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商业银行经营学导论补充资料.docx
《第一章 商业银行经营学导论补充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商业银行经营学导论补充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第一章商业银行经营学导论补充资料商业银行经营学导论补充资料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一、商业银行的性质:
二、商业银行的产生:
(一)产生:
1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情况是:
货币兑换业务(货币兑换商);货币保管;货币支付与汇兑;存款(主动吸存);贷款收息
(二)形成,两种途径产生:
三、发展,两种传统发展模式:
1英国式融通短期资金传统以短期商业性贷款为主。
其优缺点是:
优点:
能较好地保持银行清偿力,银行经营的安全性较好。
缺点:
银行业务的发展受到限制。
2德国式综合银行传统除提供短期商业性贷款外,还提供长期贷款,甚至投资,并为投资银行服务。
如:
德、瑞士、奥(美、日也向其发展)。
其优缺点是:
优点:
有利于展开全方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缺点:
会加大银行经营风险,对银行经营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二节商业银行的功能及其地位一、功能:
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第三节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一、创立:
(一)创立的条件:
1经济条件2金融条件:
(二)创立程序:
主要依照银行法和公司法办理。
二、组织结构:
第四节商业银行制度商业银行制度,是一个国家用法律形式所确定的该国商业银行体系,结构及组成这一体系的原则的总和。
一、建立商业银行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有利于银行业竞争竞争效率原则。
(二)有利于保护银行体系安全安全稳健原则。
(三)使银行保持适当规模规模适度原则。
二、商业银行体系及主要类型:
商业银行体系是指一国商业银行分为哪些不同层次或不同类型,然后由这些不同层次或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组成该国商业银行整体的结构。
根据分类的角度不同,其具体类型也不相同。
(一)按资本所有权划分:
注:
我国商业银行法律规定:
私人不得开设银行。
(二)按业务覆盖地域划分,即按服务区域或服务客户的范围分类:
(三)按能否从事证券业务划分:
(四)按组织形式划分:
单元制:
指那些不设立或不能设立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
如:
美国。
其优点有:
防止垄断,有利于竞争;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银行能独立自主地处理其业务,灵活性较大;管理层次少,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效果。
其缺点有:
不利于银行发展(与电脑使用有关);抗风险能力较弱;与经济外向发展矛盾,削弱了银行竞争力。
分行制:
指在银行总部的领导和控制下,在国内外广泛设立各种分支机构的组织形式。
根据总部职权范围的不同,这种形式又分为:
总行制:
总行除管理和控制各分支行之外,本身也对外营业。
总管理处制:
总管理处只起协调和管理作用,本身没有对外业务。
其优点:
分支行制经营规模较大,容易取得规模效益,便于其使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和设备,易于在内部调剂资金余缺,竞争力较强,易于分散风险,便于国家控制和管理,适应网络经济时代的需要。
其缺点:
容易形成大银行的垄断,有降低效率的倾向,由于管理层次较多,加大了银行管理的难度,且对银行内部的管理和信息传递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持股公司制:
又集团制银行。
这种控股公司的形式使银行扩大了资本总量,增强了实力,提高了抵御风险和市场竞争的能力,现在已经成为美国商业银行的主体。
其缺点:
易形成银行业的垄断,不利银行间竞争,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经营的自主性,不利于银行的创新活动。
三、国际商业银行体系的发展趋势:
自学第五节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一、借贷资本有三个特殊要求:
保证本金安全;保持资产具有足够的流动性;使借贷资本在运动中增殖盈利。
二、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安全性安全性是指避免经营风险,保证资金安全的要求。
流动性资金的流动性是指资产在不发生或少发生损失的前提下迅速变现的努力,以及以合理的成本通过负债手段获得现金的能力。
盈利性。
所谓盈利性,就是银行获得利润的能力。
三、商业银行经营目标:
安全性目标:
其要求:
要有足够清偿力,使客户坚信它。
须做到:
合理安排资产规模和结构,注重资产质量。
提高自有资本的比率。
遵纪守法,合法经营。
流动性目标:
流动性目标是指商业银行保持随时可以适当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以应付客户提存及银行支付的需要。
衡量流动性的标准:
负债取得和资产变现的成本;负债取得和资产变现的速度。
保持流动性的方法:
资产变现;负债取得。
资产流动性从大到小的顺序:
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同业存款(在其他银行的活期存款);一级准备。
对其他银行的临时贷款(即同业拆出资金);银行购买的国库券及其它短期债券;二级准备。
长期债券;抵押贷款;长期信用贷款;三级准备。
通过负债保持流动性的方式:
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向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发行可转让定期存单;向其他银行的借款(即同业拆入资金);回购协议。
反映流动性的指标有三类:
资产类流动性指标;负债类流动性指标;资产负债综合类流动性指标。
流动性计划:
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度计划;隔日计划。
盈利性目标:
商业银行的盈利来自于银行业务收入与支出的差额。
商业银行业务收入包括:
贷款利息收入;投资收入(股息、红利、资本溢价);劳务收入(手续费、用金)。
商业银行业务支出:
支付存款利息;支付借款利息;贷款与投资的损失(如:
贷款坏帐、资本损失);支付工资、办公费、设备维修费、税金等。
商业银行实现盈利的途径主要有:
P2728尽量减少现金资产,扩大盈利资产比重。
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取得更多的资金。
减少贷款和投资损失。
加强内部经济核算,提高员工收入,节约管理费用开支。
严格操作规程,完善监管机制,减少事故差错,防止重大损失。
三个目标的关系:
三个目标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安全性目标、流动性目标与盈利性目标之间有相一致的一面,同时安全性目标、流动性目标与盈利性目标又存在着矛盾。
第六节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一、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包括那些内容?
