复杂与困难,在这方面更需要顶层设计与全局推进。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八):

留守老人2011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湖南65岁及以上人口达656.83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9.7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91个百分点。

而在湖南农村,2010年外出务工人员就达到1200万人,相当一部分老人与孩子留守在家,湖南全省11.3的老人独居,31.65的老人空巢化家庭生活。

那么这些留守老人又如何养老呢?

以留守老人吴谭寿与吴志英两家的生活为例,指出农村的留守生活只能依靠自己,他们缺少经济来源,日常生活无人照料,精神生活更是缺乏慰籍。

又以贵阳市黄家湾路的贵州农民工慈善助养院为例,指出现在针对农村的一些民办养老机构也在逐步出现,但这些养老机构的日子,也是举步维艰。

郑功成说,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渐加快,相关调查表明,农村留守老人占农村老年人口37。

留守老人还要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

不仅要照顾好自己,而且还要照顾好往往是第三代,隔代抚养。

在他看来,农村老人特别是留守老人,缺少经济来源,又面临着文化生活匮乏、缺乏精神慰藉、医疗水平低等诸多难题。

而像吴谭寿老人这样,把养老的最终希望寄托于子女身上,在郑功成看来,这并不现实。

提出相关部门要负起责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要降低对民间资本的门槛,吸引更多的力量参与到农村养老机构建设当中来;另外,政府的老年福利资源一定是要跟着人走,不能跟着机构走,而且将来公办福利机构一定会转向社会化。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于华也认为,在农村养老特别是促进农村社区养老体系建设中,引入社会化的力量至关重要。

郑功成与郭于华同时也指出,农村养老压力远比城市养老压力大,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养老,还要尽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面对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入城镇,同时又随着老龄化的加剧,长期以传统家庭养老为主的农村老人面临着“失地”又“失儿”的双重危机,农村养老确实面临着远比城市更为艰巨的任务。

如何破解农村养老难题,除了眼下推行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外,积极引入民间资本、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养老领域,用市场化方式提高农村养老水平也是解决之道。

但最重要的,还是要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缩短城乡差距等方面实现全面突破,实现城乡资源的均衡配置。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九):

两成民办栏目对许多地方的养老院进行了调查,发现公立养老院人满为患,民营养老院入住率却并不高。

根据全国老龄委的统计,目前民营养老院在整个养老机构中承担的比重不足20。

到底是什么制约了民营养老院的发展?

老人们选择到民间养老院养老到底是否可行呢?

首先描述了几位老人在民营养老院的惬意生活。

然后描述了这几家民营养老院的负责人谈起目前的情况,却都是一肚子苦水,原因是许多民营养老院还是很难摆脱亏损的现状。

最后描述了二线城市养老院面临入住率低、专业护工短缺、土地租赁等难题,民营养老院举步维艰。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副会长张恺悌指出:

政府是起到一个安全网的作用,更多的起到去接收失能与半失能的老年人,政府对于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也必不可少,在保证总量的前提下,政府要更多地关注养老机构供需结构的不平衡,同时积极扶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

应对老龄化的关键,是推动家庭养老方式向以社会力量为主的养老方式转化,在这个过程中,民间资本参与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国家应尽个能的支持其发展。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十):

何时退休本视频通过描述老工业基地沈阳下岗职工凌玉昌与戴泽峰的下岗后为养老金发愁,指出在国企改制脱困的历史过程中,由于当时一些配套措施不到位,再加上后来养老保障体制发生了变化,下岗职工当中有很多人都面临历史遗留问题。

这些下岗工人年龄大都在55岁上下,月收入1000多元,上有老下有小,大部分人的养老保险金都没交齐,等到60岁退休能领到固定的一份养老金成了他们的梦想。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于华指出:

沈阳这部分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让他们通过再就业再购买市场化的养老保险,来保障,其实是一个很不现实的一个问题。

对于这些与凌玉昌、戴泽峰有着同样境况的下岗职工们来说,眼下的延迟退休政策,他们绝大多数都难以接受。

郑秉文与白重恩指出延迟退休年龄是趋势。

白重恩说像凌玉昌、戴泽峰他们这样,对延迟退休年龄无法接受,一方面因为如果说我们就是简单的推迟了退休年龄,在其它方面没有补偿,确实是对这些人来说,不是很公平,另一方面因为现实中存在着退休制度的双轨制。

白重恩认为,与延迟退休年龄相对应,除了推进养老制度加速并轨外,更关键的是要降低社保的缴费率。

我国社保缴费比例在全世界都属于较高的,如果社保缴费率过高,规避社保的这种行为也会变得更加严重。

郑秉文也指出,除了降低社保缴费率,在推进退休年龄改革时,还应该有配套措施,激励人们能够延迟退休。

总的来说,延迟退休年龄在普通民众中会引发普遍反弹,究其原因,是退休制度还没能完全并轨,人们对养老金总体状况缺乏了解。

延迟退休年龄改革如何能顺利进行,最根本的还是要有配套措施。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十一):

商业养老保险有保障吗?

本视频我们看到严宏对自己选择的商业保险非常满意,但是同一时间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车阿姨,对商业养老保险却颇有微词,精算师计算了这两款产品的收益情况,严宏的保险每年它的投资回报是7,那这个应该是相当高的,当时的产品定价,给后来保险公司的运作带来了严重的利差损。

与目前投资市场一般收益水平相比,车阿姨的这份保险买得不亏。

镜头转到43岁的付立芳,她丈夫生前为儿子买的保险成了烫手山芋,继续缴费支付不起,退保面临金钱损失。

车阿姨也为自己不久前”被买“的一份商业养老保险(银邮产品),感到哭笑不得。

提前取款本金将受到损失。

一边是消费者不满,一边是寿险公司喊风险高,赢利难,这对矛盾限制了目前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

这样的矛盾如何化解?

