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要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10950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杭州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杭州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杭州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杭州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杭州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要点.docx

《杭州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要点.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杭州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要点.docx

杭州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要点

    

杭州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商贸流通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的重要窗口,也是启动市场、促进需求与消费不断升级的助推器。

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加快实现杭州市商贸流通现代化步伐,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生活品质之城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当前面临严峻形势的紧迫需要。

  一、流通力的内涵与发展流通业的重要性

  

(一)流通力的内涵

  流通力就是流通领域的生产力。

流通生产力应该是社会把产品运送到消费(包括生活与生产)领域的能力。

具体来说,就是在一定时期内花费在流通领域中的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同已经转移到消费领域的产品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

活劳动与物化劳动花费越少,产品被转移到消费领域的数量越多,就说明流通生产力越大,反之则越小。

  流通力取决于流通规模与营销能力,即流通力=流通规模+营销能力。

流通规模是硬件,营销能力是软件,两者是互为补充、互为条件,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流通在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二)流通是现代经济的助推器

  流通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程度的窗口,是观察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晴雨表,是不断启动市场、促进需求与消费不断升位的助推器。

  计划经济是以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受生产支配,往往容易形成卖方市场与短缺经济现象。

而市场经济是以消费需求决定与带动生产。

努力满足即期的消费需求,开发潜在的消费需求,创造未来的消费需求,成为市场经济能够不断发展的动力所在。

流通带动生产,小流通带动小生产,大流通带动大生产,现代流通带动现代生产。

现代流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血脉与神经,是各种生产要素集结、整合与聚变的载体;是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与效益的引导性力量。

运用高新科技建立与发展现代化大流通体系,可以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与经济运行的效率。

  (三)城市要发展,流通必先行

  城市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与人流的中心;流通越发达,城市就越繁荣,就越具有竞争力、生命力与辐射力。

一个已为国际经验所证明的基本规律是,现代化城市的特征都表现为商业高度发达与成熟。

所谓商业高度发达是指多种业态并存,为商业配套的企业设施齐备,信息系统与服务水平处于领先地位,辐射范围广;而所谓商业成熟即意味着商业龙头企业的优势明显,并拥有科学的管理系统、营销技术与经营理念。

唯有流通活跃,经济才有活力,要素的不断流动与重新优化配置才能得以实现。

  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生产力与流通力的统一。

即:

竞争力=生产力×流通力。

在生产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流通力成为决定因素。

流通力小于1,不仅本地生产能力无法实现,而且内外交流堵塞,这就大大削弱了城市的竞争力。

如果流通力大于1,不仅可以弥补本地生产能力的不足,而且通过促进内外交流、优势互补、组合配置,可极大提高城市的辐射力与影响力。

  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仅要依靠“新经济增长点”所提供的利润,更依靠商业繁荣带来的土地、房产、劳动力及基础设施等要素的普遍升值。

名列世界竞争力前茅的新加坡,主要不在于其生产优势,而在于其强大的流通力;我国香港也是靠“商”成为国际大都市。

因此,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要重视生产的发展,还必须重视流通力的投入与培植。

只有将流通业提高到优先发展产业的高度,才能促进杭州城市发展与杭州各项功能的发挥,提升杭州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二、杭州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发展与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杭州市商贸流通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市场化程度高、活力强、发展快、特色鲜明的重要产业部门,对拉动杭州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8年1-9月,杭州市商贸流通业实现商品销售额6395.8亿元,比上年增长24%,实现增加值38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占杭州市GDP的11.6%,比重较上年有所提高。

商贸流通业总体效益提升,2008年1-9月实现利润总额73.9亿元,比上年增长27.8%。

一批实力强,发展快的大型企业,在杭州市商品流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2008年1-9月,在杭州市贸易企业中,销售总额超亿元的贸易企业778个,拥有资产总额2232.2亿元,实现商品销售总额4887.76亿元,分别占杭州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的87.5%与92.1%;实现利润总额73.46亿元,占杭州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的99.4%,显示出较强的实力与蓬勃的发展生机。

其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流通主体呈多元化格局,民营经济发展迅猛。

商品流通业是率先实行改革开放的领域之一,打破了国有经济主体大包独揽的局面,逐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的格局,建立了新型的商贸流通所有制结构。

2008年1-9月,杭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集体经济所占比重已由1978年的百分之百下降至4.1%,非国有、集体经济比重高达95.9%,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占杭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57.1%,股份制经济比重占30.3%,外商及港澳台商经济所占比重为8.5%。

杭州市流通领域的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8年1-9月,杭州市民营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3.57亿元,占杭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9.1%;实现商品销售额4358.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3%,民营企业已成为杭州市流通领域的主力军。

(见下表)

2008年9月底限上批零业与住餐业企业及就业人员

 

法人单位

(个)

就业人员

(人)

 

法人单位

(个)

就业人员

(人)

合  计

2011

200773

有限责任公司

632

65837

国有

111

15766

股份有限公司

48

31047

集体

52

3277

私营企业

1102

51622

股份合作企业

9

2062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23

5764

联营企业

10

411

外商投资企业

24

24987

  