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有何影响?
商业银行应如何处理与环境的关系?
对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认识:
任何企业的经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宏观环境下实施并最终完成的,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也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得以实现的。
因此,对环境的分析研究,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是指商业银行从事业务活动所依存的基本体系和总体背景。
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置、业务种类、运行方式、作用强度和发展水平等都同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相联系,并严格受经营环境的制约,一般而言,经营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对环境变化怎样认识和如何适应,也就是如何顺应环境的变化调整本身的功能、结构和运行方式,以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
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从其业务和机构本身的角度来看有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之分:
内部环境是指商业银行内部各机构的运转效率及彼此之间的协调程度、银行职员的业务素质与进取精神等制约商业银行经营的内部条件;外部环境表现为商业银行经营的外部约束条件,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法制的、地理的各种因素的影响。
从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影响的程度来看,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又有直接环境和间接环境之分:
直接环境包括资金供求与利率状态、客户的需要及其行为方式、竞争对手的经营策略及其竞争实力、中央银行及上级的政策干预与计划程度等环境条件,它影响商业银行中短期的决策和行为,需要密切注意,以便经常地做出政策策略的调整;间接环境包括经济技术条件、政治与法律环境、社会与文化环境等,它影响商业银行中长期决策和行为,需要深入研究,以便稳妥地做出战略方针上的抉择。
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具体分析:
(内容、影响及与之关系)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表现出来的。
一般来说,一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一国的政治制度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影响,主要表现有:
政治制度本身的影响。
(决定宏观背景);政治稳定状况的影响。
(政局稳定,可保持公众信心)。
经济制度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制约主要表现在:
经济制度本身的影响。
(对商业银行组织形式构造、资本结构、业务经营目标及功能的发挥等方面有较大的影响);经济体制的影响。
(不同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对商业银行调控、管理的方法、手段、措施都有所不同);经济运行方式的影响。
(不同的经济运行方式下,商业银行资金的营运、业务的拓展、贷款的定价、成本的管理等业务经营方式都会有所不同。
如计划配置与市场配置下,商业银行营运的方式、手段会有不同的选择)。
法制环境:
世界各国基于其国家自身的金融管理目标,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和约束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活动的法律和法规,既是国家以法律手段对商业银行实施宏观管理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构成了商业银行运行所必需的法律环境。
一般说来,各国的金融管理目标有四:
贯彻和实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的稳定;是确保金融机构的健全和经营安全性,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保护金融行为主体,特别是投资者的利益;确保金融主体的有序竞争和业务活动的良好运行,稳定社会金融秩序。
为实现上述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各国均制订了有关商业银行的法律法规。
如:
一战后到二战前,为加强对金融业的集中控制与管理而颁布的法律法规,体现了强化金融管制、抑制金融竞争、保护金融体系安全的要求,这些法律限制了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和规模的扩展,制约了商业银行经营活力;二战后,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西方国家金融立法的主要目标是保护金融业的竞争,放松金融管制,推进金融自由化,对商业银行业务开展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1988年签署的巴塞尔协议关于资本充足性的规定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影响深远,意味着商业银行的管理思想、管理对象、管理策略等许多方面都将面临着新的转变。
所以,法律环境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活动的范围、内容、方式等有着更直接、更有效的影响和约束。
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基础条件,其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国的经济发展规模、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周期变动。
(影响社会货币资金供求状况,从而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企业的经营行为和经营状况;市场的物价水平。
金融环境:
(宏观金融环境、微观金融环境)这些金融环境主要包括:
国民经济的货币化程度。
(决定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地位高低和其功能的发挥);货币信用制度的发达程度;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同业竞争的状况;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变动。
其他环境:
如:
地理位置;人文环境;民族或地区的传统习俗等。
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现状:
宏观经济波动加剧,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大。
金融市场迅猛发展,银行面临激烈竞争。
银行监管加强,内控机制改善。
二、银行监管与内控机制:
银行监管:
银行监管的定义:
银行监管是指政府和金融管理当局对商业银行进行包括开业管制、分支机构管制、业务管理、价格管制、资产负债表控制等为主要内容的监控活动及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的总和。
政府对银行监管的原因与目的:
政府对银行监管的原因:
“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公共产品”和货币政策的要求。
政府对银行监管的目的:
为促进商业银行服务市场的竞争,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定。
保护公众利益。
保障商业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健。
建立有序竞争、高效服务的商业银行体系。
银行监管的意义:
有利于保护和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作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有利于稳定金融体系和保护存款人。
可以弥补银行财务信息公开程度不高的缺点,防止“多米诺效应”。
银行外部监管体系的构成:
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监管的重点是:
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其监管原则为谨慎监管的原则。
其监管方法为:
“骆驼(Camel)”分类检查制度。
其主要内容为:
资本(Capital);资产(Asset);管理(Management);收益(Equity);流动性(Liquidity);对市场风险的敏感性(sensitivity)。
政府对商业银行监管的基本内容:
(补充)政府对商业银行实施监管通常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预防性风险监管。
这被称为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的第一道防线。
是政府所设置的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内容有A.银行业的市场准入。
包括新商业银行设立的审批和银行机构的分设与并购的管制。
对新商业银行准入的管制要求主要包括最低注册资本额度、合法的组织章程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合格的高级管理人员、金融服务设施等。
对商业银行机构的分设与并购的管制,主要目的在于满足经济生活对商业银行服务的需要,促进竞争,限制银行业的过度集中,防止垄断。
B.资本充足性的管制。
即通过对最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限制商业银行的资产超越其风险承受能力而盲目扩张。
同时,对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作出了限定。
资本充足率的管制将有助于监管当局维护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
C.流动性和清偿能力的管制。
这主要是通过规定流动性比率,要求商业银行保持一定比例的流动性资产,以促使商业银行增强支付能力,控制流动性风险。
D.贷款集中程度的管制。
为了对商业银行的风险集中进行适度控制,避免贷款过多集中于单一借款人或某一相关借款人群体而可能招致重大损失,促使商业银行分散风险,通常规定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能超过商业银行资本额的一定比例。
类似的做法还有,对最大10家客户发放的贷款总额不得超过商业银行资本额的一定比例。
此外,还要求商业银行向监管当局通报超过特定比例的风险暴露。
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通常又被称为行为监管,目的是限制商业银行不谨慎地承担风险。
E.业务活动范围的管制。
这属于结构监管,即规定商业银行可经营哪些类型的业务。
这种管制与各国的银行业务分工制度密切相关。
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能否经营投资银行业务,即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是融合还是分离。
除上述内容外,预防性风险监管还包括对关联贷款的管制、外汇交易业务管制和对国际贷款的管制等,后两项主要是用来控制外汇风险和国家风险。
紧急救援。
属于保护性监管内容。
其措施或工具一般有:
A.中央银行紧急贷款援助。
B.组织其他商业银行融资救助。
C.安排其他商业银行收购并承担其债务。
D.设立特别机构予以接管。
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是在商业银行倒闭清算、不能支付存款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按规定向存款人付现的一种制度安排。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事后补救措施,但它却为商业银行的存款人提供了一道安全网。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实行监管的主要措施:
其他监管机构:
如:
德国除了由德国联邦银行实行一般监管之外,还有专门监管银行业的机构联邦信贷监管局;法国除了法兰西银行外,还有全国信贷委员会;韩国则在韩国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中设立了银行监督院,专门履行对银行业监管的职责;美国实行的是多元监管体制,在联邦一级,除了中央银行外,还设有财政部货币监理局,负责监督所有的国民银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负责监督所有参加存款保险的银行,但重点是管理那些非联邦储备银行会员的商业银行;证券交易委员会负责监管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有关证券交易业务。
此外,各州还设有州银行检察官,负责监管在州政府注册的商业银行。
我国自2003年3月起,建立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市场监督和约束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官方监管和市场力量的监督和约束构成“三个支柱”的监管框架。
市场对银行业监督和约束的具体形式或措施主要有外部审计、商业银行监管资信评级、向公众披露信息、以及银行公会或同业自律组织等。
发挥市场力量的监督和约束作用,一个重要的前提在于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
依靠市场力量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督约束,需要有相配套的条件。
如健全的法律体系、统一的会计准则、对信息披露的范围和报告率的规定,严格的市场退出政策等。