专家建议,明确税收优惠政策,包括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与个人税收优惠政策的结合,对推动养老保险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王绪谨指出递延税养老保险,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始于80年代初的401K企业年金计划。

在美国,商业养老保险也是个人养老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国际社会的惯例,社保强调的是社会公平,它的基本原则是:

低水平,广覆盖,保障是保而不包。

更多个性化的保障需求,实际上是由商业保险来做补充的。

反观国内商业养老保险市场,历经三十年的发展,市场一头是雾里看花的消费者,另一头是委屈的服务提供商,怎么才能让商业养老险真正发挥养老保障功能?

中国养老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管理养老金体系,从税收优惠政策、搭建风险交易平台,推动自愿性养老保险制度的形成,让企业年金与私人养老金走上快速发展之路,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十二):

社区养老可行吗?

本市平通过描述什刹海社区的养老服务、北京市的鼎力社区专门设立的老年餐桌与北京市玉渊潭社区的尝试,以及相关部门与专家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在北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一些街道社区的残疾老人、空巢老人的养老得到了较好保障。

但北京市民政局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通过市场化运作,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才是最终方向。

朱文俊认为,社区养老在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有其独特的服务内容。

虽然社区养老在我国社会养老体系当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养老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

除了经营困难,社区养老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在大量居住区建设规划当中的缺失。

要想解决社区养老面临的难题,离不开政府的监管与政策扶持。

事实上,除了节目中提到的北京购买养老服务外,全国各地还出现了虚拟养老院、机构延伸服务等种种模式,这些模式都为明天我们如何养老提供了探索与经验。

而就我国的现实而言,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也必将是养老的主要方向。

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全国老龄委相关负责人指出,最关键的是,“政府不能包办、不能亲力亲为、不能自己做这些服务,可以扶持、可以给政策,可以提供宽松优惠的政策。

”有了这个前提,我们相信,民间的力量将可以发挥出令人惊奇的作用。

经济半小时: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十一):

商业养老保险有保障吗?

(20120830)明天我们如何养老(十三):

421家庭的一天通过描述421家庭的生活,如北京魏海涛以及丈夫突遭不测,生病父亲打工贴补家用的韩金红,表明421这种“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引发了年轻人的养老压力。

20年后,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高达23。

与此同时,上世纪70年代后期出生的独生子女一代,已经进入婚育年龄,很多家庭都将面临两个年轻人同时要赡养四位老人的情形。

而且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的寿命在不断延长,四代同堂的“8421”的家庭也会变得越来越多,依靠“独生子女养老”面临不少难题。

专家王广州与乔晓春对此发表见解,421家庭养老压力大,养老问题的解决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养老仅仅依靠个人与家庭难以实现,尽快实现养老的社会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针对独子养老的难题,有关专家指出,应对“421”,养老体系要强身健骨。

尽快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并通过法规政策,实现养老的社会化,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十四):

五星养老院先描述了一些老人在黑龙江大庆市第二福利院生活,被称为五星养老院。

便利完善的设施与低廉的收费让越来越多老人选择住在这里,但由此也带来了一床难求的棘手问题。

也有很多老年人选择了社区养老院,描述了齐奶奶在大庆市乘新一社区一天的生活,该社区正逐步实现十分钟养老功能服务圈,以方便老年人生活。

大庆虽然有设施齐备、价格不贵的公立养老院,但毕竟床位有限。

对于更多的老人来说,还是要依靠方便的社区养老。

目前,他们倡导的十分钟养老功能圈正在逐步完善。

不仅如此,他们还盘活闲置的医疗资源,并尝试一种新的医疗模式医养结合。

如今医养结合无疑成了大庆机构养老方式一道亮丽的风景。

然而因为这种创新的养老方式在整个黑龙江全省尚属首例。

这当中不免还有很多需要磨合的地方。

养老之所以成为一个难题,主要还是由于我们的养老产业还很不成熟,全民养老体系的构建还处在试点与探索中。

但是大庆市探索出的“十分钟养老服务圈、医养结合”等新思路,还是非常契合当下中国的养老现状。

这其中,我们能看到,政府在中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无论是哪种养老方式,都有政府资金支持、政策扶持所产生的影响。

这也说明,一个地方的养老产业能否做好,关键还是看政府是否重视,方法思路是否有效。

如果政府不把养老当成包袱,而是当成资源整合的一部分,可能就会多一些解决办法与途径。

每个人都有年老的一天,就像一位油田老人所说,如果衰老是每个人的命运,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安心地,有尊严地老去吧。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十五):

突围老年城本视频向大家介绍一种新型养老模式,通过描述入住爱馨养老阳光城的老人们的生活,可以看出由于有了民政部门的支持,入住爱馨养老阳光城的老人们,可以享受到细致周到的医疗、居家服务,更让他们喜欢这个地方的原因在于其费用并不昂贵,甚至比单独请一个保姆还要合算。

很多老年人把自己的房子租了出去,高高兴兴地入住爱馨养老阳光城。

这种地产养老的方式解决了老年人无人照料或者是难以照料的难题,可以说深受老年人追捧。

但我们了解到,地产养老项目的运行并不是一帆风顺。

豆雨霞指出爱馨养老社区是通过互动养老做到略有盈利的。

尽管爱馨养老阳光城的价位已经非常低廉,但这个养老项目的入住率却只有四分之一,依然有很多老人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入住。

此外,养老城还存在着医疗、法律方面的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专家阎青春指出,要想推广这种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