(二)行业结构日趋优化,流通体系不断完善。

行业结构是商贸流通业内部以流通环节与渠道的设定为基础形成的结构性特征,最核心的部分是由批发与零售两大部分构成,其发展水平反映了流通业的演化历程及所处阶段,其变动趋势反映了流通渠道的市场配置及运作效率。

从2008年1-9月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统计显示,杭州市商品流通行业构成主要以批发业为主,单位数与从业人数分别占到72.1%与47.2%,零售业、餐饮业次之,零售业单位数与从业人数分别占17.8%与28%,餐饮业单位数与从业人数仅分别占10.1%与24.8%。

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中,批发业占88.5%,零售业只占11.5%。

  从批发零售业、餐饮业的内部行业构成看,据2008年1-9月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统计显示,批发业主要集中在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批发、纺织服装及日用品批发三大行业,这三大行业的单位数占全部批发业的85%,从业人员数、资产总额、销售额分别占80.1%、84.2%、83.6%。

零售业主要集中在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百货超市零售、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三个行业,这三个行业的单位数占全部零售业的76.2%,从业人员数、资产总额、销售额分别占79.2%、78.1%、83.5%。

餐饮业主要集中在正餐服务行业,其单位数占全部餐饮业的90.3%,从业人员数、资产总额、营业额分别占全部餐饮业的51.4%、81.2%、54.5%。

  (三)新兴业态异军突起,连锁经营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杭州市经济快速增长与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跨国零售企业与国内大型连锁企业纷纷抢滩杭州市场,基本形成了本地连锁企业、国外连锁企业、外省连锁企业齐头并进的流通格局,大商场、大卖场、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新型业态发展势头强劲。

到2008年9月末,杭州市共有限额以上零售业与餐饮业连锁企业103家,比2000年末增加80家;连锁企业门店数5307个,比2000年末净增5001个,门店数超100个的连锁企业达14家。

103家连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78.87亿元,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42.7%。

2008年1-9月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连锁企业已达42家,其中超10亿元的7家。

农村流通现代化进程不断发展。

截止2008年11月底,杭州市开展“千镇连锁超市”工程的136个乡镇中,已开设连锁超市181家,实现了乡镇连锁超市网点全覆盖;在乡镇连锁超市全覆盖的基础上,连锁超市的重点向行政村便利连锁店延伸与发展,杭州市农村2124个行政村中有1958个村开设了连锁便利店2406家,覆盖率达92.2%。

零售业态的日益完善,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消费者购物更加方便、快捷。

  (四)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市场大市地位不断巩固。

杭州市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交易规模不断扩大,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大市场大流通格局,为促进杭州市加快建设全省的商贸中心、扩大商品流通规模、方便城乡居民生活、扩大城乡就业、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随着杭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杭州市商品交易市场建设改造步伐也进一步加快,硬件设施档次不断提高,配套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截止2008年9月末,杭州市亿元以上市场129个,1-9月实现成交额1725.34亿元,成交额超10亿元的市场28个,实现成交额1419.61亿元,占亿元以上市场总成交额的82.3%,超百亿元的超大型市场4家,实现成交额632.35亿元,占亿元以上市场总成交额的36.7%。

杭州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的数量、摊位数、成交额等主要指标均名列全省第一。

  (五)餐饮业持续快速增长,成为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外出就餐人数不断增加,杭州市餐饮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

2008年1-9月,杭州市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7.46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其增长幅度居商贸流通各行业之首,比批零贸易业增幅高2.3个百分点,比其它行业高23.9个百分点,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幅度高2.1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1%,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为12%,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1个百分点。

杭州市餐饮业在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营业份额不断提高的同时,加快了从传统的经营模式向现代经营模式的转变,2008年9月末杭州市限额以上连锁餐饮总店发展到20家,连锁门店781个,营业额37.33亿元,涌现出如“知味观”、“花中城”、“外婆家”等一批餐饮企业的著名品牌,誉满杭州,打响浙江,乃至全国,从而成为引领杭州餐饮经济的排头兵。

以肯德基、麦当劳为代表的西式快餐迅猛扩张,经营汉堡包、比萨饼的西点房与形式多样的奶茶店四处开花,咖啡厅、冷饮店、酒吧、休闲吧生意火爆。

多业态发展的各式中西正餐特色餐馆、宾馆餐饮、快餐自助餐馆、外卖送餐、商场超市餐饮、美食广场,以及遍布城乡各地的小餐馆、外地风味小吃店,极大地丰富了消费者的生活,满足了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三、商贸流通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与挑战

  杭州市商贸流通业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杭州市经济发展的需要,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与发达国家(地区)及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一)城镇居民消费倾向逐年下降制约发展。

2000年以来,尽管杭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年攀升,但居民消费倾向仍逐年下降。

2000年至2007年,杭州市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分别是80.6%、82.3%、78.2%、77.1%、77%、80.9%、76.1%与68.7%。

消费需求下降必然造成商贸流通行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从网点布局看,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缓慢。

相对于城市,杭州市农村市场建设进展比较缓慢,流通体系尚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