改善银行内控机制银行内控机制的定义银行内控机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面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职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和。
它体现的是商业银行的自律行为。
改善银行内控机制的原则;有效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及时性原则银行内控机制的基本要素:
第七节商业银行经营发展趋势一、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银行资本越来越集中:
产业资本集中金融资本集中趋势;国际银行业的新格局-并购活动-银行资本急剧集中。
国际银行业的这种大规模购并直接的影响就是:
一方面推动国际资本结构的迅速调整与国际资本规模的加速扩张,加剧竞争,另一方面增加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使金融监管的难度加大。
国际化进程加快:
跨国银行国际化进程是指国外主要工业化国家的银行广泛开展国际银行业务,在国外广泛建立分、支行以及开放本国银行业务市场这一进程加快。
业务范围综合化:
混业经营1999年11月美国正式实施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标志着银行业正式走向混业经营。
这些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是;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工商企业的业务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化,迫切要示银行能够为其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60年代,西方各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崛起,加剧了银行来的竞争,使商业银行与非银行机构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
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及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商业具备了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技术条件。
自7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商业银行的存款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即活期存款比重上升,为商业银行开拓长期信贷和投资业务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从而使商业银行业务综合化由可能变为现实。
西方各国先后通过立法形式,放宽了对金融业的管制,实现金融自由化,为商业银行拓展业务提供了法律保障。
金融工具创新:
金融创新贯穿于全球金融业发展的全过程。
银行之所以创新原因有:
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使得金融业可能向客户提供各种质优价廉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服务;西方国家为了减少利率与汇率的频繁波动的风险以达到保值或盈利的目的,需要推出一些新的金融工具;西方国家对金融实行比较严格的金融管理,为逃避金融业的某些管制,促使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和活跃;金融机构之间为竞争,争夺市场,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要,从而不断推出新的金融工具;创新推动了金融机构业务的进一步交叉的管制的进一步放松,同时也导致竞争加剧及央行监管难度加大。
国际融资方式证券化:
即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相当一部分传统银行贷款已被各种症状进行融资的方式所代替。
同时,银行已成为国际债券的重要持有者与发行者。
银行业务电子化网上银行概念:
“网上银行”:
就是基于因特网或其他电子通讯网络手段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或虚拟网站。
又称网络银行或在线银行。
按照格美芝咨询公司的标准,在线银行至少要提供以下五种业务中的一种才可以称为网上银行:
网上支票账户、网上支票异地结算、网上货币数据传输、网上互动服务和网上个人信贷。
与“电子银行”的区别:
与之相似的另一个要领是“电子银行”-ElectronicBankore-bank,在英文文献里,二者常具有相同的含义。
而实际上电子银行的内涵除包含上述网络银行外,还涵盖了以其他传送电子数据渠道(比如电话、金融专用网)进行服务的接入业务系统以及为业务泰国侦查的公路系统、清算系统等。
因此,电子银行的内涵更为丰富。
网上银行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电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网上银行的出现及其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和市场需求条件,同时也给金融服务业带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
、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网上银行,一个发达成熟的电子商务社会构成网上银行发展的牢固的商业基础。
、网上银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既来自对服务成本的考虑,也来自对获取行业竞争优势的追求。
网上银行的优势:
网上银行不仅降低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成本,而且也提高了商业银行在同行业竞争中的地位。
A速度快。
B成本低。
一般认为,网上银行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提供的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成本。
第二,因特网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管理维护成本。
首先,“网”只需用少量的业务人员,可节约大量的工资支出;其次,“网”可节省场地租金、室内装修、照明及水电费用,而且降低商业银行管理所需的各种纸张费和办公设备维修等大量杂费。
第三,因特网可以使商业银行借助电子货币形式节约大量的业务和管理成本。
智能卡、信用卡和IC卡等借助因特网实现的电子货币交易方式,将对银行的印钞、押运、保存、点钞、找零、防盗和防假等业务和管理环节中出现的成本形成替代效应,同时,对商业银行已推出的各种金融分销服务品种形成补足效应和互补效应。
电子货币:
就是以电子信息的形式取代传统的现金支付和票据转账结算,从而银行的电子资金转账系统。
C方便。
当然,网上银行业有气缺陷。
即:
相关的安全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操作上的缺陷,如无法完成现金支付;客户流动性强,导致客户的忠诚度不够。
“网上银行”对商业银行发展有何影响呢?
A行业的同质化。
从行业的同质化这个角度看,随着金融体系自动化及互联网的普及化,行业界限将越来越模糊,业务间的渗透会进一步加剧,很多非银行的机构进入银行业。
B银行的非中介化。
互联网的出现对传统银行最大的影响之一是中断了银行作为交易中介机构的功能。
因为别家机构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中介功能。
C客户转型。
网上银行服务的发展使客户较易流失。
D客户行为及习惯的改变。
互联网改变了客户购买银行产品及服务的模式,从而对传统银行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互联网也创造了银行超市包括“批发银行”和“零售银行”。
E传统分行网络的重要性被削弱。
“网上银行”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填补了传统银行的不足,结果,传统银行的经营环境、角色和功能都被改变,传统分行网络的重要性被削弱,迫使银行改变经营模式,银行的各项交易程序可透过互联网或移动电话网络进行,银行分行的功能则转移为直接与客户见面,以提供专业意见。
二、银行再造与集约化经营:
P387银行再造及其内涵:
银行再造的产生:
银行再造的要求:
银行再造要求银行家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以新的视角来思考银行经营改革的问题。
传统的思维方式的特点是:
机械地重视局部均衡。
即职能分工中,强调各职能部门的重要性,忽视了整体性,惯于安业务活动的相同或相似性来组合员工,从而形成职能型群体。
注重普遍性和共性。
体现在业务流程设计和产品创造上适应客户群需要,追求规模效应,忽视个性。
注重从银行本身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客户需求出发设计业务流程。
强调目前的重要性,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习惯于“如何以更好的方式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得更好”,而较少考虑正在做的事是不是该做。
新的思维方式的特点是:
注重整体性。
注重特殊性。
(要根据新的“客户群”概念,设计出符合不同客户群需要的有个性的产品和服务。
)注重客户的需求。
(要按最能满足客户需要,有利开发客户价值的要求设计业务流程,重组各职能部门,打破传统的“分工”概念。
)注重长远的发展,(即要从银行长远发展的需要来设计银行的内部组织、业务流程和每一项计划。
)银行再造的含义:
从目前众多的定义中可以抽象出银行再造的基本内涵:
银行再造就是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力量,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建立“客户中心型”的业务流程团队,使银行在成本质量、客户满意度和银行应变能力方面有质的突破。
使原来“按部就班”的银行文化转变为“客户至上”的文化,让员工从信奉“顺从”转变为崇尚“投入”,积极发挥自主能动性。
其本意就是要靠信息技术改变人的传统观念和传统的工作方式。
银行再造的策略:
根据客户价值定价:
业务外包:
资源外取的经营观念。
概念:
商业银行把部分原来一直由自己经营的业务承包给其他机构(如外部服务公司)来处理,即为业务外包,全称为“业务外部承包”。
银行业务外包的目的:
其主旨是要商业银行有效运用自身核心能力,关注于战略环节,而把一般性的业务交给外部服务公司去做,从而避免了银行经营在精力和财力上的分散。
(因为社会分工日益细密)银行业务外包的意义:
使银行获得了技术上的比较优势。
(信息处理系统外包,提高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使银行获得了节约成本的好处。
(比较成本优势法则)使银行能集中精力提高管理水平,增强银行的竞争力。
业务外包是一种资源外取的策略,所以在外包过程中也存在风险,如质量风险;管理风险。
实行客户与银行单点接触策略。
“单点接触”,是要求银行能在一个地方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而不需要客户为了一笔业务走马灯似地在不同部门之间穿梭。
建立中心辐射式组织结构。
即要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银行再造对我国银行集约化经营的启示:
集约化经营是与粗放型经营相对而言的。
银行集约化经营的特征:
以提高效益、扩大利润为目标;注重挖掘银行内部资源,即提高对现有资源的利用率;以资源合理流动及优化配置为核心;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现代科技为支撑。
银行再造与集约化经营自然是有区别的,银行再造强调的是银行在业务流程、组织机构、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彻底改革,而集约化经营则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经济效益。
但是二者都是银行应